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梳理C++八股

1. 左右值引用的理解

回答
“左右值引用是C++11引入的一项重要特性,用于优化资源管理和提升性能。具体来说:

  • 左值引用(Lvalue Reference):左值引用可以类比为对象的别名,它允许多个引用共享一个实体对象,常用于函数参数传递以避免对象拷贝。左值引用只能绑定到一个命名的持久对象,适合用于对现有对象进行修改操作。

  • 右值引用(Rvalue Reference):右值引用专门处理临时对象(右值),它的引入是为了支持移动语义(Move Semantics)。右值引用可以接管临时对象的资源,而不是进行深度拷贝,从而避免性能开销。典型的应用场景是移动构造函数和移动赋值操作,特别是在容器类(如std::vector)的扩容时,可以通过右值引用快速转移资源。

总结:左右值引用的最大区别在于,左值引用是对已有对象的引用,适用于修改或共享对象;而右值引用用于接管临时对象的资源,避免内存复制,提高程序的性能。”


2. 智能指针的理解

回答
“智能指针是C++11引入的,用于解决传统指针在动态内存管理中的常见问题,如内存泄漏和悬空指针。其设计理念基于RAII(资源获取即初始化),通过自动管理对象的生命周期来确保资源的安全释放。C++提供了三种主要的智能指针:

  • std::unique_ptr:实现独占所有权,一个对象只能由一个unique_ptr管理。当指针超出作用域时,资源会自动释放。适合用于独占资源的场景,如文件句柄。

  • std::shared_ptr:实现共享所有权,多个指针可以共享同一个对象,并通过引用计数来管理对象的生命周期。最后一个引用被销毁时,对象才会被释放。

  • std::weak_ptr:用于解决shared_ptr中的循环引用问题,它可以观察对象但不增加引用计数,常用于打破循环依赖关系。

总结:智能指针通过自动内存管理极大减少了动态内存泄漏和重复释放的风险,结合移动语义和右值引用,它们能够显著优化资源管理的效率。”


3. vecot数组的理解

回答

  • 在C++中,std::vector的扩容机制和内存管理是其核心特点。当vector的容量不足时,它会自动扩容,通常按两倍增加容量,并将旧元素搬迁到新内存空间。扩容时的均摊时间复杂度为O(1),但扩容操作本身的复杂度是O(n),因为需要复制所有元素。

  • vector的元数据(如指针、大小等)存储在栈上,而实际存储的元素在堆上。这允许vector灵活扩展,而不受栈空间的限制。

  • 扩容过程中,为了避免深拷贝带来的性能开销,C++11引入了右值引用和移动语义。当vector扩容时,右值引用使得元素可以通过移动构造函数从旧内存高效地转移到新内存,而不进行拷贝。对于存储复杂对象的vector,移动语义显著提升了性能。

  • 此外,移动构造函数会接管临时对象的资源,并将旧对象的指针置为空,确保在析构时不会重复释放资源。析构函数则通过检查指针是否为空,确保资源只被释放一次,避免内存泄漏或二次释放问题。

总结:vector通过自动扩容、右值引用和移动语义实现了高效的内存管理,结合移动构造和析构函数,保证了资源的安全释放,优化了性能。


4. 单例模式

单例模式是确保某个类在程序运行期间只有一个实例,并提供全局访问点的设计模式,常用于全局资源管理或共享资源的场景。它有两种常见的实现方式:懒汉模式和饿汉模式。

  • 懒汉模式:延迟加载,只有在第一次需要时才创建单例对象。通过静态局部变量的方式实现,C++11后静态局部变量的初始化是线程安全的,不需要锁机制,适合实例化开销大的场景。优点是节省资源,但首次访问时可能有性能开销。

  • 饿汉模式:立即加载,单例对象在程序启动时即创建。通过静态成员变量实现,天然线程安全。适合实例化开销小且在程序启动时就需要的场景,虽然实现简单,但会占用启动时资源。

