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网笔记(二)-计算机网络基础
本部分仅为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知识,已有计网基础可直接跳过。
OIS分层模型
Open Systems Interconnection(OSI)定义了一个网络框架:其以层为单位实现了各种协议,同时会将控制权逐层传递。
目前OSI主要作为教学工具被使用,其在概念上将计算机网络结构按逻辑顺序划分为7层。
1、较低层处理电信号、二进制数据块以及路由这些数据以便在网络中的穿梭;
2、从用户的角度来看,更高的层次包括网络请求和响应、数据的表示和网络协议。
路由(routing):是指分组从源到目的地时,决定端到端路径的网络范围的进程;
OSI模型最初被认为是构建网络系统的标准体系结构,今天许多流行的网络技术都可以看出OSI的分层设计。
路由工作在OSI参考模型第三层——网络层的数据包转发设备
图片来源及参考:
https://blog.csdn.net/qq_46456049/article/details/109257415
TCP/IP协议
TCP/I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Internet Protocol,传输控制协议/网际协议)是指能够在多个不同网络间实现信息传输的协议簇。
TCP/IP协议不仅仅指的是TCP 和IP两个协议,而是指一个由FTP、SMTP、TCP、UDP、IP等协议构成的协议簇, 只是因为在TCP/IP协议中TCP协议和IP协议最具代表性,所以被称为TCP/IP协议
可参考:
https://www.cnblogs.com/klb561/p/11485463.html
数据封装
什么事PDU?
PDU:协议数据单元
应用层PDU:APP-PDU(我们使用应用产生的数据)
传输层PDU:segment(分组、分段)fagment(分片)
网络层PDU:packet(包)
数据链路层PDU:feame(帧)
物理层PDU:bit(位)
应用数据需要经过TCP/IP每一层处理之后才能通过网络传输到目的端。数据在不同层PDU中包含不同的信息。
图片来源:
https://www.jianshu.com/p/eff7d776c0b3
以太帧结构
以太网链路传输的数据包称做以太帧,或者以太网数据帧。在以太网中,网络访问层的软件必须把数据转换成能够通过网络适配器硬件进行传输的格式。
当type字段值小于等于1500(16进制的0x05DC)时使用IEEE 802.3格式,当大于1536(16进制的0x0600)使用Ethemet II格式。
以太帧中还包括源和目的MAC地址,分别代表发送者的MAC地址和接受者的MAC地址,此外还有帧校验序列字段,用于检验传输过程中的完整性。
以太网中大多数的数据帧使用的是Ethemet II格式。
图片来源:
http://c.biancheng.net/view/6391.html
可参考博客:
https://blog.csdn.net/yetugeng/article/details/100516431
MAC地址
可参考博客:
http://c.biancheng.net/view/6382.html
物理地址是一种标识符,用来标记网络中的每个设备。同现实生活中收发快递一样,网络内传输的所有数据包都会包含发送方和接收方的物理地址。
由于网络设备对物理地址的处理能力有限,物理地址只在当前局域网内有效。所以,接收方的物理地址都必须存在于当前局域网内,否则会导致发送失败。
硬件的 MAC 地址是厂家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设置所产生的,因此,MAC 地址拥有自己的格式。
MAC 地址采用十六进制数表示,共 6 个字节(48 位),长度为 48bit(字节)。整个地址可以分为前 24 位和后 24 位,代表不同的含义。
前 24 位称为组织唯一标识符(Organizationally Unique Identifier,OUI),是由 IEEE
的注册管理机构给不同厂家分配的代码,区分了不同的厂家。
后 24 位是由厂家自己分配的,称为扩展标识符。同一个厂家生产的网卡中 MAC 地址后 24 位是不同的。
MAC地址查询:http://7n4.cn/
本文来自作者:CK_0ff,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https://www.cnblogs.com/Ck-0ff/p/157673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