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几何 | 第 2 版

\(\boldsymbol{Analytic\ Geometry}\text{ II}\)

by djs.

latest update for I: 2023.07.03

latest update for II: 2023.09.26

  • latest fixed: 2023.12.07

Structure

小题一般用几何。

列式方向、条件翻译、计算量预判、二级结论的应用。

资料:

【本文结构】

  • General Solution
  • 基本概念:直线、圆、椭圆、双曲线、抛物线
  • 基本计算方式、列式方法
  • 条件翻译
  • 二级结论
  • 常用模型

\(\textsf{Pre-Part | General Solution}\)

\(\it 0.1\) 题型概述

所谓解析几何,即用代数运算与方程通过坐标系描述几何图形,虽有少量几何意义,但仍以代数运算为主。我们主要将几何条件转化为坐标、方程这样的可以计算的条件。需要注意的是,虽然解析几何理论上可以解析一切,但计算复杂度过大的计算对于在考场上的我们则无能为力。所以,寻找简化计算的方向即时解析几何的关键所在。

\[\textsf{几何}\qquad\overset{\sf 解析}{\longrightarrow}\qquad\textsf{代数} \]

解一道解析几何题,我们需要经历口个步骤:

  1. 熟悉构图和基本要素(点和线),计算自由度,整体把控题目。
  2. 构建要素关系网,明确控制关系。
  3. 对照要素关系网的边,观察并使用二级结论进行问题的转化。
  4. 根据要素关系网,预判各种变量之间关系的形式和复杂程度,考虑计算的方向,预判复杂度。
  5. 考虑计算的起点,选合适的要素作为计算的主元
  6. 根据要素关系网翻译条件、表示条件,写出方程。思考能不能优化条件的表达方式减少计算量。
  7. 根据前一步的预判,列出的方程消元,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消元求解
  8. 至此圆锥曲线的部分已经完成,问题转化为其他形式(例如最值)。

先看怎么算,明确思路,盯准了再进行具体的计算,不要边想边算。如果遇到不能一眼丁真的题也要多尝试几个思路。拿到条件不要直接无脑表示,先考虑能不能进一步简化这个条件。(例如一些几何信息优化条件,比如平行 \(\to\) 相似三角形、\(-\frac{b^2}{a^2}\) 、椭圆几何定义)(或者可以先用仿射变换进行观察)

——沃茨 · 基硕德

\(\it 0.2\) 计算相关

计算量很大。

目前没有更好的提升计算准确率的方法。

对一个题目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量预判。

【计算力提升】

  1. 何为“算感”;算感平移。
  2. 在纸上算,不要心算。
  3. 字迹清晰,排列整齐,方便查找。
  4. 小题小算,大题大算,充分利用试卷和草稿纸。
  5. 提炼公式简化计算。
  6. 代数式处理技巧(如平方差、因式分解)。
  7. 总结常见场景最速计算方式。

\(\rm I\) 基本概念、基本技法

\(\it 1.1\) 直线

【直线方程】

形式 条件 方程 不适用的直线 备注
点斜式 \(k\) 和点 \((x_0,y_0)\) \(y=kx+y_0-kx_0\) \(x=x_0\) 常用(已知定点和斜率)
斜截式 \(k\) 和截距 \(b\) \(y=kx+b\) 竖线 仍然是最常用的
两点式 \((x_1,y_1),(x_2,y_2)\) \((y-y_1)(x_2-x_1)=(y_2-y_1)(x-x_1)\) / 极少用,因为被斜率式取代
截距式 \(x,y\) 轴截距 \(a,b\) \(\dfrac xa + \dfrac yb=1\) 竖线、横线、过原点线 了解即可
一般式 / \(ax+by+c=0\) / 少用,用于变换出公式的形式,套公式
  • \(ax+by+c=0\qquad\to\qquad y=-\dfrac abx-\dfrac cb\)
  • \(ax+by+c=0\)\(y\) 轴与 \(-\dfrac cb\),交 \(x\) 轴与 \(-\dfrac ca\)

【两直线位置关系】

位置关系 斜截式 一般式
平行 \(k_1=k_2, b_1\not=b_2\) \(a_1b_2=a_2b_1\quad\text{and}\quad a_1c_2\not=a_2c_1\)
相交 \(k_1\not=k_2\) \(a_1b_2\not=a_2b_1\)
垂直 \(k_1k_2=-1\) \(a_1a_2+b_1b_2=0\)
  • 直线 \(ax+by+c=0\) 的一个法向量为 \(\vec m=(a, b)\)

【点与直线的位置关系】

  • 对于点 \((x_0,y_0)\) 和线 \(ax+by+c=0\)
  • \(ax_0+by_0+c>0\) 则点在直线下方。
  • \(ax_0+by_0+c<0\) 则点在直线上方。
  • 故若将 \(A,B\) 两点带入方程,得到的结果同号则两点在直线同侧;若异号则在直线异侧。

\(\it 1.2\)

【基本概念】

  • 标准方程:\((x-a)^2+(y-b)^2=r^2\),描述一个圆心为 \((a, b)\),半径为 \(r\) 的圆。
  • 一般方程:\(x^2+y^2+Dx+Ey+F=0\),其中 \(D^2+E^2-4F>0\),将其配方后即可得到标准形式。其中圆心 \((-\dfrac D2, -\dfrac E2)\)\(r^2=\dfrac14(D^2+E^2-4F)\)

【圆与直线的位置关系】

  • 用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计算圆心与直线的距离,以此判断圆与直线的相交 / 相切 / 相离。
  • 同样在判断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时,计算圆心之间的距离并与半径比较即可(\(r_1+r_2, |r_1-r_2|\) 等)。
  • 判断点与圆的位置关系时,可以将点带入圆的方程(例:若 \(<0\) 则在圆内)

\(\it 1.3\) 椭圆

【基本性质】
椭圆的第一定义:平面上到两点 \(F_1(-c, 0), F_2(c, 0)\) 的距离之和为 \(2a\) 的点构成的曲线为椭圆,其标准方程为 \(C:\dfrac{x^2}{a^2}+\dfrac{y^2}{b^2}=1\)。其中 \(c=\sqrt{a^2-b^2}\)
image

椭圆的第二定义:到椭圆一侧焦点 \(F\) 的距离与到直线 \(x=\pm\dfrac{a^2}{c}\)(在坐标系 \(y\) 轴同侧)的距离之比为定值 \(e\) 的点构成的轨迹为椭圆 \(\dfrac{x^2}{a^2}+\dfrac{y^2}{b^2}=1\)。(\(\dfrac{|PF|}{|PH|}=e\)

  • 焦半径公式:\(P\) 在椭圆上,\(|PF_1|=a-e\cdot x_P\)

椭圆的第三定义:平面内动点到 \(A(-a, 0), B(a, 0)\) 的直线的斜率之积为常数 \(-\dfrac{b^2}{a^2}\) 的点构成的轨迹为椭圆,其中 \(e\) 为其离心率。

