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维学习法:一辈子只用这5个学习方法就够了
掌握这套学习方法,就能快速成为任何领域的专家。
昨天一个朋友打来电话。
他说他刚面试完一家知名企业,但是被pass了。
他很不解,无领导小组讨论他是最优秀的那个,其他表现也都很优秀,但是最后部门领导面试没过。这个领导一直揪着他的大学成绩不放,甚至还问他高考考得怎么样。
他就奇了怪了,成绩真的有那么重要吗?马云不是说成绩不重要吗?乔布斯不也大学没毕业吗?
我们来看这道辩题:大学成绩重要吗?
就这个问题我还曾经问过我领导,我说:“我有一个专科朋友,他什么都很优秀,大学的时候就自己创业,挣了10多万;但就是有一点,他会经常为自己的学历而自卑。企业在招聘的时候,到底会不会很在意一个人的学历和成绩呢?”
领导说:“学习成绩在某种成绩上是你学习能力的体现,如果你无法用其他经历来证明你的学习能力,那么我就只能默认你的学历和成绩约等于你的学习能力。”
领导说的很对,企业在乎的不是你的学历和成绩,而是你的学习能力。
学习能力,学习能力,好像每个人都在谈学习能力。
我每天打开某乎都能看到各种与学习有关的话题,它到底为什么这么重要?我们又要怎么去培养我们的学习能力?
今天模型君就来告诉你,学习能力为什么这么重要,以及我们到底要如何才能快速培养一门强大的学习能力。
学习能力为何如此重要?
一、企业的角度:学习能力 = 未来潜力
我先从企业的角度来回答你。
为什么你的学习能力对于企业来说如此重要?
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要先回答另一个问题——企业在面试的时候最看重的是什么?
是过去的成就吗?是专业能力吗?
都不是,来,放大招了,杨国安在他的《打造超强组织能力20讲》里谈到,企业找对人的标准有两个:
1、这个人进入公司之后能够持续有表现。
面试的时候跟你讲得头头是道,结果到了公司不会做,这种人不是对的人。
找对人的标准是,这个人进入公司1年、2年、3年之后,还能够持续有表现,这才算找对了人。
2、这个人愿意留在公司一段合理的时间。
这点不深入讲,不是今天的主题。
OK,那企业怎么才能确保这个人持续有表现呢?
杨国安教授说:
不要单单看他的过去,学历、工作经验,你也要考虑这个人的未来的潜力。
判断一个人未来有潜力主要是判断什么呢?大量的研究发现,最重要的重中之重,就是这个人的学习能力。
预测一个人能不能持续有表现,就是看这个人能不能很快掌握一个工作的重点,能不能够学习、掌握、并且很快的做出来。
所以学习能力对企业来说非常重要!尤其对于没有工作经验的大学生来说更是如此。
二、个人的角度:学习能力 = 一切能力的底层能力
刚说了学习能力对企业的重要性,现在我们来聊聊学习能力对我们自己的重要性。
学习能力对于个人的意义是什么?
前两天我把我的五维学习法分享给朋友的时候,朋友激动的说:“你这个牛逼了,真的验证了那句话,我们可以活成任何我们想要的样子。”
怎么又扯到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了?
