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第五章-网络层(控制平面)
第五章 网络层:控制平面
- 本章的5.2节为原理,即一些路由选择算法
- 5.3节为实现,具体的协议
5.1 导论
回顾:2个网络层功能:
- 转发:将分组从路由器的一数据平面个输入端口移到合适的输出端口
- 路由:确定分组从源到目标控制平面的路径
2种构建网络控制平面功能的方法:
-
每个路由器控制功能实现(传统)
-
逻辑上集中的控制功能实现(software defined networking)
传统方式:每-路由器(Per-router)控制平面
在每一个路由器中的单独路由器算法元件,在控制平面进行 交互
SDN方式:逻辑上集中的控制平面
一个不同的(通常是远程的)控制器与本地控制代理(CAs) 交互. 上发状态,下发流表
5.2 路由选择算法
路由选择算法(routing algorithm):网络层软件的一部分,完成路由功能
5.2.1 路由(route)的概念
路由:按照某种指标(传输延迟,所经过的站点数目等)找到一条从源节点到目标节点的较好路径
- 较好路径: 按照某种指标较小的路径
- 指标:站数、延迟、费用、队列长度等, 或者是一些单纯指标的加权平均
- 采用什么样的指标,表示网络使用者希望网络在什么方面表现突出,什么指标网络使用者比较重视
以网络为单位路由
网络到网络的路由= 路由器-路由器之间路由
-
网络对应的路由器 到 其他网络对应的路由器的路由
-
在一个网络中:路由器-主机之间的通信,链路层解决
-
到了这个路由器就是到了这个网络
以网络为单位进行路由(路由信息通告+路由计算)
- 网络为单位进行路由,路由信息传输、计算和匹配的代价低
- 前提条件是:一个网络所有节点地址前缀相同,且物理上聚集
- 路由就是:计算网络 到其他网络如何走的问题
5.2.2 网络的图抽象
(1) 图抽象
- 图:G = (N, E)
- N = 路由器集合 =
- E = 链路集合 ={ (u,v), (u,x), (v,x), (v,w), (x,w), (x,y), (w,y), (w,z), (y,z) } 边有代价
就是一个无向有价图
边的代价
- c(x,x’) = 链路的代价 (x,x’),e.g. c(x, x') = 5
- Cost of path (x1, x2, x3,…, xp) = c(x1,x2) + c(x2,x3) + … + c(xp-1,xp)
- 代价可能总为1(所有边都平等)
- 或是 链路带宽的倒数(求得的是边最短→链路带宽最小→链路最大的边)
- 或是 拥塞情况的倒数(求得的是最不拥塞的路)
总之,希望越大越好的代价,那么边的代价就是改值的倒数
(2) 最优化原则
最优化原则 (optimality principle)
汇集树(sink tree)
- 此节点到所有其它节点的最优路径形成的树 (源节点) 到源节点的最短距离
- 路由选择算法就是为所有路由器找到并使用汇集树
- 路由(算法)的输入:拓扑、边的代价、源节点
- 输出(算法)的输出:源节点的汇集树
5.2.3 路由的原则
路由选择算法的原则
原则 | 说明 |
---|---|
正确性(correctness) | 算法必须是正确的和完整的,使分 组一站一站接力,正确发向目标站;完整:目标所有的 站地址,在路由表中都能找到相应的表项;没有处理不 了的目标站地址; |
简单性(simplicity) | 算法在计算机上应简单:最优但复杂 的算法,时间上延迟很大,不实用,不应为了获取路由 信息增加很多的通信量; |
健壮性(鲁棒性)(robustness) | 算法应能适应通信量和网络拓扑的 变化:通信量变化,网络拓扑的变化算法能很快适应; 不向很拥挤的链路发数据,不向断了的链路发送数据; |
稳定性(stability) | 产生的路由不应该摇摆 |
公平性(fairness) | 对每一个站点都公平 |
最优性(optimality) | 某一个指标的最优,时间上,费用 上,等指标,或综合指标;实际上,获取最优的结果代价较高,可以是次优的 |
5.2.4 路由算法分类
全局或者局部路由信息?
类型 | 说明 | 举例 |
---|---|---|
全局 | 所有的路由器拥有完整的拓和边的代价的信息 | link state链路状态算法 |
分布式 | 路由器只知道与它有物理连接 关系的邻居路由器,和到相应 邻居路由器的代价值 如果想要知道其他节点的代价值,必须通过邻居路由器 叠代地与邻居交换路由信息、 计算路由信息 |
distance vector算法 |
动态或者静态的?
