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果律:关于认知、运气、概率和坚持
这个世界的一切,都可能是被因果所支配的。
而所谓运气,只是因为你还没有掌握到所有的因果。等你掌握了所有的因果,所有事情对你而言,都是必然。
概率-运气-因果
我曾经在北辰青年实习的时候,负责打磨过一个课程,其中有一个模型,令我记忆尤为深刻,这个模型叫做「概率思维」。
分享这个模型的人是一家上市公司的老总,当时我们联系到他,想请他来分享一下对他影响最大的模型是什么,他分享的模型就是概率思维。
我现在还记得他的原话,大意是说「从我过去几十年的经验来看,有一个模型尤为重要,这个模型就是概率思维,一切都是概率,如果你明白了这个道理,世上的一切事情都非常清晰了」。
从那时起,我就一直在思考「概率思维」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案例,以及其背后的本质。
但是很长一段时间,我都没有得到我想要的答案。
但是又隐隐觉得概率好像跟我们常常在提的运气有关,或者说,概率就是运气本身,这两个其实就是一回事。
所以我又开始思考,运气的本质是什么?
关于运气,大家听得最多的就是「很多成功人士最后都会说,我能有今天的成就,只是因为我运气比别人好」。
是的,很多人经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用来合理化自己的平庸——我之所以还没成功,是因为我运气不好。
对于这种观点,我实在不敢苟同。
诚然,运气是存在的,但是那些成功的人,他们之所以会成功,绝对不仅仅是因为运气好,他们大多数都有很多人不曾具备的品质,比如抓住机遇的能力,比如执行力,比如社交能力,比如认知能力,比如思维方式等等。
为什么这么说?我举个例子:
比如我经常跟朋友说,有些人我看一眼就知道这个人此生不会有太大的成就了。
为什么这么说?这背后其实就是基于某些基本的成功素质的。
比如企图心,那些有成功潜质的人,他们会抓住一切机会学习、思考和工作,而有些人即使每天有一堆空余时间,他们也从来没有想过要利用这段时间来做点什么,全部都拿去玩手机、打游戏、刷剧了。
比如好奇心,很多人是拒绝接受任何新事物、新观念的,比如我就曾想帮助过一些人,我想把模型树、生态位等东西分享给他们,但是他们拒绝接受,也不愿意花一个小时去尝试一下。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品质,他们都不具备,反正你按照他们当下的认知状态、工作状态、资源状态,就几乎可以断定,这个人将来不会有太大的成就了,即使有机遇,他也抓不住。
所以,成功绝对不仅仅运气好就可以的。
但是,运气确实也是存在的,只是它不像我们想象中那样——是个玄学。
运气的本质,其实就是概率。
比如,你明天心血来潮,去买一注福利彩票,突然中了一千万,你把这解释为运气,其实你也可以把它解释为概率。
而成功的人,因为他们一般都具备某些品质,比如企图心、好奇心、执行力、高认知等等,所以他们成功的概率更大。
普通人成功的概率可能只有百万分之一,而成功的人因为他们的某些品质,成功的概率可能提高到了千分之一、百分之一、十分之一、二分之一,甚至是无限接近于百分之百。
那么概率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呢?
我在打磨第六期训练营,写到第五课《结构思维》时,因为要研究知识本身的结构到底是树状结构还是网状结构,涉及到了因果律这个东西。
于是我开始对因果展开了深入的思考和研究,这一研究,我好像突然把很多事情都想通了,其中就包括运气和概率。
运气的本质,概率的本质,其实都来自于因果的缺失。
一切都可能是因果
一切都可能是因果,一切都可能是被决定的。
如果你要做事情A,事情A做成的因B可能有X个,那么你只要掌握了这X个因,你就能百分之百做成事情A。
这里面不存在运气,也不存在概率。
日常生活中会出现运气和概率,都是因为我们并没有掌握到做成一件事所有的因果。
而没有掌握到的这部分因果,就被我们解释为运气或者概率。
但是这个洞察能够成立需要一个前提,就是“这个世界真的是被因果所统治的吗?”、“这个世界真的是被决定的吗?”
这是一个重大的哲学问题,古往今来有太多科学家和哲学家都在探讨这个问题,但一直没有拿出一个确切的答案。
跟「决定论」相生相伴的还有另一个重大的哲学问题「自由意志」,人有自由意志吗?
就这个问题,很多哲学家的观点是,这个世界是被决定的,即决定论。
持这个观点的哲学家有一个强有力的帮手,那就是物理学,从物理学的世界观来看,一切事物都在按照某种宇宙法则而运转,这种世界观也被称为「机械论」,即世界像一架精美的机器一样在运转。
但也有一些哲学家认为人是有自由意志的。
他们认为人的大脑有实体之外的东西存在,比如灵魂,或者某种不受物理法则驱使的东西,这种东西使得我们拥有一定的自由意志。
但这种猜想是无力的,尤其是在脑神经科学诞生以后,科学家们发现人类所有的思维活动都依赖于我们的记忆,而记忆其实就是某种物理信息、化学信息。
所以很可能,人是没有自由意志的。
但好消息是,现在的脑神经科学还没有完全研究透我们的大脑,所以我们还可以期待,人是有自由意志的。
但到此为止,我们基本可以下一个阶段性的结论了:
1、宇宙法则是客观存在的。(这一点经验和科学已经证明了)
2、我们可能有自由意志,也可能没有自由意志。(更大概率可能是没有)
所以对于这个世界是否是被决定的,我个人持有这样的意见:
我偏向于决定论,但在彻底知道自由意志是否存在之前,我个人保留一种稍微折中的观点——即宇宙法则是客观存在的,但是人也可以拥有自由意志,这两者实际并不冲突。
举个例子,比如三天不吃饭人就会饿得慌,但我仍然可以选择一直不吃饭,直到饿死。
①宇宙法则是客观存在的:不吃饭人就会饿,这是宇宙法则,人要存活就需要能量的持续供应。
②人也可以拥有自由意志:但我仍然可以选择不吃饭直到饿死,这是我的自由选择,即自由意志。
当然,这种自由意志也可能是被决定的,即“即使饿了也不吃饭”这个念头也是被决定了的。
当然,这是一种更大意义上的决定论。
这种更大意义上的决定论是否存在,可能只能等脑神经科学来解决了。
但在此之前,我们至少可以得到一个十分确切的结论「宇宙法则是存在的」。
这一点,我想应该不用证明了。
如果宇宙法则并不存在,如果所有东西都是孤立地被创造的,那么如今我们所学的一切知识都将失去意义,包括哲学、物理学、生物学、化学、心理学、经济学、管理学、营销学……
关于这一点,如果我们再深入探讨一下,其实就得到了知识的第一原理。
这也是我在第六期训练营里的一个哲学性洞见,即学习不仅仅是记忆,还需要契合知识本身的特点,即我们的学习,到底学的是什么?
