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原理:读一本忘一本,如何解决学完就忘的问题
学过的东西马上就忘了,该怎么办?
前几天知乎出了这样一个热榜问题。既然能成为热榜问题,相信这绝对不是个例。
事实上,这不仅不是个例,这几乎是我们每个人都有的困扰。在所有前来咨询我学习方法的人中,被问得最多的问题也是这个。
所以我觉得是时候来讲讲学习的底层原理了。
不论是还处在中学、大学阶段的学生,还是已经毕业开始工作的职场人士,这篇文章都将帮你们的努力放大100%以上,助你们登往绝巅。
学习的底层框架
9月14号的时候我写了一篇文章,叫做《心理表征》。但是由于很多读者之前没有相关的心理表征,所以没有看懂,今天我们将再次走进心理表征。
人类的整个学习过程,其实可以简单地分为两个步骤:外部表征——心理表征——外部表征。
其中外部表征到心理表征的过程,就叫做编码;心理表征到外部表征的过程就叫做检索。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输入与输出。
只是输入的过程,不是把某种信息直接储存在大脑,而是需要先把外部表征转化为某种电信号、生物信号,才能储存在大脑中,所以叫做编码;然后输出的时候,需要先在大脑中检索相应的电信号、生物信号,然后再进行解码,所以叫做检索或者解码。
比如此刻,你在看我的文字,这些文字就是外部表征;但是你的大脑会把这些文字转化为生物电信号,储存在你的大脑里,这个过程就是编码,储存在你大脑里的知识就叫做心理表征;然后等你把这些知识讲给别人听的时候,这些心理表征又会被解码,再次转化为文字,变成外部表征。
但是在大脑内部,认知心理学家发现,我们的大脑还有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之分,所以心理表征还可以被拆分成两个部分:短期记忆——长期记忆。
短期记忆:
1、内存小,只能记忆7±2个组块。
2、时间短,只能保存约15~30秒。
长期记忆:
1、内存大,可以记忆无限个组块。
2、时间长,可以保存几分钟~很多年。
这是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的两大特点,懂了这个,就可以洞悉学习的底层原理了。
比如那个千古难题“为什么我们会读完就忘?”
因为我们在看书的时候,大部分的知识并未走到长期记忆,仅仅只是短期记忆而已,所以基本上一合上书就忘得七七八八了。
那怎么办呢?巩固!不断巩固。
短期记忆是神经连接的暂时性强化,通过巩固后可变为长期记忆。——百度百科
巩固,加上前面的编码和检索,就构成了我们整个学习过程的底层框架。最终简化出来,用一张抽象的图来表示就是:
看懂这张图,就看懂了人类的整个学习过程。
从此以后,你学习任何学习方法,都可以拿它去套,看看它是属于提升哪个环节的学习方法。
我的整个学习体系就是这样搭建起来的。举个例子,我之前在知乎、公众号、经典书籍上看了大量的学习方法,比如:
功利学习
建模欲望
费曼学习
分类思维
结构思维
记忆宫殿
刻意练习
思维模型
思维导图
做中学习
联想记忆
检索练习
……
等等,还有非常多,就不一一列举了。
看到这么多学习方法,你是不是懵了,这么多学习方法,难道每一个都很重要?每一个都需要掌握?
肯定不是,它们之中,很多学习方法都很鸡肋,而且很多都是重复的,我们只需要几个最有效的就够了。
接下来,我将为你推导,什么才是最科学的学习方法,以及如何才能提升我们的记忆效率,做到“所有知识,一经我手,永不再忘”。
学习的两大方向
整个学习的过程,我们还可以简化,把它简化为两个大方向:记忆和检索。
大多数人一提到学习,第一反应就是记忆。的确,记忆确实很重要,没有记忆我们将无从检索。
但是,我们学知识,最终其实是为了检索。
吴伯凡说过一句话,我特别喜欢:
这个时代出现了一大批伪学习者,他们总是有一种错觉,以为不断增加知识的输入,就能掌握大量的知识,从而提升自己的认知能力。其实他们误解了学习的本质:学习的本质不是一种储存,而是一种输出活动。
记忆是手段,但是检索才是目的。
所以,我们需要把整个学习过程再次简化成“记忆”和“检索”两个大方向。从这个大方向出发,我们就有了一个清晰的目标——所谓好的学习方法,就是能够提高记忆效率和检索速度。
如何解决记忆问题
记忆是过程,检索是目的,但是如果没有知识被记忆,我们就无从检索。所以,第一步我们需要先解决记忆的问题。
那么如何才能解决“学完就忘”这个千古难题呢?