类型 | 特点 | 说明 |
---|---|---|
静态 | 路由随时间变化缓慢 | 非自适应算法(non-adaptive algorithm): 不能适应网络拓扑和通信量的变化,路由表是事先计算好的 |
动态 | 路由变化很快:周期性更新;根据链路代价的变化而变化 | 自适应路由选择(adaptive algorithm):能适应网络拓扑和通信量的变化 —— 网络拓扑状态和边的代价状态 |
5.2.5 链路状态路由(LS)
链路状态(link state)算法,本质上就是迪杰斯特拉算法,只是在计算机网络中成为链路状态算法
(1) 基本思路
配置LS路由选择算法的路由工作过程
- 各点通过各种渠道获得整个网络拓扑, 网络中所有链路代价等信息(这部分和算法没关系,属于协议和实现)
- 使用LS路由算法(迪杰斯特拉算法),计算本站点到其它站点的最优路径(汇集树),得到路由表
- 按照此路由表转发分组(datagram方式)
- 严格意义上说不是路由的一个步骤
- 分发到输入端口的网络层
(2) 基本工作流程
LS路由的基本工作过程
各点通过各种渠道获得整个网络拓扑, 网络中所有链路代价等信息
-
发现相邻节点,获知对方网络地址
-
测量到相邻节点的代价(延迟,开销)
-
组装一个LS分组,描述它到相邻节点的代价情况
-
将分组通过扩散的方法发到所有其它路由器 以上4步让每个路由器获得拓扑和边代价
使用LS路由算法(迪杰斯特拉算法),计算本站点到其它站点的最优路径(汇集树),得到路由表
-
通过Dijkstra算法找出最短路径(这才是路由算法,上面的是协议的要求)
-
每个节点独立算出来到其他节点(路由器=网络)的最 短路径
-
迭代算法:第k步能够知道本节点到k个其他节点的最 短路径
-
(3) 详细过程
是上面基本工作流程的详细版本
- 发现相邻节点,获知对方网络地址
- 一个路由器上电之后,向所有线路发送HELLO分组
- 其它路由器收到HELLO分组,回送应答,在应答分组中,告知自己的名字(全局唯一)
- 在LAN中,通过广播HELLO分组,获得其它路由器的信息, 可以认为引入一个人工节点
-
测量到相邻节点的代价(延迟,开销)
- 实测法,发送一个分组要求对方立即响应
- 回送一个ECHO分组
- 通过测量时间可以估算出延迟情况
-
组装一个分组,描述相邻节点的情况
- 发送者名称
- 序号,年龄
- 列表: 给出它相邻节点,和它到相邻节点的延迟
- 将分组通过扩散(泛洪)的方法发到所有其它路由器
泛洪存在广播风暴的问题,每个节点都泛洪,而且网络中存在环,可能没完没了了,有两种方法:
- TTL,每经过一个节点就-1
- 顺序号,记录已经转发过的分组
-
顺序号:用于控制无穷的扩散,每个路由器都记录( 源路由器,顺序号),发现重复的或老的就不扩散
- 具体问题1: 循环使用问题
- 具体问题2: 路由器崩溃之后序号从0开始
- 具体问题3:序号出现错误
-
解决问题的办法:年龄字段(age) (实际上就是TTL)
- 生成一个分组时,年龄字段不为0
- 每个一个时间段,AGE字段减1
- AGE字段为0的分组将被抛弃
链路状态的泛洪是可靠的,就是C→A分组之后,要A要给C ACK信息,否则C会再次给A分组
关于扩散分组的数据结构
项目 | 说明 |
---|---|
Source | 从哪个节点收到LS分组 |
Seq,Age | 序号,年龄 |
Send flags | 发送标记,必须向指定的哪些相邻站点转发LS分组 |
ACK flags | 本站点必须向哪些相邻站点发送应答 |
DATA | 来自source站点的LS分组 |
在下图中
节点B与A、C、F相邻,其为数据结构
Source | Seq | Age | Send flags A |
Send flags C |
Send flags F |
| | ACK flags A |
ACK flags C |
ACK flags F |
Data |
---|---|---|---|---|---|---|---|---|---|---|
A(相邻) | 21 | 60(初始TTL) | 0 | 1 | 1 | | | 1(A与B相邻,直接获取A的分组,给A ACK) | 0 | 0 | |
F(相邻) | 21 | 60 | 1 | 1 | 0 | | | 0 | 0 | 1 | |
E(通过A、F获取) | 21 | 59(一次hop) | 0 | 1 | 0 | | | 1(E通过A获取,给A ACK) | 0 | 1 | |
C(相邻) | 20 | 60 | 1 | 0 | 1 | | | 0 | 1 | 0 | |
D(通过C、F获取) | 21 | 59 | 1 | 0 | 0 | | | 0 | 1 | 1 |
- 通过Dijkstra算法找出最短路径
- 路由器获得各站点LS分组和整个网络的拓扑
- 通过Dijkstra算法计算出到其它各路由器的最短 路径(汇集树)
- 将计算结果安装到路由表中
(4) LS应用情况
- OSPF协议是一种LS协议,被用于Internet上
