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性原理:如何一秒钟看清事物的本质

让学生掌握元知识,才是大学的使命。  ——东京大学开学致词

 
 

有人说,

如果你真正懂了第一性原理,

你的人生至少会改变50%以上。

虽然听起来很疯狂,但我还蛮赞同的,如果你真的懂了它的话。

因为它是规律的元规律,是知识的元知识。

举个栗子,在电影《林肯》中有这样一个片段,是描写林肯如何用“第一性原理”悟到「人人生而平等」这一伟大的公理的。

 
《林肯》

昔日的美国跟曾经的中国很像,存在着两个政府,一个白人的政府,一个到处是黑人奴隶的政府。林肯想在有生之年,通过一条法案来和平解放南方,以避免生灵涂炭。

但是那时的人们思想固化,根本不赞成“人人生而平等”这一真理,林肯用他那浑身散发魅力的人格到处拉票,但反对的声音仍大于支持的声音。

就在南北战争最后一战打响前的凌晨,林肯独自坐在一个椅子上,双拳攥紧,突然悟到了为什么会“人人生而平等”——这一政治学最伟大的公理。

 
 

林肯问了他的打字员几个问题“你觉得我们能决定得了自己的出生吗?”打字员回答说“显然不能”。

“你是工程师,那你肯定知道欧几里得算法和几何公理。”打字员回答“在学校的肯定都学过……”

林肯打断他的话“我没上多少学,但我在一本我借的旧书中读到过,虽然只能理解一点点,但一旦学会,便永生难忘。”

“欧几里得公理第一条,与同一事物相等的事物,互相相等。

 
 

这是数理规则,它是正确的,因为它行得通,是真理并且永远适用。

“在他的书中,欧几里得说这是“自证”(self-evident),这个道理不言自明。

“你看见了吗,就算是两千年前,几何原本也揭示了,与同一事物相等的事物互相相等,这个道理不言自明,我们生而平等。”

“这是根,不是吗?这就是公平,是正义。”

两个打字员听得目瞪口呆,于是“人人生而平等”这一政治学最伟大的公理诞生了,直到现在,被推往世界的各个角落。

 
 

 

为什么要有第一性原理思维

如果你的思维里面没有一个第一性原理的东西,你看待事物的方式永远都是流于表面

就在这一刻,模型君才突然明白了“为什么很多人不相信知识的力量,只相信亲身经历”。

亲身经历无非是可以积累大量的经验,我们可以把它看做大数据。

只相信经验的人遇到事情了,就拿过去的经验进去套。如果很相似,OK,就按过去的经验来;如果不一样,就再去试错,继续积累经验。

 
 

这种模式本身有没有问题呢?

我先不告诉你,但是我跟你说,这就是中国人一直以来的思维方式,哲学里把这种思维方式叫做归纳法

与归纳法相反的西方的另一套思维方式,叫做演绎法

演绎法是一种逻辑推理过程,通过“大前提+小前提”推出结论。只要大前提和小前提对了,结论就一定没问题,不论环境如何变化。

 
 

我们的先祖运用归纳法在农业时代获得了极大的成功,甚至在军事上也获得了不菲的成绩,为中国的今天打下了深厚的地基。

甚至在今天,也随处可见归纳法的存在,小到经营一家店,大到运营一家500强企业,都有大量的经验在里面。

但是归纳法的局限是无法发展出基础学科,比如数学、物理学、生物学等等,所以今天我们所学的所有知识,除了语文,其他所有基础学科几乎全是西方的。

这也就理解了为什么每次工业革命都由西方发起,直到现在我们的创新能力也仍算不上杰出。

 
 

因为我们总在用过去的经验指导现在和未来,但时代早已不是农业时代。

当下的时代变化太快了,过去一生的经验可能一不注意,明天就完全不适用了。

比如,之前还是传统企业的天下,忽然一下子互联网出来了,于是推翻牌桌重来。现在我们已靠归纳法习惯了互联网时代,但下一波智能时代呢?又有多少人被淘汰,多少人杀出重围?

难道我们甘于一直跟着别人的屁股后面跑吗?