我提供给你以下三大学习方法:
1、知识树:直接解决记忆问题,一劳永逸。
2、意义编码:提升记忆效率。
3、科学巩固:提高记忆效率。
这是从记忆原理推理出来的三大底层学习方法,当然除此之外,还有一个东西叫做组块思维,这也是一个记忆大杀器,我以后再写。
说一下我是怎么推理这三大学习方法的,我首先找到问题根源——短期记忆的两大缺陷 “内存小”和“时间短”。
也就是说,无论我们记忆能力再好,我们总会忘记很多知识。
所以我们需要找到一个东西来克服短期记忆的遗忘问题,这个工具就是外接大脑。你可以把它看做是人类的第二个大脑,它可以替你把知识永久储存,这样你就不必担心学完就忘的问题。
但是呢?外接大脑毕竟是外接的,它所储存的知识并不真正属于你,你仍然需要花时间去记忆外接大脑里的知识。
于是整个记忆方案的问题,就诞生了两个大方向:
1、先把知识永久地储存在外接大脑里。
2、再用一辈子的时间去记忆。
关于如何更科学的把知识储存在外接大脑里,其实就是我们的知识树学习法,大家可以去看我过去的文章,这里就不再赘述。
那如何用一辈子的时间去把外接大脑里的知识,彻底内化成我们自己的知识呢?就是我们前面讲到的记忆原理。
我们的记忆过程一共有两步:
1、编码
2、巩固
所以记忆的过程,其实就是如何提升编码效率,以及如何提升巩固效率的过程。
一、编码:尽可能意义编码
认知科学家发现,我们的短期记忆跟长期记忆,它们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编码方式。短期记忆主要是声码,长期记忆主要是意码。
所谓意码,就是意义编码的简写。
什么是意义编码?你可以理解为,一个知识能否被转为长期记忆,主要是取决于这个知识对我们的意义有多大。如果大脑识别出这个知识对我们很有意义,就会对其进行意义编码,把它转入长期记忆。
举个例子,我们每天每时每刻,都会做各种事情,产生大量的记忆。但是现在我让你回忆一下,你这一生都做了些什么?你能回忆起来的,都是那些对你来说特别重要的时刻,而每天枯燥的重复,比如吃饭、睡觉,你是不会记得的。
大脑用这个方式来保护我们,这样我们就不必被琐事所扰,能记得的都是最重要的信息。
这就是意义编码,有意义的信息,才会被我们转为长期记忆。那如何增加知识的意义,从而让更多知识被我们所记住呢?
方法有很多:
①联想挂钩法
②记忆宫殿法
③比喻法
④故事法
⑤新旧知识的联系
方法有很多,我最推崇的是新旧知识的联系,也就是结网式学习,这是最实用的学习方法。
我为什么不推崇联想挂钩法和记忆宫殿法呢?
因为不实用,记忆的成本太高。比如记忆宫殿法和联想记忆法,我看某精品课有教,它需要你开动想象力,然后把某些数字想象你熟悉的事物,然后再把这些事物串一个故事;或者把某些数字想象成某个房间里,你熟悉的事物,然后根据整个房间的布置来回忆与之对应的数字。
你可以想象,这个过程需要耗费多少时间。
假设要记忆100个数字,给每个2个数字编成一个事物,并且把它们串成一个动态的故事需要30秒,100个数字就是1500秒,然后还要花时间去复述,假设时间是30分钟,总共需要55分钟,大约是1个小时。
1个小时记忆100个数字,wc,好牛逼!
可是有什么卵用???
买菜需要你记忆圆周率小数点后100位还是怎么滴?
一本书大约是10万字,按照100个数字/小时的速度来读书,你需要1000小时才能记住一本书。
1000个小时记忆一本书,这个记忆成本很明显不靠谱。我们平常读一本书最多是5~10个小时,这才是合适的读书节奏。
所以联想记忆法和记忆宫殿法很明显不适合用来学习,什么时候有用呢?记忆数字的时候有用,比如记某个人的生日,记你新办的电话号码。
比喻法和故事法也有用,你可以把某个知识点作一个形象的比喻,或者用一个故事联系起来。
不过这个方法,同样不实用,要把每个知识点作一个比喻,或者讲个故事,估计一本书读下来也得耗费个千把小时不可。
什么时候有用呢?记忆某些核心概念的时候,比如《如何高效学习》就把他的整体性学习法比作城市结构、摩天大楼、高速公路,这样读者一看就立马记住了。
但是在日常的学习中,大多数知识都是庞杂而碎片的,既不适合记忆宫殿法,又不适合比喻法,那怎么办呢?
这就要回到意义编码的底层原理了,你会发现,不论是联想挂钩法和记忆宫殿法,还是比喻法和故事法,它们的本质,就是把一些不那么好记的知识与一些比较熟悉的、更好记忆的东西联系起来,然后达到更容易记忆的效果。
所以,意义编码的核心,就是新旧知识的联系。
旧知识是你已经很熟悉的知识,把新知识跟旧知识联系起来,就能够达到意义编码的效果,并不需要那么多幺蛾子。
只有领会新知识本身的意义,并把它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纳入已有的知识系统,才能把它保留在记忆中。这种识记的优点是容易记住,保持时间长久,而且易于提取。——百度百科
要想获得很高的记忆技能,新信息应该在意义层面上加工,即把新信息和旧知识联系起来。——《刻意练习》
理解了这一点,你就理解了为什么死记硬背最容易忘记了。
因为这种记忆方式是孤立的,它没有形成新旧知识的联系。而如果不形成新旧知识的联系,就无法达到意义编码的效果,也就很难被转化为长期记忆。
那么如何形成新旧知识的联系呢?