- IS-IS(intermediate system- intermediate system): 被用于Internet主干中, Netware
(5) Dijkstra算法
每个路由器只需要知道自己到别的节点的最短路径即可,因此使用Dijkstra就行了,不用使用Floyd算法
① 符号标记
c(i,j)
: 从节点i 到j链路代价(初始状态下非相邻节点之间的 链路代价为∞)D(v)
: 从源节点到节点V的当前路径代价(节点的代价)p(v)
: 从源到节点V的路径前序节点N’
: 当前已经知道最优路径的的节点集合(永久节点的集合)
LS路由选择算法(Dijkstra算法)的工作原理
节点标记: 每一个节点v使用(D(v),p(v)) 如:(3,B)
- D(v)从源节点由已知最优路径到达本节点的距离
- P(v)前序节点来标注
2类节点
- 临时节点(tentative node) :还没有找到从源 节点到此节点的最优路径的节点
- 永久节点(permanent node) N’:已经找到了从 源节点到此节点的最优路径的节点
② 算法流程
- 初始化 N' =
- 除了源节点外,所有节点都为临时节点
- 节点代价除了与源节点代价相邻的节点外,都为∞
- 从所有临时节点中找到一个节点代价最小的临时节点,将 之变成永久节点(当前节点)W —— 选择
- 对此节点的所有在临时节点集合中的邻节点(V) —— 更新
- 如 D(v)>D(w) + c(w,v), 则重新标注此点, (D(W)+C(W,V), W)
- 否则,不重新标注
- 开始一个新的循环——循环(不断地 选择 + 更新)
这个与之前使用的Dijkstra算法的区别:
- 每个节点都记录其代价和前序节点,根据代价排序
- 选择节点的时候,只需要从列表中选择最下代价的节点即可(不需要遍历每一个节点了,只需要从数组选择即可)
- 每次选择一个节点之后,都使用这个节点更新没有选择到的节点,更新其 代价 和 前序节点
③ 例子
例子:
Dijkstra算法的例子
(6) 性能和问题
算法复杂度: n节点
- 每一次迭代: 需要检查所有不在永久集合N中节点
- n(n+1)/2 次比较: O(n2 )
- 有很有效的实现: O(nlogn)
可能会出现震荡问题:
- 例如:链路代价 = 链路承载的流量
- 路径改变次数过多
5.2.6 距离矢量路由(DV)
距离矢量路由(distance vector routing)
DV算法历史及应用情况
- 1957 Bellman, 1962 Ford Fulkerson
- 用于ARPANET, Internet(RIP) DECnet , Novell, ApplTalk
(1) 基本思路
距离矢量路由选择的基本思想,以每个点为中心 更新路由表
- 各路由器维护一张路由表,结构如下
To(目标) | Next(到达目标的代价最小的路径中,下一跳) | cost(到目标的代价) |
---|---|---|
A | Z | 14 |
... | ... | ... |
- 各路由器与相邻路由器交换路由表(待续)
- 根据获得的路由信息,更新路由表(待续)
- 代价及相邻节点间代价的获得
- 跳数(hops), 延迟(delay),队列长度
- 相邻节点间代价的获得:通过实测
- 路由信息的更新
- 根据实测 得到本节点A到相邻站点的代价(如:延迟)
- 根据各相邻站点声称它们到目标站点B的代价,计算出本站点A经过各相邻站点到目标站点B的代价
- 找到一个最小的代价,和相应的下一个节点Z,到达节点B经过此节点Z,并且代价为A-Z-B的代价
- 其它所有的目标节点同样的计算方法
(2) 例子1
距离矢量路由:例子1
- 以当前节点J为例,相邻节点 A,I,H,K
- J测得到A,I,H,K的延迟为 8ms,10ms,12ms,6ms
- 通过交换DV, 从A,I,H,K获得到 它们到G的延迟为 18ms,31ms,6ms,31ms
- 因此从J经过A,I,H,K到G的延迟 为26ms(8 + 18),41ms(10 + 31),18ms(12 + 6), 37ms(31 + 6)
- 将到G的路由表项更新为18ms, 下一跳为:H(18ms对应的节点)
- 其它目标一样,除了本节点J
(3) 核心算法
① Bellman-Ford 方程
Bellman-Ford方程(动态规划)
设 dx(y) := 从x到y的最小路径代价,那么 dx(y) = min {c(x,v) + dv(y) }
其中:v是x的邻居
例题
明显的,
dv(z) = 5, dx(z) = 3, dw(z) = 3
由于B-F方程得到:
du(z) = min { c(u,v) + dv(z), c(u,x) + dx(z), c(u,w) + dw(z) } = min {2 + 5, 1 + 3, 5 + 3} = 4
那个能够达到目标z最小代价的节点x,就在到目标
节点的下一条路径上, 在转发表中使用
② 核心思路
- Dx(y) = 节点x到y代价最小值的估计
- x 节点维护距离矢量Dx = [Dx (y): y ∈ N ]
- 节点x:
- 知道到所有邻居v的代价: c(x,v)
