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关电源三种基本拓扑的总结及其应用实例

一、开关电源拓扑基础

传统的开关电源拓扑可分为三种:Buck(降压型)Boost(升压型)Buck-Boost(升降压型)。对这三种拓扑归纳如下。

1.1 Buck-Boost

Buck-Boost根据地参考点的位置可以进一步细分为正对负型和负对正型。升降压型拓扑的端口特性为:输入与输出反相;可升压也可降压。电路结构如下图所示:
Buck-Boost

  • 开关导通时,能量从输入直流电源(通过开关)传输给电感,没有能量传输给输出端。
  • 开关关断时,电感储能(通过二极管)传输到输出端,没有直接来自输入直流电源的能量。

基于以上两点,升降压拓扑大概是唯一的纯反激拓扑,所有从输入传输到输出的能量必须先储存在电感中。其他拓扑不具备这一特性。

  • 输出电容在开关关断时充电,在开关导通时为负载供电,但平均电容电流始终为零。事实上,根据定义,稳态时的平均电容电流必须为零,否则电容或充或放,直至达到稳态,就像电感电流一样。既然输出电容的平均电流为零,那么升降压变换器的平均二极管电流必然等于负载电流
    假设电路在连续导通模式下工作,开关占空比为\(D\),若略去开关和二极管压降,则有

\[V_O=V_{IN}\times\frac{D}{1-D} \]

若平均电感电流为\(I_L\),则开关和二极管的平均电流分别为

\[I_{SW\_AVG}=I_L\times\frac{t_{ON}}{T}=I_L\times D \]

\[I_{D\_AVG}=I_L\times\frac{t_{OFF}}{T}=I_L\times(1-D)=I_O \]

1.2 Boost

Boost拓扑仅有一种,且输入和输出极性相同。举例来说,正对正的Boost电路能把12V变换为50V,负对负的Boost电路能把-12V变换为-50V。因此,输出电压幅值必须始终大于输入电压幅值。升压变换器只能升压,不能变换极性。Boost电路结构如下图所示:
Boost

  • 开关导通时,能量从输入直流电源(通过开关)传输给电感,没有能量传输到输出端。
  • 开关关断时,电感储能(通过二极管)传输到输出。但是,输出中有一部分能量直接来自输入直流电源
  • 输出电容在开关关断时为负载供电,在开关导通时充电,因为输出电容的平均电流为零,所以升压变换器的平均二极管电流必然等于负载电流
    假设电路在连续导通模式下工作,开关占空比为\(D\),若略去开关和二极管压降,则有

\[V_O=V_{IN}\times\frac{1}{1-D} \]

平均二极管电流、平均负载电流、平均电感电流为

\[I_{D\_AVG}=I_O=I_L\times(1-D) \]

\[I_L=\frac{I_O}{1-D} \]

1.3 Buck

Buck拓扑同样只有一种,且输入输出极性相同。举例来说,正对正的降压变换器能把12V变换为5V。负对负的降压变换器能把-12V转换成-5V。因此,输出电压幅值必须始终小于输入电压幅值。所以,降压变换器只能降压,不能改变极性。Buck电路结构如下图所示:
Buck

  • 开关导通时,能量从输入直流电源(通过开关)传输给电感,同时有一部分能量直接传递到输出端
  • 开关关断时,电感储能(通过二极管)传递到输出,没有能量来自输入直流电源。
  • 输出电容在开关关断时为负载供电,在开关导通时充电,既然输出电容的平均电流为零,那么降压变换器的平均电感电流必然等于负载电流
    假设电路在连续导通模式下工作,开关占空比为\(D\),若略去开关和二极管压降,则有

\[V_O=V_{IN}\times{D} \]

\[I_L=I_O \]

\[I_{SW\_AVG}=I_O\times{D} \]

\[I_{D\_AVG}=I_O\times(1-D) \]