  • \(A, B, P\) 是椭圆上不同的三点,其中 \(A, B\) 关于原点对称,那么恒有 \(k_{PA}\cdot k_{PB}=-\dfrac{b^2}{a^2}\)
  • 看到斜率之积为定值想第三定义

【基本计算方式】

  • 直线与椭圆交:将直线与椭圆联立得到一个关于 \(x\) 或关于 \(y\) 的二次方程,可通过判断 \(\Delta\) 的正负判断直线与椭圆相交 / 相切 / 相离。(\(\Delta=a^2A^2+b^2B^2-C^2\)\(\Delta>0\) 表示与直线相交)
  • 注:若弦过椭圆的交点,那么这条弦叫焦点弦;若焦点弦垂直于交点所在的椭圆的对称轴,那么这条焦点弦叫通径(通径长度 \(\ell=\dfrac{2b^2}{a}\))。

\(\it 1.4\) 双曲线

image

第一定义:平面上到两点 \(F_1(-c, 0), F_2(c, 0)\) 的距离的差(绝对值)为定值的点构成的曲线为双曲线。

第二定义(焦准):到双曲线一侧焦点 \(F\) 和同侧准线 \(x=\pm\dfrac{a^2}{c}\) 的距离值比为定值 \(e\)\(\dfrac{|PF|}{PH}=e\))的点构成的图形为双曲线 \(\dfrac{x^2}{a^2}-\dfrac{y^2}{b^2}=1\)

第三定义(斜率式):设 \(A, B, P\) 是双曲线上不同的三点,其中 \(A, B\) 关于原点对称,那么恒有 \(k_{PA}\cdot k_{PB}=\dfrac{b^2}{a^2}\)

\(\it 1.5\) 抛物线

! image 抛物线

  • 标准式:\(y^2=2px\)(开口朝右边的躺着的抛物线)
  • 参数式:\(x=\dfrac{y^2}{2p}\)(以一次的项为控制变量)
  • 第二定义(焦准):焦点 \(F(\dfrac p2, 0)\),准线 \(\ell:x=-\dfrac p2\)
  • 极坐标式:\(\rho=\dfrac{p}{1-\cos\theta}\)

抛物线上任意一点 \(A\) 到抛物线焦点 \(F(\dfrac p2, 0)\) 的距离等于其到抛物线准线 \(\ell:x=-\dfrac p2\) 的距离。

【基础二级结论】

  • 设抛物线 \(y^2=2px\) 焦点为 \(F\),抛物线的一条弦为 \(AB\),其中 \(A(x_1, y_1)\)\(B(x_2, y_2)\)
  • \(\ell_{AB}\)\(x\) 轴上的定点,则 \(y_1y_2\) 为定值。
  • \(k_{AB}\) 一定,则 \(y_1+y_2\) 为定值。

\(\it 1.6\) 平面对象运算方法

【基本条件表示】

  • 夹角公式:\(\tan\langle \ell_1, \ell_2\rangle=|\dfrac{k_1-k_2}{1+k_1k_2}|\qquad\theta\in[0, \dfrac\pi2]\)
  • 距离公式:\(|AB|=\sqrt{(x_A-x_B)^2+(y_A-y_B)^2}\)
  • \(P(x_0, y_0)\) 到直线 \(\ell:ax+by+c=0\) 的距离:\(d=\dfrac{|ax_0+by_0+c|}{\sqrt{a^2+b^2}}=\dfrac{|kx_0+b-y_0|}{\sqrt{1+k^2}}\)
  • 弦长公式:\(|AB|=\sqrt{1+k^2}\cdot|x_A-x_B|\)
  • 平行线 \(\ell_1:ax+by+c_1=0\)\(\ell_2:ax+by+c_2=0\) 之间的距离:\(d=\dfrac{|c_2-c_1|}{\sqrt{a^2+b^2}}\)

【直线运算技巧、直线系方程】

  • \(ax+by+c=0\) 平行的直线:\(ax+by+c'=0\)
  • \(ax+by+c=0\) 垂直的直线:\(bx-ay+c'=0\)
  • 过定点 \((x_0, y_0)\) 的直线:\(a(x-x_0)+b(y-y_0)=0\)\(y=k(x-x_0)+y_0\)
  • 过两直线交点的直线方程:\(a_1x+b_1y+c_1+\lambda(a_2x+b_2y+c_2)=0\)(注意取不到 \(\ell_2\)
  • 直线有关的对称问题:点 \((x_0,y_0)\) 关于线 \(ax+by+c=0\) 对称 \(\to\) \((y_0-\dfrac{2a}{a^2+b^2}(ax_0+by_0+c),x_0-\dfrac{2b}{a^2+b^2}(ax_0+by_0+c))\)
  • 线关于点对称:降维求解、夹角公式
  • 反射问题通法:作对称
  • 三角形重心坐标公式: \(G(\dfrac13(x_1+x_2+x_3),\dfrac13(y_1+y_2+y_3))\)
  • 三角形内心边元形式:\(a\vec{OA}+b\vec{OB}+c\vec{OC}=0\)

【圆运算技巧、圆系方程】

  • 判断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距离公式计算圆心到直线的距离。【取值问题找圆心,勾股定理全搞定】
  • 双切线:使用极点极线结论。
  • 切线相关
    • 非同心相交两圆方程方程相减,所得直线为公共弦所在直线。
    • 非同心相切(内切外切)两圆方程方程相减,所得直线为过两圆切点的公切线。
    • 过圆 \((x-a)^2+(y-b)^2=r^2\) 上一点 \(P(x_0, y_0)\) 的圆切线方程为 \((x_0-a)(x-a)+(y_0-b)(y-b)=r^2\)。(过圆 \(x^2+y^2=r^2\) 上一点 \(P(x_0, y_0)\) 的圆切线方程为 \(x_0x+y_0y=r^2\)
  • 【圆系方程】
    • 过直线 \(Ax+By+C=0\) 与圆 \(x^2+y^2+Dx+Ey+F=0\) 交点的圆系方程为 \(x^2+y^2+Dx+Ey+F+\lambda(Ax+By+C)=0\)
    • 过两圆 \(C_1:x^2+y^2+D_1x+E_1y+F_1=0\)\(C_2:x^2+y^2+D_2x+E_2y+F_2=0\) 的交点的圆系方程为 \(C_1+\lambda C_2\)(此方程不含 \(C_2\))。
  • \(x\cos\theta+y\sin\theta+1=0\) 表示单位圆的所有切线。
  • 阿氏圆:构造相似
    • 已知恒有 \(\dfrac{|AB|}{|AC|}=k\)
    • 已知第三边的比例且角平分线:定点轨迹为阿氏圆
  • 圆生成的函数:\(f(x)=\sqrt{-x^2+bx+c}\)(一般是半圆)。
  • 圆的斜率式:以 \(A(x_1,y_1),B(x_2,y_2)\) 为直径的端点的圆方程为 \((x-x_1)(x-x_2)+(y-y_1)(y-y_2)=0\) (用垂直证明)。
  • 圆幂定理:主打相似。