我的方法是用知识树做主题阅读。
做主题阅读的时候,我会把每个知识点提炼成一个思维模型,然后把属于同一个思维模型的知识点放在同一个文档里,如此不断的重复、重复、重复,就实现了新旧知识的联系。
具体操作办法,可以看我曾经写的《存量思维》和《知识树》,我就是用这个方法,实现了认知的野蛮生长。
二、巩固:用更科学的方式巩固
除了编码,还有没有其他方式能把短期记忆转化为长期记忆呢?
有,这个方法就是巩固。什么是巩固?
短期记忆转化为长期记忆需要在大脑内部发生一些改变,来保护记忆免受竞争性刺激的干扰。这种依赖于时间,借此在我们的记忆中获得一种永久性记录的过程,被称为巩固。——百度百科
这个解释有点学术化,其实你可以理解为复习。我们日常所说的,一定要去复习,其实就去巩固去了,通过巩固把短期记忆转化为长期记忆。
巩固的方法被认知心理学家称为复述。
复述指个体通过重复以前识记过的材料,以达到巩固记忆的操作过程。——百度百科
用人话来说,就是不断重复某些知识的过程。
比如我们小时候上课之前的晨读,大家哇哇的读课文,这就是在复述;再比如考试之前,我们把之前做过的笔记,考过的卷子拿出来看,这也是复述。
一切重复某些知识的过程,都是复述。
看到这里估计就有人开始美滋滋了,既然重复某些知识就能达到记忆的过程,那么也就是说,只要我足够努力,是不是就一定可以考出好成绩?
我用血的教训告诉你,足够努力只能做到不垫底,你会比从来不学习的人更优秀,但是那绝对不能代表你能成为卓越。
高中三年我可以说是整个班上最勤奋的人,每天第一个到教室开门,最后一个离开教室,但是我的成绩连进班上前50%都困难,高考的时候以7分之差无缘重点大学。
后来我复读的时候,并没有以前刻苦,成绩却一日千里,这究竟是为什么?
背后的底层原理就是,复述也是有复述的区别的,具体可以分为机械复述和精细复述。
我复读之前的巩固方式就是机械复述,简单来说就是死记硬背。这种复述方式很难形成长期记忆,所以同一个知识点,学霸花10分钟就记住了,我需要花两倍甚至更多的时间才能勉强记住。
这一点我在《检索练习》那篇文章里也提到了,死记硬背是最低效的学习方法,检索练习才是更好的记忆方式,但是很多人不敢承认这个事实。
其实不用反驳,事实就是如此,死记硬背就是机械复述的典型案例。
机械复述能使记忆痕迹得到加强,但是不一定能进入长时记忆。——百度百科
那么什么才是更科学的复述方式呢?认知心理学家称之为精细复述。
什么是精细复述呢?简单来说就是,在重复的基础上,还需要对知识进行加工。什么是加工,就是我们常说的理解和思考。
我之前看到一句话,大意是说「很多时候你以为你记住了,其实你只是记住了知识的描述,知识本身几乎是不需要怎么记忆的,只需要理解」。
这句话不全对,但是这个感觉是对的,那就是记忆其实是思考的残留物。
这也是知识树的学习方法,用知识树去学习的时候,会促进你去思考事物的本质,促进你去深度的理解所有的知识点,并不需要你死记硬背。
那么如何去精细复述呢?《认知天性》中提到一种学习方法,叫做检索练习,具体来说就是通过做题、费曼、实操等方式来达到精细复述的效果。
实操就不必说了,在实操的时候,如果你没有真正理解一个知识,你运用起来一定到处都是问题。
说说费曼学习,它之所以牛逼,就是因为它符合检索练习,符合精细复述。在费曼的时候,你需要调动一切能为你所用的知识来解释一个东西,这个过程会促使你去深入思考和理解。所以我们在费曼以后才会有种,哇,一下子就感觉对某个事物更通透了,而且好像记得更牢了。
这就是机械复述与精细复述的区别。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记忆效率指南了:
①机械复述:集中阅读<间隔阅读
②机械复述<精细复述:集中阅读<间隔阅读<检索练习
所以,如果想尽可能提高记忆的效率,尽量多以检索练习代替死记硬背,多做题、多费曼、多实操。
OK,提升记忆的两大方法就讲完了:一个是编码要尽量做到意义编码,也就是新旧知识的联系;一个是巩固要尽可能做到精细复述,比如检索练习。
如何解决检索问题
记忆问题解决了,现在我们有知识可检索了,那么如何提升检索的效率呢?