因为有了学习能力,那么能力障碍将不复存在。
你想成位一名伟大的摄影师,学习能力可以帮你快速的掌握摄影能力;你想成为一名伟大的销售,学习能力能够很快帮你掌握销售能力;你想从事金融,学习能力能够帮助你快速掌握你想要的任何与金融有关的能力。
从此能力不再成为你的阻碍,你的阻碍只剩下愿不愿意和自我管理。
不知道你能不能体会到这里面的牛逼之处。
学习能力是所有能力的底层能力,有了学习能力,任何东西都可以从上面长出来。
就像电影《机械纪元》一样,突然某天机器人可以改造自己,可以创造更智慧的机器人,整个人类就将陷入灾难,因为机器人会越来越聪明。
这就是我们害怕人工智能的原因,我们不是怕人工智能突然有了意识,我们是怕人工智能有了意识之后的自我进化。
而学习能力就是这把自我进化的钥匙,有了它,所有能力都能飞快的长出来,只要你愿意。
五维学习法
前面啰里吧嗦说了一大堆,其实是告诉你一个东西——学习能力是我们一生之中最重要的底层能力。
下面模型君来开始正式的分享我的五维学习法。
这两年我做过最自豪的事,就是看了大量与学习相关的东西,来,感受一下:
熵增定律
刻意练习
思维导图
金字塔原理
存量思维
系统化思维
结构化思维
费曼学习法
第一性原理
梁宁的微观体感
建国大神的建模欲望
看本质的流体思维与晶体思维
查理芒格的多元思维模型
《如何阅读一本书》的主题阅读
……
然后慢慢摸索出了一套自己的学习体系。
这套体系非常简单,而且容易上手,体验极佳。
只要你掌握了这套学习方法,不论你进入任何领域,你都可以快速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
比如我最近在用这套学习方法学穿搭,每天30分钟,学了5天,一共花了2.5小时,现在已经算是穿搭入门了。
突然就很痛心,如果我在大一的时候,随便那天少玩2.5小时的手机,按照这个方法学学穿搭,现在也是女朋友一大堆了,咳咳,说错了,也不是孤家寡人了。
第一维: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前行
我知道很多人是经验主义者,不相信别人的那套东西。
我用图来展示是这样的:
一个小人它现在要去旗帜的地位,但路途崎岖,他需要绕各种路,而且还有可能走错,去不了那个地方。
现在你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是这样的:
巨人看得远,它一下子就知道目的地在哪,而且腿长,一下子就帮你跨过去。
这其中的差距巨大,就像我学穿搭一样,3年时间靠自己领悟,结果没有一点进展,还形成错误观念。
结果站在巨人的肩膀上,2.5小时就已经具备底层的穿搭能力了,就是这么爽。
如何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呢?巨人又是谁?
巨人就是你要学习的那个领域的最牛逼的几个人。
你要做的就是找到他过往的一切进化轨迹,比如他一开始是做某号的,你要把他的文章都学一遍,然后他后面还学了书,你就把他的书买来学一遍。
尽可能还原他的成长轨迹,就像放电影一样,把他怎么学这个东西的快速过一遍。
这里安利一下我最近的感悟,比如我在学知乎运营,我怎么做呢?
我去关注一波知乎大V,从他第一篇文章,第一个回答开始看。看他如何写标题,如何写开头,如何写中间的内容,如何写结尾的推广,以及读者的反馈,成长极快。
这是第一种站在巨人肩膀上的方法。
第二个方法叫做主题阅读。
这个方法来自《如何阅读一本书》,作者说读一本书是不够的,你还要找来大量与此相关的书继续研读。
同样,一个巨人也是不够的。你要找大量牛逼的人,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地方,他们会互相补充。
除了人这个维度,还有各种各样的书;除了书这个维度,还有各种各样的某号、文章、付费课程……
反正就是3点:
1、尽量找巨人,别找矮子。
2、找大量的巨人,取长补短,完善知识体系。
3、精细研究某几个最牛的巨人,他们的成长轨迹。
但是这些之后,立马有个问题就出来了。
就是知识一多就很混乱,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呀?哪些对哪些错呀?
你的大脑就像兜里掏出来的耳机线一样,乱成了一团,而且是一亿根耳机线揪织在了一起。
如果不把这些耳机线一根根梳理出来,它就无法被我们使用,就跟我们今天学了一堆知识付费课程没啥卵用一样。
怎么办呢?
二、熵减:分类思维+系统思维
说起来其实很简单,用思维导图对这些知识进行分类,最后再用思维导图把它们系统化。
这个东西是我从思维导图和金字塔原理里感悟出来的,它的底层原理是熵增定律。
把混乱的知识变得有序,从而提升我们的智能,为我们所用。
1、分类思维
这个很好理解,就是对知识进行分类嘛。
比如我在学穿搭的时候,就一边学一边对知识进行分类,比如过渡呼应属于底层原理,冬季穿搭属于季节,瘦胖高低穿搭属于体型……
同样的,你在学任何东西,都要一边学,一边对知识分类。用熵增定律来说就是,把混乱的知识变得有序。
2、系统思维
分类完了之后,各个知识点是散的。
就像小时候男生玩的那种拼接的机器人一样,现在你要把各个部位拼在一起,让它成为一个完整的机器人。
在这个过程里面,你会不断的自动思考,各个知识之间的联系是什么,它们是包含关系还是并列关系?
