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解Objective-C消息传递机制
Objective-C获取消息工作机制是本文要介绍的内容,看name mangling的时候,也讲到了Objective-C的name mangling,于是又重新读了一下Objective-C 2.0 programming Language以及Objective-C 2.0 Runtime Reference里的相关内容,自己归纳一下 。
MyClass.h
@interface MyClass : NSObject
{
}
@end
MyClass.m
#import < span>usr/include/objc/runtime.h>
#import “MyClass.h”
void myClassIMP(id _rec, SEL _cmd, int theInt)
{
NSLog(@”dynamic added method:%d”,theInt);
}
- (id)init
{
if( ( self = [super init]) != nil )
{
class_addMethod([MyClass class], @selector(dynGeneratedMethod:),(IMP)myClassIMP,”v@:i”);
}
return self;
}
Main.c
#import “MyClass.h”
int main(int argc, char *argv[])
{
MyClass theInstance = [[MyClass alloc] init];
[theInstance dynGeneratedMethod:10];
return 0;
}
这段代码执行的结果是在控制台上输出:
dynamic added method:10
接着来详细分析一下上面的代码:
在ObjC的类中这样的一个声明 – (void)foo:(int)a;被称作方法(method),而在调用的地方: [theClass foo:10];则被称之为发送消息(send message),具体来说是给对象theClass 发送foo:消息,注意这里foo后面的”:”,它也是消息名称的一部分,最前面的-代表实例方法,+代表类方法 。而类似的语句,在C或C++中,通常被称为呼叫函数(call function),在ObjC中,函数(function)一词很少用到,不是它不存在,而是它被ObjC runtime给隐藏了起来 。
如前所述,ObjC是以消息机制来工作的,但其实诸如-(void)foo:(int)a的语句在编译时被objc_msgSend(receiver,selector,arg1,arg2,….)替换了,所以其实每一条发送消息的代码本质上还是调用函数(call function),不过他们调用的都是同一个函数objc_msgSend(也可能是objc_msgSend_stret(返回值是结构体),objc_msgSend_fpret(返回值是浮点型)等)
分析objc_msgSend的参数,第一个receiver的类型是id,代表接受消息的对象,第二个是selector代表接收对象的方法,后面的是该方法的参数,之前那条语句的被编译器替换后就是:
[theClass foo:10] -> objc_msg(theClass,@selector(foo:),10);
因为消息的接受对象和接受对象的方法都参数化,所以在运行时刻,接受对象和接受对象的方法都可以是动态的!
比如说程序里面可以这样写:
id helper = getTheReceiver();
SEL request = getTheSelector();
[helper performSelector:request];
它的实现是基于ObjC runtime. NSObject类实现了这套机制,所以每一个继承于NSObject的类都能自动获得runtime的支持 。在这样的一个类中,有一个isa指针,指向该类定义的数据结构体,这个结构体是由编译器编译时为类(须继承于NSObject)创建的.在这个结构体中有包括了指向其父类类定义的指针以及Dispatch table. Dispatch table是一张SEL和IMP的对应表 。
对于名称相同的方法,他们都有相同的SEL,方法的名称不包括类名称,所以子类和父类中的同名方法拥有相同的SEL,但是他们的实现可以各不相同,因而在他们各自的Dispatch表中SEL所对应的IMP是不同的,IMP是一个函数指针,而虽然每一个SEL对应的是一个方法的名称,但考虑到效率,SEL本身是一个整型,编译器会另外生成一张SEL和方法名称对应的表 。有了这样的结构,objc就可以实现多态了 。还是这行代码:
[theClass foo:10];
是向theClass发送了foo:消息,那么首先在theClass的类结构的Dispatch table里找有没有对应的SEL,如果有的话,就表示theClass有响应该消息的方法,程序就跳到该方法的代码地址头(由IMP指定),开始执行 。如果在theClass的Dispatch table找不到对应的SEL,那么就会通过isa所指的结构体中包含的父类指针,到父类里面去寻找,如果到最后还是没有找到,就会出现runtime error.所以说,即使theClass以及它的父类都没有定义-(void) foo:(int)a方法,程序还是可以通过编译,但如果是用xcode的话,编译器会有警告,告知theClass可能无法响应该消息 。不会报错的原因是类的方法也可以在执行时刻创建!上面的代码:
class_addMethod([MyClass class], @selector(dynGeneratedMethod:),(IMP)myClassIMP,”v@:i”);
就是给MyClass类在执行时刻增加了一个响应dynGeneratedMethod:消息的方法,这样之后对任何MyClass的instance类发送dynGeneratedMethod:消息,就会得到响应了.myClassIMP是类收到该消息时要调用的方法,其声明如下:
void myClassIMP(id _rec, SEL _cmd, int theInt)
这个方法的前面两个参数是必须的,之后的参数才是我们实际用到的参数,数目和@selector()中的冒号数一样,冒号数代表的就是参数个数 。第一个参数是消息的接受对象,是MyClass的实例,第二个参数是由SEL代表的具体消息 。
Class_addMethod的最后一个参数是表示dynGeneratedMethod:的返回值和参数信息,不过我自己试了一下,这个参数不起作用 。
几个要点:
1、对于C中被称为函数(function)和函数调用(function call)的地方,在ObjC中被叫做方法(method)和发送消息(send message).试图调用未定义的方法会导致编译错误,而发送一条消息,即使没有任何类定义了响应该消息的方法,编译时也不会报错,从语义上讲这也是对的,发一条消息本来就不要求一定有人会响应,不过如果执行到发送消息的代码时真的没有类可以响应的话,是会发生runtime error,为了避免这种事情发生,可以先进行检测,这样写:
if( [myClass respondsToSelector:@selector(foo:)])
{
[myClass foo:10];
}
我感觉ObjC这样的一套sender receiver的定义更注重面向对象的概念 。类是一个接收者(receiver),如果定义了某个方法,就可以接收和这个方法名称相同的消息 。而使用该类的client(sender),则尝试向该类发送消息.如果匹配了,就跳到类的方法里执行 。
2、方法名称是诸如foo:,不包括返回类型,参数类型,而又因为一个foo:对应于一个SEL,所以说ObjC不支持相同的foo:有不同的返回类型,也不支持重载 。不过类方法和实例方法可以有相同的名字,而又有不同类型的参数和返回类型,因为它们不是处在同一张dispatch table中 。
3、不仅类的方法可以运行时刻创建,类本身也可以在运行时刻创建,前面提到继承于NSObject的类,编译器会帮忙生成ObjC runtime所需要的类结构定义,只要我们在代码里也按照那个结构创建了自己的类,那一样可以获得ObjC runtime的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