以上,是第一性原理的第一个作用。它通过演绎推理,发展出基础学科,推动世界的创新革命。

 
 

如果你想赶上时代的末班车,那么第一性原理的思维是你必须具备的,它永远不过时。

正如林肯所说的那样,其实人人平等的底层原理,欧几里得早在2500年前就已经告诉了我们。

它在今天仍然适用,因为它是真理。

这正是第一性原理的第二个作用。

 
 

我们这个时代正在以加速度的趋势发展,光是今天的知识量就已经让我们目不暇接。

各种知识付费平台破土而出,像是得到、混沌大学、知乎live、未来大学、樊登、喜马拉雅等等,这还是超大级别的,各种小的平台更是到处都是。

其他还有各种书籍、微信公众号、知乎、头条等这种内容平台,各种各样的知识涌来。

我们到底应该看什么?不应该看什么?

 
 

毕竟我们的时间和精力非常有限,而且杂乱、无用、错误的信息越多,还会导致我们的知识体系越来越混乱。

这还不说,今天知识更新换代的速度越来越快,昨天学的知识明天就可能变了。这点模型君在大学课堂里感受尤为深刻,老师教的很多知识已经完全不适用了。

我们学东西的速度,已经慢慢落后于知识的更新速度。

 
 

要打破这种死局式的僵局只有一个方法,掌握第一性原理,学知识背后的底层知识。

这也是模型君一直在做的事,也是思维有了模型一直在努力的事。

知识一直在变,但其背后的本质却一直从未变过。

比如尤瓦尔•赫拉利在《人类简史》一书中提到的社群的本质“虚构的力量”,不论是猿人,还是过去的宗教和国家,还是现在的企业和国家,还是未来移民外太空。

它都永远适用。我们需要讲一个虚构的故事来凝聚团体,《圣经》如此做,企业文化如此做,国家法度如此做。

这是第一性原理的第二个作用,掌握了它就受用终身,不会被时代所淘汰。正如林肯所说,因为它是真理。

 
 

第三个作用是,帮助你一眼看穿事物的本质。

自从模型君领悟了这个之后,就一直在观察,观察各个领域的牛人。不论是学知识付费,还是看书籍,还是看身边很厉害的人。

他们无一例外的,都掌握着他们那个领域的第一性原理。

模型君读《穷查理宝典》,查理芒格提及他遇到的很多人也是如此,当然他和巴菲特也是,一直坚持着投资领域的第一性原理——价值投资、护城河

模型君看《原则》,更是如此。达利欧已经把第一性原理发挥到令人发指的地步,他不但一直追问事物的本质,还建造一座“机器”,让自己能够自动迭代,完全按照原则执行。

商业上还有一个天才,第一性原理就是他炒红的。

他在TED上有句话:

我经常思考问题都是从本质出发,而不是去和别人比较,如果你总是和别人比较的话,那么你只能产生细小的迭代发展,如果说一层一层地剥开事物的表象,看到里面的本质,然后再从本质一层一层往上推,最后也许就能产生颠覆性的创造力。

 
我偶像

这个人就是硅谷钢铁侠“埃隆•马斯克”,他从头开始倒推,把每一项成本都控制到极致,最终把单次移民火星的成本从10亿降低到100万,我至今仍不敢相信。

与马斯克臭味相投的人还有贝索斯,亚马逊的创始人。

他也是第一性原理的拥趸,这么多年一直坚守“颠覆式创新”“非共识”“长线思维”“客户至上”“熵减”,硬生生的把一个卖书的小公司拖到一个万亿美元级的科技大公司。

 
 

后来,我在《吴伯凡认知方法论》又再次听到了这个思想。

吴伯凡说「很多人犯错之后,之所以还会重复犯错,是因为它没弄清责任主体是什么,一直在事物的表面打转。

比如,我们的祖先一直在找飞行的方法,看到鸟儿飞翔,以为是翅膀的扇动作用。于是我们一次又一次给自己加上翅膀,但是却从来没飞起来过。

现在我们知道了,扇动翅膀并不能使我们飞起来。飞机并不扇动翅膀,使飞机飞起来的是空气升力,下面的力大于上面的力。

除此之外,还有好多好多牛逼的人,他们皆是掌握着一个领域的第一性原理,不管他们知不知道。

 
 

