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000001]Henry Liang十七年英语学习总心得:地篇
英语学习天、地、人
地 篇——地道+地理环境
一、地道表达压过一切
如果一个老外称赞你“你的英语学得真好”,你不要开心得太早,他的潜台词就是“你的英语真他妈的不地道。”如果他问你“你是不是在美国呆过?”那么你应该开心了,说明你的英语已经很地道了。
在中国学会英语的人大多数都是“合成性双语者”。而先在中国学会中文,然后又在美国学会英语的人多是“并列性双语者”。如果见到一张城堡的照片,问你这个东西英文怎么说?“合成性双语者”首先会在大脑中出现这个事物的中文叫法“城堡”,然后会搜索“城堡”对应的英文翻译——castle,最后说出castle这个单词。而“并列性双语者”会把“城堡”与照片对应,同样,把“castle”与照片对应,“城堡”与“castle”之间却没有丝毫的翻译关系。
合成性双语者(learner):凸 → 城堡 = castle
并列性双语者(native speaker):castle ← 凸 → 城堡
(凸 代表城堡的形象,= 表示翻译关系,→ 表示直接想到)
我们再来看一个中国学生常犯的错误。如果我问你“联合国秘书长”英语怎么说?你一定会告诉我“Secretary-General”。没错。那么再问你“联合国副秘书长”英语怎么说?我们通常都会在大脑中有一个翻译过程:“副”翻译成“deputy”,“秘书长”翻译成“Secretary-General”,所以“联合国副秘书长”会说成“Deputy Secretary-General”。这样就完了!在用英语表达的时候下意识地做中译英翻译是“合成性双语者”的通病。
如果你问一名“并列性双语者”这个问题,他可能不会去思索翻译问题,他更会去思考“联合国副秘书长”这样一个职位美国人是怎样称呼的。美国人会称呼他“Under Secretary-General”,于是这就是“并列性双语者”的答案。因此,“并列性双语者”的大脑中不涉及中英两种语言的翻译过程,他只会考虑怎样说出中国人认为地道的中文、美国人认为地道的英文。
以下中文概念怎样表达地道?如果你的答案是第一个,那么你属于不地道的“合成性双语者”,如果你的答案是第二个,那么你属于地道的“并列性双语者”。
继续教育:continuous education; continuing education
请告诉我游戏规则:Tell me the rule of the game. Tell me how to play?
资深口译:a senior interpreter; a seasoned interpreter
企业内部审计:an internal auditor; an in-house auditor
“地道”问题的小结
是不是聪明的人才能学好英语?不是,其实笨的人才适合学英语。学语言不是学理工科,压根不需要创造力。此外,学英语非但不需要创造还不提倡创造。语言不过是一套说话习惯而已,没有什么规律可寻。要想说、写地道的英语,只要做到老外怎么说,我们就怎么说,老外怎么写,我们就怎么写,天长日久自然可以掌握这套约定成俗的套路。英语学习其实就是四个字——约定成俗!因此,学语言我最推崇“死记硬背”。
如果一种表达从来没有听到老外说过,我们就应该老老实实承认自己不知道,千万不要自说自话地“创造”一种说法。学语言不是学数学,不需要知道why,只需要懂what。我们无需知道语言点的来龙去脉,我们只要背下来记住就足矣。中国大学英语专业教的语言学、语法学都是在琢磨“why”的问题,十足的浪费时间!所以我说,即使是笨蛋,也有理由学好英语。
很多人醉心于所谓的“口语技巧、写作技巧、翻译技巧”,殊不知就是这些“表达技巧”让你深陷“中式英语”的泥潭中不能自拔。一个人从来不看、不听老外是怎样用英语的,仅仅迷恋所谓的“表达技巧”,你认为这个人可能说出地道的英语吗?不可能!我就不相信“翻译技巧”会教你把“资深口译”翻译成“a seasoned interpreter”。我最最厌恶狗屁的“口语技巧、写作技巧、翻译技巧”,就是这些害人的东西帮助我们“创造出”满口的中式英语!许多人还甘之如饴呢。
我是搞口译工作的,但当我英译一个事物时,如若该事物以前从来没有听老外说过,我就会老老实实承认“不知道如何翻译”,然后虚心询问老外是怎样说的,并且牢记在心,今后碰到就会说了。我从来不会尝试着去翻译,我有自知之明。据统计,在没见过地道说法的前提下自己英译一样事物,出现不地道译文的概率高达90%。
有一次有人请我向老外翻译“我喜欢听柴可夫斯基的《悲怆》。” 《悲怆》我不会翻译,于是我就哼了一段乐曲问老外“What is the music?”老外回答我说:“Pathétique.”于是我就翻译道:“I like Pathétique.” 这样就OK了,下次我就会说了。当然老外心里可能会觉得我英语不够好,但当时如果我自作聪明翻译成“Sorrowfulness”,老外不仅莫名其妙,依旧还会觉得我英文不好,更会觉得我这个人不懂装懂!因此我常说:“最高明的翻译就是不翻译——直接照搬地道的说法即可。”
本人从来不听中国人的英语演讲或者阅读中国人写的英语书。中国人的英语哪怕再出色毕竟不是母语水平,不地道在所难免。我不信!