\(\rm II\) 列式方向

\(\it 2.1\ \textsf{General solution}\) ——联立

“解析”本质上还是对方程的联立,由若干方程联立到一起的方程组对自由度进行消解,而对方程组的巧妙处理可以大幅降低计算量。解析几何用方程的联立,架起变量之间的桥梁。有以下几个工具:

  • 韦达定理(两根关系)
  • 判别式(根是否存在)
  • 方程的联立、消元
  • 方程之间加减乘除的变换
  • 其他变换

【列式步骤】

  1. 明确研究对象,计算自由度,理清要素关系网(对象之间的控制关系)。
  2. 观察要素关系网,预估每一步计算的复杂度,利用各种二级结论预估变量之间的约束形式和复杂程度(称之边权阻值)。
  3. 综合计算复杂程度和二级结论,在要素关系网中选取合适的起点设出主元
  4. 根据控制关系翻译条件,列出式子
  5. 联立方程消元求解。
  6. 最后结合问题进行下一步求解。
    • 最值问题回归到函数化多变量求最值上。

【常用 \(\textsf{General Solution}\)

  • 【预知】利用各种二级结论预见变量之间的限制关系的形式和复杂程度,如用“手电筒模型”预见 \(k_1+k_2\) 为定值。
  • 【对称】出现对称结构的条件或相同性质的对象(相同性质多解,如两点都是同一直线与曲线的交点)可以考虑联立研究方程组的性质,套用韦达或方程组变换。
    • 研究不对称的式子可以刻意构造对称(如求 \(\dfrac{x_1}{x_2}\) 的范围可以转化为 \(\dfrac{x_1}{x_2}+\dfrac{x_2}{x_1}\)
    • 研究不对称构造元素的时候,可以构造出另一边的对象呈现出对称,进行研究。
  • 【判定】将不同的自由度转化,借此将复杂的限制条件转化为简单易处理的条件。
  • 【丁真】利用各种二级结论猜测所求定点位置,所求不等式取最值的取等条件。

不要忘了最基本的代换 \(y=kx+m\)

\(\it 2.2\) 变量的表示、基本运算

gs:设线一般是用来联立的,设点一般是有很好的点驱动关系。一般情况下以设线联立为主。根据需要来。

设点之参数方程:

  • 将一个点 \(A(x, y)\) 写成 \(A(a\cos\theta, b\sin\theta)\),这样就可以做到只用一个变量表示一个点。双曲线是 \(A(a\sec\theta, b\tan\theta)\)
  • 配合三角恒等变换。

直线表示:

  • \(y=kx+m, x=ky+m\)(正设和反设,可能有计算量的差别)
  • \(y=\dfrac{y_2-y_1}{x_2-x_1}(x-x_1)+y_1\) 两点式
    • \(y=\dfrac{y_2-y_1}{x_2-x_1}(x-\dfrac{x_1+x_2}{2})+\dfrac{y_1+y_2}{2}\) 刻意构造对称
  • \(mx+ny=1\) 用于齐次化的设法\(\begin{cases}x=x_0+r\cos\theta\\y=y_0+r\sin\theta\end{cases}\) 定点长度相关(例如圆上的点)

抛物线一般用点参,例如 \(A(y_1^2, y_1)\)

直线相交:利用斜率相等,如 \(\dfrac{y_P-y_A}{x_P-x_A}=\dfrac{y_P-y_B}{x_P-x_B}\)

【非对称条件处理方法】

  1. 涉及定点问题时先猜出定点带入求解。
  2. 由韦达定理建立两根和积关系式带入化简。
  3. \(x_1\)\(x_2\) 为主元进行消元化简。
  4. 涉及 \(k_1\cdot k_2=-\dfrac{b^2}{a^2}\) 的问题使用第三定义进行转化。
  5. 利用点在圆锥曲线上的方程进行化简(\(P(a\cos\alpha, b\sin\alpha)\)
  6. 刻意构造对称(如 \(\dfrac{x_1}{x_2}+\dfrac{x_2}{x_1}, y=k(x-\dfrac{x_1+x_2}{2})+\dfrac{y_1+y_2}{2}\))。

刻意构造对称,例如使用两点式(或点斜式)时可以挑选两点的中点,例如 \(y=k(x-\dfrac{x_1+x_2}{2})+\dfrac{y_1+y_2}{2}\),方便使用韦达。

\(\it 2.3\) 处理方向 1 - 韦达

最常规的方法。

【基本内容】
韦达定理:已知二次方程 \(Ax^2+Bx+C=0\),两根为 \(x_1, x_ 2\),则有 \(x_1+x_2=-\dfrac BA, x_1x_2=\dfrac CA\)

即设出线的解析式,与椭圆联立化为与 \(x\)\(y\) 相关的二次方程,进而得到交点横纵坐标的和差信息(\(x_A+x_B=..., x_Ax_B=...\)),利用所得信息进行进一步解题。

通常有两种出发方向:点驱动(设点)与线驱动(设线)。

如果所求式对称,那么就可以用韦达获得交点的和与乘积的关系式,但该方法的缺点是较为传统,有的时候计算量较大。

\[\left<\begin{aligned} y=kx+m\\\dfrac{x^2}{a^2}+\dfrac{y^2}{b^2}=1 \end{aligned}\right>\Rightarrow \left<\begin{matrix}(a^2k^2+b^2)x^2+2a^2kmx+a^2(m^2-b^2)=0 \\ \\ (a^2k^2+b^2)y^2-2b^2my+b^2(m^2-a^2k^2)=0\end{matrix}\right> \]

上式是椭圆与直线 \(y=kx+m\) 的联立,联立双曲线时将所有 \(b^2\) 替换为 \(-b^2\) 即可。

(加速计算)点乘双根\(a_2x^2+a_1x+a_0 = a_2(x_1-x)(x_2-x)\),将 \(x\) 赋值某常数 \(m\) 后直接带入左边的式子可以方便地计算 \(a_2(m-x_1)(m-x_2)\) 的值。

【硬解定理】

  • 椭圆
    • \((a^2k^2+b^2)x^2+2a^2kmx+a^2(m^2-b^2)=0\)
    • \((a^2k^2+b^2)y^2-2b^2my+b^2(m^2-a^2k^2)=0\)
    • 由韦达定理即可求解 \(x_1+x_2\)\(x_1x_2\)\(y_1+y_2\) 以及 \(y_1y_2\)
    • \(x_1y_2+y_1x_2=\dfrac{-2a^2b^2k}{a^2k^2+b^2}\)
    • \(|x_1-x_2|=\dfrac{2ab}{a^2k^2+b^2}\sqrt{a^2k^2+b^2-m^2}\)
    • \(|y_1-y_2|=|k|\cdot|x_1-x_2|=\dfrac{2ab|k|}{a^2k^2+b^2}\sqrt{a^2k^2+b^2-m^2}\)
  • 双曲线
    • \((a^2k^2-b^2)x^2+2a^2kmx+a^2(m^2+b^2)=0\)
    • \((a^2k^2-b^2)y^2+2b^2my-b^2(m^2-a^2k^2)=0\)
    • 计算 \(|x_1-x_2|\) 时注意根号下的式子的正负。

trick:二次方程已知一根可以直接用韦达定理解另一根(如果二次方程已知一根或有特殊性质可以考虑直接解)