我的答案是,我们所学的所有知识都可以被分为两类:一类是宇宙法则型的知识,比如人性、科学;一种是人为创造的知识,比如单词、汉字。
对于后一种知识,它的逻辑一般比较混乱,有的甚至根本就没有逻辑,这种知识直接利用记忆术强行记忆就可以了。
而对于前一种知识,则完全不一样了,因为这些知识都是宇宙法则本身。而如果是宇宙法则本身,那么它一定具有某种特点,这种特点是什么呢?
我称之为第一原理的线性发散。
比如,我们如今一切的力学知识,都是万有引力公式和牛顿三大定律的线性发散。
但这,需要基于一个大前提,即因果是存在的,因为宇宙法则需要作用于实体。
但因果真的存在吗?
因果真的存在的吗?
要谈因果,就一定绕不开一个鼎鼎大名的哲学家,大卫·休谟。
在大卫·休谟之前,很多人都把因果作为一种基本常识,比如把一个鸡蛋从十米高的地方扔下去(假设地面是坚硬的),你就知道它一定会被摔碎,这就是因果在起作用。
所以很多哲学家们都自然地认为,宇宙就是根据因果律而发生的一连串事件。
亚里士多德还据此提出了他的四因说:即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目的因。
后来托马斯·阿奎那还根据亚里士多德的宇宙论,把四种因按照等级进行了排序:即目的因>动力因>质料因>形式因。
然而,后面有一个哲学家横空出世了,这个哲学家就是大卫·休谟。休谟犀利地指出「因果可能是不存在的,它可能只是人类的一种错觉」。
休谟的理由是,我们能观察到的永远只是前后两件事情,我们观察到它们总是前后相继地出现,所以我们就认为这两件事物之间必然存在某种关联,这种关联就是因果关系。
但休谟接着说,我们并没有观察到这两件事物之间的关联,我们只是自然而然地猜测这两件事物之间存在关联,但我们无法证明这两件事之间是一定存在这种因果关联的。
休谟说,这只不过是我们的一种思考习惯,为了某种生存本能,总是喜欢期待一件事情伴随着另一件事而来,总是喜欢把前后相继的两类客体联系起来。
所以休谟得出结论,因果关系可能是不存在的。
休谟的这个推论从逻辑层面来说,确实说得通。但我认为这里面存在一个漏洞,这个漏洞是什么呢?就是解读因果关系的角度。
休谟论证因果关系可能不存在的角度,我们可以把它称之为一种自下而上的角度,即从事件本身反推“我们根本无法观察到因果“,进而得出因果可能是不存在的。
但如果我们换一种角度,我把这个角度称之为自上而下的角度,即从设计者、从造物主、从宇宙法则的角度出发去推理。你就会发现,因果是必然存在的,否则这件事情会变得无比荒谬,
我们假设这个宇宙有个设计者,或者按照哲学家们的话来说,假设这个宇宙有个造物主,那么他会怎么去设计这个世界呢?
根据物理学的研究成果来看,这个设计者可能会创造两个东西:
①物质和能量
②决定物质和能量的法则
那么关键来了,如果法则是存在的,那么它必须作用于实体才有意义,否则这个法则是没有意义的。
而法则作用于实体的过程,其实就是因果关系的本质。
我们打个比方,比如你是一个孩子王,为了让大家玩起来,于是你设计了一套游戏规则。但这套游戏规则,如果没有一个人遵守,那么这套规则就是没有意义的。
宇宙也如此,如果宇宙法则不能作用于实体,那么它就是无意义的。
但显然,如果真有一个全知全能的设计者,真有一个全知全能的造物主,它一定不会如此愚蠢,创造一套毫无意义的宇宙法则出来。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推论:只要宇宙法则是客观存在的,那么因果关系就是必然存在的。
那么问题来了,宇宙法则是真实存在的吗?
我认为这个点也很好论证。首先给出结论,我认为宇宙法则很大概率是存在的。
这点物理学已经给出了答案,不论是牛顿的万有引力公式,还是麦克斯韦的麦克斯韦方程组,还是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式,还是杨振宁的规范场论,都可以看出宇宙法则存在的证据。
但还有可能有个可怕的事实,就是今天所有的知识都是假的,物理学也好,生物学也好,都是假的,那么我们还能证明宇宙法则是存在的吗?
我的答案是,仍然可以得知宇宙法则是存在的。
因为如果宇宙法则不存在,那么宇宙就必须是静止的,不会存在物质和能量的流变。
但显然,宇宙不是静止的,物质和能量一直在流变,宇宙在膨胀,行星在运转,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人会经历生老病死……
因此,必然有法则在支撑着一切。
这也很好解释,如果有造物主,假设他能创造出宇宙这么美妙的东西出来,那么它一定不会蠢到,不创造规则让物质和能量自由流变演替,而非要自己亲自动手,每时每刻都要创造无数的孤立物体出来,而且还要负责旧物质的消亡……
这也太辛苦了,就算是驴,也得停下来吃点黄豆才能继续拉磨吧?