最后把所有知识放在一个思维导图里面,整个系统思维就完成了。
比如我现在在学穿搭,已经画了13张思维导图了,这些思维导图就是我对知识的分类。
等哪天我觉得学习可以告一个阶段了,我就需要把这些思维导图汇总在一个思维导图里。
从此,穿搭的大厦建成。
兰陵王注:请大家不要小看这两步,分类思维和系统思维是整个五维学习法的核心,不要因为我讲得比较简单就觉得不重要,其实越是简单的东西越重要。
三、查漏补缺:费曼学习法(教给别人)
教给别人这一步非常神奇,是我在写费曼学习法的时候感悟的。
它对你的作用是:把你逼入压力的墙角,让你直面你的盲维,从而查漏补缺。
这才是费曼学习的真正作用,不要听网上那些人胡说八道,不知道从哪看到的就照搬过来,说费曼学习法有四步。
只看到了形式,没看到底层原理,没用。
怎么教给别人呢?
我把它分为几个层级:第一个是当面教,这个压力最大,效果最好;其次是在网上开课教别人,这个人数多,压力也很大,效果极佳。
然后是写作,这个是我最推崇的费曼学习法。
因为前两种成本太高,而自媒体时代人人可以写作。而且它还有个附加效果,就是打造你的自我IP。
比如我把我的学习方法分享到某乎,现在知乎已经有了6万多粉丝,而且每天还在疯长,未来的潜力不可限量,这个以后有空分享。
你需要做的,就是开个某号,或者某乎、简书,在上面把你学到的所有东西写出来教给别人。
但注意是学什么学什么哟,不要啥都往上写,要精细垂直。
比如我最近在学穿搭,我就打算重开一个号,专门写我对穿搭的理解。
四、行动思维:动态学习+刻意练习
行动思维里有两个东西,一个叫做动态学习,一个叫做刻意练习。
动态学习要告诉你的是,我们的学习方式分为两种,一种是静态的,比如此刻你看我的五维学习法;一种是动态的,比如你去实践中摸爬滚打,学会了为人处事。
但很多人以为学习是静态,以为我只要学了就会了,比如我看了一本说话的书,他就会觉得“不对呀,我不是应该会说话了吗?怎么说话的时候还是不会?”
大道理只是补充你静态层面的知识,但是动态层面的知识你还没懂。
梁宁说,道理是中观套路,行动是微观体感。
不行动,有些微观的知识你永远不知道这件事该怎么做,就像我自己学完穿搭,我还需要自己去买衣服搭配才行。
动态学习讲完了,主要是想告诉你,我们几乎所有的学习都需要学知识+行动,行动是必不可少的。
第二个,刻意练习。
刻意练习有本书,就叫《刻意练习》。但我这里说的刻意练习更加宏观抽象一点,我只截取了跟行动有关的部分。
就是时时刻刻保持自己处在学习区。
什么是学习区?
学习区介于舒适区和痛苦区之间,待在舒适区你会没有成长,待在痛苦区你达不到会产生挫败感,无法坚持。
最好的办法就是待在学习区,时刻保持小的进步。
我把动态思维和刻意练习归纳到行动里面,叫做行动思维。
学完之后必须去行动,并且不断在行动中突破自己。
五、简化体系:第一性原理
这是五维学习法的最后一维了。
走完前面四步,你会发现一个问题——整个知识体系太庞大了。即使你已经对知识进行了分类和系统化,依然很庞大。
而人的带宽又很小,最多只能同时记住5条信息,怎么办呢?
对知识进行简化!
这就是这两年大火的3个概念:原则、多元思维模型、第一性原理。
我就叫它第一性原理好了,你也可以叫它模型,都可以。
几乎高手到了最后,都会做这一步,把庞大的知识体系简化成几个简单的模型,比如巴菲特把投资简化为价值投资、护城河。
不是说其他知识都不要了,而是那些知识都成了微观体感,已经被我们内化了,不需要刻意去记,随时遇到了对应的情况就可以反应过来。
但是整个知识体系的底层原理,你还是要不断去研究的。
你需要不断去研究事物的本质,然后一直往下沉,往下沉,直到不能再沉了,那个东西就是本质的东西,也就是第一性原理思维。
你也可以叫它模型,便于你记忆,但是下沉的方法是第一性原理思维。
比如,我把我学到的大量的学习方法总结为这5个维度,就是用第一性原理思维在做简化;比如我把整个费曼学习法简化为盲维思维和查漏补缺。
如此之后,整个知识大厦建成,你差不多就是这个领域的小专家了。
总结一下:
1、首先: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2、然后:熵减——分类思维+系统思维
3、接着:查漏补缺——费曼学习法(教给别人)
4、接着:行动思维——微观体感+刻意练习
5、最后:简化体系——第一性原理
OK,以上是我的五维学习法,分享给你,祝你成为超人。
另外我也在不断完善之中,欢迎你跟我留言交流,我们一起迭代它!