如果你有所顿悟的话,其实模型君每周的思维模型,都是一直在寻找事物背后的第一性原理。

不论是熵增定律,还是分类思维,皆是我目前感悟到的最最底层的东西。

懂了它,你就能轻松的看穿事物的本质。中国人所谓大道至简,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什么是第一性原理

东京大学有一段开场白非常精彩:

我坚信,在大学学习的价值不是掌握已有的知识,而是掌握创造出前所未有的知识的知识。创造知识的知识,叫做元知识。让学生掌握这些元知识,才是大学的使命。

第一性原理,就是知识的元知识。

当然了,你也可以理解为事物最本质的规律,比如自然的规律“自然选择,适者生存”;也可以理解为“大道至简”里的那个“大道”;也可以理解为那些基础学科的定律或者模型,比如“看不见的手”之于经济学。

 
 

就像文章的开头,林肯从数学里面悟出政治学的底层逻辑一样,本来是两个毫不相干的学科。

但是我们把它一直往里推,一直推,推到接近真理的时候,它们就重叠了。

所以,数学的定律也能被应用到政治学;物理学也能被应用到商业世界;生物学能被应用到人与人的关系之中。

 
 

第一性原理的思想最初由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由欧几里得在《几何原本》发展壮大,经马斯克倡导给我们现在的人。

亚里士多德说「每个系统中存在一个最基本的命题,它不能被违背或删除。

这也正是欧几里得说的“自证”。它是最最根本的那个东西,不需要任何人来证明,它本就正确,而且你无法证明。

比如欧式几何里说的,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相等。

这个定律,你无法证明,因为它本就正确,是真理。

 
 

关于此,混沌大学里有一节课模型君至今仍记得。

李善友教授说,在西方的三段论里,只要大前提和小前提正确,那么推理出来的结论,就一定正确。

比如:大前提“所有女生都爱美”,小前提“你是女生”,结论“所以你也爱美”。

这个逻辑听起来似乎无懈可击。但是有个漏洞是,大前提和小前提都来自归纳法。

而归纳法不是真理,也就是说,所有女生都爱美我们只是在有限的样本里归纳的经验而已,万一还有不爱美的女生呢?

那结论就错了。

 
 

这怎么办呢?

再通过三段论,论证“所有女生都爱美”和“你是女生”这两个结论正确就行了。但是问题又来了,它们的大前提和小前提也来自归纳法……

如此一层往上推,推到起点,总会有一个绝对正确的真理,它不需要你证明,它不证自明。

这个起点,就是第一性原理了。

懂了这个第一性原理,你再推出来的所有理论就全都是正确的,不论你做什么都能一次就成功,而且永不犯错。

写到这儿,模型君在想,那些撩妹的高手多半也是掌握了部分的恋爱第一性原理了吧?不然为何同样的套路却能百试不爽?

 
 

 

我们需要怎么做

一、建立第一性原理

前两天模型君跟好友benny聊起这个话题,我问他你最擅长的领域是什么?

Benny说是说话。

模型君随即追问了他一个问题,那说话领域的第一性原理是什么?

Benny想了很久说“就是满足对方的需求”。

这是他建立的说话领域的第一性原理,模型君也非常希望正在看这篇文章的你,从此刻开始,也去总结你所在领域的第一性原理。

 
 

怎么建立呢?

给你一个底层的思维,叫做基点下移

其实所谓认知升级,就是以往的认知被打破,基点下移,建立更加底层思维的过程。

比如,我们一说到面试,就会想到一个重要的品质,叫做学习能力。有的人再把基点下移,把学习能力归纳为可迁移能力,所以他们会说最重要的是可迁移能力。

但是模型君在写《契合度与向心力:简历与面试的终极逻辑》那篇文章时,还将其下移了。可迁移能力只是面试官考察的指标之一,它们都可以被归纳为“你是不是我要的人”。

于是基点再次下移,从学习能力到可迁移能力,再从可迁移能力到契合度。

推到契合度这一层,基点似乎再也无法下移了,那么它就是面试领域的第一性原理了。

怎么基点下移呢?你可以用到模型君前面讲到的思维导图、框架思维、分类思维

 
 