所以,不要过早涉及说、写训练,而仅仅采用最简单、却是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多听多看。尽量创造一个杜绝中文的环境,让自己暴露在一个没有中文干扰的世界中,争取多输入优质、地道的英语。
衡量一个人的英语表达是否地道只要看这个人总共花了多少时间听、读英语。我读的比你多,我见过老外用continuing education, seasoned interpreter, in-house auditor,因此我在表达中就敢用。你读的比我少,你没见过这种用法,所以你就不会说。英语水平就是靠积累量的多寡而分野的。
二、地理环境对英语学习至关重要
2.1 出国学英语
在国内基本上不可能把英语学地道,前面我已经说过了:“老外怎么说,你就怎么说,老外怎么写,你就怎么写。说写和老外一样就是英语学习的最高境界。”所以,老外都在国外,怎么可能在国内学好英语呢?
而在国外,你被迫整日接触英语。打电话会接触到电话英语,在商店买东西会接触购物方面的地道表达,在学校会接触到教育方面的地道表达,乘地铁则会接触到交通方面的表达,即便和洋妞亲热也能接触到男欢女爱地道的表达。在国外,你是非得接触各种地道表达不可的,否则你寸步难行。大约一年后,你基本上可以接触到美国人生活80%的方面,也就是说美国人地道的表达中的80%你已经接触过了。所以,在国外才能真正学到地道的英语。
我承认,也有人在国内就把英语学得非常棒的,但这种英语也许只停留在“正确”的层面,未曾突破“地道”的层面。也就是语法完全正确,但母语者不会和你一样说话,充其量只能算“中式英语”罢了。毕竟国内没有好的语言环境嘛,我就不相信在国内经常会有人用英语和你吵架。
2.2 书本出饭桶,环境炼真金
中国学生学英语还存在一个严重的误区——书呆子气十足。现在全民都在学英语,有公务员在学英语的,有大学教师在学英语的,有国企员工在学英语的……但他们的英语怎么努力都学不好,于是就来问我病因。我回答他们:“因为你们没有学好英语的环境!”一个人在国企工作,上班从来不接触英语。7:00出门,19:00回到家,睡觉时间8小时,吃饭洗澡娱乐2小时,还剩下2小时可以学英语。你凭良心说话,2小时怎么可能学得好英语?相反,很多人刚刚进外企的时候英语不怎么样,但一年之后便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步。因为他们8小时工作时刻都要用英语,环境逼着他们不得不说英语、写英语、看英语,就算是个文盲熏都熏会了。
所以我现在很反感“学这个学那个”,特别反感“学英语”!我们有些人读书读傻了,就知道捧着本书学知识。其实书有什么好多学的?把自己扔到一个环境中去,摸爬滚打一段时间,自然而然就学会了,学得不要太快哦。当初我闷在家里学口译,一年学到的东西还不如外面做口译一个礼拜学到的多,后来索性我把口译书都当废品给卖了。我们有的人学了20年英语,都是闷在书本里面学的,可偏偏还是不敢开口。他一着急,一狠心报了不少昂贵的口语提高班,结果依旧不敢开口。你敢不敢和我打赌,我一个月就能教会你阿拉伯文。具体操作如下:用集装箱把你运到阿拉伯,一个月后再用集装箱把你运回来。为了生存,你会产生巨大的力量在最短的时间内学会阿拉伯文,一个月已经足够了。
同样,我们有的人在学金融、有的人在学法律、有的人在学管理,依我看,都在学个屁!知识分子就喜欢把简单的事情往复杂里整!把你扔到社会上去做一段日子金融、法律或者管个公司,保证你学得比看书快100倍。到了这个时候你自然知道自己欠缺什么方面的知识,再看书也不迟嘛。
我很反对学生读BEC商务英语。商务这种东西怎么是几本教材就能学会的?你在外企干活,天天接触的工作就是BEC教的这些东西,白痴做几个月都学会了。而一个在校学生,连外企的大门都没有摸过,却整天研究如何写出地道的商务信函,那还不是闭门造车吗?
我高中一位女同学胆子特别小,生物课解剖一只青蛙都足以把她吓得昏过去。后来阴差阳错当了医生,现在给人动手术割肚皮就像剖鱼肚子一样驾轻就熟,眼皮都不眨一下。环境逼得她彻底变了一个人,这就是环境的威力啊。
现在的大学生热衷学习社交礼仪,我看简直就是在扯淡。在学校这种环境中谈什么礼仪?中午12:00去食堂吃饭,队伍可以从三楼排到一楼,如果你讲究那一套table manner,我保证你一点钟还吃不到饭!8个人住一套寝食,乱得简直就像狗窝,你想在15平方米放4张双人床的环境中搞绅士作派,保证被另外7个人踢出去。所以在学校里上礼仪课恐怕只有骗学分的用了。这种礼仪学它干什么?缺乏一个应用环境,学了之后很快也会遗忘的。相反,如果你身处一个非常高贵的环境,不用学礼仪,看都看会了。到外滩三号吃饭,你怎么可能大声喧哗呢?留心观察别人是如何用餐的,饭桌礼仪不就学会了嘛!去银行工作,怎么可能穿一件汗衫进门呢?瞧瞧别人是如何穿着的,着装礼仪自然就会了嘛!“环境塑造人”啊。
“地理”问题的小结
如果你正在为英语上不去而苦恼,不妨问问自己有没有学习英语的环境?如果缺乏好的语言环境、不能保证经常接触英语,恕我直言,你的英语只可能越学越差。
学英语不如造环境。给自己创造一个好的语言环境,让环境把自己的英语水平“熏陶”上去。上策自然就是去国外常住或者去外企工作。
如果英语在你的工作生活中作用不大,不妨问问自己是不是一定要学?没用的东西就不要学嘛!我就建议政府公务员没必要都学英语,要学好中文;搞中医的人不必学英语,要学古文;养小鬼的人也不必学英语,要把泰语先学学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