开个玩笑,这个点其实还是很好理解的。如果真有设计者,真有造物主,那么它创造宇宙的过程,大概跟我们创造人工智能的方式是相似的。
我们创造人工智能是怎么创造的呢?就是提供一套算法,让其自由演化。而宇宙法则,就是宇宙的算法。
我之前看过一个纪录片,具体叫什么突然给忘了,它讲的就是人类通过计算机模拟造物主的过程,程序员们一开始创造了一些“程序小人”,以及一套算法,这套算法有点类似于自然选择,运行几遍,这些“程序小人”就开始学会了正常走路,而且还学会了攻击其他程序小人。
而宇宙法则跟这个是非常类似的,宇宙法则就像计算机里的算法,物质和能量就是那些基础代码,点击运行,这些基础代码就能在程序员的算法之下自主运行。
当然,你也可能会说,造物主可能是不存在的,那么这个世界还会存在自然法则吗?
当然,而且是更有必要存在,因为没有造物主,也没有自然法则,那么物质和能量就必然是静止的。
因此我们得出一个结论,不论怎样,自然法则都是应该存在的,而自然法则一旦存在,那么因果就是必然存在的,否则自然法则就是无意义的。
那么得到这个结论,对我们有什么意义呢?
意义大了去了,从此以后你将明白,一切都是被因果所支配的,一切都是被自然法则所支配的。
你将明白知识的重要性,思考的重要性,学习的重要性,复盘的重要性,概率思维的重要性,坚持的重要性……
这里我们只展开讲几个小点,其他的大家自己去思考。
坚持的重要性
如果要问做成一件事的要素有哪些,那么其中的一个核心要素一定是坚持。
为什么说坚持对于做成一件事来说异常重要呢?
要明白这个问题,我们先得定义清楚「怎样才能做成一件事」,根据前面的推论,这个世界是被因果所支配的,所以只要我们能够掌握到这件事的所有因果,那么我们就能百分之百做成这件事。
但问题就在于,我们很难掌握到做成一件事的所有因果,或者说,由于某种认知的局限,我们几乎不可能掌握到做成一件事的所有因果。
因此,概率就产生了。
打个比方,假设做成事情A需要10个要素(假设每个要素的权重都是一样的),而你只知道其中的5个要素,其他5个不知道,所以只能靠蒙。于是对你来说,那未知的5个要素对你来说就是一个概率事件。
假设蒙对的概率是10%,这10%的成功概率,就是我们常常所说的“运气”。
那么坚持,在这里面充当的角色是什么呢?
就是对运气的对冲。
坚持的本质就是对运气的对冲。
为什么说「坚持是对运气的对冲呢」?
道理很简单,还是上面那个案例,假设只要成功一次就算成功,那么如果你只重复1次,你成功的概率就是10%;但是如果你重复2次,那么你成功的概率就会变成19%……
你会发现,重复得越多,你成功的概率就越大,重复得足够多之后,这个概率就会接近于100%。
也就是说,当数量很小的时候,就会存在概率,也即运气;当数量很大的时候,成功就会接近于必然。
而坚持的意义,就是把运气变成必然。
坚持,就是对运气的对冲!
这有点像掷骰子,假设掷出“点数为6”一次就算赢,那么你只掷1次,成功的概率就只有六分之一;而如果你掷2次,成功的概率就是三十六分之十一。
你会发现,掷的次数越多,你成功的概率就越大,只要你一直掷,一直掷,总有一次点数会为6,总有一次会成功。
注:赌博不同,它不是中一次就算成功,除非你能设计出这样的策略。赌博是条不归路,普通人请踏踏实寻找生态位,在里面深耕细作。
明白这一点之后,我非常兴奋,因为它使我更加懂得了坚持的意义。
举个例子,比如做小红书,我就惊人地发现了坚持在里面的意义。
同样的写作技巧,为什么有的文章爆了,而有的文章没有爆呢?当然,这可能跟选题有关,但是我发现,这里面其实也隐藏着因果关系和概率思维。
比如,一篇文章刚发出去之后,因为系统是随机推荐的,所以它可能把我的文章推荐给了不感兴趣的人,所以一开始,文章的阅读量很差,点赞的人也很少,于是系统就判定这篇文章不行,就不再给我推荐了。
但我并没有沮丧,我仍然坚持写,结果突然有一篇文章,系统在随机推荐的时候,刚好推荐给了对这篇文章感兴趣的人,于是点赞、收藏、关注的人非常多。
而这些关注我的人进而又去看了我那些没有爆的历史文章,觉得好看,给我点了赞,进而被平台再次推荐给了更多人,结果大数据就对冲了概率,使得我的文章恢复了正常的推荐状态。
你看,这里面有一个非常核心的东西,叫做阅读的人数,人数就是对概率的对冲。
而坚持的意义,也是为了这个。
前几天我把我的这一洞察分享给了一个朋友,他也在做小红书,但是一直没爆,我怕他丧气不做了,于是就告诉他,坚持是对概率的对冲,一定要继续坚持下去,你的方向是对的,坚持下去一定会等到爆发的那天。
结果不出所料,过了两天,他的一篇文章就爆了,随之而来,他的其他文章也被更多人看到,也开始在呈现出一种爆款的趋势。
你看,这就是概率、运气、坚持之间的关系,如果在以前,你可能只会肤浅地概括为运气就完了,完全不懂这背后的底层逻辑,同时也不知道坚持的意义为何。
但如果你懂了因果律,你就知道,原来坚持是对运气的对冲。
认知的重要性
但这件事绝对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坚持就完了。
你还需要不断去掌握更多的因果,从而提升成功的概率,减少不确定性,减少坚持的时间,减少重复的次数。
而这,就是认知的意义。
我们为什么要不断学习?我们为什么要不断复盘?我们为什么要不断提升我们的认知?认知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认知不是知识,知识只是认知的另一个表象名字。
认知的本质是因果,你所掌握的因果总和就是你此刻的认知水平。
只是,不同的人掌握的因果有所差别:有的人掌握着更高级的因果,即第一原理层面的,能一眼看穿事物本质;有的掌握着更多的因果,即多元思维模型层面的,看待问题更加全面。
所以他们成功的概率更高。
而不断学习、不断复盘,掌握更高级、更多元因果的过程,就是认知提升的过程。
人们常说「你无法赚到你认知范围之外的钱,即使凭运气赚到了,也会凭实力亏光」。
这句话的意思其实是,你无法赚到“你没有掌握的因果“之外的钱,因为你没有掌握这些因果,所以你只能凭运气赚钱。
而运气是个概率事件,所以你终有一天会拿到失败的那个概率。
这就是认知的意义,认知不是一种虚无缥缈的东西,认知就是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
认知越高,说明你掌握的因果关系越底层、越完备。因此你在做一件事的时候,做成的概率就越大,试错的成本就越小,只需要坚持很短的时间就能立马看到正反馈。
而学习的意义,复盘的意义,就是为了提升认知,从而掌握更加底层、更加完备的因果关系。
由此,我们得出了一个非常有意义的认知「坚持,绝对不是简单的、傻傻的坚持。坚持的过程中,一定要不断学习和复盘,寻找做成这件事背后所有的因果关系,进而提升自己的成功概率」。
我举个例子,我那位做小红书的朋友为什么这两天突然写出了一篇爆文?