首先我们要意识到一件事,那就是“记住了≠能检索”
比如我们在中学的时候,常常有这样一种现象,那就是考试的时候,某个知识点死活想不起来,结果一走出考场立马就想起来了。。。
这就是“记住了≠能检索”的典型案例。
那么如何解决这种尴尬的局面呢?给你分享一个极其强大的学习方法,就是我们常说的结构思维。
通常,我们大脑中的知识是非常碎片而混乱的,所以大脑在抓取某些记忆的时候,就会手足无措,无法快速完成检索。
但是一旦我们用一个结构,把某些知识连接在一起之后,就能立马通过这个结构完成对所有知识的检索。
可以看到,在结构化之前,如果我们要提取一个知识,需要一个个的检索,会耗费大量的时间,最要命的是,还有可能根本检索不到;但是一旦知识形成结构之后,你只要碰到这个结构,就能立马顺藤摸瓜找到你要的知识。
其实所谓高手,有个显著的特征就是,慢慢地,他的知识形成了一个结构化的知识体系。不管这种结构化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但只要他的知识体系一旦形成,就能快速的完成检索练习,具备眨眼判断的能力。
举个例子:
我很喜欢一部美剧,叫做《神探夏洛克》,剧中有个非常传奇的场景就是:福尔摩斯·夏洛克跟华生初次见面的时候,仅仅看了一眼华生,就能立马判断出他是一个军医,而且在阿富汗服过兵役,有一个哥哥,但是两人的关系并不好。
这就是结构思维或者说知识体系的强大之处,它能帮助我们迅速的完成检索,然后对新信息做出眨眼判断。
除此之外,其实还有一个大杀器叫做组块思维,它也能帮我们提高检索的效率。但是组块思维太牛逼,需要单独拿一篇文章来写,所以这次就留个悬念吧~
OK,以上就是整个学习方法的底层原理,从记忆到检索,从编码到巩固到检索,一切的起点都在这里面。
用一张思维导图来表示就是:
我的知识树学习法就是通过这些学习原理推理出来的,你们也可以根据这些学习原理自己去创造出最适合你们的学习方法。
比如中学生,你的任务是应试,那么记忆可能是你们的核心诉求,你能不能创造出一套记忆组合拳呢?
比如职场人,你的任务是解决问题,那么运用可能才是你们的核心诉求,你能不能创造出一个既能保证记忆,又能帮助你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方法呢?
这是我留给你们的一道思考题。
还记得机械复述和精细复述吗?如果读一篇文章,只是机械式的阅读,而没有自己的思考和理解,那就无法形成长期记忆
所以,学习的时候一定要有思考。
巨人思维:也许你的顿悟,只是别人的基本功
也许我的顿悟,只是别人的基本功。
去年我在《认知红利》一书中看到这句话时,整个人被灵魂性的惊颤。从此更加坚定了一个想法“做任何事,都要先停下来思考一下,这个领域有巨人吗”?
如果有,就先静态学习,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把巨人的经验和思想先学一遍,然后再自己去实操实践。
这件事对我影响极大,故而想分享与你。
为什么要先找巨人
我总结了四个你无法拒绝的理由。
1、知识容易被误传
牛顿说,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前行。不要觉得这个道理你早知道了,其实我们很多人都是没有这个习惯的。
大多数人的学习都是被动的学习,公众号推一篇文章,就看一篇文章;知乎刷到一篇感兴趣的文章,就看一篇文章;有人说某某书不错,或者某某网课不错,就跑去看一下。
发现了吗?我们大多数时间都是在被动学习,而不是严格按照先找巨人再学习巨人的原则在学习。
也就是说,其实在过去的日子里,我们学到的90%以上的知识都不是巨人的知识,而是巨人的二手知识的二手知识的二手知识……
这就会导致一个很大的问题,由于每个人的理解不同,一个传一个,结果传到你这里就会变得极其碎片,很可能被断章取义,甚至被误解。
很多人应该都看过一个节目,应该是叫《王牌对王牌》。主持人告诉第一个人,第一个人告诉第二个人,第二个人告诉第三个人……这样子大概传五六次,然后让最后一个人来猜主持人说的是什么。
这个过程中台下的观众会笑得越来越开心,因为在一个传一个的过程中,信息会被传得越来越离谱。
学习也是这样,如果一个传一个,最后就会完全变了样。
第一,知识会从系统变得碎片化;第二,知识会不断被断章取义、被误传,最后传到你这里可能就变得面目全非了。
举个例子,你应该听说过爱迪生的那句话吧「天才是1%的灵感,加99%的汗水」。