存量思维:这将会成为史上最牛逼的学习方法
未经思考的生活不值得一过,未做存量的学习不值得一学。
这些年,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没有哪个人是从一生下来,不用学习就很厉害的,他一定是经过了某种过程之后,才修炼成为厉害的人。
而那个过程,到底会是什么呢?
不知道,于是我就不断看各种东西,不断的去经历,一直寻找,一直寻找。
后来,我找到了刻意练习(点击查看),它告诉我要不断走出自己的舒适区,要在一件事情上反复打磨,坚持。
所以我不断的吸收新的东西,也不断的坚持几件最重要的事。
再后来我又找到了费曼学习法(点击查看),它告诉我把一个东西讲给别人听,会极大的加深你对这个东西的了解。
所以我做了“校园干货日记”,通过写文章的形式梳理自己的认知和感悟。
然后我就慢慢成长至此,可是最近我又分明感到了一个巨大的瓶颈,好像是被某种强大的东西给束缚住了,我的成长速度开始慢下来,边际效应开始递减。
可是刻意练习和费曼学习法已经是最牛逼的学习法了,我还能在此基础上去做什么突破呢?
1
我的灵感来源
前两天学英语的时候,我不知道为啥,就突然很天棒(重庆方言:指不经过仔细考虑就去做某事)。
我丢掉我原来的笔记本,找来一个新的笔记本,开始对英语句子进行分类、归纳、整理。
比如时态类、关联词类、of类、by类、语气程度词类……每做一道题,我就去把里面那些好的句子,很长很难的句子,进行分析,然后把它归到各自的类别去。
结果我发现,其实英语句子也就那几种结构,一直变来变去,再加上一些极少的常用语。
而且每种结构其实也就那么几种变化形式,比如of类,我找到几种,后来再找到时,我发现它跟前面几种是一模一样的结构。
也就是说,整个英语拆解出来其实就那么几种结构,如果你把它们找出来,然后分类归纳整理,你就完全懂了,剩下的就是背单词了。
如果把这个方法进行延伸联系呢?
其他的学习是不是也如此呢?是的,全是如此。不信请听我细细道来。
这件事给了我极大的启发,结合之前听吴伯凡讲的存量和增量思维,我找到了一种思维层面,或者说宏观层面的学习方法,我把这种学习方法叫做“存量思维”。
当然它与我们通常意义上的存量思维不太一样,为了加深记忆,我把它叫“存量思维”。
2
我们为什么要有存量思维?
如果是在20年前,互联网尚未流行起来时,我们一生所学基本都够我们用一生了,我们的学习方法也完全没有问题,那存量思维完全没必要。
但是今天,时代的车轮早已滚到了新的战场,我们的生活节奏加快,竞争压力变大,行业瞬息万变,往往一个新东西出现还没成熟就立马被一个更新的东西所替代了。
一生专于一个职业已经不再现实了,我们必须得保持终身学习的状态。
而另一方面,我们终身学习的难度又被互联网给拉得极大极大,最大的诟病就是它把我们的知识给无限的碎片化、垃圾化了。
就像是一个垃圾处理厂,原本工作得好好的,突然某一天,来了上万倍的垃圾,而且还是更细碎、更杂乱的垃圾,这个时候垃圾处理场只能陷入瘫痪状态了。
虽然这样举例子可能很粗糙,但是理却是这个理儿。
我们都有感觉,今天的人变得越来越浮躁了,不再有耐心坐下来捧一本书细细品读的时刻,取而代之的是像公众号、知乎、今日头条、抖音、浏览器、朋友圈等各种各样的APP。
以前坐飞机是唯一可以静下来阅读一本好书的时间,现在连飞机上也都可以玩手机了,我们唯一可以静下来惬意的学习时间也被染污了。
这样子最大的问题是,互联网把我们的大脑变成了一个垃圾场。
我们一股脑门的接受新的信息、知识,但是缺乏整理和归纳,它永远不可能回炉重造,最后变成一个完整的机器被我们所利用。
而存量思维所要做的,就是建立专门的知识处理机,当新知识被大脑吸收进来之后,能够被自动的进行分类、归纳、整理,最后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3
如何用存量思维去学习?