二、运用第一性原理

建立好了第一性原理,不代表它就是那个领域的第一性原理。

你还得去实践中验证,在实践中试错,然后不断完善它。

就像《原则》的作者那样,你需要把它贯彻到骨子里面去。不论是思考,还是做事,都必须严格按照第一性原理行事。这样你才可能做对更多事。

巴菲特就是从一而终的坚持价值投资和护城河,才有今天的伯克希尔;贝索斯是因为他一直坚持熵增定律和长线思维,才有了今天的亚马逊;模型君是因为一直坚持第一性原理,才慢慢拨开迷雾。

 
图片发自简书App

最后送你一句话吧,是我很喜欢的电影《教父》里的一段话。

花一秒钟就看透事物本质的人,和花一辈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质的人,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运。

祝你掌握第一性原理,一秒看透事物的本质。

 
 
 
最后编辑于 :

系统化思维:懂它和不它的人,注定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

系统化让知识的有序度达到最大化。

 
 

我敢说,90%以上的人不会看书。

昨天跟婉宸聊天,问起她读完一本书之后的感受。

婉宸很坦诚的跟我说道:“读完一本很棒的书之后,会发自内心的觉得这本书很棒,成长了很多。但是要具体去跟一个人讲这本书说了什么,却又什么都说不来。”

我问她为什么会这样,她沉思了良久,很神奇的说出了我心中期待的答案:“可能是这本书不够系统吧。”

然后我又问她,系统的感觉是什么感觉?

婉宸给我举了一个例子,比如《非暴力沟通》就挺系统的,你能在书里很清晰的看到作者的思路:先不带评论的观察,然后表达自己的感受,接着表达自己内心的需要,最后提出请求希望对方具体做什么。

不能再赞同了,《非暴力沟通》是模型君见过少有的这么结构清晰的书,你读完之后就会有种完全get到作者想说什么的感觉。

但其实它还不够系统化,你会发现,作者在这四个非暴力沟通的步骤之外还写了很多东西。

那些东西的分布是杂乱的,读完之后你会莫名的烦躁。

感觉作者似乎讲了很多东西,但具体讲了什么又说不上来。

 
 

更神奇的是,前两天跟朋友聊起一个很棒的知识付费课程,我们的感觉也是同样的。

大概在3个月前,我跟朋友说起我当下的困惑,朋友激动的给我推荐了一门课,说他曾经也跟我一样,看完那个课后简直屌炸天。

于是我半信半疑的去学了,卧槽,真的屌。就课程的质量来说,每节课的内容真是没得说。

但是却有一个非常大的苦恼,就是这个课真的太乱了,每节课之间的联系乱七八糟。

如果你单学一门课,它的每节课都收获感极强,但是一旦把所有课放在一起就瞬间傻了。

模型君猜测,可能是作者本身并不懂写作这件事,也没有过输出的经验,只是因为多年丰富的实战经验,对细节以及事物背后的本质把握得很好。

但是一旦要跟别人讲,就会像挤牙膏一样想到什么说什么,今天觉得这个很棒,拿出来讲一讲;明天觉得那个也不错,拿出来讲一讲。

 
 

这是我学完课程之后的感受,前两天回学校见到这个朋友,我问他学完那门课之后是什么感受。

出乎意料,他的第一句话就是:“感觉不够系统,很乱。

要知道,我是因为感悟了很久系统化思维这个东西,而且最近准备写这个模型,才会有如此深刻的感受。而朋友完全是出于直觉的说出了我想要的答案。

然后我说:“!!!奶奶个熊,我跟你的想法是一样的,虽然他的课程很干货,但是太不系统了,我得一边学一边用思维导图梳理。”

朋友激动的说:“你画了思维导图?快,回去发给我。”

 
 

以上是两个关于系统化的例子,它们都共同指向一个东西——我们当下看书、学一切知识的状态。

这种状态是什么呢?

首先是创作者本身的问题,他并没有系统化思维,或者说有意识到系统化,但是他的能力还做不到让他产出的东西足够系统化。

于是我们学东西的时候,就会出现上面的状态,好像学到很多,但是又说不出来具体学到了啥。

其次,是我们自己的问题,我们自己没有系统化思维,或者因为懒从来没有对知识做过系统化。

 
 

怎么理解?

