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率学派和贝叶斯学派的区别

概率学派和贝叶斯学派的区别

前言

对于一个数学模型来说,最主要的莫过于根据观察到的数据进行模型的参数估计了,而概率学派和贝叶斯学派对于这个参数估计有着不同的做法,接下来我们讨论下。

如有谬误,请联系指正。转载请注明出处。

联系方式:
e-mail: FesianXu@163.com
QQ: 973926198
github: https://github.com/FesianXu
code:


概率派和贝叶斯派的区别

对于一个问题,从概率派和贝叶斯派看起来是完全不一样的,其最主要的区别就是对于一个问题中模型参数的“信仰”:

  • 对于频率派学者来说,一个模型中的参数是“固定”的,而数据是在分布中随机采样的。我们要重点理解这个固定,这里指的固定意思是

对于一个模型或者也可说一个分布中的参数,我们相信它是固定不变的,而我们观察(采样)到的数据是这个分布中的一个独立同分布样本。也就是说,我们相信这个分布的参数不管你怎么采样,根据参数对其的估计都应该是不会变的,They remain constant!如果根据数据估计出来的参数和真实模型不符合,只可能是引入了噪声而已。在这个观点中,模型参数才是上帝,数据为之服务。

  • 对于贝叶斯派学者来说,我们观察到的数据才是“固定”的,而我们的模型的参数才是在一直变化的。我们不停地观察数据,估计出来的模型参数就可能一直的变化。不仅如此,我们对于这个模型的参数可能会有一个最初始的信仰,称之为先验假设,一旦设置后了之后,我们就可以听由观察到的数据指导模型参数更新了。在这种观点中,我们的模型参数不再是一个参数,而是一个分布了。一般来说,对于贝叶斯派,有公式:
    (1.0)P{θ|D}=P{D|θ}P{θ}P{D}

    其中P{θ|D}称为后验概率,指的是由观察数据和先验假设推测出来的参数分布,而P{θ}称之为先验分布,指的是对于参数的专家知识或者假设而引入的知识,可以指导参数θ的学习,而P{D|θ}称之为似然函数,指的就是由于观察数据导致的参数更新。

我们举个投硬币的例子也说明下这两者区别:

Question:现在我们有一个硬币,假设朝向正面的几率为p,朝向反面的几率为1p,这个p是未知的,现在为了估计p,投掷了14次,其中有10次朝向正面,问再投掷两次,都朝向正向的概率为多少。

在传统的概率派解答中,因为相信这个模型的参数是固定的,所以很容易知道p=1014=0.714,因此在后面投掷两次的过程中,假设都是独立过程,那么

(1.1)P{HH|data}=p2=0.51


而在贝叶斯派眼中,问题就没有那么简单了,我们相信参数p不是简单的一个参数,而应该是一个随机变量,服从一个分布,那么我们就需要用观察到了的数据data去估计这个参数p的分布,利用贝叶斯公式有:

(1.2)P{p|data}=P{data|p}P{p}P{data}

因为在已知观察中,data是固定的,所以P{data}=constant是一个常数,不妨忽略它,有:
(1.3)P{p|data}P{data|p}P{p}

有:

(1.4)P{data|p}=C1410p10(1p)4

参数C1410可以忽略,现在对于先验假设P{p}进行假设,一般来说,我们希望这个假设是一个共轭先验(conjugate prior)1
这里用Beta分布作为硬币参数的先验假设,

(1.5)Beta(p;a,b)=Γ(a+b)Γ(a)Γ(b)pa1(1p)b1

其中伽马函数Γ()定义为:
(1.6)Γ(x)=0+tx1etdt

Beta分布有两个控制参数a和b,不同的a和b其CDF的形状差别很大:
![gamma][gamma]


在这个先验假设下,我们有:

(1.7)P{p}=Beta(p;a,b)

同样的,因为Γ(a+b)Γ(a)是常数项,忽略所以有:
(1.8)(17)P{p|data}p10(1p)4pa1(1p)b1(18)p10+a1(1p)4+b1

为了让

(1.9)0+p{p|data}dp=1

需要拼凑系数,可知道系数为(这里不是特别懂
(1.10)Γ((10+a)+(4+b))Γ(10+a)Γ(4+b)=1B(10+a,4+b)

其中B(x,y)为Beta函数,B(x,y)=Γ(x)Γ(y)Γ(x+y)

于是最终有参数p的概率分布为:

(1.11)P{p|data}=Beta(p;a+10,b+4)

如果我们对p毫无先验可言,那么可以令a=b=0,这个时候的计算结果就和频率学派的一模一样,但是如果我们自认为对这个硬币的参数p有所了解,但是又不是完全了解,比如说我们知道这个先验应该是一个均匀分布的(也就是正面和反面都应该是0.5的,这个应该是最朴素和直观的假设了。),而均匀分布是Beta分布的一个特例,我们可以令a=b=1,这个时候有:
(1.12)P{p|data}=Beta(p;11,5)

图像如:

![gamma_2][gamma_2]

可以看到因为引入了这个朴素的假设,使得p变成了一个中心在p=0.7附近的钟形分布,这个时候就发现了和频率派的区别:我们的参数p是一个分布,而不只是一个数值而已。


有了P{p|data},我们回归原问题,求:

(1.13)P{HH|data}=01P{HH|p}P{p|data}dp

这里用积分的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我们的p是一个分布,其值从0到1,因此需要用积分。
这里进行两个假设:
1. 投掷硬币每一次都是独立无关的。
2. 在这接下来的两个投掷过程中我们不更新P{p|data}

所以有:

(1.14)P{HH|p}=[P{H|p}]2=p2

所以有:
(1.15)P{HH|data}=01p2P{p|data}dp

所以有:
(1.16)(19)P{HH|data}=1B(10+a,4+b)01p(10+a1)+2(1p)4+b1(20)=B(10+a+2,4+b)B(10+a,4+b)

同样假设a=b=1则有B(13,5)B(11,5)=0.485,从这里就看出了频率学派和贝叶斯学派的区别。

总结

频率学派和贝叶斯学派的方法优缺点概况:

  • 频率学派是目前深度学习中最常使用的指导思想,但是要想其效果好,必须基于数据量巨大的情况下,否则很难估计出一个好的参数。(因为其不引入任何先验假设,只能从大数据中学习得到。)
  • 贝叶斯学派的方法可以应用在数据量小的情况下,而且方便引入各种专家知识和先验知识,有些场景中表现更为优越。

实际上,频率学派和贝叶斯学派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不可割裂看待,也没有孰优孰劣。

Reference

  1. Bishop 《Pattern Recognize and Machine Learning, PRML》
  2. 《Are you a Bayesian or a Frequentist? (Or Bayesian Statistics 101)》
  3. 《Bayesian and frequentist reasoning in plain English》
  4. 《先验概率、后验概率以及共轭先验》

  1. 后验概率分布(正⽐于先验和似然函数的乘积)拥有与先验分布相同的函数形式。这个性质被叫做共轭性(Conjugacy)。共轭先验(conjugate prior)有着很重要的作⽤。它使得后验概率分布的函数形式与先验概率相同,因此使得贝叶斯分析得到了极⼤的简化
posted @ 2018-05-29 17:16  FesianXu  阅读(451)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