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主持人和大型敏捷团队的持续交付之路演讲者,我来说说我的敏捷中国2010.
所谓轶事
传说这是国内规模最大的收费的技术会议,我孤陋寡闻,不敢确信,倘若是,心里也不甚自在,因为即使如此,据说还是赔钱赚吆喝。你不知道吧,酒店里面一壶咖啡能卖到600RMB。
当然,这些我都可以装作不知道,自有其他人郁闷。对我来说,累是累了点,但是从项目中脱身出来几天还是挺好玩的一件事情。
13号Mary的精益讲座我只听了上午的场,收获甚微。我想Mary还要照顾很多没有听过精益的朋友,所以花了两个小时的时间讲各种浪费。下午据我的同事说讲的内容收获更多一些,可惜这个时候我回去准备我的演讲去了。
我这个主持人是13号晚上临时被抓的壮丁。原来安排的轻眉(传说是“轻看须眉”的意思,求考证),因为担心英语的问题,临时换成了我。当时连件像样的衣服也没准备,所以大家就看到了14号早上一身便装的主持人。很多事情的复杂性不是外人想象的。就这么简单的串场,13号晚上准备到了将近12点。准备台词,调整时间等等。
我想很多人对于时间的调整会有一些意见,但是主办者确实花了很多的心思。由于上午有3个Keynote,所以中间的休息时间不能太长,而如果是太短,又没法把人拉回来,所以干脆取消了中间的休息时间。事后证明这种安排确实不太妥当,我只是想说主办者真的是花了心思在上面的。
有人可能认为主持人站在前面什么都听得清,其实不然,基本上心思都没法放到演讲上面去。什么时候开始,什么时候结束,下一个人怎么上场,我一直都得准备着。就这样,James Greening提前了5分钟结束还是打了我一个措手不及,没来得及脱掉外套就上去了。
所谓收获
对我来说听讲座的收获可能还不如线下的收获更多一些,我想这可以作为下届大会的一个考虑因素——这就是所谓的平台。最大的收获是认识了两个人——周耀辉和滕振宇。分别是组织转型Track和业务敏捷Track的主席。如果我说从他们身上看到了光辉的人格魅力可能有些俗气,但是这样两个人无所求的付出,实在是让我钦佩不已。
耀辉
我今年讲的话题叫做——大型敏捷团队的持续交付之路。最初,这个话题叫做——如何从持续集成中真正获益,那是一个偏向技术的话题,所以放在技术实践Track。但是后来由于要保证各个Track的数量一致,结构合理,组委会决定把我的话题放到组织转型这个Track上。本来那个话题从技术实践的角度讲述我已经驾轻就熟了,但是如何从组织转型的角度讲确实一个新的挑战。这个PPT,前前后后总共改了不下20个版本。
第一个大版本主要是为技术实践Track讲的,李剑、乔梁、李彦辉跟我帮了不少忙。这个时候,我要考虑的事情就是如何从一个3个小时的话题缩减到40分钟。
通知我转到组织转型的时候已经是9月底了,我还要在公司内做排练,所以匆匆改了一个版本。仗着我对这个话题已经做了不下十次培训和演讲了,我以为只是删减一下就好了,所以没有自己做试讲。结果9月29号的公司内部试讲,差得一塌糊涂。乔梁、彦辉、王锐等给我了很多建议(感谢王锐还帮我做了记录),但是坦白的讲,我在讲的过程中就知道接下来这个PPT肯定要彻底大改了。
第三个大的版本初稿是10月7号做完的,整个十一期间我都在思考,到底怎么讲。一方面以前从这个角度思考的比较少,另一方面也受到我以前演讲的思路约束,迟迟写不出来。到7号的时候,我知道必须得写了。最终的这个样子,是我在6号晚上想出来的。上班的第二天9号,我在公司内又做了一次排练,松哥给了很多建议。主要是如何契合组织转型的主题。其他的同事的意见也大概是这个方面的。周末我又做了一些修改,如果我拿这个版本去讲,我想我能给自己60多分吧。