【反设】

  • \(x=ky+m\)(注意此时的 \(k\) 是真正斜率的倒数)
  • \(a\)\(b\) 的地位调换,\(x\)\(y\) 的地位调换即可。
  • \((b^2k^2+a^2)y^2+2b^2kmy+b^2(m^2-a^2)=0\)

【抛物线】

  • 较为 trivial
  • \(\begin{cases}y^2=2px\\x=ky+m\end{cases}\to y^2-2pky-2pm=0\)

\(\it 2.4\) 处理方向 2 - 方程组变形

\(\sf gs\)
如何快速解联立的方程组?

若存在形式非常相近或出现相同结构的方程,那么就可以考虑对方程之间进行整体的变换,例如作差、作商等等。这样得到的方程的形式可能优于原方程,也可以做到构造对称。注意方程组的自由度问题,有多少个方程就要解出多少个条件。

【经典模型】定比点差法

  • 用于处理中点弦、定比分弦等等。
  • 设出椭圆上两点 \(A(x_1, y_1), B(x_2, y_2)\),得到椭圆方程 \(\begin{cases}\dfrac{x_1^2}{a^2}+\dfrac{y_1^2}{b^2}=1\\\dfrac{x_2^2}{a^2}+\dfrac{y_2^2}{b^2}=1\end{cases}\),两者做差后运用平方差公式可以得到中点弦的二级结论之一 \(k_{AB}\cdot k_{OM}=-\dfrac{b^2}{a^2}\)
  • 其变式为可以表示线段的定比分点(按某个比例取得的点),即将某一个式子乘 \(\lambda^2\)\(\lambda\) 为比例)之后做差相减,得到 \(\dfrac{(x_1-\lambda x_2)(x_1+\lambda x_2)}{a^2}+\dfrac{(y_1-\lambda y_2)(y_1+\lambda y_2)}{b^2}=1-\lambda^2\)
  • 其他应用有待研究。

【抛物线点参解析式】(点差)
初中全靠这一条公式做二次函数......

  • 对于抛物线 \(y=ax^2+bx+c\) 上的两点 \(x_M, x_N\),有 \(\ell_{MN}:y=[a(x_M+x_N)+b]x-ax_Mx_N+c\)
  • 对于抛物线 \(y^2=2px\) 上的两点 \(y_M, y_N\),有 \(\ell_{MN}:x=\dfrac{x_M+x_N}{2p}y-\dfrac{x_Mx_N}{2p}\)

【对偶式】

  • 黄金 \(n\) 角的本质:对偶式 \(\alpha x+\beta y\lrarr\beta x-\alpha y\)
  • 构造对偶式,如 \(x_1y_2+x_2y+1\),使之出现 \(x, y\) 的平方项,带入椭圆方程。

\(\it 2.5\) 处理方向 3 - 齐次化处理 | 配合平移

【齐次化】

  • 将直线方程写成 \(mx+ny=1\) 的形式,用“1 的妙用”(本质是调节次数使之齐次化)将其带入二次曲线式中联立,得到关于 \(\dfrac{y}{x}\) 的二次方程(即到原点连线的斜率),获得 \(k_1+k_2\)\(k_1\cdot k_2\) 的信息。为应对目标直线交点不在原点的情况,通常配有坐标系平移的操作。
  • 处理过定点两直线斜率的和或积信息,常用于一些定点的证明。
  • 平移后记得要变回来!

\(\it 2.6\) 用参数方程表示圆锥曲线的弦

椭圆及双曲线点参解法(三角函数表示):by chair.

对于椭圆:

\[A(a\cos\alpha, b\sin\alpha)\xlongequal{m_A\gets\tan\frac\alpha2} A(a\cdot\dfrac{1-m_A^2}{1+m_A^2}, b\cdot\dfrac{2m_A}{1+m_A^2}) \\ B(a\cos\beta, b\sin\beta)\xlongequal{m_B\gets\tan\frac\beta2}B(a\cdot\dfrac{1-m_B^2}{1+m_B^2}, b\cdot\dfrac{2m_B}{1+m_B^2}) \\ \rArr \ell_{AB}:ay(m_A+m_B)-bx(m_Am_B-1)=ab(m_Am_B+1) \]

对于悲伤的双曲线:

\[A(a\sec\alpha, b\tan\alpha)\xlongequal{m_A\gets\tan\frac\alpha2} A(a\cdot\dfrac{1+m_A^2}{1-m_A^2}, b\cdot\dfrac{2m_A}{1-m_A^2}) \\ B(a\sec\beta, b\tan\beta)\xlongequal{m_B\gets\tan\frac\beta2}B(a\cdot\dfrac{1+m_B^2}{1-m_B^2}, b\cdot\dfrac{2m_B}{1-m_B^2}) \\ \rArr \ell_{AB}:ay(m_A+m_B)-bx(m_Am_B+1)=ab(m_Am_B-1) \]

对于抛物线 \(y^2=2px\)\(\ell:(y_1+y_2)y-y_1y_2=2px\)

\(\it 2.7\) 注意事项

直接设直线时涉及变量取值范围时必查 \(\Delta\)

\(\rm III\) 条件翻译

\(\it 3.1\) 坐标系中的基本对象处理

  • 直线
    • 两直线交点:\(\dfrac{y_0-y_1}{x_0-x_1}=\dfrac{y_0-y_2}{x_0-x_2}\)(斜率式)(常用)
    • 平行:\(k_1=k_2\)\(\vec m=\lambda\vec n\)
    • 垂直:\(k_1k_2=-1\)\(\vec m\cdot\vec n=0\)
    • 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判 \(\Delta\) 正负。
    • 直线与圆锥曲线相交(属于较复杂的关系):
      • 获得点坐标的和、积:联立韦达。
      • 获得到某个定点的直线斜率的关系(和、积):联立构造齐次化,配合平移。
  • 角度
    • 斜率 \(k=\tan\theta\)
    • \(\tan\theta=\dfrac{k_1-k_2}{1+k_1k_2}\),转化成斜率的信息(比如说接着用齐次 - 平移)
    • 向量夹角公式数量积。
    • 运用公式中所带的三角函数。
    • 用特殊手段证明角度相等(如相似等几何关系)
    • 特殊角度:特殊手段(如焦点三角形相关、阿基米德三角形)
  • 线段中点\(\left(\frac12(x_1+x_2), \frac12(y_1+y_2)\right)\)
    • 线段定比分点:向量。
    •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计算圆心到直线的距离(套公式)。
    • 极点极线相关结论。
  • 长度
    • 一般的长度:两点距离公式。
    • 弦长:\(\ell=\sqrt{k^2+1}|x_1-x_2|\)
    • \((x_0, y_0)\) 到直线 \(Ax+By+C=0\) 的距离公式 \(\ell=\dfrac{|Ax_0+By_0+C|}{\sqrt{A^2+B^2}}\)
    • 特殊长度:特殊方法(如焦半径)
  • 两点之间斜率:\(k=\dfrac{y_2-y_1}{x_2-x_1}\)
  • 焦点三角形的顶角:\(S=b^2\cdot\tan\dfrac\theta2\)
  • 三点共线:\(A, B, C\) 共线,则 \(k_{AB}=k_{AC}\)(随意各选两点即可)(列斜率式)