可能这样讲还是会有些模糊,没关系,听我用具体使用场景来进行分析你就懂了。
上面讲了,存量思维就是建一系列机器,等我们下次接受到新知识的时候,能够对其进行分类、归纳和整理。
比如,最近买的蔡康永的情商课。它就做得很好,把情商划分为情绪表达、自我和解、负面情绪、性格总论……等几个大块,于是把你所有与情商有关的知识都囊括进去。
如果你下次再遇到与人相处的麻烦,它是一件具体的事,一个零碎的知识,但是你可以拿这个最大的模块去套。
比如,某个朋友受到了伤害,找我倾诉,我应该怎么做?我的做法有哪些问题?
这个时候你就想到它属于情绪表达的倾听类,把你的感悟和解决办法填充入进去。如果下次还遇到类似的倾听问题,你就再次把它调用起来。
但是注意了,因为你上次已经把一个知识填充进去了,你又完善了一点点,你又多懂了一点点,所以这次再归类的时候你会更加得心应手,对如何倾听会有更深的理解。
如此循环下去,当你遇到倾听的次数越多,或者学到关于倾听方面的知识越多,你的这一个模块就越完善,直至最后接近完美。
同样的,你还会学到其他方面的情商知识,先把它进行归类,看看它属于哪一类,然后下次再学到同样的东西继续归于进去。
随着你归入的知识越多,你会发现重复的部分越来越多。
那些重复的部分,就是这一类里面最重要的部分,对它再进行分析、整理,使它成为非常简单的东西。
我叫它“思维模型”,或者说“第一性原理”。可能大家对第一性原理比较陌生,但是看了这么多期干货日记,大家对思维模型应该有一些理解了。
它就是我对我所感悟的东西,吸收的知识,进行分类归纳,高度压缩而成的那个知识处理机。
有了这些一个个的思维模型,下次我们再遇到类似的问题,我们就可以对其进行理解和验证。
比如上一期的“群体动物”。
如果我们看到为什么我们会害怕被孤立,哦,你就知道我们人是群体动物;如果你在思考为什么我们人需要合作,哦,你就知道我们人是群体动物;如果你看到我们人喜欢从众,哦,你就知道我们人是群体动物……
这就是存量思维最美妙的地方,一旦你建起了一个最底层的模型,后面你就会在这个领域越来越厉害,对这个领域的理解越来越深,你会建立起一个庞大的知识体系,一个完美无缺的知识体系。
就像一颗参天巨树,你先建立一根高耸入云的主干,它可能是光秃秃的,但没关系,然后再慢慢再去建立枝干,最后丰富到每一片叶子。
这就是存量思维的学习过程,先建立主干,然后不断吸收新知识,不断完善丰富到枝干,到叶子。
又像是一个巨大的粮仓,但是它没有底,无论你往里面倒多少粮食,最后都漏光成没有粮食。
而存量思维要做的就是在粮仓底下建一个厚实的底,这样每倒一粒粮食,我们的粮仓就多一粒粮食,直至我们仓满登临绝巅。
他们问我的读书方法是什么?其实就是这个存量思维。
一开始读书,我好多读不懂,后来随着知识体系的建立,我读书的速度越来越快,我所不懂的东西越来越少,遇到相似的东西越来越多,我对它们进行验证和完善。
除此之外,我听吴伯凡认知方法论,看混沌大学,学新媒体,学PS、学python、学英语等皆是如此。
那么专业知识呢?也是如此,比如经济学,最最基础的理论其实就那么几个,先把它们提出来,然后不断去填充它之下的具体场景、细枝末节,慢慢的你的整个知识大厦就建立起来。
当然,这其中最难的不是对“存量思维”本身的理解,而是我们的思维惰性。
我们宁可花上百倍的时间去做重复的知识碎片输入,也不愿意花极少的时间去做知识的归纳和整理,即使它的性价比是成百倍的。
苏格拉底说过一句话「未经思考的生活不值得一过」。
我也很想说一句话「未做存量的学习不值得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