不仅仅是因为他的坚持,还因为他不断在补全做成这件事的因果要素,比如他开始改选题、改标题、改内容、改图片、改介绍、改昵称、改头像……
每改一样,他成功的概率就增加一点。
然而大多数人的坚持却不是这样,很多人的坚持,都只是低水平的重复,他们懒得从经验中复盘,懒得去像巨人学习,懒得去思考背后的成功要素。
所以他们成功的概率,几乎一直都没有怎么变化过。
控制变量法
那么具体如何才能提升认知呢?
提供两个大方向:一个是跟别人学,一个是跟自己学。
跟别人学就是我之前讲到的「巨人思维」,学习方法我之前也分享过了,你可以采用我的学习方法去学习,它能快速帮你吸走任何巨人的精华认知,这个学习方法叫做「模型树」。
关于这点,这里就不再详细展开讲了,因为之前已经讲得太多了,我们主要讲讲如何跟自己学。
跟自己学的核心是什么呢?
有几个比较重要,一个就是我们常常所说的复盘,从成功中复盘,从失败中复盘。
很多人是完全不做复盘的,这很可惜;还有些人是经常复盘但是不懂复盘,这更可惜。
我经常跟朋友说一句话「不复盘的经验,意义不大;不提炼模型的复盘,意义不大;不放进模型树的模型,意义不大」。
所以,要想充分发挥经验的意义,你就得做好复盘。
那么如何才能做好复盘呢?有两个东西非常重要:第一,要把复盘结果提炼为模型;第二,要把提炼好的模型放进模型树。
具体如何操作,这里就不再多讲,下次有缘咱们单独拿一篇文章来详细展开讲。
那么除了复盘,还有其他更厉害的东西吗?
还有一个,这个东西叫做「控制变量法」。
严格意义上来说,控制变量法也属于复盘的一种形式,不过这种复盘的方式比较独特,因为它从一开始就设定好了目标,以及需要复盘的内容。
厉害的是,这种复盘方式把寻找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发挥到了极致。
传统的复盘,主要通过成功来确定哪些因果是正确的,然后通过失败来确定哪些因果是错误的。
但问题是,这种确定是很模糊的,你无法完全确定某个要素就是正确的或者就是错误的,你只能大致确认。
像「事后诸葛亮」、「幸存者偏差」等这些词,就表达了人们对于事后复盘这件事的怀疑。
这种怀疑其实是有道理的,我们确实无法通过普通的复盘,来精确确定事物背后的因果关系。
那么如何才能通过复盘,来精确寻找事物背后的因果关系呢?有没有一个简单而强大的方法?
有,这个方法就是一直被我们所忽视的「控制变量法」。
控制变量法一直被科学家们用来寻找事物背后的精确因果关系,我们从初中学习生物、化学、物理开始,就接触了这个寻找事物背后精确因果关系的方法。
然而很遗憾的是,一旦我们离开课堂,走出学校,却完全把它给遗忘了。
这实在令人感到可惜。我在想,为什么人们会抛弃这么强大的一个寻找因果关系的工具呢?
可能原因有两个:
①人们可能不知道复盘的本质,是在寻找事物背后的因果关系,从而拿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论。
②人们可能不知道控制变量法,是一个非常简单而且强大的,用来精确寻找事物背后因果关系的工具。
那么什么是控制变量法?
简单来说,就是把其他所有要素都固定住,仅留一个要素来变化,然后观察这个要素对整个事情的影响。
比如小时候学的一个生物学实验,如果我们要观察光照对植物生长情况的影响,就得保证其他一切条件,比如水分、养料、土壤等等,都是一样的,仅留光照这一个条件来变化,从而就能精准确定光照对整个事情的影响。
发现了吗?
这其实就是精确寻找因果的一个很好的工具,通过控制变量,来精确观察某个要素对整件事情的影响。
然而,我们走出校门之后,却把它遗忘在了学校里。
其实,如果我们能在一些事情上稍加运用,很快就能提升我们对一件事情的认知,很快就能寻找到事物背后的因果关系。
打个比方,我是怎么快速而精准地寻找到爆款文章背后的因果关系的呢?除了我对人性的深刻洞察,还有一个方法就是控制变量法。
比如我发现,同样句式的标题,同样的写作技巧,同样深度的文章,为什么有的文章读者就很喜欢,而有的文章读者就不喜欢呢?
我把过去的文章拿来分析之后就发现,原来问题出在选题上。一篇文章爆不爆,从选题上几乎就已经注定了。
再比如,我在做自媒体的时候,为了确定标题的重要性,我就对一篇文章反复进行标题的修改,内容不动、封面图不动,仅仅只是修改标题,然后我就发现,标题不同,最终的阅读量差别太大了。
于是我就坚定了一件事情,在选题无敌的基础上,标题也是其中的核心要素,因此应该多花点时间去取一个好的标题。
再比如,我在做小红书的时候,小号「学习有了方法」爆了,但是大号「思维有了模型」一篇都没有爆,于是我猜想,可能是小红书的用户不太喜欢我大号的某些选题。
但我怎么确认是选题出了问题呢?