\(\it 3.2\) 几何条件代数化方向

  • 重心:坐标公式(加起来除 \(3\)
  • 三角形的面积
    • 基础:\(S=\dfrac12ah\)(弦长 + 距离公式)
    • 铅锤法
    • 向量叉积 \(S=\dfrac12|x_1y_2-x_2y_1|\)
      • 向量叉积形式的四边形对角线面积公式:已知原点为 \(O\) 的坐标系内四边形 \(ABCD\),则 \(S_{ABCD}=\dfrac12[(x_A-x_C)(y_B-y_D)+(x_B-x_D)(y_C-y_A)]\)(分为 \(S_{\Delta OAB}, S_{\Delta OBC}, S_{\Delta OCD}, S_{\Delta ODA}\) 四个三角形然后叉积)
      • 四边形的面积:拆成两个三角形;对角线垂直型 \(S=\dfrac12ab\);平行四边形 \(S=2ab\sin\theta\)
    • 仿射变换
    • 特殊面积:特殊处理(如焦点三角形)
  • 同一条直线上相邻长度的比:
    1. 转化为横或纵坐标比
    2. 向量表示
    3. 仿射变换
  • 各种向量条件:坐标表示,基本用不到几何意义
  • 点和直线的变换
    • 等腰三角形 / 垂直平分线:垂直 + 中点
    • 点与点关于某直线对称:垂直 + 中点
  • 角平分线:
    1. 水平或竖直:斜率 \(k\) 取反
    2. 斜线:用夹角公式,或变成长度用角平分线定理
    3. 椭圆的光学性质相关(焦点三角形)

\(\rm IV\) 二级结论与常用模型

熟练掌握和使用二级结论可以掌控全局,有效帮助预判计算方向和计算量

【二级结论】

  • 有些题在动笔之前就被丁真薄纱了。

\(\it 4.1\) 仿射变换与斜率

【仿射变换基本概念】

  • 将原坐标系的所有点的横纵坐标进行等比例放缩,如 \(\begin{cases}x\to ax\\y\to by\end{cases}\)。一般放缩为圆或反比例函数(\(y=x\))等易于处理的图形。
  • 性质:
    1. 斜率成比例变化(线性)。
    2. 面积成比例变化(线性)。
    3. 点线相对位置关系不变,同一直线上的线段长比例不变(包括向量加减运算)。
  • 求奇怪面积的时候可以用仿射变换。
  • 参数方程 \(A(a\cos\alpha, b\sin\alpha)\) 本质也是仿射变换。

【椭圆第三定义相关】

  • 平面上 \(A(-a, 0), B(a, 0)\) 两点,平面上一动点 \(P\) 到两点直线斜率之积 \(k_{PA}\cdot k_{PB}=-\dfrac{b^2}{a^2}\),则 \(P\) 的轨迹为椭圆 \(\dfrac{x^2}{a^2}+\dfrac{y^2}{b^2}=1\)
    • 该结论经仿射变换为圆后易证。事实上,对于椭圆上任意关于原点对称的两点,该结论都适用。
  • 斜率之积 \(-\dfrac{b^2}{a^2}\) 十分特殊,其经仿射变换为圆后将变为 \(-1\),即两直线垂直。
  • 椭圆中点弦:经仿射变换后变为圆中垂径定理模型(\(k_{AB}\cdot k_{OP}=-\dfrac{b^2}{a^2}\quad\to\quad k_{A'B'}\cdot k_{OP'}=-1\)

【衍生结论 & 方法体系】

  • \(A(x_1, y_1), B(x_2, y_2)\) 是椭圆 \(\Gamma:\dfrac{x^2}{a^2}+\dfrac{y^2}{b^2}=1\) 上的两个动点,满足 \(k_{OA}\cdot k_{OB}=-\dfrac{b^2}{a^2}\)(也就是仿射为圆后 \(OA'\perp OB'\)),那么:
    1. \(S_{\Delta AOB}=\dfrac{S_{\Gamma}}{2\pi}=\dfrac12ab\)\(x_1^2+x_2^2=a^2, y_1^2+y_2^2=b^2\)
    2. 若椭圆上一点 \(M\) 满足 \(\vec{OM}=\lambda\vec{OA}+\mu\vec{OB}\),则 \(\lambda^2+\mu^2=1\);若平面内一点 \(N\) 满足 \(\vec{ON}=\lambda\vec{OA}+\mu\vec{OB}\),则 \(N\) 点的轨迹是 \(\dfrac{x^2}{a^2}+\dfrac{y^2}{b^2}=\lambda^2+\mu^2\)
  • 对于双曲线,将其仿射为反比例函数后对应的有效斜率积为 \(\dfrac{b^2}{a^2}\)(且需要将仿射后的 \(x^2-y^2=1\) 旋转 \(45^\circ\) 变为函数 \(y=\dfrac1x\))。过双曲线
    • 双曲线中的面积定值:过双曲线 \(\dfrac{x^2}{a^2}-\dfrac{y^2}{b^2}=1\) 上一点 \(P(x_0, y_0)\) 作两条分别平行于渐近线的直线,围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为定值 \(S=\dfrac12ab\)

【其他斜率相关二级结论】

  • 椭圆上 \(A, B\) 两动点,满足 \(\ell_{OA}\perp\ell_{OB}\),点 \(P\) 是原点 \(O\) 关于弦 \(AB\) 的垂足,则 \(P\) 的轨迹是以原点为圆心,半径为 \(\dfrac{a^2b^2}{a^2+b^2}\) 的圆。

