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拥有松弛感的人,内心淡定从容,做人不卑不亢,处事波澜不惊。

自写作以来,我越来越理解,松弛感会让自己认识到真实的自己,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不慌不忙地成长。

  

做事不再用力过猛。我不再让自己像从前那样,每天像打了“鸡血”一样的奋斗。而是根据自己的状态,随时做出调整。持续为自己蓄能,才能长久地坚持一件事。

  不再与别人比较。不再让别人的状态影响到自己。别人的好与坏,都是别人的事。与过去的自己比较,才能让自己不断地成长。

 不再刻意证明自己。不再急于证明自己有价值,接受自己的平庸与无能,坦然接受自己的一切,才有更多的能量去做自己该做的事。

 专注自己的内心。专注于自己可以让自己不被外界所干扰。当注意力集中在自己身上时,你所有的能量都会聚焦在自己身上,专注到自己想做的事情上。

 保持自己的节奏。不再因为任何人而打乱自己的节奏,按照自己的计划,一点点完成自己的目标。

 修炼自己的松弛感,不急不慢,不慌不忙,便是自己最好的状态。

————————————————————————————————————

涵容是我们看到了内在的波动,但是我们不被它牵着走,而是选择一种更成熟的方式应对。

如果你也想拥有这种松弛,可以怎么做呢?

1、压力情境产生时,让自己慢下来

不必着急给反应,去感受一下压力情境中的自己。

你想到了什么?
你感受到什么?
除了当下的方式,还有别的选择吗?

比如,父母总是指责你,弄的你压力很大。

如果以往你的方式是怼回去,那么现在,你是否还可以有别的选择?

可不可以告诉他们你听到这话的感受;

可不可以让自己缓一缓再跟他们说话;

别的关系也同理。看到选择,你才有自由。

2、对生活有合理的规划

松弛不等于躺平,不是所有事儿你都不在意了,那才叫松弛。

松弛往往是被养出来的。

如果你每天被各种ddl 追着走,怎么会松弛下来呢?

可以提前做一些规划,提前做一些安排,在有秩序感的生活里,人更容易松下来。

3、学会跟自己说没关系:你没有做到一定有你的理由

做不到的事儿,不管它多么应该,多么正确,都要学会跟自己说没关系。

之前上一个课程,需要提前看书。

因为还有一份全职工作,我经常上课的时候书还没看。

所以上课的时我就总觉得很抱歉、很羞愧。

但我的老师就会说:“你没有做到一定有你的理由。”

她没有用指责的方式,反而是非常松弛地接纳了这件事。

我也不再有心理负担,把目标更聚焦在什么时候有时间了尽快看书。

而不是陷入无尽的指责自己中,“为什么做不到”“为什么这么懒”。

精力有限,与其放在攻击自己上,不如看向更有价值的部分。

鼓励自己,好好地完成自己的目标。

尽力之后,依旧做不到的部分,就放过自己。

给自己时间,给自己空间慢慢来。

写在最后

松弛感,是在一次次被包容,被允许中慢慢被养出来的。

现在做不到也没关系,这只是说明,过去我们没有得到。

那么,从这个当下,我们可以慢慢陪着自己养出这部分。

借用萨提亚女士的话:

接纳我还不能做的,欣赏我已经做到的,并且相信走过这个历程,终究可以活出自己,绽放自己。

——————————————————————

松弛的状态就是内心稳定,对待外界变化反应平和,能够随遇而安,并对未来的不确定感有所准备。

过度的“自我苛责”可能来源于相对单一的社会评价标准,当人们习惯了用外在的、实用主义的价值标准来进行评价,人们就只能在与其他人的对比中得到成就感,因而很难形成稳定内在的评价标准。

而“无力感”源于两方面,一是在高速发展的社会,许多原本可以“吃一辈子”的知识、技能不再有效,人们清晰地意识到知识和技能的迭代在加速;二是疫情、国际冲突等不确定性因素的冲击,让人们更强烈地感到未来难以把控。

从个人层面上看,我们要学会从自我苛责,走向自我关怀和自我悦纳。自我苛责往往是无意识的,因此,改变的第一步是意识到它,然后通过允许自己“放空”的方式去克服它。而自我关怀则包含有三个层面,即自我友善,不自责;承认苦难是人类的必经之路;专注当下,觉察自己。

不过,在面对时代特有的社会问题时,心理学并不直接解决具体问题,它更多的是为我们提供一种工具或方法,让我们通过转换视角找到自己与世界相处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