- 收到并维护一个它邻居的距离矢量集
- 对于每个邻居, x 维护 Dv = [Dv (y): y є N ]
- 每个节点都将自己的距离矢量估计值传送给邻居,定时或者DV有变化时,让对方去算
- 当x从邻居收到DV时,自己运算,更新它自己的距离矢量(采用B-F equation)
- Dx(y) ← minv{c(x,v) + Dv(y)} 对于每个节点y ∈ N
X往y的代价x到邻居v代价v声称到y的代价 - Dx(y)估计值最终收敛于实际的最小代价值dx(y)
③ 算法特点
异步式,迭代: 每次本地迭代被以下事件触发:
- 本地链路代价变化了
- 从邻居来了DV的更新消息
- 也就是当本地到相邻节点的链路发生变化的时候,迭代本地的路由表
- 或者邻居传来了DV的更新消息的时候,迭代本地的路由表
分布式:
- 每个节点只是在自己的DV改变之后向邻居通告
- 然后邻居们在有必要的时候通知他们的邻居
④ 无穷计算问题
DV的特点
-
好消息传的快 坏消息传的慢
-
好消息的传播以每一个交换周期前进一个路由器 的速度进行
此处的好消息是指网络中的好消息,并不是说分组中的数据
例如
- 好消息:某个路由器接入或有更短的路径
举例
DV的无穷计算问题
- 坏消息的传播速度非常慢(无穷计算问题)
- 例子:
- AB之间断开了
- 第一次交换之后, B从C处获得信息,C可以到达A(C-A, 要经过B本身),但是路径是2,因此B变成3,从C处走
- 第二次交换,C从B处获得消息, B可以到达A,路径为3, 因此,C到A从B走,代价为3(因为每次改变都会向周围传递Dv )
- 无限此之后, 到A的距离变成INF,不可达
⑤ 水平分裂(split horizon)算法
一种对无穷计算问题的解决办法 —— 结局坏消息传的慢的问题
- 当AB断开之后,C进行交换
- C知道要经过B才能到达A,所以C向B报告它到A的距离 为INF;C 告诉D它到A的真实距离2(就这样一边传递INF,一边传递真实举例2,水平方向分裂)
- 下一阶段,C发现到A的路径断开了,D进行交换
- D告诉E,它到A的距离,但D告诉C它通向A的距离为INF
- 第一次交换: B通过测试发现到A的路径为INF,而C也告 诉B到A的距离为INF,因此,B到A的距离为INF
- 第二次交换: C从B和D那里获知,到A的距离为INF,因此 将它到A的距离为INF
- ……坏消息以一次交换一个节点的速度传播
告诉B 无穷,D真实值
⑥ 水平分裂算法问题
水平分裂(split horizon)算法
- 水平分裂的问题:在某些拓扑形式下会失败(存在环路)
例子:
- A,B到D的距离为2, C到D的距离为1
- 如果C-D路径失败
- C获知到D为INF,从A,B获知到D的距离为INF,因此C认为D不可达
- A从C获知D的距离为INF,但从B处获知它到D的距离为2,因此A到B的距离为3,从B走
- B也有类似的问题
- 经过无限次之后,A和B都知道到D的距离为INF
(4) 例子2
- 横坐标是时间,纵坐标是节点的链路表
(5) 问题
这里再来总结一下问题:
- 无穷计数问题:好消息传的快,坏消息传的慢
- ping-pong回路问题:就是左右两个一直来回
5.2.7 LS vs DV
消息复杂度(DV胜出) O(NE)
收敛时间(LS胜出) O(NlogN)
健壮性(LS胜出) 节点之间影响较小
性能指标 | LS特点 | DV特点 | 比较结果 |
---|---|---|---|
消息复杂度 | 有n 节点, E 条链路,发送报文O(nE)个;(局部的路由信息;全局传播) | 只和邻居交换信息(全局的路由信息,局部传播) | DV胜出 |
收敛时间 | O(n2) 算法;有可能震荡 | 收敛较慢;可能存在路由环路;count-to-infinity 问题 | LS胜出 |
健壮性 (路由器故障会发生什么) |
节点会通告不正确的链路代价 每个节点只计算自己的路由表 错误信息影响较小,局部,路由较健壮 |
节点可能通告对全网所有节点的不正确路径代价 每一个节点的路由表可能被其它节点使用 错误可以扩散到全网 |
LS胜出 |
5.3 因特网中的路由协议
5.2仅仅是理论上介绍了LS和DV两个路由选择算法,5.3介绍互联网中真实实现路由选择算法(实际的、内部的),也就是协议
5.3.1 路由层次
(1) 平面路由及其问题
一个平面的路由
- 一个网络中的所有路 由器的地位一样
- 通过LS, DV,或者其 他路由算法,所有路 由器都要知道其他所 有路由器(子网)如 何走
- 所有路由器在一个平面
平面路由的问题
-
规模问题:规模巨大的网络中,路由信息的存储、传输和计算代价 巨大
-
DV: 距离矢量很大,且不能够 收敛(在收敛的过程中链路变了又得重新计算)
-
LS:几百万个节点的LS分组 的泛洪传输,存储以及最短路 径算法的计算,数据量太大
-
-
管理问题: (一个平面搞不定)
-
不同的网络所有者希望按照自 己的方式管理网络
-
希望对外隐藏自己网络的细节
-
当然,还希望和其它网络互联
-
(2) 层次路由的实现
层次路由:将互联网在物理层面上分成一个个AS(路由器 区域)
