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文化课的瞎扯
我要去看得最远的地方
和你手舞足蹈聊梦想
最后的结果还是不错的。
原本想高考之后把文化课记搬到博客上,现在发现这些东西写的是不是太敷衍了点。加上偶尔还会有人问我学习方法,那么我就大言不惭地好好总结一下吧。
其实我想,我应该不算那种小说里偏精一科的怪才。实际上,不管哪个学科,我都不见得有什么水平。即使 OI 也是如此——学 OI 这么多年,既没有开发出什么有创意的新算法,又没有做出过什么天马行空的思维题。所谓“简单得多”的文化课上也是如此,哪怕是学的最好的数学、物理,我的“天赋”应该也远低于大家。毕竟我可是做完了一轮二轮的两三本练习,连竞赛书都翻了几翻,结果还是有许多题我不会做,向旁边不屑于做练习的 Early 求救时被秒了。这样一个人天天叫嚣着转数竞转物竞,真是搞笑。
然而我又总能走狗屎运。FJOI2021 靠着乱搞至少多拿了一百多分,被反向区分进了 A 队;NOIP2021 一个爆搜把 T3 给过了;NOI2022 说是卡了 long long,结果没被卡,说是卡了树哈希,我瞎写的哈希也没 WA。文化课更是重量级,高考英语至少蒙了七八个空,后来对答案客观题只扣了一分,更不知道化学是怎么赋到 98 分的。
因此,让我一科一科地讲学习方法,我是讲不来的,还不如去找那些裸分选手。可是别人问我,我总不能跟他说都是狗屎运吧。于是我只能强行解释说,我大概心态挺好的,然后像这样接着瞎编下去——
驱动力
我其实信奉快乐学习,但是不得不承认学习带来的即时快感要不如刷手机。因此需要某一种正向情绪来支持你学习,这样就获得一种自驱力。
譬如说有人觉得天天排在第一名非常快乐,而这种快乐又回过头来支持他继续学习;有人觉得我做了别人做的题的并集非常舒服,所以天天翻别人的做题记录来做。我统称为内卷带来的动力。
而另一大类的动力,则关乎知识本身。一种是觉得做了这个题之后水平提高了,带来了自信;一种则是对知识边界的开拓,或者对自身思维边界的开拓,带来的满足。
我打 OI 的时候,总对题目有一种很特别的挑剔。我会觉得能够满足“对思维边界的开拓”的才算是值得做的题。比如说分为两个毫无关系的半段的拼接题,我根本不想做,因为前后半段都会做这题就会做了,所以这个题不能开拓我任何东西。比如大模拟,除非它是模拟我特别感兴趣的事而且模拟得很好,不然我也不会去做。没有这些问题的题目,我认为它有一种“纯粹的美”,所以我乐意去做它。
这看起来太理想主义了,是吧?难道我就没有内卷带来的动力?大概也是有的,但没有太多。因为我受不了。很早以前我曾尝试过卷卷卷,结果没过两天就变得暴躁易怒,后来就放弃了·。
其实,我感觉卷卷卷如同猛药,如果你委身成为它的仆人,其实你得到的动力是极其大的,但是副作用即排名带来的压力同样大,比如我就受不了。其实哪怕你真的受得了这种压力,我觉得靠卷来维持学习绝非长久之计。我就不信你在哪里都能考第一名,事实上走上社会应该也没有人想跟你排出什么第一第二,那些世界难题没有一个是因为有人想当第一名而解决的。
虽然我自认为我的这种动力来源比较好,但确实没有靠卷来的猛。另一方面,这使得我对于考试有点不屑,不会为此认真打模拟赛,更对“揣摩出题人意图”“根据数据范围猜算法”这种思维嗤之以鼻。自然世界的难题会给你数据范围还是会给你暗示出题人的意图?但 OI 毕竟是考试,考试里这些就是有用的,况且 NOI 的出题人不会跟你讲究什么“纯粹的美”,反正他们随便出什么题总能选拔出人来。
不管怎样——不管你怎么选择,你在好好学习之前,总得找到一个动力来源。
回到我。
285 天后,你们在高考的考场上看到的,还会是这一个 yc,还会是,同一个 yc。
这句话也根本不算什么励志宣言,我只是希望不要丢失我的一颗纯粹的心吧——我是这么想的。
其实这一年来,我也有一些妥协,因为神秘原因。你可以理解为因为考不上好大学的压力吧。这种压力应该说介于之前的两者之间:它很现实,比“知识”“思维”更具体;它很远,北京大学就比身边的卷王要远得多。话说回来,强基计划制造了一种挺可怕的断档,考不上北大就只能上北邮这种档次的学校,落差太大了。而假如没考上,我应该也不会复读,又或者从某种意义上,我已经在复读了——当初一起打 NOI 的朋友们已经在上预科了,数竞的同学也去上大学了,还有中科大少创班的同学甚至已经成为了学长。所以这跟复读有什么差别呢?
