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实施与评价

1、系统实施

系统实施作为系统开发的后期阶段,其目的是把审核过的系统设计说明书转换为可以实际运行的系统,交会给用户一个可以实际运行的信息系统。

系统实施阶段容易出现的问题:

  • 人员安排不妥

    从事测试工作的人员和程序的编写人员不应是同一批人员。

  • 人员分工不明确

    没有建立较严格的管理制度,人员分工不明确,从而造成工作遗漏或重复开发。

  • 测试用例不全面

    测试用例仅包括合理的数据,而没有包括无效和不合理的数据。

  • 编程质量差

    编程质量差、重用性差、文档不齐、说明混乱,均是造成以后问题的隐患。

  • 缺乏复审

    通过复审可以过滤错误。

  • 对并行转换时间的理解错误

    有的单位把手工和计算机双工并行方式工作的时间简单地理解为对软件的可靠性、准确性的测试。因此,会把双工并行方式的开始时间定位在系统开发软件使用以前,这是错误的。例:6月份开始使用新系统,而将3、4、5月的数据作为验证系统正确的数据,上述做法是不对的。正确的做法应该是用系统开发

  • 纠正错误的方式不恰当

    测试出错误后,没有进行记录、上报和统一安排,而是匆忙地进行修改、调试编码,从而易造成水波效应,也不利于以后的维护工作。

  • 新老系统切换缺乏安全管理

    新老系统切换是存在风险的。如果转化工作的随意性较大,缺乏安全的管理,势必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其中包括原系统数据的丢失与混乱、原系统程序的丢失与混乱、当前阶段原始文档的丢失与混乱,以及新系统数据的丢失与混乱等,以至影响正常的工作。

1.1、系统运行环境准备(软、硬件准备)
  • 计算机系统的实施

    按照系统设计阶段物理配置方案设计的要求,购买系统所需的硬件设备和软件系统,并安装调试。

    (1)计算机硬件选购原则

    • 在功能上、容量和性能上满足所开发MIS的设计要求
    • 硬件系统具有合理的性能价格比
    • 硬件系统具有良好的可扩充性
    • 有良好的售后服务和技术支持

    (2)软件系统选购原则

    • 操作系统和数据库管理系统,应选择主流软件产品
    • 程序设计语言,按应用领域、性能要求和可移植性选择软件产品
    • 商品化软件,按功能需求、适用范围、接口及运行环境选择软件产品
  • 网络系统的实施

1.2、程序设计(编程)
  • 程序设计的基本要求

    具体如下:

    • 程序设计的主要依据:主要依据是系统分析和设计阶段的文档

    • 程序设计方法:结构化程序设计方法、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方法等

    • 尽量复用已有的工具和程序:由于信息系统的应用程序通常规模较大、复杂性较高,所以开发系统程序时,应尽量复用已有的工具和程序

    • 明确系统的功能、结构和边界

    • 明确程序的功能与关系:包括主要任务、输入、输出、调用关系、使用的数据库文件,以及数据的要求与处理算法

    • 提高阅读性和可维护性:尽量清楚可读,不要过于强调技巧

  • 衡量程序的主要指标

    过去主要强调程序的正确和效率,但对于大型程序,人们则倾向于首先强调程序的可维护性、可靠性和可读性,其次才是效率。

    指标 说明
    可维护性 可维护性好的程序可以减少修改工作量,减少因程序修改造成的连带反应(水波效应)
    可靠性 可靠性主要指程序和系统的安全可靠
    可读性 如果一个程序不易于理解,那么将会给程序检查与维护工作带来极大的困难
    效率 效率指计算机资源能否被有效使用。效率与可维护性和可理解性通常是矛盾的,片面追求程序的运行效率将不利于程序设计质量的全面提高
1.3、系统测试

系统测试的意义不仅在于发现系统内部的错误,还可通过某些测试方法,了解系统的响应时间、吞吐量、载荷能力、恢复能力及系统实用性等指标,从而对整个系统做出综合评价。

1.3.1、测试的有关说明
  • 需要制订一个测试计划

  • 测试的目的不是证明程序的正确,而是尽量地发现错误

  • 应避免由编写程序人员承担测试工作

  • 测试用例应包括输入的数据和预期的输出结果

  • 测试用例不仅包括合理、有效的输入数据,还包括无效或不合理的输入数据

1.3.2、系统测试的步骤

步骤 说明
单元测试 又称模块测试,单元是指程序中的一个模块或一个子程序。目的是使每个单元都能独立运行
组装测试 在每个模块完成单元测试后,进行组装测试。目的是保证单元接口的完整性、一致性,人机界面及各种通信接口能否满足设计要求等
确认测试 采用黑盒测试方法。确认测试是进一步检查软件是否符合软件需求规格说明书的全部要求,又称为合格性测试或验收测试
集成测试 集成测试是将信息系统的所有组成部分,包括软件、硬用户及环境等综合在一起进行测试,以保证系统各组成部分协调运行。集成测试要在系统的实际运行环境现场、在用户的直接参与下进行

系统测试完毕后,应编写操作说明书。

1.3.3、系统测试的方法

  • 黑盒测试

    也称功能测试,它将被测程序看作黑盒子,在完全不考虑程序的内部结构和特性的情况下,研究软件的外部特性。对程序接口进行测试,只检查程序功能是否能按照需要规格说明书的规定正常使用,程序是否能接收输入数据并产生正确的输出信息。

