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多读书?
一直以来都很喜欢看书,却在好长一段时间只专注专业书籍,对于其他的很多书自己虽然很喜欢,却觉得花在非专业书上有些浪费时间。
为了让孩子多阅读书籍,这些年来书买了一箱又一箱,书柜也堆满了一个又一个。但对于阅读的认识,只知道对孩子的成长有帮助,但到底有什么帮助却说不上来。
从最近两三年开始,开始关注个人成长等领域,阅读的书目范围也大大拓宽了,几乎什么类型的书都会翻翻,而随着时间的积累,发现自己在不知不觉中有了很大的变化。
很多以前僵化的思维开始改变,慢慢接受了很多很多以前不认可的或觉得与自己无关的知识与思想。从各种鸡汤(励志)、自传书籍中,看到了更多成长的可能性;了解亲密关系的重要性,它也需要花心思去认真维护;了解了什么是情绪管理,如何来管理好它;通过一系列的学习、训练与思考,在思维层面有了质的变化;接纳理财思维,并学习应用到生活中,家庭财务状况也有了很大的变化……
在这短短的几年中,仿佛每天都可以感受到自己在进步在成长,感受到从中带来的喜悦。而这些变化,除了受到周金根老师“敏捷个人”的重要影响外,还有就是放开了自己的思想束缚,广泛的阅读与学习所带来的。
在持续学习了很多关于思维、认知、心理学、儿童教育等视频与书籍后,才真正明白了为什么要持续阅读,为什么要终生学习。
我们的认知、语言或思维,其实是由一个个概念组成的(也可以理解为一个个名词组成的)。当我们听到一个新的不了解的词汇时(比如大数据的“实时流计算”,或者是IT系统的“高可用”,没有了解过这些专业领域的人听了后可能大脑里面会冒出一个个问号),没办法理解,就算别人详细解析了也很难记得住,这是因为我们对这个新词只是单维度的字面了解,很难将它与我们旧的知识体系关联起来,形成整个知识体系中新的知识节点。
就比如我们与别人聊天时问:今天的白菜多少钱一斤。
因为我们多数人对“今天”、“白菜”、“多少钱”、“一斤”等概念都有一致的了解,所以很容易理解这段话的意思,然后做出对应的回应。但是对象换为一名3岁左右的儿童时结果就不一样了,由于TA还没有感性的认识和理解这些语汇或个别概念,听了后也不知道要怎么回答。因为在TA的认知里面,这些名词与实物或行为事件根据对不上号,不知道“白菜”是什么东西,“一斤”到底是什么,而对“多少钱”也没有概念,所以听不懂你所问的问题。
如果认真想想,我们在和别人聊天时,所说的每一句话,话里的每一个字或词,除了个别无意义的外,其实都是由一个个我们所能理解的概念、场景、故事所组成的,每一个都不是单独的、孤立的存在着,它们之间相互关联,在我们大脑里组合成一幅幅鲜明的画面。
比如说“苹果”这个名词,我们都知道它是一种水果,而我们对它的认知并不是单个维度的。
一开始可能只是从图片上知道苹果的样子,产生简单的联系;然后接触真正的苹果,从外观(视觉)、触感、口感、嗅觉、味道等多个维度了解苹果;然后从市场上可能知道苹果原来有不同产地和品种,不同的品种在外观和味道上又有不同,价格也有很大的差别;在书中或不同的渠道,知道苹果树、苹果花等信息;在生活中,可能购买过苹果送给亲朋好友,或者在特殊的时间曾经和自己的那个TA与苹果有过不一样的故事;从苹果的实物中跳跃出来,发散到不同的领域,会存在苹果味的饮料、苹果形状的物品或建筑、苹果有平安的寓意、苹果曾影响世界的三个故事(夏娃、牛顿和乔布斯)……当我们再次说起“苹果”这个词时,你大脑中浮现的可能是苹果,也可能是一个个故事。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到,对于“苹果”这个名词,我们随着单一维度到多维的了解,它不再是干巴巴的一个概念,而是非常丰富鲜活的东西。而这个过程,也是我们学习新事物过程的经历,对一个概念的认知不断加深,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树,换成其他知识概念也同样适用。
可以说,你知道的“概念”越多,你学习新的知识就越简单,因为你能更容易遇到熟悉的概念。而对于同一个概念,通过不同角度的学习,对它的认知也会越来越深刻,同自己旧有的知识体系产生的连接也越来越多,连接得越来越紧密,从而形成快速学习新知识的正向循环,学习也变得越来越有趣,越来越容易。
海量的阅读是让我们快速掌握更多概念的便捷方法,儿童与成人都一样,不需要限定要阅读什么样的书籍,最好的方式是广泛和海量的阅读,无论是天文地理、历史人文、名人自传、小说故事、哲学政治、经济理财、心理情感、个人成长等等,尽量从不同类型的书籍中了解更多知识,形成自己的知识树,这将受益终身。
想了解更多学习成长相关话题,可以扫描下面二维码关注公众号。主要会分享个人成长、情绪管理、夫妻关系、亲子教育、思维学习、人生思考等各种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