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

https://anseeing.com/category/portfolio/

“童年阴影”是比较通俗的说法,临床上描述这种情况的专业名词是“童年逆境体验”(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s,简称ACEs)。首先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童年不愉快、不如意的体验都能被称为童年逆境体验,通常在未成年人身上,以下十个领域的经历会被认为是童年逆境体验:

  1. 遭受来自家庭成员的肢体暴力/虐待,如经常被推搡、经常被打、被打到留下痕迹、或仅仅偶尔被打但程度严重。
  2. 遭受来自家庭成员的情感暴力/虐待,如受到辱骂、蔑视、或通过语言或行为表现进行的人身威胁。
  3. 家庭中有男性成员对母亲的肢体暴力/虐待(即使孩子不是暴力的直接目标也同样会受到伤害)。
  4. 遭受来自成年人或年龄比你大超过5岁的未成年人的性侵害,如有性意味地触摸或爱抚你的身体,或者让你以这种方式触摸爱抚对方,尝试与你发生任意类型的性行为,或实际上发生了任意类型的性交。
  5. 情绪/情感忽视,如家人间彼此不亲密、不支持,没有家人爱孩子或重视孩子(这通常是一个需要主客观同时考虑并进行澄清的问题,有时候家庭中有爱和重视,但孩子主观上没有意识到;有时候孩子以为家人很亲密,但实际情况并不相符)。
  6. 家庭中有成员患有抑郁症、有自杀倾向(或自杀身亡)、或患有其他重症精神障碍。
  7. 家庭中有成员入狱或受到其他形式的监禁。
  8. 家庭中有成员有酗酒、病态赌博或其他物质滥用或成瘾行为(比如吸毒)。
  9. 家庭极度贫困,如吃不饱穿不暖、缺医少药,或由于其他父母因素(如精神问题、吸毒等),造成类似的在成长中缺乏基本生存必须品的情况。
  10. 父母分居或离异(这里需要说明,在父母婚姻关系崩溃的情况下,很多时候离异仍然是比勉强维持婚姻更优的选项,因为勉强维持婚姻常常造成孩子有更高概率体验以上其他几种逆境体验)。

虽然不是说不存在其他会对儿童心理造成重创的情况,但在和平社会中那些情况相对来说发生概率较低(如战争),或在正常范围内发生时通常不会造成重创(如举家迁居,但若是长期不断迁居这样的特殊状况则另作别论),或不一定是首要因素(如学校霸凌,其长期受害者常常家庭中首先已存在问题)。

 

目前有一系列基于大样本的研究显示,童年逆境体验与成年后的社会/情绪/认知问题、不健康的行为、多种疾病的出现具有正相关关系(也就是逆境体验多与成年后身心不健康概率高相关,但还不能断定为因果关系),因此引起了业内广泛的重视。

事实上在我个人临床经验中,童年逆境体验少于两项(ACEs≤2)的人也较少出现在咨询中,且其问题通常可以在中短期咨询中获得良好解决,即使在成年后遇到重大创伤性事件也较少发展出创伤后应激障碍,简单来说他们具有高心理弹性的概率似乎高些;而童年逆境体验大于两项(ACEs˃2)的来访者即使是处在相对会被认为是“顺境”的生活中,也会有更大概率受到各类心理生理问题的困扰,且问题的解决周期较长。

因此对于“童年阴影”的影响问题,就需要进行分类讨论。

 

阴影不存在:对照以上列表时没有发现符合项,或仅有一两项勉强擦边(ACEs<1)

这种情况下,有相当大概率童年经历的中不顺利的部分只是被夸大了。这在心理媒体对于童年创伤、父母祸害铺天盖地的宣传讨论中并不少见。实际上,这些经历是绝大多数人在成长过程中必经的烦恼,毕竟并没有人拥有完美的童年。它们对当事人通常有些影响,但远谈不上阴影,事实上如果当事人能够客观理性地去看待它们,就已经足够了。

 

阴影可弱化或消解:对照以上列表时发现一到两项轻度或中等程度符合(1≤ACEs≤2)

这种情况下当事人会受到一些负面影响,但有较大机会通过主观努力将这些经历的影响降至最低,甚至有机会和没有经历过的人生活体验差别不大(也就是说阴影可能消去)。事实上,这些人虽然经历了明确的逆境,但这样程度的逆境在多数人一生中的某个时期都会发生,也就是说这些经验仍然属于相对普遍正常的人生痛苦。只是当它们发生在我们相对脆弱的童年时期,情况就比较不利,所以格外需要应对挑战而已。

这些人需要的是在独立或者有专业人员协助的情况下(根据情况轻重决定),澄清过去这些经历在目前的情感、认知、行为方面在哪些时候、哪些场景、从哪些角度、存在哪些具体的负面影响。在有专业人员的情况下,专业人员会根据当事人的情况、程度以及他本人熟悉的干预方式,在这些问题上与他共同努力,进行修复和化解;在独立操作的情况下,当事人则可以根据具体化出来的情境和问题,通过阅读、互助、训练等方式,习得同样场景下不同的思维、感受、行动方式(比如下一次遇到会激发童年阴影的场景,他可以尝试以与过去不同的方式去想去做)。通常当童年逆境体验相对仍较少的情况下,当事人仍具有较强的灵活性,有很大机会可以通过学习新的思维、感受和行动方式来改善,甚至使之对当事人不再有影响。

 

阴影可能需复杂检视和处理:对照以上列表时发现两项或以上重度符合(ACEs>2)