- 某个区域内的路由器集 合,自治系统 “autonomous systems” (AS)
- 一个AS用AS Number (ASN)唯一标示
- 一个ISP可能包括1个 或者多个AS
路由变成了: 2个层次路由
-
AS内部路由:在同一个AS 内路由器运行相同的路由协议
- “intra-AS” routing protocol:内部网关协议
- 不同的AS可能运行着不同的 内部网关协议
- 能够解决规模和管理问题
- 如:RIP,OSPF,IGRP
- 网关路由器:AS边缘路由器 ,可以连接到其他AS
-
AS间运行AS间路由协议
-
“inter-AS” routing protocol:外部网关协议
-
解决AS之间的路由问题,完成AS之间的互联互通
-
(3) 层次路由的优点
-
解决了规模问题
- 内部网关协议解决:AS内部数量有限的路由器相互到达的间题,AS内部规模可控
- 如AS节点太多,可分割AS,使得AS内部的节点数量有限
- AS之间的路由的规模问题
- 增加一个As,对于AS之间的路由从总体上来说,只是增加了一个节点=子网(每个AS可以用一个点来表示)
- 对于其他AS来说只是增加了一个表项,就是这个新增的AS如何走的问题
- 扩展性强:规模增大,性能不会减得太多
- 内部网关协议解决:AS内部数量有限的路由器相互到达的间题,AS内部规模可控
-
解决了管理问题
-
各个AS可以运行不 同的内部网关协议
-
可以使自己网络的细节不向外透露
-
5.3.2 内部网关协议
(1) RIP协议
RIP ( Routing Information Protocol)
① 基本概述
在 1982年发布的BSD-UNIX 中实现
- 使用Distance vector 算法
- 距离矢量:每条链路cost=1,max = 15hops(也就是说,一条链路表示1跳,到目标子网的举例就是看有多少跳)
- DV每隔30秒和邻居交换DV,通告
- 每个通告包括:最多25个目标子网(路由的单位就是子网)
② RIP通告时间和范围
RIP 通告(advertisements)
-
通告时间
- 在邻居之间每30秒交换通告报文
- 定期,而且在改变路由的时候发送通告报文
- 在对方的请求下可以发送通告报文
-
通告范围
- 每一个通告: 至多AS内部的25个目标网络的 DV
- 目标网络+跳数,一次公告最多25个 子网 最大跳数为16
最多25个:如果一个区域内只有25个子网及以下,可以使用RIP;一般用于小的网络;(互联网的网络数量太多,不能使用RIP)
③ 例子
④ 链路失效和恢复
如果180秒(6个周期)没有收到通告信息,认为邻居或者链路失效
- 发现经过这个邻居的路由已失效
- 新的通告报文会传递给邻居
- 邻居因此发出新的通告 (如果路由变化的话)
- 链路失效快速(?)地在整网中传输
- 使用毒性逆转(poison reverse),也就是水平分路阻止ping-pong回路 ( 不可达的距离:跳数无限 = 16 段)
⑤ 进程处理
- RIP 以应用进程的方式实现:route-d (daemon) (就是开启一个守护进程处理)
- 通告报文通过UDP报文传送,周期性重复
- 网络层的协议使用了传输层的服务,以应用层实体的 方式实现
- RIP是网络层的 协议
- RIP协议使用了进程的方式实现
- 并且使用了传输层的UDP报文
(2) OSPF协议
OSPF(Open Shortest Path First)
① 基本概述
-
“open”: 标准可公开获得
- 使用LS算法
- LS 分组在网络中(一个AS内部)分发 (泛洪)
- 全局网络拓扑、代价在每一个节点中都保持
- 路由计算采用Dijkstra算法
-
OSPF通告信息中携带:每一个邻居路由器一个表项(就是本节点到邻居节点的信息)
-
通告信息会传遍AS全部(通过泛洪)
- 在IP数据报上直接传送OSPF报文 (而不是通过UDP和TCP)
-
IS-IS路由协议:几乎和OSPF一样
② OSPF优点
是指比RIP协议好的
- 安全:所有的OSPF报文都是经过认证的(防止恶意的攻击)
- 允许有多个代价相同的路径存在(在RIP协议中只有一个)(可以做负载均衡)
- 对于每一个链路,对于不同的TOS有多重代价矩阵(可以有多种指标来表示路径的代价)
- 例如:卫星链路代价对于尽力而为的服务代价设置比较低,对实时服务代价设置的比较高
- 支持按照不同的代价计算最优路径,如:按照时间和延迟分别计算最优路径
- 对单播和多播的集成支持:
- Multicast OSPF(MOSPF)使用相同的拓扑数据库,就像在OSPF中一样
- 在大型网络中支持层次性OSPF
③ 示意图
在每个范围内进行泛洪
- 2个级别的层次性: 本地, 骨干
- 链路状态通告仅仅在本地区域Area范围内进行
- 每一个节点拥有本地区域的拓扑信息;
- 关于其他区域,知道去它的方向,通过区域边界路由器area border routers(最短路径)
- 区域边界路由器: “汇总(聚集)”到自己区域 内网络的距离, 向其它区域边界路由器通告.