无论采用哪种模式,都必须禁用拷贝构造函数和赋值操作符,以防止通过拷贝或赋值创建新的实例,从而破坏单例的唯一性。通过delete禁止这些操作,确保全局只有一个实例。同时,可以使用final关键字防止类被继承,进一步确保单例模式的安全性和唯一性。


5. ACID原则

ACID原则是关系型数据库事务管理的核心,确保数据库操作在事务处理过程中保持一致性、可靠性和隔离性。ACID包括四个关键属性,分别解决不同的事务问题:

5.1 Atomicity(原子性)

  • 解决问题:在一个事务中,如果部分操作失败,其他操作不能成功执行,以防止系统处于部分完成状态。
  • 解释:事务中的所有操作要么全部成功,要么全部失败,确保事务的原子性。例如,银行转账中的扣款和入账操作必须同时成功或同时失败。

5.2 Consistency(一致性)

  • 解决问题:保证事务执行前后,数据库的完整性约束不被破坏。
  • 解释:事务必须从一个一致的状态转换到另一个一致的状态。例如,外键约束、唯一性约束等必须在事务执行后依然有效,确保数据库的逻辑一致性。

5.3 Isolation(隔离性)

  • 解决问题:在多事务并发执行时,避免一个事务看到另一个事务的中间状态,以防止数据的不一致性。

  • 解释:隔离性通过不同的隔离级别(如读已提交、可重复读、序列化)保证事务不会互相干扰。具体表现为防止以下问题:

    • 脏读:一个事务读取到另一个事务未提交的数据。如果后者回滚,前者的数据就会变成无效数据,导致脏读。

      • 例子:事务A修改了一个订单的金额,但未提交,事务B读取了该修改。如果事务A随后回滚,事务B读取到的金额就是错误的。
    • 不可重复读:一个事务在执行期间,另一个事务修改了其已经读取的数据,导致同一查询返回不同的结果。

      • 例子:事务A在第一次查询时读取了某客户的账户余额,事务B随后修改了该余额。当事务A再次查询时,余额变了,这就是不可重复读。

5.4 Durability(持久性)

  • 解决问题:系统故障或崩溃后,确保事务的结果不会丢失。
  • 解释:事务一旦提交,结果将永久存储在数据库中,即使系统崩溃也能恢复。例如,用户在提交订单后,即便系统故障,订单数据也能在恢复后存在。

6. CAP定理

CAP定理(Consistency, Availability, Partition Tolerance)是分布式系统中的基本理论,指出在分布式系统中,无法同时满足一致性可用性分区容忍性,必须在三者中做出权衡。

6.1 Consistency(一致性)

  • 解释:所有节点在同一时间看到的数据都是一致的,确保无论在哪个节点读取数据,读到的都是最新的状态。
  • 与ACID的一致性对比:CAP中的一致性强调的是分布式环境下多个副本的数据同步,而ACID中的一致性是单个数据库实例内的事务约束。

6.2 Availability(可用性)

  • 解释:系统始终能够响应请求,即使部分节点发生故障,系统仍然能够对外提供服务。这是分布式系统高可用的关键。
  • 与ACID的持久性对比:可用性更多关注系统的整体响应能力,而持久性强调的是数据在提交后的持久存储能力。

6.3 Partition Tolerance(分区容忍性)

  • 解释:系统能够容忍网络分区,即使节点之间通信中断,系统的部分功能仍然能够正常运作。这是分布式系统面临的现实问题,尤其在大规模网络中,分区故障不可避免。
  • 实际应用:大部分现代分布式系统都需要保证分区容忍性,因此通常在一致性和可用性之间进行权衡。

CAP权衡的实际应用

  • CP系统:选择一致性和分区容忍性,网络分区时可能牺牲可用性。这种系统保证数据的强一致性,但在网络分区时可能拒绝部分操作。例如,Zookeeper。

  • AP系统:选择可用性和分区容忍性,牺牲一致性,允许短暂的数据不一致,但系统始终对外可用。适用于需要高并发和快速响应的系统,例如Cassandra、DynamoDB。


posted @ 2024-09-24 23:34  失控D大白兔  阅读(59)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