后来有人出来辟谣说,其实这句话被断章取义了,后面还有一句话:“但那1%的灵感是最重要的,甚至比那99%的汗水都要重要”。
更搞笑的是,甚至还有人说这句话是爱因斯坦说的。
你是不是傻了?信了一辈子的话,结果别人告诉你,这句话被误传了。
但是我现在告诉你,后面这句话可能才是谣言,果壳网谣言粉碎机的编辑搜索了英文原文,及相关资料,最终发现爱迪生其实并没有说后半句。
这还只是一句话而已,就被传出这么多幺蛾子,想想看那些巨人的著作将会被传成什么样。
再比如费曼学习法,网络上一直有人在传这个学习金字塔,就是这张图:
它下面还标了,资料源自“美国训练实验室”。
后来有读者跟我说,这个东西可能根本就没有,可能是被误传了。
把我吓一跳,我立马跑去百度,结果发现真的是如这位读者所说,学习金字塔并没有真正被核实出自美国缅因州的国家训练实验室,因为没有人能证明看到过这份研究报告,网上也无法搜到相关的研究论文,因此学习金字塔的研究非常有可能是误传的。
是不是很可怕?想想看我们平时被动的接受了多少这样的知识?我们在头条、知乎、公众号等等平台看了多少这样的文章
这些文章不但碎片,而且很多都是错误的。
而那些真正厉害的人,他们都懂得一个道理「学习要从源头学起,找到真正的巨人」。
2、巨人站得高看得远
其次,第二个理由,我曾在二元学习法里讲到,巨人可以让你少走很多弯路,而且能够极大的缩短你努力的时间。
我用图来展示是这样的:
一个小人它现在要去旗帜的地位,但路途崎岖,他需要绕各种路,走很长时间才能抵达;而且还有可能走错路,根本去不了那个地方。
现在你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是这样的:
巨人看得远,它一下子就知道目的地在哪,而且腿长,一下子就帮你跨过去。
这点我们在第一节课也提到了,如果我们不学习巨人,就完全靠自己的经验的话,会有三个大问题。
第一,会走很多弯路。因为你每个坑都要去趟一遍,甚至趟几遍;
第二,成功的速度比较慢。大多数是大器晚成,而且都是通过大量的经验堆出来的。
第三,天花板比较明显。因为你成功的边界,就是你认知的边界。
正如《定位》一书中所说的:
你要明白,任何问题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一定有人曾经遇到过,并且已经有更好的解决办法了,只是我还不知道。我不应该在黑暗中独自前行,去重新发明轮子,也许我的顿悟,只是别人的基本功!
我应该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学习更成熟的经验和方法,然后再来解决这个问题。
3、前期可以借鉴巨人的框架搭建知识树
第三个理由是针对知识树这个学习方法的。
因为巨人的框架比较完善,非常成体系,所以对于新手来说,这是一个非常难得的东西。
很多读者私聊我,问得非常多的一个问题就是:“知识树一开始如何搭建框架呢?”
对于新手来说,一开始最好的办法,当然就是直接用巨人的框架啦。
等你后期做主题阅读的时候,看到其他框架,或者你自己有了新的感悟时,再慢慢调整成最适合你的框架。
4、为什么要给别人交知识税
自从懂了巨人思维和知识树之后,我就有个强烈的想法。
就是我们根本不用去报那些死贵死贵的课程,什么999元,1999元,5999元,甚至还有几万块钱的课。
完全是在交知识税!什么叫做知识税?就是这些人学习了巨人,然后结合自己实操的案例,甚至有的人没怎么实操,然后就来给你讲课,收你一个1999元。
但你并不知道其实他也是从巨人那里学来的,你们之间存在一个信息差,他懂你不懂,所以你就只能乖乖掏钱。
如果你懂了巨人思维,知道怎么找巨人,知道如何高效的学习,你根本就不用交这个知识税。
直接用知识树去学习巨人,它不香吗?
比如写作课,市面上到处都是写作,而且卖得非常贵,其实根本没必要,教人写作的书已经多如牛毛,而且都是牛人沉淀下来的经典。直接用知识树去看书就可以了,根本没必要去报那些网课,甚至你还可以学完去收割别人的知识税。
如何寻找巨人
那么问题来了,如何找巨人呢?
这是一个很尴尬的问题,如果你对这个领域知道得越少,你就越不知道谁是巨人,越不知道如何寻找巨人。
那怎么办呢?
我总结出来两个大方向:①问中间巨人;②问搜索引擎。
1、问中间巨人
对,你虽然找不到巨人,但是你可以问中间巨人呀。
大家可能都听过“六度分隔”理论———在优化的情况下,你只需要通过6个人,就可以结识任何你想要认识的人。
巨人也是,你可以通过一个一个中间巨人,最终找到这个领域最牛逼的人。
这些中间巨人在哪里?