- 骨干路由器: 仅仅在骨干区域内,运行OSPF路由
- 边界路由器: 连接其它的AS’s.
5.3.3 边界网关协议 BGP
- BGP (Border Gateway Protocol):自治区域间路由协议
- 此处的BGP仅仅是简单地介绍,实际的BGP是非常复杂的
项目 | 内容 |
---|---|
路由算法 | 距离矢量算法DV |
传输层协议 | TCP |
(1) 基本思路
BGP提供给每个AS以以下方法:
- eBGP:从相邻的AS那里获得子网可达信息
- iBGP:将获得的子网可达信息传遍到AS内部的所有路由器
- 根据子网可达信息和策略来决定到达子网的"好"路径
BGP使用距离矢量算法(路径矢量)
子网可达信息:不仅仅是距离矢量,还包括到达各个目标网络的详细路径(AS序号的列表),让其可以计算出其中的环路,避免简单DV算法的ping-pang回路,无穷计算问题
(2) 协议基本概念
- BGP 会话: 2个BGP路由器(“peers”)在一个半永久的TCP连接上交换BGP报文,通告向不同目标子网前缀的“路径”(BGP是一个“路径矢量”协议)
现在X子网加入了网络,并且将自己的子网可达信息传给了AS3,要最终传给AS1
- 当AS3网关路由器 3a 向AS2的网关路由器 2c 通告路径:
AS3,X
(其含义如下)- 3a参与AS内路由运算,知道本AS所有子网X信息
- 语义上:AS3向AS2承诺,它可以向子网X转发数据报
- 3a是2c关于X的下一跳(next hop)
(3) BGP转发/通告内容
也就是路径的属性
当通告一个子网前缀时,通告包括BGP 属性(就是在传递子网前缀的时候,还会传递BGP属性),属性包括:
- AS-PATH: 前缀的通告所经过的AS列表: AS 67 AS 17
- 检测环路;多路径选择
- 在向其它AS转发时,需要将自己的AS号加在路径上
- NEXT-HOP: 从当前AS到下一跳AS有多个链路,在NETX-HOP属性中,告诉对方通过那个I 转发.
- 其它属性:路由偏好指标,如何被插入的属性
BGP采用TCP协议交换BGP报文,含有如下信息
属性 | 含义 |
---|---|
OPEN | 打开TCP连接,认证发送方 |
UPDATE | 通告新路径(或者撤销原路径) |
KEEPALIVE | 在没有更新时保持连接,也用于对OPEN 请求确认 |
NOTIFICATION | 报告以前消息的错误,也用来关闭连接 |
(4) 路径通告流程
接下来来举一个例子
- 路由器
AS2.2c
从AS3.3a
接收到的AS3,X路由通告
(通过eBGP) - 基于AS2的输入策略,
AS2.2c
决定接收AS3,X的通告,而且通过iBGP
向AS2的所有路由器进行通告 - 基于AS2的策略,
AS2路由器2a
通过eBGP
向AS1.1c路由器通告AS2,AS3,X 路由信息 - 路径上加上了AS2自己作为AS序列的一跳
(5) 转发表表象
转发表表象
Q:路由器是如何设置到这些远程子网前缀的转发表表项的?
路由表项是由AS内和AS间的路由共同决定的
- 如图,1d收到多个到达X的路径,然后根据策略,选择了从接口1输出是最优路径(这是由AS内和AS间的路由共同决定的)
- 1a:通过OSPF内部网关路由协议,为了到达1c必须要通过本地接口2
(6) 路径选择
① 网关路由器路径选择
网关路由器可能获取有关一个子网X的多条路径,从多个eBGP会话上:
- AS1 网关路由器1c从2a学习到路径:AS2,AS3,X
- AS1网关路由器1c从3a处学习到路径AS3,X(此时收到了两条到达X的路径)
- 基于策略,AS1路由器1c选择了路径:AS3,X,而且通过iBGP告诉所有AS1内部的路由器
② 子网内路由器路径选择
路由器可能获得一个网络前缀的多个路径,路由器必须进行路径的选择,路由选择可以基于:
- 本地偏好值属性: 偏好策略决定
- 最短AS-PATH :AS的跳数
- 最近的NEXT-HOP路由器:热土豆路由
- 附加的判据:使用BGP标示
一个前缀对应着多种路径,采用消除规则直到留下一条路径
热土豆路由
很形象的名字,扔过来一个热土豆,不管三七二十一,直接扔给最近的人
2d是一个子网内的路由器
- 2d通过iBGP获知,它可以通过2a或者2c到达X
- 热土豆策略:选择具备最小内部区域代价的网关作为往X的出口(如:2d选择2a,即使往X可能有比较多的AS跳数):不要操心域间的代价!
