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ta】Phylab2.0: Postmortem
设想和目标#
1. 我们的软件要解决什么问题?是否定义得很清楚?是否对典型用户和典型场景有清晰的描述?
主要解决同学们写物理实验报告时,处理数据的困难——巨大的计算量和不规范的物理报告数据处理格式。典型场景和描述见前面的功能说明书。
Beta阶段新增场景:学校管理员登录后通过权限验证,在管理员后台负责管理实验,操作包括新增实验(未发布)、修改实验内容、发布新增实验三种。
2. 是否有充足的时间来做计划?
在Beta一开始的时候已经将Beta阶段的工作重心确定下来,之后一直按目标进行。
3. 团队在计划阶段是如何解决同事们对于计划的不同意见的?
大家没有不同的意见,均认为该计划可行。
用户量, 用户对重要功能的接受程度和我们事先的预想一致么? 我们离目标更近了么?
稍微比预期要少一些。客观原因是实验课程已经进入尾声,同学们很多都已经做完了实验。
有什么经验教训? 如果历史重来一遍, 我们会做什么改进?
一定要在weekday把要做的做完,周末看似有两天,但是可用时间并没有多少。
计划#
1. 你原计划的工作是否最后都做完了? 如果有没做完的,为什么?
顺利完成,可能对某些细节还需要做调整,文档说明也跟上了(文档内容可能仍需要雕琢一下)。
2. 有没有发现你做了一些事后看来没必要或没多大价值的事?
无。
3. 是否每一项任务都有清楚定义和衡量的交付件?
有,任务大部分明确了完成时需要提交/检查什么东西。
如:
4. 是否项目的整个过程都按照计划进行,项目出了什么意外?有什么风险是当时没有估计到的,为什么没有估计到?
Beta阶段进行较为顺利,并无意外。
5. 在计划中有没有留下缓冲区,缓冲区有作用么?
有,缓冲区的作用是在大家被其他作业所困得时候,缓冲开发节奏。
6. 将来的计划会做什么修改?(例如:缓冲区的定义,加班)
增加PM对项目的控制力度,PM必须清楚项目细节。
我们学到了什么? 如果历史重来一遍, 我们会做什么改进?
学到了控制好一个团队并非易事,不能对团队的每个人有过高期望,要考虑最坏情况。
改进:需要有一个核心,过于民主办不成事。
资源#
1. 我们有足够的资源来完成各项任务么?
Beta阶段最稀缺的资源仍是时间。
虽说我们有5个人,但是有两名成员有一个周末因为参加比赛,没有任何进展。恰逢周末才是有连续编码时间的时候,所以总体来说我们团队只能有4.5人的工作时长。
其次,步入后半学期,许多其他课程的大作业层出不穷,占用了很多时间。
2. 各项任务所需的时间和其他资源是如何估计的,精度如何?
通常预想时间放宽20%,整个阶段预留两次任务发布周期作为缓冲区,即10次会议周期实际完成8次左右的周期工作任务。
**3. 测试的时间,人力和软件/硬件资源是否足够? 对于那些不需要编程的资源 (美工设计/文案)是否低估难度? **
Beta阶段因为在确定目标时考虑到时间问题,因此降低了工作量,资源勉强足够。
4. 你有没有感到你做的事情可以让别人来做(更有效率)?
目前工作岗位配置仍算合理。
有什么经验教训? 如果历史重来一遍, 我们会做什么改进?
还是这句:可能不会轻易接手一个项目,接手前需要对项目规范、文档进行考察。如果发现问题,果断进行重构。
变更管理#
1. 每个相关的员工都及时知道了变更的消息?
讨论组通知、私信通知。
2. 我们采用了什么办法决定“推迟”和“必须实现”的功能?
PM决定。
3. 项目的出口条件(Exit Criteria – 什么叫“做好了”)有清晰的定义么?
PM再发布任务时确定大概轮廓,细节由各成员在轮廓内自行补充。
4. 对于可能的变更是否能制定应急计划?
无应急计划,只有缓冲区。
5. 员工是否能够有效地处理意料之外的工作请求?
能够。由于意料之外的工作不多,难度不高,因此均顺利完成。比如接到用户反映的问题,对UI作修正等。
我们学到了什么? 如果历史重来一遍, 我们会做什么改进?
目前感觉尚可。
设计/实现#
1. 设计工作在什么时候,由谁来完成的?是合适的时间,合适的人么?
设计工作在去年的团队的时候已经开始,我们在Alpha阶段重新设计了可模块化的结构,并在Beta阶段退出模块化的管理系统。
2. 设计工作有没有碰到模棱两可的情况,团队是如何解决的?
主要PM决定。
3. 团队是否运用单元测试(unit test),测试驱动的开发(TDD)、UML, 或者其他工具来帮助设计和实现?这些工具有效么?
否,只有简单的测试,但也算是自动化测试。
4. 什么功能产生的Bug最多,为什么?在发布之后发现了什么重要的bug? 为什么我们在设计/开发的时候没有想到这些情况?
目前没有发现重大bug,部分问题反映主要原因是用户数据出错,另一些是UI调整。
5. 代码复审(Code Review)是如何进行的,是否严格执行了代码规范?
没有代码复审,没有严格代码规范。
我们学到了什么? 如果历史重来一遍, 我们会做什么改进?
无
测试/发布#
1. 团队是否有一个测试计划?为什么没有?
有,从beta阶段开始便一直进行脚本的测试。
2. 是否进行了正式的验收测试?
有,对于每个实验的数据处理均有测试文件。但是没有采用标准测试工具。
3. 团队是否有测试工具来帮助测试?
否。
4. 团队是如何测量并跟踪软件的效能的?从软件实际运行的结果来看,这些测试工作有用么?应该有哪些改进?
没有跟踪效能。
5. 在发布的过程中发现了哪些意外问题?
某些文件读写权限在开发服务器和发布服务器不一致,目前已经解决。
我们学到了什么? 如果历史重来一遍, 我们会做什么改进?
无
总结#
**你觉得团队目前的状态属于 CMM/CMMI 中的哪个档次?**
只达到可重复级。
**你觉得团队目前处于 萌芽/磨合/规范/创造 阶段的哪一个阶段?**
规范阶段。
**你觉得团队在这个里程碑相比前一个里程碑有什么改进? **
首先在团队管理上有较大改进——规范了会议时间、调整了工作周期,使开发任务更加清晰。
**你觉得目前最需要改进的一个方面是什么?**
将内容产生部分交给更加熟悉的相关人员——我们毕竟已经完成物理实验课程一年,对其内容和热情度不足,因此需要正在上这门课程的人担任管理员——内容产生者。
**我们小组什么地方做的比较好?**
在Beta阶段坚持每周至少两次会议(一般为3次),并不是最后10天才草草发布会议记录。
**下个阶段需要改进什么?**
对招募到的管理员进行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