很简单,我把我小号的两篇爆款文章复制到大号,看看情况怎么样,结果果然不出所料,那两篇文章都爆了,于是我便知道,大号没爆的原因之一,可能是选题出问题了。
你看,这就是控制变量法,它能帮我们快速且精确地确定事物背后的因果关系。
当然,我上面对控制变量法的运用,还没有达到科学实验那样的要求,没有严格做到控制所有变量,但即使是如此,它就已经足够强大了。
这个方法分享给你们,其实严格意义上也不叫分享,毕竟你们之前都学过了,算是提醒你们,提醒你们控制变量法很强大,而且它也可以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用起来,它能快速地帮你们寻找到事物背后的因果关系。
OK,这次的思维模型就分享到这里。
其实因果律是一个非常非常底层的思维方式,某种意义上来说,一切都是被因果所决定的(假设人是没有自由意志的)(即使人有自由意志,人也会很大程度上被宇宙法则所影响着)。
所以,要想成为一个厉害的人,要想做成一件事,你就要尽可能地寻找到事物背后的因果关系。
以上,就是我最近最大的感悟之一,与君共勉。
深耕细作:你之所以平庸,是因为你做了太多事
我的剑只传给能挥舞它的人。
上一篇文章发出来之后,总感觉某些强大的东西没表达出来,导致你们没有看懂“成为第一”的必要性。
希望这篇文章能弥补一下,帮你们领悟更多。
另外,上一篇文章里,我写到我希望建立一套所有人都可以运用的成功法则。
现在我收回这句话,因为我居然忽略了人性,忽略了这个社会的生存规则。
不是所有人都想成功,也不能让所有人都成功,否则谁来做螺丝钉?
有一部剧叫《天道》,专门讲弱势文化的,你想帮助普通人成功,可是你忽略了一个东西「一个人认知的极限,就是他成功的局限」。
如果认知没到,即使你帮他爬上井沿看一眼,他终究会掉下去。
所以,现在我收回这句话,我的文章只写给有缘人。就像查理·芒格说的「我的剑只传给能挥舞它的人」。
wc,以前一直似懂非懂,这次终于懂了,不愧是芒格,真**智慧!
如何成为第一
上次文章发出来之后,有读者可能误解了我的意思。
以为成为第一,就是成为阿里巴巴或者腾讯,我等凡人怎么可能干得赢阿里巴巴和腾讯呢?所以这个思维模型就是个垃圾。
这要怪我,因为上一篇我并没有详细的写如何成为第一,只是做了一个预告。
的确,如果你要跟阿里巴巴和腾讯对等着干,那只有死路一条。
成为第一,不是让你成为阿里巴巴,也不是让你成为腾讯。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不要一想到成功,就想到马云。
那实在是太狭隘,太没有眼界了。
不是只有马云才叫做成功,每个细分领域都有一个第一名,每个小圈子都有一个第一名,努力成为细分领域的第一,努力成为小圈子里的第一,做一个被社会所需要的人。
当你开始被社会所需要,你就离成功不远了;被越多人需要,你就越成功。
所以,普通人不要好高骛远,踏踏实实的,先做好当下之事,成为细分领域的第一,成为小圈子里的第一。
等你先成为了细分领域的第一,等你成为了小圈子里的第一,再不断扩大自己的能力圈,那个时候,你再成为马云,也未尝不可能。
那如何成为第一呢?
我提供给你三个方法论:①深耕细作;②与众不同;③阶梯攀升。
今天我们就来讲第一个成为第一的方法「深耕细作」,希望能帮到你。
为什么要深耕细作
为什么有读者一想到成功就会想到马云?因为我们人天性里有种好高骛远的倾向。
想做的事情太多,还想都做好。
可是我们都忽略了一件事,每个人一天只有24小时,我们的精力有限,我们的资源有限。如果我们把精力和资源分散开来,匀到很多事情上去,最后的结局可能就是,没有一件能做好。
我打个比方,如果把成功比作“烧开一锅水”,把精力和资源比作“柴火”,假设这些柴火刚好能烧开一锅水,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当然是把所有的柴火都用去烧那一锅水啊!!!
然而事实上我们的做法却正好与之相反:
第二,诱惑太大,当我们看到还有排骨汤、还有乌鸡汤、还有山药汤……我们太馋了,想每样都烧一下。
最后的结局是,没有一个被烧开,所有东西都是冰凉的。
白开水都烧不开,还想烧开乌鸡汤?天真!还要匀出来去烧排骨汤、山药汤……呵呵
我见了太多这样的人,野心很大,大到没有一件事情能做好。
之所以感受这么深刻,是因为我曾经就是这样一个人。
大一的时候聚集了学校最优秀的一批人,打算搞个牛逼的大事——攻占全中国的大学生市场。
当时想了七大业务,二手平台、代取快递、校园外卖、校园社交、校园商城……还有啥,现在都忘了。
还取了一个牛逼的名字“彩虹屿”,七种颜色,每种颜色对应一个业务板块,多牛逼啊。
结果,连一个二手市场都做不好,要找死的去做校园外卖,还要开发APP做什么校园社交、校园商城。
后来大一创业失败,发现一个APP杀出了重围,这个APP叫咸鱼。
仅仅一个二手市场能做起来,你就能超越众生了,可是当年野心太大,大到每件事都做不好。
后来大二创业做自媒体,开始写文章,又跟校园耗上了,取了一个名字叫做“校园干货日记”。
美其名曰是写校园干货,听起来细化了很多,当时网上找了一大堆写校园的公众号,觉得人家写得垃圾,自己可以杀出重围,把“校园干货日记”做成全中国最好的校园领域的公众号。
写什么呢?