①你身边的人中,对这个领域认知最深刻的人
我们很少向身边人询问巨人在哪里,不知道为什么,可能我们潜意识里有点看不起身边的人。
其实三人行必有我师,闻道有先后,不要轻视任何一个人。
我一开始就对情感领域不是很了解,然后就跑去问身边的人,他们给了我很多帮助,告诉我如何可以找到情感领域的巨人。
然后你再通过他推荐的中间巨人,去找更厉害的中间巨人……一步步最终就能找到这个领域真正的巨人。
如果六度分割理论是对的,你大概通过5~6个中间巨人,就能找到真正的巨人。
②各个领域的大V们的推荐
知乎、公众号、B站、知识付费平台等等,每个平台都有各个领域的大V,他们虽然不是最牛逼的那个巨人,但是却是非常好的中间巨人。
他们经常会推荐很多书籍,比如我看混沌大学的时候,李善友教授就经常推荐书籍。然后我就立马把这些书籍分门别类记录下来,等以后我要学习这个领域的时候,就直接去翻这些书单就好了。
如果你平时没有记录的习惯,你也可以直接在这些平台去找你要学习的那个领域的大V,看看他有没有推荐书籍,或者请教他这个领域的巨人有哪些。
③拆书平台
我比较喜欢的拆书平台有两个,一个是“樊登读书会”,一个是得到的“每天听本书”,网络上还有很多类似的拆书课,比如喜马拉雅的“晓书童”等等。
我个人每天没事就会听一听樊登读书,他告诉了我很多巨人,比如《如何让你爱的人爱上你》这本书就是樊登推荐的。
另外,如果你是立马急用,你也可以先去拆书平台看看有没有这个领域的巨人,先听一听看这本书值不值得读,如果听完觉得很棒,这个时候再花时间去精读。
我认为这是拆书平台最大的意义所在,你不可能每本书都去读一遍,你的精力有限,拆书平台是一个帮你筛选巨人的好工具。
以上是第一个方法,问中间巨人。
2、问搜索引擎
好像这个时代多了一门新的能力,叫做信息检索能力。
说来惭愧,信息检索并不是我的专长,因为我一般都是直接看书的,平时有记录书单的习惯,基本上只用上面的中间巨人方法就完全够了,所以信息检索并没有成为我特别需要的能力。
但我还是想讲一下我个人的一些心得,讲点比较基础的常识
①关键词
关键词是搜索的核心。
我们很多人不懂这个,把搜索引擎当人看,因为我们平时问人的时候就是直接问出心中的疑惑,所以我们在搜索一个东西的时候,也把这个习惯带到搜索上,喜欢问完整的句子。
但搜索引擎真的工作不是回答,而是匹配关键词。
所以检索的第一步就是确定关键词,越精准越好,越多越好。
而且你在搜索的时候,不要懒,要多试几个关键词,这样才能得到更加全面得到更加全面、准确的信息。
②搜索引擎
我最喜欢的还是知乎,质量很高,又方便;其次是微信搜一搜,搜索相关公众号和文章;然后是豆瓣,用来搜索书籍;最后是谷歌、百度、微软、搜狗这些。
另外还有两个被我们忽略的东西:一个是论坛,比如我们这次的主题,我看很多知友说天涯论坛有很多相关的资源和书籍;另一个是咸鱼和淘宝,可以廉价买到很多好课。
另外再分享一个好东西“Z图书馆”,这个网站基本上啥书都能找到:https://b-ok.org/
好了,关于如何找巨人就分享这么多,如果你还想深入学习,可以去B站上直接搜索“超级搜索术”,下次见。
价值交换:顶尖高手都是极致利他者
将欲取之,必固与之。——老子
![](https://upload-images.jianshu.io/upload_images/16642868-474a049829f94069.jpg)
90%以上的人都是索取思维
价值交换,这是一个我在大一的时候就听过的词。
那时网上有励志鸡汤说「不要把太多精力放在人际关系上,因为人际关系的本质是价值交换,所以你应该把更多精力放在自我提升上」。
这句话我听进去了,也一直在践行。
但是我最近才发现,我们对这个思维模型的理解实在是太过肤浅了,我们只把它当做一句鸡汤来用。
之所以会有这个感悟,源于我近半年时间写学习方法,陆陆续续收到了很多读者的留言。
有的留言你看了非常想给他解答疑惑,而有的留言你看了简直想打人,心里很不舒服。
一次两次还好,但是大量这样的读者,让我惊起了一身冷汗。于是我开始思考,这件事背后的本质是什么?为什么有的留言我看了很不想回复他?
于是我把这些看了会让我不舒服的留言全部找来看了一遍,发现了一个共同的特征:他们心中只有自己。
比如下面这几个留言:
![](https://upload-images.jianshu.io/upload_images/16642868-8247e604a4d5f440.jpg)
![](https://upload-images.jianshu.io/upload_images/16642868-8839f6dfd3911f1e.jpg)
![](https://upload-images.jianshu.io/upload_images/16642868-78168f9a37420079.jpg)
发现没有,这些留言的背后,都有一个大大的“我”字。
他们的逻辑都是:“这件事对我很重要,这件事对我帮助很大,所以你务必要帮我。”
可是对你很重要的事跟我有什么关系呢?
不要觉得我这句话太残忍,这就是这个社会的生存法则,一件事情对你很重要,可是跟我有什么关系呢?
从基因上来说,我们每个人都是自私的,我们都希望向别人索取更多价值。这没关系,可是别人为什么愿意给你提供价值呢?别人也是自私的啊!
你都知道要从别人那里尽可能的索取更多的价值,别人也是人,也跟你一样是自私的,他也想从你那儿索取更多价值啊!