  • 白盒测试

    也称为结构测试,它将被测程序看作透明的白盒子。该方法按照程序的内部结构和处理逻辑来选定测试用例,对程序的逻辑路径及过程进行测试,检查与设计是否相符。其中包括:对所有的独立路径均要执行一次,条件语句和循环语句的每个代表分支均要执行一次。

1.4、人员培训

人员培训的主要对象包括:

  • 企业管理人员的培训

    企业管理人员的理解和支持是新系统成功运行的重要条件。

  • 系统操作人员的培训

    系统操作人员是管理信息系统的直接使用者。统计资料表明,管理信息系统在运行期间发生的故障大多数是由操作失误造成的。所以,对系统操作人员的培训应该是人员培训工作的重点。

  • 系统维护人员的培训

    对系统的维护人员来说,除了要具有良好的计算机软硬件知识外,还必须对新系统的原理和维护知识有深刻的了解。

培训工作的注意事项:

  • 认识上的错误: 错误地认为培训工作仅是针对程序的使用

  • 错误地选择了培训时间

  • 过窄或过宽的培训范围

  • 组织与人员的保证:建立一个专门负责培训的小组,任命一个高层领导负责培训工作

  • 提供必要的资源

  • 培训计划:培训计划包括培训的目标、时间、对象、途径和课时计划

1.5、系统切换

系统切换是指以新系统替换老系统的过程。系统切换的任务就是保证新老系统进行平稳而可靠的交接,最后使整个新系统正式交付使用。系统切换主要包括数据的转换、系统环境的转换、资料建档与移交和人员培训等。

系统切换的主要方式:

方式 描述 特点
直接切换 指在老系统停止运行的某一时刻,新系统立即开始运行,中间没有过渡阶段 最节省人力和费用,但风险大
并行切换 指让新老系统并行工作一段时间后,使用户的操作逐渐从老系统方式转换成新系统方式 适用于新旧系统差别比较大
分段切换 又称试点过渡法,是上述两种切换的综合,即在新系统投入运行时,要按阶段或模块进行,一部分一部分地替代老系统 主要问题是接口复杂。避免了直接转换的高风险,又避免了并行切换的高费用
1.6、系统文档

系统文档的作用:项目组成人员之间沟通的主要工具;也是开发人员与用户交流的工具;是信息系统的生命线。

文档编写指南:

编写指南 说明
针对性 文档编写应分清读者对象,根据不同类型或不同层次的读者去适应其需求
完整统一、文字准确、简单明了 行文确切,无二义性;前后内容协调一致,无矛盾。一份文档应该是完整、独立的、自成体系的
可追溯性 同一项目各开发阶段之间提供的文档应当有可追溯的关系,必要时可以追踪调查
文档管理制度化、规范化 须有一整套文档管理制度,包含文档标准、修改文档和出版文档的条件,开发人员在系统建设不同时期就文档建立工作应承担责任和义务
维护文档的一致性 若需对某文档进行修改,要及时准确修改与之相关的文档

2、系统维护

系统维护是对系统运行使用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处理的过程,也是系统不断完善的过程。

维护工作影响着系统能否正常运行,决定着系统的寿命。

2.1、系统维护的主要内容
内容 说明
硬件的维护 包括硬件的日常保养和硬件的更换维修工作
软件的维护 包括正确性维护、适应性维护及预防性维护。正确性维护是对程序中的错误进行修改;适应性维护是指为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或新的管理需求对程序进行修改工作;预防性维护是为了适应未来的发展主动对程序进行修改
数据库的维护 对数据文件进行定期与不定期的检查和维护
产品代码的维护 对代码进行必要的修改或重新设计
2.2、系统维护的注意事项
  • 减少维护的随意性

    在维护时易于产生水波效应,即一个模块的维护而导致隐含缺陷、错误的放大,以及一连串的新错误的出现。所以,维护工作需要实行审批制度。

  • 提供必要的资源

  • 修改程序的测试

  • 文档的维护

  • 维护工作规范化

3、系统评价

评价的前提是明确评价的标准。

3.1、评价概述
评价内容 描述
立项评价 指信息系统的可行性研究,依用户需求,根据拥有的资源在经济上、技术上、社会方面进行可行分析,对立项进行评价
中期评价 指阶段性评价,在信息系统开发过程中,评价开发的阶段性成果。当遇到外界情况或内容资源发生重大变化,或发现原设计有重大问题时,需进行中期评价
结项评价 信息系统正式投入运行后,对系统进行全面的评价
3.2、评价的主要内容
  • 系统总体情况评价
    • 规模、结构和应用范围等情况
    • 支出是否超预算
    • 是否满足质量要求
    • 文档是否齐全
    • 系统的完全保密情况
  • 其他
    • 满足用户需要的情况
    • 企业资源的利用情况
    • 直接经济效益参考指标:体现在年利润增长额、年经济效益、系统的投资效益系数和投资回收期等。
    • 费用使用情况
    • 间接经济效益:体现在工作效率的提高、资源利用率的提高等。
    • 系统性能指标:工作效率、响应时间、配置合理、输入/输出的处理速度、稳定性和故障指标等。
3.3、评价的主要步骤

系统评价的主要方法:定量法和定性法。

多因素加权平均法:把各项指标列成表,请专家对每个指标按其重要性确定一个权重,可计算出加权平均分。

评价的一般步骤如下 :

  • 提出评价指标
  • 确定单项指标的权重
  • 进行单项评价
  • 单项评价指标的综合
  • 大类指标的综合
posted @ 2021-08-03 13:03  摆渡余生  阅读(576)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