什么都写。眼界、思维、原则、小感悟、情感、日记、热点、校园干货……
那个时候觉得可牛逼,我居然能写这么多东西;现在觉得可sha逼,我居然写了这么多东西。
这么做的代价有两个:
①没有一件事我做到了极致,无法给读者提供他人无可替代的价值。
②做的事情太多就会导致读者的心智被无限瓜分,读者对我没有清晰的定位,他们不记得我。
这正是我在《成为第一》那篇文章里提到的价值战争和心智战争,这两场战争我都输得一败涂地。
一定要牢记价值战争,如果你无法把一件事做到极致,你就很难给用户提供他人无法替代的价值。
一定要牢记心智战争,如果你什么都做,就会分散用户的心智,最后用户就不会记得你。
但当时阅历尚浅,什么都不懂,所以我用了两年时间来品尝这个错误认知所带来的苦果。
校园干货日记写了两年,粉丝量连2000粉丝都不到,阅读量破200我都要高兴好几天。
好在我还有一个仅剩的品质——坚持,后来去北辰实习的时候接触了知乎,突然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明白了「深耕细作,成为第一」这个道理。
我重启了一个新公众号,叫做“思维有了模型”,解散了原来的团队,所有文章都由我亲自操刀,开始深耕细作,专注写思维模型。
结果《熵增定律:为什么让好多人一下子顿悟了》一下子就爆了,成了我人生第一篇10w+,被146个公众号转载,其中100万+大号都有五六个。
从那以后我开始专注写思维模型,一周一篇,慢慢的粉丝数以每天几百的数字疯长。
我从“深耕细作”这件事上收到了肉眼可见的反馈,后来我读了《定位》这本书,一切真相大白,原来这就是成功的底层逻辑。
于是我开始思考,虽然思维模型现在还没多少人写,我可以成为第一批吃螃蟹的人,但是思维模型毕竟范围太广,如果要再细化一下,我可以在哪个领域成为第一呢?
思考了很久,终于找到一个我个人既感兴趣,而且还比较擅长的领域——学习方法。
如果将来写思维模型的人也变多了,那么我要成为写思维模型的人中,写学习方法最牛逼的人。
于是我在公众号和知乎上新开辟了一个专栏,叫做学习方法。我开始专注研究学习方法,写学习方法。
结果《费曼学习法》《五维学习法》等诸多学习方法在各个平台又爆了,现在《费曼学习法》这篇文章一直高居搜索榜榜首,点赞量破万,如果你们在知乎上搜“费曼学习法”,第一个搜到的就是我的文章。
这也是“成为第一”的魅力,强者越强,赢家通吃,成功又反馈回来帮你变得更成功。
然后我的知乎、头条、公众号在半年时间内都从0做到了2万+粉丝,现在这段时间全网加起来差不多快有10w粉丝了。
我觉得时机已经成熟,可以去做更大的事情了,于是我开了我人生第一个学习社群。
第一期招生就爆满,我们一共招到了320名学员。由于价格实惠,学习方法巨牛逼,所以第一、二期结束之后,学员们的反馈很不错。
大家会发现,回顾我的整个成长史,其实就是一个不断深耕细作的历史。
从野心勃勃,承载着七大项目的彩虹屿,到啥都想写的校园干货日记,到壮士断腕的思维有了模型,到学习方法社群。
这一步步走来,我不是在越做越大,而是在越做越细,越做越聚焦。
因为只有这样,也唯有这样,我才可能成为第一,才可能抢占用户的心智,成为被社会所需要的人。
如果不懂就想想价值战争和心智战争。
只有深耕细作,把一件事做到极致,才能最大化的给别人提供价值;只有壮士断腕,先做好一件事,成为第一名,你才能打进用户的心智,被别人所记得。
以上,分享给你,能看懂多少看你自己的领悟,我的剑只传给能挥舞它的人。
如何深耕细作
好了,现在我懂了为什么要深耕细作了,那我们如何深耕细作呢?
这是一个好话题,我把如何深耕细作总结为一个思维模型,叫做筹码天堂。
筹码代表你现在所拥有的一切优势力量,你的精力,你的资源,你的天赋,你的沉淀,你的能力……
筹码决定了你现在能做好怎样的事,是你的能力圈,不要做超出你能力圈范围的事,比如打倒阿里巴巴这样的屁话。
天堂代表你的内心,你所热爱的,你所喜欢的,你的性格,你的兴趣,你做了会开心,做了没有怨气的事……
天堂决定了你能走多远,是你的底线,如果你做这件事会痛苦无比,那就不要做。
筹码与天堂交叉的地方,就是你可以有所作为的地方,从里面选择你最擅长,最喜欢,能成为第一的事情去做。
这件事,就是你目前可以深耕细作的事情。
具体如何操作呢?以我为例:
先量一下自己的筹码,我做了两年多自媒体,写了那么多文章,写作是我目前最擅长的事情。
第二,我大学几年没干正事,尽看“闲”书了,学了各种知识付费的网课,所以认知还算可以。
然后呢,一直在用知识树学习思维模型,积累了几百个思维模型,而且学了很多学习方法,在学习方法上有自己的新东西。
这是我的筹码,写作,写思维模型,写思维模型中的学习方法。
另外是天堂,我到底喜不喜欢写作呢?我到底喜不喜欢做自媒体呢?我的性格是什么?我的兴趣是什么?
答案是喜欢,喜欢死了好吗?
我的性格比较内向,天性喜欢安静,喜欢独立思考,这是我社交之后恢复能量的方式。
同时做了几次MBTI发现我是INFJ,天性喜欢研究人性、研究宇宙规律,天性喜欢为人类做贡献,适合从事教育、写作等行业。
同时又高敏感,善于洞悉人心,所以写作再适合我不过了。
同时我又是一个理想主义者,老是想要改变世界,想做点伟大的事情,所以将来一定是会去创业的。而当下的写作能倒逼我输入,让我在短时间内提升认知和格局,所以做起来很有动力。
综上所述,筹码与天堂交叉,自媒体是我现在可以深耕细作的事情,思维模型是我擅长的事情,学习方法是我超越众人的事情。
由此,我订立了我现阶段深耕细作的目标,一年时间,成为写学习方法领域最牛逼的人之一。
以上,就是我的决策过程。
这个过程其实是职业规划做的事,如果情况允许的话,建议大家去报一门职业生涯规划课。
我前公司北辰青年就有这门课,安利给你;当然做职业规划的人很多,比如古典,大家自己去甄别吧。
如果不报课也没关系,你可以去做以下几个测试:
①大五人格测试:公认的最专业的测试
②MBTI测试:比较流行的测试。
③霍兰德职业兴趣测试: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倾向。
最后,安利给大家一个好东西,一个免费测MBTI的网站,但是是英文的。
https://www.16personalities.com/free-personality-test
请自行复制,然后网页打开。
建议:如果英语不好,可以使用网页自带的翻译功能;如果英语好就千万不要用翻译,因为用英文做会更准确,翻译会导致意思失真,基本上问题很简单,我这种英文渣都看得懂,相信你也可以。
成为第一:强者越强,赢家通吃
成功到底有没有规律?成功学难道真的只能是毒鸡汤吗?