这种情况就进入了心理创伤(或者童年阴影)的高危人群,且通常符合项越多、持续时间越长、程度越极端,当事人风险就越高。但即使在这个区域内,阴影也不必然发生,而是一个概率问题。事实上以上任意可能引起创伤的情况在人群中都有一定的创伤率,也就是说有类似遭遇的人只有一部分人会有阴影,另一部分则没有。心理创伤产生与否受到多方因素影响,通常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落在这个区间的当事人如果主观确实感受到童年逆境经历正在对自己产生强大的负面影响,则通常建议寻求心理咨询和治疗领域专业人员的帮助。根据负面影响的程度和深度,他们可能需要经历1-2年,或更长时间的心理干预,有时候可能还包括同时来自精神科的药物干预。一般来说,在经历过必要的干预后,当事人虽然仍然可以明确感知到阴影/创伤的影响,但可以正常地生活工作;而如果当事人有意愿和资源深入探索、体验、整合、升华这些经验,那么他们将有机会找到深藏在人类最黑暗体验中的秘密金花。这绝不会是容易的旅程,也没有人可以为旅程的终点保证,黑暗不会消失,但确实有人能够从黑暗中脱生而出——也就是我们说的“凤凰”。

 

BY: 清流

 

 PORTFOLIO

 

COMMENTS: NO COMMENTS

想了解心理咨询,可以从哪些书开始?

首先,我不鼓励自学心理咨询。一个硕士也要读三年,博士要读六年,毕业后还要在督导下继续执业几年才能学会的科目,如果一个人无师自学,即使不说不可能,从时间和精力成本上考虑也是极不现实的。但国内目前系统化又可靠的培训确实不多,所以如果大家愿意多读些书弥补不足的话,这里倒是可以推荐一些。

以下是我根据美国在咨询师训练方面的基本要求,结合在国内的一些教学和临床经验总结出来的阅读列表。理论上来说,全列表中所有标题(加粗)都是心理咨询师的必修科目(当然美国各州间要求是有出入的,会加减几门)。

非常强调全必修,是因为就我经验来看,国内咨询师偏科和偏流派都非常严重:对某些心理咨询必修科目的重要性缺乏基本认识(比如多元文化基础,多数咨询师毫无概念且对自己的无知毫无意识,造成咨询师普遍缺乏遵守相关职业道德的能力,经常一腔热血地去害来访);或者一开始学的就是特定流派内容,而没有建立起对心理咨询和治疗领域的基本全局概念。虽然这很大程度上并非咨询师自身意愿和原因造成,但搭房子的时候地基就盖得半半拉拉,执业之后再往回找真的很困难。所以建议大家如果开始读,就尽量不要偏科,毕竟都已经是必修基础课了。

除了个别选读书目,本列表基本上不涉及任何特定流派。最理想的情况是咨询师首先大体掌握以下内容,然后再开始接触流派疗法学习。列表尽量选择了中文书籍,在同类中文书籍确实不存在的情况下会选用英文书籍。由于偏向中文,并不是每本书都特别理想,但总体来说可读性还是可以保证的。斜体为选读书目

咨询理论与基础

《心理咨询与治疗的理论及实践(第8版)》

《治疗型心理咨询入门:来自行业的声音》

《心理咨询入门:艺术与科学的视角(第3版)》

《心理健康关键概念手册》

咨访关系和实践

《心理咨询之心:发展治疗关系指导》

《助人关系:过程与技能》

《非暴力沟通》

《心理治疗师的问答艺术》

多元文化基础(子议题按临床出现频率排序)

《Social Justice, Multicultural Counseling, and Practice: Beyond a Conventional Approach》

《中国体验》

社会与文化议题:

《乡土中国》

《中国当代社会阶层分析》

《中国社会分层结构的演变》

性别议题:

《关于女性》

《社会性别研究导论》

《关于男性》

性少数人群议题:

《酷读中国社会:城市空间,流行文化和社会政策》

《自由与枷锁:性倾向和同性婚姻的法律问题研究》

《同性恋亚文化》

地域与民族议题:

*本议题目前未见过内容可靠又符合国情的概要型书籍,如有同僚知道欢迎告知。

宗教与灵性议题:

《人的宗教》

《超越自我之道》

《宗教与日常生活》

毕生发展心理学

《伯克毕生发展心理学》

《死亡课:关于死亡、临终和丧亲之痛(第6版)》

《异常儿童心理(第3版)》

临床神经科学

《认知神经科学:关于心智的生物学》

《Neuroscience for Psychologists and Other Mental Health Professionals: Promoting Well-Being and Treating Mental Illness》

《The Neuroscience of Psychotherapy: Healing the Social Brain》

精神病理与诊断

《精神科临床诊断》

《如何选择有效的心理疗法(原书第4版)》

《精神病理学(第2版)》(许又新)

《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

《DSM-5鉴别诊断手册》

《精神病理学模型》

心理测量与评估

《心理测量:历史、原理及应用(原书第5版)》

《常用心理评估量表手册》

心理学研究基础

《心理学译丛•教材系列•心理学研究方法(第8版)》

《学会提问:批判性思维指南》

《心理学论文写作:基于APA格式的指导手册(第8版)》

《APA格式:国际社会科学学术写作规范手册》

心理咨询伦理与从业指导

《心理咨询与治疗伦理(第3版)》

《心理咨询的伦理与实践》

《心理咨询师的14堂必修课:咨询师自身的成长》

《危险的心理咨询》

精神药理学(只需了解常见用法及其副作用)

《精神药理学精要:处方指南(第2版)》

《Handbook of Clinical Psychopharmacology for Therapi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