FlyEagle

导航

中国教育与软件企业的共同误区

      这个题目确实有点大,但是在读过开复老师的《给中国高校的一封信》后,有感而发,不得不驱使自己写下一些感慨。
      中国的高校,不管是一流的还是二流的,甚至是三流末流的,都有一个口号,“一流的综合型,一流的研究型高校”,但是中国是需要更多的技术工人,服务者还是更多的科学家呢?答案是显然的,我们的高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很多找不到工作,而很多好的企业又招不到合适的人才,这是什么样的矛盾呢?
     高校需要放下姿态,研究型的和职业型的,应该有个适当的比例,教育应该适应现代企业的需求,就象做软件一样,企业应该了解客户的需求,仔细聆听客户的需求,才能设计和开发出客户满意的产品。
      如果软件企业要求自己的员工全部是研究型,谁来做基础的实施,谁来做维护?企业的人才结构本身也一样有问题,软件企业对自身团队的建设应该建立在更合理的基础结构上。
      一个团队需要一个管理人员,一个架构师,几个高水平的开发人员,但是很多基本的开发工作完全可以交给更低一等级的Coder来做,同时培养和挖掘这些Coder的潜力,这样,才能使得他们有发展和前进的目标,而团队本身的成本也得到控制,每个人也在专注的做自己需要作的事情。
      企业在招聘人才的时候,不应该奢求自己的团队都是MVP,而是应该根据自己的团队的组织结构来进行招募。然后给员工一个职业道路规划的guide line。这样员工对自己的发展有了清晰的认识,而公司也获得了最佳的人力和成本结构。
      高校对人才的培养脱离了社会的需求,那么企业对人才的使用和把握也应该理性的进行掌控,另人高兴的是一些职业性的高校已经开始走出校园,走进企业,来询问企业的需求,结合需求来培养人才,中国的高校需要合理设定目标,不是所有的高校都是研究型,教育型,我们需要更多的职业型高校。放下你象牙塔的架子,因为最终,高校培养的学生是用来服务于社会的,而不是用来挂在墙上做炫耀。
      企业也是一样,你的人才结构90%是博士,并不一定代表你能做出更好的产品,你设计的再好,需要白领的工程师去实施,需要蓝领的Coder去实施,硬件产品还需要蓝领的工人去生产。
      企业和高校都需要务实,我们才能最终解决这些矛盾。

posted on 2006-11-15 12:33  FlyEagle  阅读(209)  评论(1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