我们看了太多成功学书籍、名人传记等等,但是我们的人生依然没有泛起涟漪,我们的现状没有得到丝毫的改变。
于是我们的心中从此打上了一个深深的烙印,成功学是骗人的,是成功者用来忽悠大众的,千万不能相信,谁信了谁就是傻子。
老实说,我个人也不喜欢看成功学,我对成功学也存在偏见。所以我开始思考有没有一些成功法则,只要照着做就能成功?
就像菜谱一样,只要你按照菜谱做菜,熟练了就能做出一道绝色佳肴。
那有没有一个这样的成功法则呢?
这一年我通过不断学习、思考、实践,还真的找到了一条简单且切实可操作的成功法则。
这个成功法则来源于营销学和网络科学,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经验总结,而且它符合这个世界的运行规律。
我自从懂了它之后就一直在践行它,真的很神奇,半年时间就让一个公众号起死回生,从2500个粉丝做到了30000粉丝,知乎、今日头条、简书都不断在给我反馈,告诉我这样做是对的。
这个思维模型叫做“成为第一”,是我目前为止,觉得最好的成功法则。
为什么要成为第一
成为第一听起来好抽象,不具备实操性,它真的那么神奇吗?
具体如何实操,我们另外花几期来讲,这一期我们来讲讲成为第一的神奇之处,它的背后有着怎样的规律,以及它的本质是什么。
①强者越强,赢家通吃
强者越强绝对不是一句鸡汤,它的背后其实合乎事物的运行规律。
有一门新兴的学科,叫做网络科学。
我们所有人都生活在一张巨大的网之中,在这张网中,强者比弱者具有更多的优势,随着这张网的扩大,强者的优势会越来越强。
美国物理学家巴拉巴西做了一个实验,他把人与人之间的连接模型化成小球之间的网状结构。
就像下面这张图这样。(当然一开始没有这么多小球)
巴拉巴西先用计算机随机生成一些小球,这些小球大小不一样。然后模拟人与人之间的连接生成一套复杂的算法,模型君把这套算法简化为“偏好选择”。
大概意思就是说,每随机生成一个小球,它会随机与这个网络中的任何小球发生连接,但是跟越大的球发生连接的概率会更大。
这就像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可能遇到任何人一样,但是我们遇到问题时,会倾向于去跟那些厉害的人发生连接,向他们请教问题,跟他们达成合作,跟他们结为好友。
然后巴拉巴西不断往这个网络里随机生成小球,慢慢的会发现一个现象:第一大的那个球慢慢变得越来越大,而且开始跟第二名拉开差距,随着小球数目的增多,这个差距会变得越来越大,直到完全甩开其他小球,一家独大。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强者越强,赢家通吃」背后的本质。
当然,这是理想状态,它就像经济学模型,只是解释一个现象,不代表现象本身。
在现实生活中,你会发现强者也会死掉,这里面跟很多东西有关,比如企业的臃肿、故步自封、缺乏创新、时代浪潮等等。
但是这个底层逻辑是你可以借鉴的,当你成为第一之后,越多人认识你,你就会变得越牛逼,变得越牛逼就会被越多人认识……如此循环叠加。
最后强者越强,赢家通吃。
比如,我在知乎上的一篇爆款文章《费曼学习法》,因为写得比别人都好,所以被很多人点赞,排在了搜索榜的第一名,又因为排在第一,所以每次有人要搜“费曼学习法”就能看到我那篇文章,于是给我带来了更多点赞……如此循环往复,强者越强,赢家通吃。
现在的腾讯和阿里巴巴也是,只要不发生大的变故,它们只会越来越厉害。
②权威思维
成为第一之后还有第二个好处,这个好处与人性有关。
当你成为第一,成为专家之后,能够获得更多人的信任和支持。
我们人的大脑天生不爱独立思考,如果有一个权威的人士站出来告诉我们该怎么做,我们简直爱死了。
比如,经常有这样一个现象,一堆人忙完一件事后聚在一起,准备去吃饭,这个时候问题就来了,到底去哪吃呢?