举个栗子,系统化的过程,就像是把一堆杂乱的线编织成衣服的过程。

知识原本的状态是一堆各种各样的线,系统化之后,就是我们穿在身上用来增加魅力的衣服。

 
 

如果作者足够厉害,他交给你的就是一件成型的衣服,你几乎可以不用怎么加工就可以直接穿,遇到这种作者是很幸运的。

但大多数作者,都不是专业的内容制造者,他生产一门课,写一本著作,只是想把自己多年的思考和研究写下来,他给你的就是一堆线,但是是上等材质的好线。

这个时候,我们作为学习者就要自己把这些线制作成衣服,这个制作的过程就是系统化的过程。

 
 

但是处在这个碎片化的时代,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系统化成了一种奢侈。

一方面,诱惑太多,很难抽出大段的时间静下来学一个东西、看一本书,我们是在碎片化的间隙抽空刷一篇文章,听一段音频……

另一方面,信息太多,杂乱无章,而且还互相矛盾。

这就成了你当下的现状,看了大量诸如《厉害的人遇到问题的思维模式与普通人之间的差距在哪》的文章,买了一堆得到、知乎live的课程,看过一些所谓的好书。

似乎是各种东西都知道一点,但又没有一样精通的,没有一样为我们所用,变成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改善我们的现状。

我们依然跟之前一样,甚至比之前更焦虑。

 
 

什么是系统化?

系统化的底层是熵增定律,把知识的有序度达到最大化。

好吧,换成人话来说就是:

系统化的过程,就像你妈妈用织毛衣的签子,把很多坨杂乱的毛线织成一件毛衣的过程。

毛线是你当下学到的所有碎片化知识,可能是一篇文章,一个音频,一节课程,一本书。

而毛衣就是你把知识系统化之后,每一个领域的系统知识。这些知识不再杂乱,它们结构清晰,分类明确,层层递进。

就像模型君现在的几件“毛衣”——学习系统、写作系统、成长系统、人性系统、自我管理系统。

这些毛衣都是我从各处取得毛线后,用签子一针一针编制而成的。

签子是思维导图和金字塔原理。

 
 

好了,今天的重磅菜来了。

这两年为了编好学习系统这件毛衣,我先后接触了大量的学习方法。

最开始是刻意练习

再后来是思维模型第一性原理

然后是费曼学习法

接着是思维导图金字塔原理

还有YJango大神的建模欲望

汤质看本质的晶体思维与流体思维

后来很多人跟我提到做中学动态学习

我在逻辑英语里又学到一个叫做逻辑说服的东西;

在学写作的时候又感悟到具象理解输入输出

在看《如何阅读一本书》时学到一个叫做主题阅读

听吴伯凡认知方法论又自己感悟出来一个存量思维

……

 
 

是不是头都大了?

这么多学习方法,难道我都要去用吗?它们都有效吗?

我比你更头大,某一天当我打开有道云笔记,发现学习方法这个文件夹里居然躺着这么多方法。

顿时就一阵焦虑袭来,好像是学到了很多东西,但其实杂乱无章,根本不能转化为一个简单可上手操作的工具。

不能改变我学习方法一坨屎的现状。

于是我开始静下来去思考,各个学习方法之间的联系。

它们是并列关系还是包含关系,能不能下沉为更底层的学习方法?

最后,模型君从思维导图和金字塔原理里抽出来两个学习方法。

其中一个是你之前看到的《分类思维》;另一个就是今天的系统化思维》,它集合了思维导图、金字塔原理、存量思维、主题阅读等学习模型。

 
 

不知道你有没有一点感觉了呢?什么是系统化?

就是模型君从各处搜罗、学习各种学习方法,最后用一根线,把这些所有的学习方法系统成“五维学习法”的过程。

这种系统化还体现在我学写作、学说话、学营销、学管理、学时间管理、学职场法则,几乎每学一个东西,我最后都会来走系统化这一步。

 
 

如果你看到这儿还是有点懵,有点似懂非懂,模型君再返回起点跟你解释一下。

1、思维导图

其实思维导图的整个过程,是在用一个网把所有知识串联起来的过程。这个过程你会去思考知识之间的联系,是包含还是并列,需要向下延伸还是向上总结。

2、金字塔原理

金字塔原理跟思维导图很像,但是思维导图更具象,你一下子就知道知识之间的关系,它是一层一层的,像是有一根线把它们串联起来。

3、存量思维

这是模型君曾经自己感悟的方法,它的作用是解决信息爆炸,学一点忘一点的问题。核心是建立框架,不断往第一性原理下沉,把知识兜底。

4、主题阅读

《如何阅读一本书》告诉我们,如果你要深度的学习某一领域的知识,你就要找大量那领域的书来看。

以上4个方法的底层,都可以总结为系统化。

即,去学大量那一领域的知识,然后把它们整合在一起,用框架和第一性原理去把知识下沉,最后拿出一套简洁的体系!!!