\(\it 4.2\) 极点极线、切线

【极点极线的概念】

  • 平面上有二次曲线 \(\Gamma:Ax^2+Cy^2+Dx+Ey+F=0\),则对于极点 \(P(x_0, y_0)\),其关于曲线 \(\Gamma\) 的极线为 \(\ell_P:Ax_0x+Cy_0y+D\dfrac{x+x_0}{2}+E\dfrac{y+y_0}{2}+F=0\)(即 \(\begin{cases}x^2\to x_0x\\y^2\to y_0y\end{cases}\)\(\begin{cases}x\to\dfrac{x+x_0}{2}\\y=\to\dfrac{y+y_0}{2}\end{cases}\))。(下文用 \(\ell_M\) 表示 \(M\) 点的极线)
    • 焦点和准线是一对特殊的极点极线。
  • 几何定义:过 \(P(x_0, y_0)\) 引圆锥曲线的两条割线,交于 \(A, B, C, D\) 四点,\(\ell_{AB}\cap\ell_{CD}=T\),则 \(T\in\ell_P\)\(A, B, C, D\) 四点顺序任意)。【常常作为出题的几何构造】

【极点极线的性质】

  1. 对于圆锥曲线外一点 \(P(x_0, y_0)\),过 \(P\) 作椭圆的两条切线交椭圆于 \(M, N\),则直线 \(MN\) 就是点 \(P\) 对应的极线。
  2. 对于圆锥曲线上一点 \(P(x_0, y_0)\),其极线为椭圆在 \(P\) 处的切线。
  3. 对于圆锥曲线内一点 \(P(x_0, y_0)\),过 \(P\) 引椭圆的一条割线交于 \(A, B\),则椭圆在 \(A, B\) 两点处的切线的交点构成的轨迹为 \(\ell_P\)
  4. 【配极原则】\(Q\in\ell_P\lrArr P\in\ell_Q\)
  5. \(P\) 作割线 \(\ell_0\) 交圆锥曲线于 \(AB\)\(\ell_0\cap\ell_P=Q\),则 \(\dfrac{PA}{PB}=\dfrac{QA}{QB}\)\(P, Q\) 关于圆锥曲线调和共轭)。
    • \(\dfrac{PA}{PB}=\dfrac{QA}{QB}\)\(\dfrac2{PQ}=\dfrac1{PA}+\dfrac1{PB}\) 等价。
    • \(A, B\) 在圆锥曲线的对称轴上,且 \(A, B\) 关于圆锥曲线调和共轭,过 \(B\) 作圆锥曲线的热议一条割线交于 \(P, Q\),则 \(\angle PAB=\angle QAB\)

【极点极线相关定值模型】

  • 过椭圆 \(\Gamma\) 外一点 \(P(t, 0)\) 引割线 \(\ell_{AB}\) 交于 \(A, B\)\(A'\)\(A\) 关于 \(x\) 轴的对称点,\(\ell_{A'B}\cap x=Q\),则 \(\vec{OP}\cdot\vec{OQ}=a^2\)。(双曲线,抛物线同理)
  • \(P\) 为椭圆外一点,\(A, B\) 为椭圆左右顶点,\(\ell_{PA}\cap\Gamma=C, \ell_{PB}\cap\Gamma=D\)\(\ell_{CD}\cap x=Q\),则 \(\vec{OP}\cdot\vec{OQ}=a^2\)(双曲线同理)

\(\it 4.3\) 定点模型

【定点模型理论】

  • 自由度为 \(1\) 的直线:要么过定点,要么定斜率,要么是其他少见形式(如椭圆切线)。
  • 对于求直线过定点的题型,可以采取先猜后证的策略。
    1. 套用极点极线
    2. 常规模型
    3. 通过取特值猜出定点
    4. 考虑对称性

【常用定点模型】

  1. 极点极线
    • 极点自由度为 \(1\) 时极线自由度为 \(1\),一般过定点。
    • 注意 \(Q\in\ell_P\lrArr P\in\ell_Q\)
    • 判定极点极线:椭圆内接四边形 / 圆锥曲线上四点。
  2. 过圆锥曲线上定点的直线斜率关系
    • 过圆锥曲线上定点 \(P(x_0, y_0)\) 作其割线,交于 \(A, B\),其中 \(k_1=k_{PA}\)\(k_2=k_{PB}\) 满足一定关系(简单关系)。
      • \(k_1\cdot k_2=m\),则 \(\ell_{AB}\) 过定点 \((\dfrac{(a^2m+b^2)x_0}{a^2m-b^2}, -\dfrac{(a^2m+b^2)y_0}{a^2m-b^2})\)。(椭圆)
      • \(k_1+k_2=m\),则 \(\ell_{AB}\) 过定点。
    • 当然有可能是斜率为定值的情况。

【证明方法体系】

  1. 最优先:齐次化 - 平移
    • 平移变换:\(\begin{cases}x=x'+a\\y=y'+b\end{cases}\)
    • 由韦达定理获得 \(k_1+k_2, k_1\cdot k_2\) 的值。
  2. 先猜后证
    • 猜定点:
      1. 极点极线
      2. 常用模型判断
      3. 考虑多种特殊情况,来骗来偷袭!
      4. 考虑对称性
    • 方法 1:齐次平移。
    • 方法 2.1:直线过点;若定点在 \(x\) 轴或其他直线上,代入根系关系,联立解出 \(x\) 值。
    • 方法 2.2:三点共线;列斜率式 \(k_1=k_2\)
    • 方法 3:一般证明法;写出直线的方程并证明其过定点。(很复杂,不推荐用)

\(\it 4.4\) 定值模型

【中点弦定值相关(\(-\dfrac{b^2}{a^2}\))】

  • 形式:\(k_1\cdot k_2=-\dfrac{b^2}{a^2}\)
  • 本质:仿射为圆
  • 内容包括:
    1. 中点弦(对应圆中垂径定理)
    2. 切线(对应圆中切线垂直于半径)
    3. 斜率积为 \(-\dfrac{b^2}{a^2}\) 的弦(对应圆周角定理)
  • 见【仿射变换 & 斜率相关】

【垂直相关(斜率积为 \(-1\))】

  1. \(A, B\) 是椭圆上两个动点,满足 \(k_{OA}\cdot k_{OB}=-1\),过原点向 \(\ell_{AB}\) 作垂线交于 \(H\),则:
    1. \(C\) 的轨迹方程为 \(x^2+y^2=\dfrac{a^2b^2}{a^2+b^2}\),即 \(|OC|=\dfrac{ab}{\sqrt{a^2+b^2}}\)
    2. \(\dfrac1{|OA|^2}+\dfrac1{|OB|^2}=\dfrac1{a^2}+\dfrac1{b^2}\)
    3. 双曲线中 \(b^2\to-b^2\) 即可。
  2. (蒙日圆)由椭圆外一点向椭圆引两条切线切于 \(A, B\),满足 \(k_{PA}\cdot k_{PB}=-1\),点 \(C\) 为弦 \(AB\) 的中点,点 \(Q\) 为椭圆上的另外一点,\(\ell_{OQ}\cap\{x^2+y^2=a^2+b^2\}=E, F\),则:
    1. \(|OP|=\sqrt{a^2+b^2}\)
    2. \(O, C, P\) 三点共线,点 \(C\) 轨迹为椭圆。
    3. \(|QE|\cdot|QF|=|QF_1|\cdot|QF_2|\)
    4. 对于双曲线 \(b^2\to-b^2\) 即可。