- (就是2c和2a都是网关路由器,2d到达2a的代价最小,因此给2a传递,尽管2c的整体跳数要小)
(7) 通过通告路径执行策略
这里就是通过eBGP来执行策略
假设一个ISP只想路由流量到/去往它的客户网络(不想承载其他ISPs之间的流量,即不通告:不是去往我的客户,也不是来自我的客户)
- A 向B和C通告路径Aw
- B选择不向C通告BAw:B从CBAw的路由上无法获得收益,因为C,A,w都不是B的客户
- C从而无法获知CBAw路径的存在:每个ISP感知到的网络和真实不一致
- C可能会通过CAw (而不是使用B)最终路由到w
- A,B,C 是提供商网络;X,W,Y 是桩网络(stub networks)或者叫端网络
- X 是双重接入的,多宿桩网络,接入了2个网络
- 策略强制让X:
- X不想路由从B通过X到C的分组
- 因而X就不通告给B,它实际上可以路由到C
5.3.4 网关协议: 内部 vs 外部
- 内部网关协议更加注重性能
- 外部网关协议注重策略要大于性能(就是一个子网是否要将自己的路径信息转给外部的路径信息,从而让外部的子网的路由来使用自己的网络传输,这有政治策略和经济策略)
- 政治策略:比如说不希望自己的流量被竞争公司使用;
- 经济策略:比如不希望不是自己的用户使用自己的子网的流量;
可以理解为,一个网络是某个单位管理的,外部网关协议决定这个单位是否希望别的子网使用内部的流量;内部网关协议更加注重性能
策略:
- Inter-AS: 管理员需要控制通信路径,谁在使用它的网络进行数据传输;
- Intra-AS: 一个管理者,所以无需策略:AS内部的各子网的主机尽可能地利用资源进行快速路由
规模:
- AS间路由必须考虑规模问题,以便支持全网的数据转发
- AS内部路由规模不是一个大的问题
- 如果AS 太大,可将此AS分成小的AS;规模可控
- AS之间只不过多了一个点而已
- 或者AS内部路由支持层次性,层次性路由节约了表空间, 降低了更新的数据流量
5.4 SDN控制平面
5.4.1 SDN架构
(1) 数据平面交换机
数据平面交换机
- 快速,简单,商业化交换设备 采用硬件实现通用转发功能
- 流表被控制器计算和安装
- 基于南向API(例如OpenFlow ),SDN控制器访问基于流的交换机
- 定义了哪些可以被控制哪些不能
- 也定义了和控制器的协议 (e.g., OpenFlow)
(2) SDN控制器(网络OS)
SDN 控制器(网络OS):
- 维护网络状态信息
- 通过上面的北向API和网络 控制应用交互
- 通过下面的南向API和网络 交换机交互
- 逻辑上集中,但是在实现上通常由于性能、可扩展性、 容错性以及鲁棒性采用分布式方法
(3) 控制应用
网络控制应用:
- 控制的大脑: 采用下层提供 的服务(SDN控制器提供的 API),实现网络功能
- 路由器交换机
- 接入控制 防火墙
- 负载均衡
- 其他功能
- 非绑定:可以被第三方提供 ,与控制器厂商以通常上不 同,与分组交换机厂商也可 以不同
5.4.2 SDN控制器组成
层级 | 说明 |
---|---|
界面层 | 网络控制应用的界面层抽象API |
管理层 | 网络范围的状态管理层: 网络链路、交互设备和服务的状态: 分布式数据库 |
通信层 | SDN控制器和SDN交换机之间进行通信 |
5.4.3 OpenFlow协议
(1) 介绍
- 控制器和SDN交换机交互的协议之一
- 采用TCP 来交换报文(加密可选)
(2) 报文类型
- 3种OpenFlow报文类型
- 控制器 → 交换机
- 异步(交换机 → 控制器)
- 对称(misc)
一些关键的控制器到交换机的报文
报文类型 | 说明 |
---|---|
特性 | 控制器查询交换机特性,交换机应答 |
配置 | 交换机查询/设置交换机的配置参数 |
修改状态 | 增加删除修改OpenFlow表中的流表 |
packet-out | 控制器可以将分组通过特定的端口发出 |
分组进入 | 将分组(和它的控制)传给控制器,见来自控制器的packet-out报文 |
流移除 | 在交换机上删除流表项 |
端口状态 | 通告控制器端口的变化 |
幸运的是, 网络管理员不需要直接通过创建/发送流表来编程交换机,而是采用在控制器上的app自动运算和配置
(3) 数据交互案例
- S1, 经历了链路失效,采用OpenFlow报文通告控制器:端口状态报文
- SDN 控制器接收OpenFlow报文,更新链路状态信息
- Dijkstra路由算法应用被调用(前面注册过这个状态变化消息)
- Dijkstra路由算法访问控制器中的网络拓扑信息,链路状态信息计算新路由
- 链路状态路由app和SDN控制器中流表计算元件交互,计算出新的所需流表
- 控制器采用OpenFlow在交换机上安装新的需要更新的流表
5.4.4 OpenDaylight()ODL控制器
- ODL Lithium 控制器