13号下午场刚刚开始,松哥把我叫出来,说耀辉要跟我过一遍我的PPT。我无论如何没有想到,耀辉所谓过一遍,是指每一页,每一句话都要过一遍,甚至不止一遍。从每一页的表达内容和方式,到前后顺序,我们两个人搞了三四个小时,出来的版本已经真的有组织转型的味道了。我得说,耀辉的细致程度和负责人程度比我的同事们要高得多。我不是不感谢我的同事们,相反,我是觉得作为ThoughtWorker,作为ThoughtWorks family,我们有很多需要从耀辉身上学到的东西。
13号和14号晚上,我没有回家。14号的讲座和下午的采访给了我很多的灵感,特别跟小熊的聊天让我认识到,所谓切入点的问题。我的潜意识里面可能一直认为从持续集成入手才是真正可行和靠谱的。14号晚上我把所有的胶片又详细过了一遍,每一页设定了时间,重新设计了开场。至此,我有了80分的信心。
15号下午的表现,我给自己打84分。我发挥得比我自己、耀辉和李剑想象的都要好。如果没有两个小插曲,我应该可以做得更好。一个是休息时间。第一场和第二场的休息时间改成了5分钟,这个时间连上一趟厕所都不够,男厕所都排起了长龙。我跑到另一个厕所回来的时候时间已经到了。我居然心跳突然加速。开头的笑话说得非常生硬,自我介绍也了然无趣,并且比我预计的时间快了将近一倍。更重要的是,我忘了给自己的电脑插上电源。这就导致了第二个事故。我演讲到了5分钟左右的时候,突然跳出一个对话框——没电了。等我插上电源,重新启动的时候,我的屏幕上的计时从零开始了。所以,我要一边讲,一边计算我还有多少时间。这直接导致后面几页讲的速度明显偏快了。
这次演讲,我模仿大熊在QCon上演讲挖了一个坑,自己感觉还不错。
我:我们这个Track怎么会来这么多人呢?我以为这个Track人少,压力会小一些,才选择这个Track的。我们这个Track讲的是组织转型,我有个小调查:有多人认为组织转型主要是解决跨团队的问题?
(有几个人举手)
我:好,这几个朋友现在可以出去休息一下,半个小时以后再回来。因为我前半个小时都是讲团队内部的事情。最后10分钟将跨团队的问题。
滕振宇
滕振宇居然是我大学(山东大学)的师兄,也是山东的老乡。我以前对Scrum Master认证这件事有一些偏见,进而对从事其中的人也有不好的印象。这次由于突然被抓了壮丁,晚上要彩排回不了家,所以跟他睡到同一个房间里面。晚上我们聊了很多东西,聊到国内技术圈子的沉闷,聊到AgileTour的进展,聊到未来的发展。山大人的直率和务实在他的身上体现的更明显,而我却显得空谈阔论、眼高手低。
在OpenSpace上,他主持了两个游戏。第一个游戏结束后,他问我你知道这个游戏吗。我说不知道。他说我待会儿讲给你听,这是一个可以讲得很深的游戏。想想我刚才走过来的时候,还在考虑要不要给他们捧场,实在是要挤出我心中的“小”来。
其他收获
作为咨询师,如果我听到太多新东西,应该是一件奇怪的事情,譬如精益、持续交付等等。但是还是有一些东西触动了我的思考。
1. Shape your path。Mary讲到的这个概念,让我联想到,我的主题里面讲了切入点之后,更多的从团队需求驱动的角度推动新的实践,缺少牵引和路线的清晰性。
2. 熊子川的从外部消除浪费的成功案例,让我对大型团队敏捷推进这件事有了全新的认识,特别是对我的敏捷V型图的解释,有些观点证明是错误的。
3. Jean的演讲从演讲技巧的角度来说我认为是最棒的一个。她用听众自身的交流,解决了通常大型演讲不能互动的问题,当然她的PPT也做得精彩的不得了。
4. James Greening的演讲则更有原教旨主义的味道。我们一次次自以为是的妥协了,一次次给自己找各种理由。James给我们讲别TMD找理由了,做吧!
5. OpenSpace上第二个游戏实在是笑死我了。
所谓遗憾
刚才说到对从事CSM人的偏见,除了滕振宇还有吕毅、鲍央舟等等。这次大会却没有抽出时间去认识一下他们。主要是上午主持大会,下午接受采访和自己的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