可惜这个道理,太自我的人是很难懂得的,因为他们的世界里从来没有过别人,他们的世界里只有自己。
![](https://upload-images.jianshu.io/upload_images/16642868-20e99b8dafb2d301.jpg)
想想看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一直在向你索取价值,却从未给你提供任何价值。
我自己就做过这样的蠢事。
1、加入一个优秀社群却很少发言
我加过很多优秀社群,但是很长时间我都很少发言,只有我需要帮助的时候才在群里发言。
后来明白了“价值交换”这个思维模型之后,我惊出一身冷汗,我以前是有多自我?原来我一直在向别人索取价值。
如果人人都像我一样,人人都只索取价值,那么谁来提供价值呢?
没有人会愿意给你提供价值,除非你先给别人提供价值。
现在我只要有空,就在群里多给别人提供一些价值,这帮到了很多人,他们有的为了表达感激,也给我提供了很多价值。
2、经常去麻烦别人
我曾经遇到过几个这样的人,他们会不断的从你那儿索取价值,让你帮忙做这做哪,但是却从来不给你提供任何价值。
对于这样的人,你是不是很不爽?
即便是朋友,这样一味的索取也会让你怀疑人生,你会怀疑这小子是不是缺心眼,朋友就是一个工具箱吗?
以上是两个常见的例子,但这样的例子其实蛮多的。如果你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基本上每个人都做过这样的事,我用一句话来总结就是:
一味索取,从不主动付出,只有在临时抱佛脚时才想起。
![](https://upload-images.jianshu.io/upload_images/16642868-ca48a3c2b4b45fad.jpg)
为什么要主动提供价值
1、每个人从基因上来说都是自私的
虽然这个社会上有很多人,他们无私的在奉献着,我对他们表示由衷的尊敬。
但是从基因上来说,每个人生来都是自私的。
有一本大名鼎鼎的书叫做《自私的基因》,它告诉我们「我们只是基因的载体,即使我们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利他行为,但最后的本质都是为了利己,都是为了基因的不朽」。
所以在你向别人索取价值的时候,别人也跟你想着同一件事,怎么从你身上索取价值。
如果你不能给别人提供价值,别人为什么要给你提供价值呢?
举一个例子,前一段时间做知乎,知乎就是一个价值互换的平台。你为它带来大量的高质量用户,知乎就会把你的文章推荐给更多人,帮你打造个人影响力。
而如果你不给知乎提供高质量的用户,把知乎搞得乌烟瘴气,还把人家的用户拉到你的公众号去了,人家知乎能干吗?
但如果你的文章确实很有价值,给知乎带来了很多高质量用户,即使你索取一些价值,知乎也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https://upload-images.jianshu.io/upload_images/16642868-3276edc2b3a8aeda.jpg)
2、人人都有互惠心理
所以,我们必须要给别人提供价值,别人才可能给我们提供价值,这就是价值交换。
但是你可能就会有疑问了,万一我给这个人提供了价值,这个人不给我提供价值怎么办呢?
这就涉及到一个心理学理论了,叫做互惠心理。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大部分人在心理上都有一种不愿意亏欠别人的感情倾向。
我们一旦受惠于人,就会有一种亏欠对方的压力,如果能够及时回报对方等值或超值的恩惠,则会从这种心理重压下得到释放。
这种心理可能源自我们在狩猎时代的合作互信,如果有人帮助了你,你不帮助他,下次你遇到危险,他也不会帮助你了。
于是没有互惠心理的祖先就慢慢灭绝了,只有那些拥有互惠心理,互相帮助的祖先在漫长的进化史中活了下来。
这是一场生存的博弈。
这场生存博弈放在今天仍然合适。虽然我们不再有生存危险了,但是人与人之间却存在着巨大的分野。
那些在商场、官场取得巨大成就的人,大多都有这样的互惠心理,别人帮助了你,你也要知恩图报,这样大家互相帮助才能走得更远。
![](https://upload-images.jianshu.io/upload_images/16642868-ce415e92c838ad7c.jpg)
3、有价值空间的项目才是好项目
前两天看到刘润的一篇文章,写得非常好,写出了商业的底层逻辑。
刘润说「判断一个项目有没有机会,首先要看这个项目有没有创造“价值空间”」。
什么是价值空间?
打个比方,假设你发现了一个商业模式,能够赚15个亿。你能够抽出5亿分给消费者,能够抽出5亿分给你的合作伙伴,最后还剩5个亿留给自己。
这就是有价值空间的好项目。如果你有了这样的好项目,每个人都会希望你成功。
但如果你无法给消费者和合作伙伴提供任何价值,相反还把人家当傻子,想从人家那儿榨取价值,这样的商业模式注定不会长久。
阿里巴巴为什么能这么伟大?
想想看它为这个社会提供了多少价值,虽然可能还达不到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但是商家从中获益了,消费者也从中获益了。
只要你能够给别人提供巨大的价值,每个人都会盼望你成功。
![](https://upload-images.jianshu.io/upload_images/16642868-2eecde1c958705ba.jpg)
如何做好价值互换
价值互换的重要性聊完了,我们来聊聊怎么做好这件事情,实现人脉的聚集,以及商业的成功。
1、时时留心,养成价值互换的思维
比如我刚提到的知乎的例子,普通人绝对想不到这么深,他们只关心一件事“如何向知乎索取更多价值?”