所以我可能慢慢的得会考试了。我开始按照高考时间,数学套卷要么做两个小时,要么拿出选填来做 45 分钟,没有 75 分钟的完整时间绝不做物理化学套卷。我甚至因此还被物理老师误解过一次。
喜好
不过虽然这么说,我至少尽可能在做我喜欢做的事情吧。我还是常常下午踢球踢的大汗淋漓,然后连回班拿书包的力气也没有,然后就在机房躺一个晚上,也不管我的英语补充卷做了没有;我还是比较爱做数理化,语文英语的各种练习就堆在那里当草稿纸,生物也是学不下去。其实我想说我挺喜欢那些古代诗文的,不过很对不起司马迁、贾谊、屈原的是,我稀里糊涂的,到最后还是没有背到《报任安书》《过秦论》《离骚》,这估计是我高三的一大遗憾了。《红楼梦》也没有读过一遍,不过这个是真的没有时间。
要是我没有这些喜欢与不喜欢,高三将是多么的枯燥啊?我的心态是不是要崩溃呢?不过也许是因为我心态比较好,才会喜欢上这些东西。这可以叫相辅相成吧。
这就要说到我为啥对有的科目有偏爱了。
比如语文,我还挺爱听语文课的,只要老师不讲题——听老师闲聊是放松身心的一大方式。不过语文卷子我不爱做,主要是,卷子上这么多文章也没几篇是我特别想读的,最后的语文成绩也几乎垫底,很对得起我的付出。
然后是数理化,这种学科属于知识之间联系比较紧密,也比较讲逻辑的。我喜欢讲逻辑的,不是因为我逻辑有多好,是因为逻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
然后英语,这玩意逃不掉的,不学就看不到更广阔的世界,不学就无法与世界各国的人对话。所有我到最后还是把一整本维克多背了一遍。难看的是,a 开头的词背了许多遍,因为每轮单词小测我都雄心勃勃地要做,结果每次做完 a 就放弃了。
生物,怎么说,对它唯一的好感就是它的研究成果挺有意义的,可以治病救人,可以培育杂交水稻,可以改善生态等等。但是我也没想做这方面工作,背的东西又多,所以根本不想学。
剩下的就是体育了。这就不用说了,可以说使我的高三多彩得多吧。
当然,这只是我自己。我想人总是会喜欢一些东西的,找到你喜欢它的理由,去做就是了。不过对于不想做的科目的态度,感觉还是不太该学我。至少,如果你有志于裸分清北,可能学不了我,毕竟你不敢有弱势学科。
方法
以上内容比较虚了,来说点具体而琐碎的事。
-
有的东西没学相当正常(当时别的竞赛的同学是有的章节有缺漏,我则比较平均,真全没学过)
-
想想如何提高效率
- 考虑晚自习,最好在班上(我在机房是因为要查东西)
- 戴个手表督促自己,但是高考前要习惯不戴手表做题
-
高考之前所有模拟的改卷老师都是傻逼,分析问题比分析成绩重要,没错的主观题扣分就别管了,没扣分的题也要看看是不是卡到你了,是不是有猜的成分,怎么解决
-
跟自己有关系的政策要了解
- 港校、南科大、港中深、中外合作都可以申请,如果想去国外本科那就更要早早关注
- 各校强基政策是否友好,什么时间报名,一所初审没过有没时间报下一所
-
在高三,老师领导都是为你服务,有要求都可以提,尤其竞赛生(我本人没想到什么好主意所以没提)
-
不要以为你高三就可以除了高考啥都不管了,生活仍在继续,你不关心生活,生活就会来关心你
考试
还得说说真考试的时候该咋办。我想各人有各人的办法,需要你在各次考试里不断优化。比如我有一些神秘习惯:
- 考数学到后面会肚子饿,所以考数学那天干脆一点半以后吃饭
- 英语听力的时候做短文填空
- 数学物理疯狂检查计算有没错
- 语文的做题顺序随机,只有作文确定是最后写
- 考完必须对答案
不过你要是这些都学我,九成完蛋,还是应该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
但可以确定的是,不要假定任何考试的难度,不要相信任何押题、预测,也不要相信什么命题趋势之类的。就是有一些人平时不好好学习,结果考试前几天妄想突然升天,这种所谓押题才会有市场。其实就好像研究了十年的彩票中奖号码以为能找到什么规律一样,不靠谱。提高水平才是唯一正道。
到最后,应该相信高考什么都可以考,考题简单说明你停课这么久跟别人的差距拉小了,考题难说明别人被吓倒了而你作为竞赛生无所畏惧。反正相信自己赢麻了就行了。
也祝读到这里的同学们真的赢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