【斜率定值相关】

  1. \(k_1+k_2=0\)(对称)
    • 过椭圆上一定点 \(P\) 引两条弦 \(PA, PB\),满足 \(k_{PA}+k_{PB}=0\),则 \(k_{OP}\cdot k_{AB}=\dfrac{b^2}{a^2}\)
  2. \(k_1+k_2=2k_0\)
    • 过椭圆内一点 \(Q(t, 0)\) 作弦 \(AB\),动点 \(P\in\ell_Q\)(极线),则 \(k_{PA}+k_{PB}=2k_{PQ}\)。(双曲线、抛物线同理)

【角度定值】(注:约定 \(M\)\(\ell_M\) 为极点极线)

  • 过椭圆上一点 \(A\) 作切线交右准线与 \(B\),右焦点为 \(F\),则 \(\angle AFB=90^\circ\)
  • 过椭圆左焦点 \(F\) 作弦 \(AB\)\(D\) 是椭圆右顶点,\(\ell_F\) 为左准线,\(\ell_{DA}\cap\ell_{F}=M, \ell_{DB}\cap\ell_F=N\),则 \(\angle MFN=90^\circ\)
  • 椭圆内 \(Q(t, 0)\)\(\ell_Q\cap x=P\),过 \(Q\) 作弦 \(AB\),则 \(\angle APQ=\angle BPQ\)
  • 过椭圆左焦点 \(F\) 作两条弦 \(AB, CD\)\(\ell_{AC}\cap\ell_{BD}=P\),则有 \(P\in\ell_F\)
  • 过椭圆外一点 \(P\) 引椭圆两条切线切于 \(A, B\),则有 \(\angle PF_1A=\angle PF_1B\)\(\angle PF_2A=\angle PF_2B\)

\(\it 4.5\) 焦点

【焦半径、焦点弦】

  • 约定:取焦点弦与焦点所在坐标轴的锐夹角为 \(\theta\)。默认 \(AB\) 为过椭圆某一焦点的焦点弦。\(F_1, F_2\) 为左、右焦点。
  • 【第二定义】\(\dfrac{AF_1}{AH}=e\)(左焦点对左准线,右焦点对右准线)
  1. 椭圆焦半径:
    • \(|AF_1|=a+ex_A\)\(|AF_2|=a-ex_A\)
    • 角度式:长焦半径 \(\rho_1=\dfrac{b^2}{a-c\cos\theta}\),短焦半径 \(\rho_2=\dfrac{b^2}{a+c\cos\theta}\)
  2. 双曲线焦半径(单支焦半径):
    • \(|AF_1|=-a-ex_A\)\(|AF_2|=-a+ex_A\)
    • 角度式:同上。
  3. 双曲线焦半径(异支焦半径):
    • \(|AF_1|=a+ex_A\)\(|AF_2|=a-ex_A\)
  4. 抛物线
    • \(|AF|=x_A+\dfrac p2=\dfrac{p}{1\pm\cos\theta}\)
  • 焦点弦推论
    • \(\Large\color{Red}\star\) 若过圆锥曲线焦点 \(F\) 的弦 \(AB\)\(\dfrac{|AF|}{|BF|}=\dfrac nm\),其斜率为 \(k\),则有 \(e=\sqrt{k^2+1}|\dfrac{n-m}{n+m}|\)
    • 在圆锥曲线中,设过焦点 \(F\) 切不与坐标轴垂直的直线交圆锥曲线于 \(A, B\),其垂直平分线交焦点所在坐标轴于 \(R\),则 \(\dfrac{|FR|}{|AB|}=\dfrac e2\)
    • 椭圆或双曲线上任取一点 \(P\),则以 \(PF\) 为直径的圆与以原点为圆心、\(a\) 为半径的圆相切(椭圆内切,双曲线外切)。

【焦点三角形、焦点角度相关】

  • 焦点三角形基本做法:
    1. 单个焦点性质不好,通常两个焦点一起使用第一定义(不然无法利用条件)。
    2. 焦点三角形顶角处理方法。
    3. 熟悉经典构图,例如内接圆。
  • 在椭圆 \(\dfrac{x^2}{a^2}+\dfrac{y^2}{b^2}=1(a>b>0)\) 中,焦点为 \(F_1, F_2\)\(P\) 是椭圆上任意一点,\(\angle F_1PF_2=\theta\),则 \(S_{\Delta F_1PF_2}=b^2\cdot\tan\dfrac\theta2=b\sqrt{|PF_1|\cdot|PF_2|-b^2}\)
    • 双曲线:\(S=\dfrac{b^2}{\tan\frac\theta2}=b\sqrt{|PF_1|\cdot|PF_2|-b^2}\)
    • 抛物线:\(S=\dfrac{p^2}{2\sin\theta}\)\(\theta\) 为过焦点直线的倾斜角)
  • 椭圆中,左右焦点为 \(F_1, F_2\)\(P\) 为椭圆上任意一点 \(\angle F_1PF_2=\theta\),则 \(|PF_1|\cdot|PF_2|=\dfrac{b^2}{\cos^2\frac\theta2}=\dfrac{2b^2}{1+\cos\theta}\)(双曲线中为 \(\dfrac{2b^2}{1-\cos\theta}\))。若 \(\angle PF_1F_2=\alpha, \angle PF_2F_1=\beta\),则 \(e=\dfrac{\sin(\alpha+\beta)}{\sin\alpha+\sin\beta}\)\(\dfrac{a-c}{a+c}=\tan\dfrac\alpha2\tan\dfrac\beta2\)。(双曲线中为 \(e=\dfrac{\sin(\alpha+\beta)}{|\sin\alpha-\sin\beta|}\)\(\dfrac{c-a}{c+a}=\tan\dfrac\alpha2\tan\dfrac\beta2\)
  • 椭圆中,焦点在 \(x\) 轴上,\(\Delta F_1PF_2\) 是焦点三角形,\(O_1\) 为其内心,延长 \(PO_1\)\(x\) 轴于 \(A\),则恒有 \(\dfrac{|O_1A|}{|PO_1|}=e\),且 \(O_1\) 的轨迹是以原椭圆两焦点为长轴顶点的新椭圆。其中 \(O_1(ex_P, \dfrac{e}{e+1}y_P), A(e^2x_P, 0)\)
  • 椭圆中,焦点三角形的旁切圆的轨迹为直线 \(x=a\);双曲线的焦点三角形内切圆轨迹为 \(x=a, x\in(-b, b)\);双曲线焦点三角形旁切圆轨迹为双曲线。
  • \(\color{Red}\Large\star\) 焦点三角形核心在于熟悉各种构图模式

【光学性质】

  • 设椭圆上一点 \(P\),椭圆在 \(P\) 处的切线为 \(\ell_0\)\(\ell_1\perp\ell_0\),则有 \(\ell_1\) 平分 \(\angle F_1PF_2\)。(从椭圆一焦点发出的光线,经椭圆反射必经过另一个焦点)
  • 双曲线同理
  • 从抛物线焦点发出的光,经抛物线反射后与焦点所在坐标轴平行。