我们的回答通常都是,随便,都可以,只要不吃XXX就行。
但是如果这个时候有个资深吃货跳出来说,我知道哪哪有家店,他家的XXX特别好吃,经常有很多富豪不远千里跑来就为吃一顿这个,而且还不贵,走走走,我带你们去尝一下。
这个时候,除了特殊情况,大多数人都会抛去自我,选择跟随这个吃货。
我们天性里需要一个权威来引领我们,只要他足够牛,能够带我们走向成功,我们愿意追随。
我是个表达者,深深的知道这个权威思维有多么强大。
当你寂寂无名的时候,你说的话即使再正确也没有人会相信;但是如果你成了某一个领域的专家,即使随随便便一句话也会被人反复揣摩,如获至宝。
所以你想你说的话有分量,你希望得到别人的支持与信任,那么成为专家,成为第一,绝对是必要的。
③人们的心智有限,只记得第一名
成为第一还有一个你无法抗拒的理由,这个理由是我在营销学中学到的。
著名品牌战略公司华与华有这样一句非常经典的话「在一个行业里,用户只能记住那么一两个品牌,第一名赢家通吃,第二名稍微可以分一杯羹,第三名基本就盈亏持平了,其他剩下所有的都是陪跑」。
为什么会这样呢?这跟我们的心智有关。
有一本书被称为“商业人士的必读书目”、“美国营销行业有史以来影响最大的书”、“美国史上百本最佳商业经典第一名”、“美国CEO最怕被竞争对手读到的商界奇书”。
这本书的名字叫做《定位》。
《定位》告诉了我们一个叫做心智的东西,它说我们每个人的心智都是有限的,对于同一类事物,只允许我们记住很少的名额,其中第一名占据了我们大部分心智,其他剩下的只能瓜分一点点心智。
比如,电商行业第一名是谁?淘宝(天猫);第二名是谁?京东;第三名是谁?不知道。
比如,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是谁?阿姆斯特朗;第二个登上月球的人是谁?不知道。
比如,世界第一高峰是谁?珠穆朗玛峰;第二高峰是谁?不知道。
人的心智有限,第一名占据了我们大部分心智,第一名之下默默无闻。如果你想获得成功,努力让你做的事成为他们心智中的第一,这样人们才会记得你。
④成为第一,你的价值将比任何人都高
我在上一周的文章里提到了,成功的本质,是因为你的存在本身能够给很多人带来巨大的价值。
投机倒把也能成功,但终究不是长久之计,要想永远的成功下去,你就得遵循商业的规则——源源不断的给别人提供价值。
也就说,所谓的成功,其实是你比你的竞争对手提供的价值更多。
当你比你的对手提供的价值更多,比如他能够给用户提供10块钱的价值,而你能够给用户提供100块钱的价值,用户就会选择你。用户不是傻子,谁提供的价值更多,他们就会选择谁。
而如何才能比你的竞争对手提供更多的价值呢?
经济学里面有一个理论,叫做规模效应。如果你是这个行业的老大,你具备规模优势,你的边际成本就会比别人都低,你的质量比别人都好,你的效率比别人都高,你就再也没有敌人。
而且别忘了,强者越强,赢家通吃。
但很多人不懂这个道理。我看见的现象是,大多数人不知道自己这一生要干什么,他们频繁的在换跑道,一年内换了四份工作。
别人说这个行业前景好,就跑去做这个行业;过了段时间,人家说某某工作工资高,又换到另一份工作;做了一阵不适应,又跳槽去别的公司……
他从来没有在一个行业深耕细作,做到第一。没有第一就很难形成规模优势,没有规模优势你的价值就不大,任何人都可以替代你。
所以,你不成功是正常的,成功了才不正常。
再举一个例子,经常有很多人请教我自媒体相关的问题,我发现其实他们很长时间做不起来,最大的原因不是写作能力的缺失,而是定位问题。
他们写得很杂,乱七八糟什么都写,一会追热点,一会写日记,一会写感悟,一会写书评,一会写职场,一会写情感……
这会导致什么问题?
每一个领域他都无法成为第一。你写热点有专业追热点的人写得好吗?你写情感有咪蒙写得好吗?你写日记、写感悟有比一本经典书籍写得好吗?
读者为什么会选择你呢?
我看情感为什么不看王泽鹏而要看你写的?我看职场为什么不看插座学院而要看你的?我看认知为什么不看经典书籍而要看你的?
如果人家哪哪都比你强,你存在的价值就根本体现不出来。
这是一个再简单不过的道理,有人任何一篇文章写得都比你好,我为什么么要看你的文章?
除非我不认识这些巨人,我只认识你,在我的心智中你是第一名,这个时候我才会看你的文章。
所以,如果你想成功,那么你就必须比你的竞争对手提供的价值更多。
什么情况下才能比你的竞争对手提供的价值更多呢?
那就是你通过不断深耕细作,有一天,你的成本最低,质量最好,效益最高,你成为了第一名,这个时候你就再也没有敌人。
什么是成为第一
我知道你看了上面可能有点懵,似懂非懂。没关系,我们再深度解释一下什么是成为第一。
①心智第一
第一不是你说了算,而是你的用户说了算。在用户的心智中你是第一,那你就是第一。
比如你本来文章写得一般,但是你的读者没有读到比你更牛逼的文章,那么在他的心智中,你就是第一。
所以大家不要灰心,任何时候你都可以成为第一。
只是区别在于,一开始你是少数人心智中的第一,等你继续深耕细作,你就会成为更多人心智中的第一。
②价值第一
你能够给用户提供的价值比别人都高,你的成本比别人都低,你的质量比别人都好,你的效率比别人都高。
当你达到这样的状态,你就再也没有敌人。
当然,你还需要宣传,让更多人知道你能够给他们提供最多的价值。毕竟,酒再香也经不住巷子深。
曾经有人跟我讲过这样一个理论,很有意思。他说爱情其实也是这样,我们永远在选择一个更高价值的人。
所以你要做的就两件事:第一,提升自己的价值,成为对方心智中的第一;第二,让更多人知道你,俗称搭讪。
怎么成为第一
我提供三个方法:深耕细作,与众不同,阶梯攀升。
具体我们下次文章再见,其中深耕细作和与众不同是两个非常重要的思维模型,需要单独拿几期来讲。
经典案例
最后,给大家分享一个巨人吧,是我非常敬佩的人,蔡志忠先生。
能感悟这个成功法则,要非常感谢蔡志忠先生,他就是“成为第一”的忠实践行者。
蔡志忠先生说,他从四岁半就确定了画画;15岁便成为职业漫画家;第一本《庄子说》连续十个月成为金石堂畅销书第一名;是第一个用漫画的形式向世界分享庄子、老子、孔子等思想的漫画家。
2011年获“金漫奖”终身成就奖,蔡志忠先生一生都在这个领域深耕细作。
(此处本来是有个视频的,但是下不了,我放个链接,大家自己去看吧~链接:
https://v.qq.com/x/page/b0753fqcxfy.html?pcsharecode=&sf=uri)
最后,分享蔡志忠先生的一句话吧:
老师说“努力就会成功”,其实这个是善意的谎言,没有人不努力的啦。
努力没办法让你走到成功,更重要的是选择,选择自己最拿手、最喜欢的,把它做到极致,无论做什么,没有不成功的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