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tful levels&HATEOAS
先看看百度百科的定义:
一种软件架构风格、设计风格,而不是标准,只是提供了一组设计原则和约束条件。它主要用于客户端和服务器交互类的软件。基于这个风格设计的软件可以更简洁,更有层次,更易于实现缓存等机制。
Level 0 - 面向前台
“我们向前台点了一杯咖啡,这个过程可以用这段文字来描述”
{
"addOrder": {
"orderName": "latte"
}
}
“我们通过这段文字,告诉前台,新增一笔订单,订单是一杯拿铁咖啡”,接着,前台给我们返回这么一串回复:
{
"orderId": "123456"
}
“订单ID?还是订单编号?”
“恩恩,就是订单编号”
“那我们就等着前台喊‘订单123456的客户可以取餐了’,然后就可以开吃了!”
“哈哈,你真聪明,不过,在这之前,假设我们有一张会员卡,我们想查询一下这张会员卡的余额,这时候,要向前台发起另一个询问”
"queryBalance": {
"cardId": "886333"
}
}
“查询卡号为886333的卡的余额?”
“真棒!接着,查询的结果返回来了”
{
"balance": "0"
}
“切,没钱......”
“哈哈,没钱,现在我们要跟前台说,这杯咖啡不要了”,我在纸上写到:
{
"deleteOrder": {
"orderId": "123456"
}
}
“这就把订单取消啦?”
Level 1 - 面向资源
“现在这家咖啡店越做越大,来喝咖啡的人越来越多,单靠前台显然是不行的,店主决定进行分工,每个资源都有专人负责,我们可以直接面向资源操作。”
"面向资源?”
“是的,比如还是下单,请求的内容不变,但是我们多了一条消息”,我在纸上画出这次的模型:
/orders
{
"addOrder": {
"orderName": "latte"
}
}
“多了一个斜杠和orders?这是什么意思?”
“这个表示我们这个请求是发给哪个资源的,订单是一种资源,我们可以理解为是咖啡厅专门管理订单的人,他可以帮我们处理所有有关订单的操作,包括新增订单、修改订单、取消订单等操作”
“Soga...”
“接着还是会返回订单的编号给我们”
{
"orderId": "123456"
}
“下面,我们还是要查询会员卡余额,这次请求的资源变成了cards”
/cards
{
"queryBalance": {
"cardId": "886333"
}
}
“接下来是取消订单”
“这个我会”,说着,她抢走我手上的笔,在纸上写了起来:
/orders
{
"deleteOrder": {
"orderId": "123456"
}
}
Level2 - 打上标签
“接下来,店主还想继续优化他的咖啡厅的服务流程,他发现负责处理订单的员工,每次都要去订单内容里面看是新增订单还是删除订单,还是其他的什么操作,十分不方便,于是规定,所有新增资源的请求,都在请求上面写上大大的‘POST’,表示这是一笔新增资源的请求”
“其他种类的请求,比如查询类的,用‘GET’表示,删除类的,用‘DELETE’表示”
“还有修改类的,修改分为两种,第一种,如果这个修改,无论发送多少次,最后一次修改后的资源,总是和第一次修改后的一样,比如将拿铁改为猫屎,那么用‘PUT’表示;第二种,如果这个修改,每次修改都会让这个资源和前一次的不一样,比如是加一杯咖啡,那么这种请求用‘PATCH’或者‘POST’表示”
“来,我们再来重复上面那个过程,来一杯拿铁”,我边说边画着:
POST /orders
{
"orderName": "latte"
}
"请求的内容简洁多啦,不用告诉店员是addOrder,看到POST就知道是新增"
"恩恩,返回的内容还是一样"
{
"orderId": "123456"
}
“接着是查询会员卡余额,这次也简化了很多”
GET /cards
{
"cardId": "886333"
}
“这个请求我们还可以进一步优化为这样”
GET /cards/886333
“Soga,直接把要查询的卡号写在后面了”
“没错,接着,取消订单”
DELETE /orders/123456
Level 3 - 完美服务
“忽然有一天,有个顾客抱怨说,他买了咖啡后,不知道要怎么取消订单,咖啡厅一个店员回了一句,你不会看我们的宣传单吗,上面不写着:
DELETE /orders/{orderId}
顾客反问道,谁会去看那个啊,店员不服,又说到,你瞎了啊你......据说后面两人吵着吵着还打了起来...”
“噗,真是悲剧...”
“有了这次教训,店长决定,顾客下了单之后,不仅给他们返回订单的编号,还给顾客返回所有可以对这个订单做的操作,比如告诉用户如何删除订单。现在,我们还是发出请求,请求内容和上一次一样”
POST /orders
{
"orderName": "latte"
}
“但是这次返回时多了些内容”
{
"orderId": "123456",
"link": {
"rel": "cancel",
"url": "/order/123456"
}
}
“这次返回时多了一项link信息,里面包含了一个rel属性和url属性,rel是relationship的意思,这里的关系是cancel,url则告诉你如何执行这个cancel操作,接着你就可以这样子来取消订单啦”
DELETE /orders/123456
“哈哈,这服务真是贴心,以后再也不用担心店员和顾客打起来了”
Level0和Level1最大的区别,就是Level1拥有了Restful的第一个特征——面向资源,这对构建可伸缩、分布式的架构是至关重要的。同时,如果把Level0的数据格式换成Xml,那么其实就是SOAP,SOAP的特点是关注行为和处理,和面向资源的RESTful有很大的不同。
Level0和Level1,其实都很挫,他们都只是把HTTP当做一个传输的通道,没有把HTTP当做一种传输协议。
Level2,真正将HTTP作为了一种传输协议,最直观的一点就是Level2使用了HTTP动词,GET/PUT/POST/DELETE/PATCH....,这些都是HTTP的规范,规范的作用自然是重大的,用户看到一个POST请求,就知道它不是幂等的,使用时要小心,看到PUT,就知道他是幂等的,调用多几次都不会造成问题,当然,这些的前提都是API的设计者和开发者也遵循这一套规范,确保自己提供的PUT接口是幂等的。
Level3,关于这一层,有一个古怪的名词,叫HATEOAS(Hypertext As The Engine Of Application State),中文翻译为“将超媒体格式作为应用状态的引擎”,核心思想就是每个资源都有它的状态,不同状态下,可对它进行的操作不一样。理解了这一层,再来看看REST的全称,Representational State Transfer,中文翻译为“表述性状态转移”,是不是好理解多了?
Level3的Restful API,给使用者带来了很大的便利,使用者只需要知道如何获取资源的入口,之后的每个URI都可以通过请求获得,无法获得就说明无法执行那个请求。
现在绝大多数的RESTful接口都做到了Level2的层次,做到Level3的比较少。当然,这个模型并不是一种规范,只是用来理解Restful的工具。所以,做到了Level2,也就是面向资源和使用Http动词,就已经很Restful了。Restful本身也不是一种规范,我比较倾向于用"风格"来形容它。如果你想深入了解Level3,可以阅读《Rest in Practice》第五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