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000000]Henry Liang十七年英语学习总心得:天篇
英语学习天、地、人
天 篇——学习方法须天然而为
中国人学语言最大的问题就是太刻意——把掌握语言当成一种学习。说实话,学语言不过是养成一种说话习惯而已。所以我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学”英语,推崇“天然而然”地“玩”英语。
误区一:练听力
一、我们听的题材太单一。中国学生只会听新闻广播。新闻广播是播音员拿着稿子在没有噪音的环境里念的,于是用语规范(少俚语、粗话)、无口音、无噪音、无口误、无罗嗦词汇、无隔愣。所用的措辞、句型也多为书面文风。
而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会遇到拥有不同社会背景、受过不同教育、来自不同国家的老外。那是在嘈杂的街头巷尾,老外有琳琅的口音、有口误、有吞音、有省略。有些鬼子爱用不规范的黑鬼英语,有些人口齿含混大舌头,有些人讲话爱漏主语。
而且,老外谈论的话题也杂乱得让我们茫然无措。博士喜欢谈论哲学、历史,而流氓们则更喜欢谈论流行音乐、女人和跑车。
二、听力不需要专门训练。现在出现了各种“法”练听力,像逆向法、M7,其实都是玩文字游戏。想想小时候学中国话,爸妈有没有让我们戴着耳机练听力?我们长期暴露在汉语环境中,久而久之耳朵便习惯了汉语声音,大脑将声音和事物的关联建立起来,于是我们的中文听力大有长进。
【对策】不要用各种稀奇古怪的方法练听力,既然每个人都能听懂中文,我们迟早也能听懂英语。任何一项英语能力都不是靠“练”出来的,那是靠“接触”出来的,要通过天然而然的方法逐步把英语“接触会”而不是“学会”。到底怎样天然而然提高听力呢?抛弃急功近利、抛弃急于求成,让自己从早到晚都沉浸在英语声音(包括文字)中——任何声音——演讲、交谈、访谈、播音、梦话、口吃话、垂危的话。听懂听不懂没有关系,什么训练都不需要,随缘一点。唯需坚持!听他个三年五载,我就不相信还听不懂!
误区二:练口音、练口语
有的人喜欢捧着《国际音标发音指南》听着磁带学习发音,或者捧着《疯狂英语》、《李阳英语》“看”口语。
这类专门骗中国人钱的教材有着致命的缺陷:
一、没必要学国际音标。《国际音标》只能教会你孤立词汇的发音,然而一个单词的发音在不同的场合、环境、文体中,甚至在休闲口语体和书面化口语体中都是变化无穷的,更不要说无穷无尽的语调、口气了。那么多千变万化的东西光靠几盘破磁带就能学得完?
【对策】怎样天然而然地提高口音呢?我问你:“你是先学会拼音的还是先学会说话的?”我想妈妈教你说话的时候你还看不懂书、更不懂拼音,可见不看书、不懂音标丝毫不会影响说话能力!因此,扔掉《发音指南》,着意模仿生活中老外说话的腔调就行了。
想必大多数妈妈是不懂口语教学的,可没听说过谁家的孩子三岁了还不会听、不会说。孩子长期接触一种声音,耳朵听多了就会模仿说话,说多了他的口音就会越来越接近外界口音,于是河南人的小孩就操河南口音,荷兰人的小孩就操荷兰口音。
但现在人们学外语太浮躁了!那么多人嚷嚷着“练听力”、搞突击,那么多人把“听力教材”、“口语教程”奉若神明!靠急功近利的突击学习是绝对不可能提高英语的。听我的话,回到婴儿时代,心平气和一些,让你的耳朵接触一种口音,每天30分钟,什么训练都不需要,3个月后自然就能有模有样地说这种口音了。
二、这类配套磁带听起来就像在读书,根本不是日常说话的口气。因为灌制者都是手捧剧本进行朗读的,难怪听上去语调怪怪的、不自然。你不妨比较一下美国人的电视、电影或者访谈节目,没有人用这种口气说话的。许多人听这种磁带模仿得津津有味,殊不知与老外谈话时给人的感觉就像是在读书。
三、中国学生误以为单词用得越高级,句型用得越复杂,发音越标准清晰就越好。这些毛病都是六级作文评分标准教出来的。在正式或者非正式的的场合,在口语或者书面语里表达同一个意思,美国人所用的词汇、句型甚至语调都是不一样的。表现为正式场合(包括书面语)用词规范、单词长、发音清晰、句型复杂;而一旦进入生活场合,则用词简单,句型罕见长句子,并且发音含糊、吞音现象严重!如果仅仅捧着一本教材学习,怎会明白此中的精妙?
四、口语就是要靠多说,看书怎么可能看懂口语呢?