二、基本拓扑之间的转化

曾经有一个问题困扰了我很久:市面上经常见到使用诸如TPS5430这种Buck芯片制作的单转双电源模块。然而Buck拓扑只能实现同极性的降压,那么这种模块是怎么做到将正电源转成负电源的?
其奥秘就隐藏在这三种拓扑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中。首先了解一下交换结点是什么:

电感电流绕行之处,即开关和二极管之间的结点,称为交换结点。电流从电感流入节点后,既可以从二极管流出,也可以从开关流出,这取决于开关状态。每一个DC-DC开关拓扑都有此结点(若无,则会出现巨大的电压尖峰)。
此结点处,电流在二极管和开关之间交替流动,因此需要二极管交替改变状态(开关导通时正偏,开关关断时反偏)。因此,结点电压必然跳变。若示波器探头连接至此,观察到的电压始终是斩波式的。实际上,它非常类似于电感电压,只是不同拓扑有不同的直流偏移量。

我们将交换结点记为SW,重新审视这三种基本拓扑。

2.1 Buck与Buck-Boost

Buck_Buck_Boost
Buck拓扑与Buck-Boost拓扑重新绘制如上图所示。显然,这两种拓扑的唯一区别在于输出端和地端的连接位置。对于降压拓扑而言,电感连接输出,交换节点接地;对于升降压拓扑而言,电感接地,交换节点直接连接输出。考虑到交换节点处续流二极管的方向,只需将Buck拓扑的输出与地的连接互换即可得到正对负升降压拓扑,实现将正电源转换为负电源的效果,而无需使用专门的Buck-Boost芯片。如果想得到负对正升降压拓扑,还需要将续流二极管反方向放置。

2.2 Boost与Buck-Boost

Boost_Buck_Boost
升压拓扑与升降压拓扑的唯一区别在于输入端和地端的连接位置。考虑到交换节点处续流二极管的方向,只需将Boost拓扑的输入与地的连接互换即可得到负对正升降压拓扑,实现将负电源转换为正电源的效果,而无需使用专门的Buck-Boost芯片。如果想得到正对负升降压拓扑,还需要将续流二极管反方向放置。

三、实例:利用TPS5430得到正负电源

3.1 TPS5430简介

TPS5430是TI公司生产的一款内部集成高侧NMOS的3A降压变换器,输入电压可达36V,内部基准电压的典型值为1.221V。与此同时,它还集成了过流保护、热保护、欠压锁定等功能。由于其价格低廉,性能优秀,所需外部组件较少,经常用于开关降压模块的设计中。TPS5430的功能框图如下所示:
TPS5430 Funtional Block diagram
这张图看起来比较复杂,主要是因为其中很大一部分在描述过流保护之类的附加功能。与Buck拓扑结构有关的部分已在图中框出。
这是典型的恒频非同步降压拓扑,开关管为内部集成的高侧NMOS,而续流二极管、电感、输出电容由使用者在外部电路自行添加。不过,这里还多出来一个元件:BOOT和PH引脚之间需要再连接一个自举电容(BOOT Capacitor),这是利用电容两端电压不能突变的特性,在上管的栅极形成一个高电压,从而保证上管能顺利导通,一般取10nF就好,对拓扑影响不大。
既然TPS5430与前文分析的拓扑结构一致,那么下面就改变其拓扑得到一个正负电压转换器。

3.2 原理图&仿真

TPS5430数据手册中给出的参考电路如下图所示:
TPS5430 positive buck

  • 输入电压:10V-35V
  • 输出电压:5V
  • 负载电流:3A

对换输出端和地端,得到如下Buck-Boost变换器:
TPS5430 Buck-Boost Regulator

  • 输入电压:15V
  • 输出电压:-5V
  • 负载电流:1A

Tina-TI的仿真结果如下图所示:
Tina-TI
从图中可以看出,经过约8ms后Vout稳定在-5.05V,与预期一致。
仿真文件下载地址:百度网盘 提取码:sjq6