 
 

怎么系统化?

怎么系统化其实上面已经说得七七八八了。

模型君想再拿如何读书这件事单独讲一遍。

因为曾经有朋友真诚的问过我这个问题,他说他读书总是不得要领,一本书读完之后就忘得七七八八了,需要反复返回去看,才能记住一点点。

后来也有一些读者私聊我,问模型君的读书方法是什么。

今天我把它分享给你。

 
 

1、读完就已经忘得七七八八,这是正常现象。

因为遗忘是我们千万年来进化出来的机制,只有那些被反复用到的才会形成长期记忆。所以不用担心,再牛逼的人,他读完也跟你一样懵逼。

 
 

2、该你做的事情来了,你需要边看边记笔记。

这点我需要你有多少记多少,笔记不嫌多,模型君读一本书会记300-800条笔记。

因为灵感转瞬即逝,如果你不记下来,或者记得很少,当你读完一本书之后去回顾,你对这本书的理解就没有多少。

 
 

3、读完这本书之后,用思维导图去重新架构整本书,梳理所有的笔记。

这个过程就是系统化,将你从书中学到的每一个零碎知识用一根线串联起来。

这个时候笔记就发挥作用了,我不用重新看书,直接对目录和笔记进行系统化。完了之后,这本书的精髓就被我拎出来了。

PS:模型君看很多人不会用思维导图,他们把思维导图当笔记本用。模型君这里提醒一下,思维导图是关键词”的导图,不是句子的导图,不是段落的导图,否则就成了笔记本。

 
 

4、主题阅读,继续读同一领域的书,不断完善这个系统。

读完一本书只是完成了一个小的阶段性目标,后面的主题阅读才能发挥系统化的魅力。

当你同类书读多了之后,你会发现,它们之间大同小异。存在大量的相似知识点,但是也会互有补充,甚至互相矛盾。

这个时候你就要把每本书当作一个章节,把所有书当成一本大书,重新进行系统化。

比如模型君读了几本写作类的书之后,需要把这几本书放在一个思维导图里面:标题放在一块;写作技巧放在一块;写作思维放在一块……

同样的,读了两本以上理财类的书,读了两本以上表达类的书,模型君都会重复上面的系统化过程,每读一本同类书籍就系统化一次,直至整个系统大厦建成。

 
 

5、最后一步是运用第一性原理,不断简化这个系统。

当你把几本同类书籍整合在一起的时候,你会发现整个系统变得无比庞大,这会加重你大脑的认知负担。

比如模型君在整理表达类书籍的时候就发现,每本书都有它的独特思想,合在一起就很庞杂。

于是模型君开始将模型下沉,下沉到最后发现,一切说话的底层都是“主动权问题”,然后再从这个底层延伸出去,分析各个场景。

最后一个庞杂的体系就变成了一个简洁而有条理的系统。

再比如写作系统也是,每个厉害的作家都会告诉你很多写作技巧,最后你到底是听谁的呢?那么多难道都要用吗?

模型君就下沉,沉到底部就找到一个滑梯效应,一切的写作都是在制造滑梯的过程,然后再从滑梯效应延伸出去,分析各个场景。

整个系统就变得简洁而清晰。

PS:当然,最底层的框架不止一个,这儿只是拿一个点举例。

 
 

不仅仅是读书啊,这儿只是拿读书举个例子,其实你学任何东西都可以用这个系统化思维

模型君在混沌大学学到李叫兽的《营销三角》后,也会和我在微信读书看的《爆款文案》连接起来,进行系统化。

那种逐渐逼近领域本质的感觉,会让你兴奋得跳起来。







posted @ 2024-10-25 16:20  CharyGao  阅读(13)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