人家知乎不傻,非亲非故,干嘛要帮你?你首先得给人家提供价值,人家才能反馈你一部分价值对不对。
所以,你是不是要给知乎输出高质量文章?是不是要帮知乎带来更多高质量用户?是不是少向对方索取价值?
如果你做好了这些,知乎没有理由不帮你,它会使劲把你的文章推给更多读者,帮你打造个人影响力。
同理,小红书、抖音、今日头条……都是一样。
价值互换这个法则几乎无处不在,你一定要多多留心,慢慢养成价值互换的思维,这样你的路才会越走越顺。
![](https://upload-images.jianshu.io/upload_images/16642868-91cdf5dced13ed80.jpg)
2、做一个主动给予的人
光有价值交换的思维还不够,你还要多做一个主动给予的人。
举一个我非常印象深刻的例子。
有一次我在文章里写到希望有机会和大家一起来学穿搭,然后底下大多数留言都是问我如何学穿搭,但是有一条留言异常醒目:
![](https://upload-images.jianshu.io/upload_images/16642868-0c3858d29108a75a.jpg)
对,他在主动给我提供价值。
你知道我当时的心情吗?无比感激。我一直在找穿搭巨人,然后就看到这样一条留言,简直爱死了。
虽然我现在还没有给他提供任何价值,但是这个朋友先交下了,以后有用得着我的地方,能力范围之内,一定义不容辞。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我有一个朋友是做知乎的,他认识一位大佬,他看穿了这位大佬也想做知乎,但是从来没有接触过,不会做。
于是他就主动跟这位大佬分享一些做知乎的干货,结果这位大佬很是感激,立马给他发了一个红包,虽然不多,聊表心意,但是这个人脉也就结下了。
但如果你是一个普通人,不太能给别人提供价值怎么办呢?我给你安利三个场景:
①加入优秀社群,多输出,多服务
很多人加入社群不喜欢说话,不说话怎么给别人提供价值呢?即使你再牛,对别人来说,也与他无关。
还有些人,一加入社群就使劲给自己打广告,使劲索取价值。你都没跟别人提供价值,别人为什么要给你提供价值呢?
但如果你经常发言,把你所感悟到的有价值的知识,或者一些稀有资源分享给大家,即使你没那么厉害,大家也会非常喜欢你,因为你给大家提供了价值。
如果你感觉没什么可以分享的,也可以给大家提供服务。
比如我在学习社群里,每次讲完课就有一位小伙伴主动把语音合成在一起,甚至还有小伙伴主动用讯飞把语音转成逐字稿发给大家。
对于这样的人,我爱死了。
这可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做法,优秀的圈子本就难得,在这里面建立你的人脉圈,是最最划算的提升人脉的方式。
这是我从剽悍一只猫那里学来的,加入优秀的圈子,然后主动为别人提供价值。
②对于大佬,可以提供财富价值
如果对方实在太厉害,你几乎无法给对方提供任何价值,那么你还有一条路,就是提供财富价值。
比如给他的文章打赏,比如去报他的课程。
我知道很多人会说,这不纯粹了,难道人与人之间就不能不谈钱吗?
可以呀,提供其他价值也可以,问题是你能给对方提供这样的价值吗?
我非常佩服我一个朋友,他深谙此道。
他想结识一位心仪的牛人,从来都不是直接上去索取价值,而是先给对方提供财富价值。
比如,他曾经为了贴身向一个大佬学习,不惜花了上万元,事实证明,这改变了他的人生;后来他做知乎,又给果老兄支付了接近上万元,事实证明,这又是一次对的决定,他的知乎做得很成功。
有知乎大V做了一幅画放在淘宝上卖,他也去买下来,只是为了交个朋友。
不要觉得这很俗,这是最实在的价值,没有人会拒绝。
③满足大佬的自我实现需求
如果你一无法价值提供,二又不想支付金钱,还有一个技巧非常管用。
有很多大佬他们到了一定层次已经不缺钱了,或者说一点点钱他已经不在意了,这个时候有一件事他们非常在意,就是自我实现。
也是马斯洛需求原理的最高需求层次。
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除了生存,还会思考人生的意义,会找寻自身的存在感。
如果你能给大佬提供这个价值,他也会欣然的帮助你。
怎么做呢?
千万不要一副你欠我的口吻,千万不要一副你就应该帮助我的口吻。
谦卑一点,夸奖一下对方,然后表达自己的疑惑,就像一只迷途的羔羊需要被伟人的光芒照亮一样。
在我的留言里面,就很多读者做得很好的,他们首先肯定了这篇文章的价值,然后告诉我这篇文章对他有哪些启发,最后提出自己的一些困惑,含蓄的索取价值。
我就会很膨胀,毫无保留的跟他分享我所知道的一切。
![](https://upload-images.jianshu.io/upload_images/16642868-6bf2222c6af798c7.jpg)
以上,分享给你。
最后用刘润的一句话作为结尾:顶尖高手都是极致利他者,他们总是想方设法给,而不是想方设法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