3.3 实物电路测试

3.3.1 原理图

TPS5430 schematic

  • 输入:12V
  • 输出:-6.8V
    TPSg430 schematic2
  • 输入;12V
  • 输出:5V

3.3.2 稳定时间

稳定时间
上电后两种电路均经过约8ms达到稳定,Buck稳定在5.04V,Buck-Boost稳定在-6.8V,符合预期。
由于非同步整流拓扑在轻载时处于非连续导通状态,开关波形会有明显的振荡现象,为确保测试效果,以下几项测试均在34欧姆负载下进行。

3.3.3 纹波

纹波
上侧为12V转5V的纹波,为88.80mV,并且呈现标准的锯齿状。下侧为12V转-6.8V的纹波,达到306mV,而且波形也有点奇怪。别问我为什么会长这样,我也不知道QAQ

3.3.4 交换结点的波形

交换节点
在这里顺便验证一下前文提及的公式。

  • 对于该Buck电路,输入电压12V,占空比为43.41%,计算得输出电压为\(V_O=V_{IN}\times{0.4341}=5.21V\),由于该公式忽略了开关管和二极管的压降,因此计算结果比实际输出(5.04V)略大。
  • 对于该Buck-Boost电路,输入电压12V,占空比为38.23%,计算得输出电压为\(V_O=-V_{IN}\times\frac{0.3823}{1-0.3823}=-7.42V\),偏大。
    如果考虑二极管\(V_D\)的正向压降,开关管导通压降忽略不计,则输出电压计算公式修正为

\[V_O=-(V_{IN}\times\frac{D}{1-D}-V_D) (Buck-Boost) \]

\[V_O=D\times{V_{IN}}-(1-D)\times{V_D} (Buck) \]

如果只是为了解决正负电源的话,所有的分析就到此为止了。不过先别急,再来看一点更有意思的东西:

3.3.5 BOOT电容

两种电路的自举电容两端的波形以电容两端的电压如下图所示:
自举电容
在这两张图中,黄色的都是自举电容高侧,也就是MOS管栅极波形;紫色为自举电容低侧,也就是交换结点的波形。
可以看出,自举电容两侧为同步开关的波形,而电容两端的电压基本保持稳定。这很好理解,毕竟开关结点处以500kHz的频率快速动作,而电容两端电压并不能随之突变,故保持为一定值。
这里有一个细节:不论是哪一种电路,BOOT电容两端的电压都基本保持在9V不变。可为什么偏偏是9V?这个9V大小是由谁决定的?
让我们回到一开始的TPS5430功能框图。在框图的右上角,有一个神秘的小东西:BOOT Regulator
框图2
这个BOOT Regulator一般是LDO结构的电源,用于给自举电容充电。以Buck拓扑为例,充电路径如下:
充电路径
刚上电时,Vo为零,PH结点的电压也为零,LDO的输出通过二极管给BOOT电容充电,直到电容上的电压达到9V,二极管反偏,充电停止。在这之后,开关管开始动作,占空比逐渐增大,输出电压也逐渐上升到5V,经过8ms达到稳定状态。更细致的过程可以看下边这张图,BOOT、PH、电容电压均已在图中标出。
上电瞬间
从以上过程也可以推断出BOOT Regulator的标称输出电压应该是9V+一个二极管的压降。这么说来,要想让这个LDO达到标称输出电压,输入电压应当在9V以上。这也是为什么数据手册后面给出的参考电路的输入电压全都不小于9V。不过,这也不是说在输入电压小于9V时芯片就不工作了,只不过这时候的LDO输出电压=输入电压-二极管压降,随输入电压而变化。比如下边这个是8V输入时的情况:
8V输入
电容两端电压降至7.42V,这样来看LDO的最小压降应该在0.6V左右。

总结

写这篇随笔的初衷是梳理开关电源基础知识,顺便记录一下自己使用TPS5430的经验。文中只解释了非同步整流的情况,至于于同步整流,可以参考非同步整流与同步整流的区别。自举电容部分参考了实战讲解:CBOOT的秘密——自举电容
以上。

posted @ 2024-07-03 17:37  絆叶  阅读(801)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