- 网络应用可以在SDN 控制内或者外面
- 服务抽象层SAL:和内部以及外部的应用以及服务进行交互
- 控制应用和控制器分离(应用app在控制器外部)
- 意图框架:服务的高级规范:描述什么而不是如何
- 相当多的重点聚焦在分布式核心上,以提高服务的可靠性,性能的可扩展性
5.4.5 SDN面临的挑战
- 强化控制平面:可信、可靠、性能可扩展性、安全的分布式系统
- 对于失效的鲁棒性: 利用为控制平面可靠分布式系统的强大理论
- 可信任,安全:从开始就进行铸造
- 网络、协议要满足特殊任务的需求,例如实时性,超高可靠性、超高安全性
- 要满足互联网络范围内的扩展性而不是仅仅在一个AS的内部部署,全网部署
5.6 ICMP
5.6.1 概念和报文格式
(Internet Control Message Protocol)因特网控制报文协议
- 由主机、路由器、网关用于传达网络层控制信息
- 错误报告:主机不可到达、网络、端口、协议
- Echo 请求和回复(ping)
- ICMP处在网络层,但是是在IP协议的上面:ICMP消息由IP数据报承载(并且IP头部信息的上方协议也包含ICMP)
- ICMP 报文:
- 类型、编码、加上IP数据报的头8B(第一个导致该ICMP报文的IP数据报)
Type | Code | description |
---|---|---|
0 | 0 | echo reply (ping) |
3 | 0 | dest. network unreachable |
3 | 1 | dest host unreachable |
3 | 2 | dest protocol unreachable |
3 | 3 | dest port unreachable |
3 | 6 | dest network unknown |
3 | 7 | dest host unknown |
4 | 0 | source quench (congestion control - not used) |
8 | 0 | echo request (ping) |
9 | 0 | route advertisement |
10 | 0 | router discovery |
11 | 0 | TTL expired |
12 | 0 | bad IP header |
5.6.2 工作流程
- 源主机发送一系列UDP段给目标主机
- 第一个:TTL =1
- 第二个: TTL=2, etc.
- 一个不可达的端口号
- 当第n个数据报到达第n个路由器
- TTL = 0,路由器抛弃数据报
- 然后发送一个给源的ICMP报文(type 11, code 0)
- 报文包括了路由器的名字和IP地址
- 当ICMP报文到达,源端计算RTT
- 对于一个nTraceroute做3次
- 停止的判据
- UDP 段最终到达目标主机
- 目标返回给源主机ICMP “端口不可达”报文(type 3, code 3)
- 当源主机获得这个报文时,停止
5.7 网络管理和SNMP(略)
5.7.1 定义
自治系统(autonomous systems, aka “network”): 1000多个 相互的软件和硬件部件
其他复杂系统也需要被监视和控制: 如喷气飞机、核电站
“网络管理”包括了硬件、软件和人类元素的设置,综合和协 调,以便监测,测试,轮询,配置,分析,评价和控制网络 和网元资源,用合理的成本满足实时性,运行能和服务质量 的要求;
5.7.2 网络管理功能
类型 | 说明 |
---|---|
性能管理 | 性能(利用率、吞吐量)量化、测量、报告、分析和控制不同网络部件的性能 涉及到的部件:单独部件(网卡,协议实体),端到端的路径 |
故障管理 | 记录、检测和响应故障; 性能管理为长期监测设备性能 故障管理:突然发生的强度大的性能降低,强调对故障的响应 |
配置管理 | 跟踪设备的配置,管理设备配置信息 |
账户管理 | 定义、记录和控制用户和设备访问网络资源 限额使用、给予使用的收费,以及分配资源访问权限 |
安全管理 | 定义安全策略,控制对网络资源的使用 |
5.7.3 网络管理架构
- 被管设备包含若干被管对象它们的数据被收集在Management Information Base (MIB)
5.7.4 SNMP协议
报文类型 | 功能 |
---|---|
GetRequest GetNextRequest GetBulkRequest | 管理实体-代理: “给我数据”(instance,next in list, block) |
InformRequest | 实体-实体: 给你MIB值 |
SetRequest | 实体-代理: set MIB value |
Response | 代理-实体: 值,对请求的响应 |
Trap | 代理-实体: 异常事件的报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