【焦点角度相关】

\(\it 4.6\) 抛物线小专题

【阿基米德三角形(抛物线大模型)】

  • 设抛物线 \(\Gamma:y^2=2px\),抛物线上两点 \(A(x_1, y_1), B(x_2, y_2)\)\(Q\) 为弦 \(AB\) 的中点,\(\ell_1, \ell_2\) 分别为 \(A, B\) 处抛物线的切线,\(\ell_1\cap\ell_2=P\)
  • 则:
    1. \(\ell_{PQ}\parallel x\) 轴。
    2. \(P(\dfrac{y_1y_2}{2p}, \dfrac{y_1+y_2}{2})\)
    3. \(C\)\(PQ\) 中点,则 \(C\in\Gamma\),且 \(C\) 点处的切线平行于 \(\ell_{AB}\)
    4. \(\Delta AFP\sim\Delta PFB\)
    5. (阿基米德三角形 \(\Delta APB\))弦 \(AB\) 与抛物线围成的图形面积为 \(\dfrac23S_{\Delta APB}\)。其中 \(S_{\Delta APB}=\dfrac{|y_1-y_2|^3}{8p}\)
  • 若弦 \(AB\) 过焦点 \(F\),记 \(\ell_0\) 为准线,作 \(AA'\perp\ell_0\) 交于 \(A'\)\(BB'\perp\ell_0\) 交于 \(B'\)\(Q'\)\(A'B'\) 中点。
    1. \(\ell_{Q'A}, \ell_{Q'B}\)\(\Gamma\)\(Q'F\perp AB, |Q'F|=\dfrac12|A'B'|\)\(Q'A\) 平分 \(\angle A'Q'F\),另一侧 \(Q'B\) 同理。(初中几何某模型)
    2. \(x_1x_2=\dfrac{p^2}{4}\)\(y_1y_2=-p^2\)。(坐标表示)
    3. \(|AF|=x_A+\dfrac p2=\dfrac{p}{1-\cos\theta}, |BF|=x_B+\dfrac p2=\dfrac{p}{1+\cos\theta}\), \(S_{\Delta AOB}=\dfrac{p^2}{2\sin\theta}\)\(\theta\) 为弦 \(AB\) 与焦点所在坐标轴的锐夹角)。
    4. \(\ell_0\cap x=E\),则 \(k_{EA}+k_{EB}=0\)
    5. \(AF\) 为直径的圆与 \(x\) 轴相切(记为 \(\tt a\));以 \(BF\) 为直径的圆与 \(x\) 轴相切(记为 \(\tt b\));以 \(AB\) 为直径的圆与 \(\ell_0\) 相切(记为 \(\tt c\))。\(\tt a\)\(\tt b\) 外切,\(\tt a\)\(\tt b\) 分别与 \(\tt c\) 内切。

\(\it N\) 补丁

\(\ell ink\)

\(\it N.1\) 圆锥曲线小题

【离心率】

  1. 第一定义:双焦点构图,当解三角形做
  2. 第二定义(较少)
  3. 第三定义:处理斜率、垂直(包括中点弦)
  4. 焦点相关:
    • 第一定义
    • \(e=\sqrt{1+k^2}\cdot|\dfrac{n-m}{n+m}|\)
  5. 焦点三角形
    • 熟悉各种构图(如内心构图)
    • 常见公式:\(S=b^2\tan\frac\theta2, r=(a-c)\tan\frac\theta2, h=\dfrac Sc, R=\dfrac{2c}{\sin\theta}\)...

\(\it N.2\) 运算形式补充

【运算形式】

  1. 点坐标 + 设线联立(传统)
    • 将一切用点坐标以及斜率表示
    • 直线 \(\cap\) 直线:\(\dfrac{y-y_1}{x-x_1}=\dfrac{y-y_2}{x-x_2}\)(列方程组然后向一定方向消元或配凑)
    • 直线 \(\cap\) 圆锥曲线:线参 \(y=kx+m\) 联立韦达
    • 垂直:斜率或向量
    • 长度:\(|x_A-x_B|\cdot\sqrt{1+k^2}\)
    • 面积
    • 角度
  2. 点参三角式(参数方程)
    • \(A(a\cos\alpha, b\sin\alpha)\)
    • 弦公式 \(\ell_{AB}\)
    • 仿射变换赋予 \(\alpha, \beta\) 几何意义
    • 使用三角恒等变换

\(\it N.3\) 曲线系、四点共圆

形如 \(\Gamma:ax^2+by^2+cxy+dx+ey+f=0\) 的曲线称为二次曲线。二次曲线包含椭圆、双曲线、抛物线(存在轴倾斜的情况)以及退化的两条直线。二次曲线的自由度\(5\),即平面上 \(5\) 个不共线的点可以确定唯一一条二次曲线。

曲线系常用于解决曲线与曲线交、直线与曲线交的情形,以及四点共圆、定点定值、几何证明。

如果两曲线交于四点,那么剩余自由度为 \(1\),即可用 \(\Gamma:\lambda C_1+\mu C_2=0\) 表示过这四点的所有曲线,然后使用待定系数法获得索所要的信息。

  • 【二级结论】在椭圆(或双曲线、抛物线)\(\Gamma\) 上存在不共线的四点 \(A, B, C, D\),若这四点共圆,那么 \(k_{AB}+k_{CD}=0\),其中 \(A, B, C, D\) 四点的顺序可任意取。
    • 证明方法即设 \(\ell_{AB}, \ell_{CD}\) 所代表的两条直线曲线系为 \(T\),取过四点的新曲线 \(E:\lambda\Gamma+\mu T=0\),其中新曲线 \(E\) 为圆,其表达式 \(E:ax^2+by^2+cxy+dx+ey+f=0\)\(a=b\)\(c=0\)。带入直线后可得 \(k_1+k_2=0\)
  • 【tricks】对于单个直线与曲线相交可构造 \(\Gamma+(\ell)^2=0\) 的形式。
  • 大多证明方法是先表示出曲线系再比对系数,类似于抛物线点差法的使用过程。

\(\it N.4\) 其他

表示方法:特殊表示方法(依据具体情况而定

极坐标系解圆锥曲线

! image

! image 双曲线

! image 抛物线

内准圆

求最值问题丁真放缩法

高庙上的曲线系

  • \(\Large\star\) 二次曲线 \(C:Ax^2+By^2+Cxy+Dx+Ey+F=0\)
  • \(C_1:F_1(x, y)=0, C_2:F_2(x, y)=0\)
  • 一般曲线系 \(F(x, y)=\lambda_1F_1(x, y)+\lambda_2F_2(x, y)=0\)

【临时例题】
\(\ell ink\)


非对称韦达

证明角度相等:相似三角形?

posted @ 2023-09-26 22:54  badFlamesへ  阅读(217)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