【对策】小孩子学说话的过程是:大量地听——尝试说话——父母纠错。口语、写作都是输出,听力、阅读则是输入。没有象样的输入就没有象样的输出!只要有足够、高质量的听力和阅读,根本不需要专门训练,口语、写作自然会水到渠成。
误区三:练阅读
很多人抱怨自己的阅读速度太慢,于是迷恋一些歪门邪道以提高阅读速度。比如每段只看第一句话,或者猜测ABCD哪一个是正确答案……我认为提高阅读速度的唯一法门就是——多看。比如我一开始看金融方面的原版教材,10分钟才能看1页,现在看得多了,1分钟就可以快速看1页。许多同学平时从来不看原版书籍,阅读量极其贫乏,到了考试却梦想能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规定的篇章阅读量,这简直就是痴心妄想嘛!
【对策】我小时候刚刚看报纸的时候是一个字一个字看的,看得也不快。后来看多了,学会了一行行、一段段略读,于是阅读速度大大提高。英语文章也是一种写作习惯,只要看多了,熟悉了这种风格,阅读速度自然成倍提高。
误区四:背单词
一、没必要背字典。没见过谁为了学好语文而背《新华字典》的,可见背字典没必要。
二、背过的词汇容易忘记,此乃天经地义。有人辛辛苦苦背了上万个词汇,若干年后,忘了个精光,剩下不到200个词汇勉强认识。这些幸存下来的词汇倒不是说背得多仔细,而是——它们都是常用词,多次在阅读报刊时见到,自然印象深刻。这里得出一个教训——如果真是常用词的话,那么它们会反复出现,多次遇到后自然就记住了;而那些罕用词,就算一时记住了,因为长期不用,照样会忘光。
【对策】完全可以通过大量阅读认识新的词汇,并随后掌握词汇的用法。
三、背词汇书的作用微乎其微。仅仅一个get,在字典里面的解释都有100多条,谁有本事背得出那么多解释?一般人只会记忆最常见的那个释义。假设不巧遭遇到你没留意到的其他解释怎么办?
【对策】扔掉词汇书,通过日常接触不断积累,逐步掌握这些非常用释义,碰到一个记忆一个,没碰到就不记,忘了也无所谓。记得自己就是从原版电影里面学会多个常用单词的罕见用法的。
误区五:查字典
中国学生一碰到生词就求助字典,实际上字典并非必须。举例来说,小学那时我学了一个成语“花枝招展”,觉得挺美的。于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就用来修饰少先队员、纺织女工、女运动员什么的。后来看报看得多了,发觉不对劲啊!怎么这个成语后面跟的修饰对象不是青楼女子、妖精鬼魅,就是国民党军统的女特务!后来我渐渐总结出来了,原来这个词是修饰妖艳女子的,不是什么好词儿!你瞧瞧,我一没有查字典、二也没人告诉我,我就是靠长年累月大量接触地道的语言,迟早会领会单词的正确意思和用法。尽管大道理可能说不出来,但保证不会用错。字典绝不是学语言的必须,让自己融入地道的语言环境似乎才是正道。
小结:道法天然
“心急吃不了热粥”,全世界都明白的道理偏偏就我们中国人不懂。喀麦隆有一个原始部落,族人都是文盲,却能说一口地道的美语。原来村里仅有一个卫星电视,当地人只有通过收看美国电视才能了解外部世界,于是看了几年英语就会了,就这么简单,也根本没什么老师去教他们。看看我们,从小到大20年了还是学不好英语,其根源就是在于“太刻意”!我们许多人根本不会玩,更不懂娱乐。他们从小到大就会死读书、考证书、工作、服从、当顺民、迷信权威。连老师放个屁都是香的,而不会花时间独立思索一下这个老师到底是屎香还是屁香。人生的全部对于他们来说就等于学习+工作+事业。殊不知有时候随意一点、游戏一点,多些率性,少些刻意,乐天安命,反而能够事半功倍。
你知道有史以来在国内英语学得最好的人是谁吗?是教会学校的学生。
这些人十几岁时才进入美国人开办的中学学习。这个年纪学语言已经很晚了,他们此前连一个英文字母都不认识,但当三年后毕业之时便能操一口标准的美语了。这些老头子说美语都要比布什总统有派头。他们那时候学语言是没有丝毫功利思想的,他们的觉悟还没有高到“迎接全球化潮流”,“适应对外开放需要”,或者“学好英语出国去”这样的高度。他们不过单纯地认为学校都是外国人,不会英语没法活。在平时和老外的接触当中,听见他们说什么就记什么,有机会下次见面了自己也学学舌,忘了也无所谓,大不了下次听到了再记嘛!后来听得多了,说得多了也就习惯了,话不投机时还会争辩两句。每天看的都是进口教材,学的课程术语也是美国叫法,自然而然就“熏”会了。
比较而言,现在的小孩从七八岁就开始学英语,学到博士毕业了在美国人面前还是连洋屁都不敢放。他们在小的时候,其实全心全意地憎恶英语,憎恶英语老师,更憎恶逼他们学习的父母,上课的时候咬牙切齿,一回家立马将其抛到九霄云外。出了校门也没有语言环境,根本不可能活学活用。他们最乐意干的事情倒是和小朋友玩、看电视,而不是他妈的英语!等到长大了,则急功近利,心态浮躁,最后导致欲速不达,哪像教会学校的学生那样心平气和、随遇而安呢?要知道,持散淡的心态在潜移默化中无意识地接触语言才是最好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