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F4J使用,slf4j-api、slf4j-log4j12以及log4j的关系
2017-05-22 21:57 Loull 阅读(12937) 评论(0) 编辑 收藏 举报SLF4J不同于其他日志类库,与其它有很大的不同。SLF4J(Simple logging Facade for Java)不是一个真正的日志实现,而是一个抽象层( abstraction layer),它允许你在后台使用任意一个日志类库。如果是在编写供内外部都可以使用的API或者通用类库,那么你真不会希望使用你类库的客户端必须使用你选择的日志类库。
如果一个项目已经使用了log4j,而你加载了一个类库,比方说 Apache Active MQ——它依赖于于另外一个日志类库logback,那么你就需要把它也加载进去。但如果Apache Active MQ使用了SLF4J,你可以继续使用你的日志类库而无语忍受加载和维护一个新的日志框架的痛苦。
总的来说,SLF4J使你的代码独立于任意一个特定的日志API,这是一个对于开发API的开发者很好的思想。虽然抽象日志类库的思想已经不是新鲜的事物而且Apache commons logging也已经在使用这种思想了,但现在SLF4J正迅速成为Java世界的日志标准。让我们再看看几个使用SLF4J而不是log4j、logback或者java.util.logging的理由。
怎么用SLF4J做Log4J的日志记录
为了使用SLF4J,不仅需要包含SLF4J的API jar包,还需要相关Jar包。如果你想要使用和Log4J 一起使用SLF4J,需要包含以下的Jar包在classpath中。例如:
- slf4j-api-1.6.1.jar – JAR for SLF4J API
- log4j-1.2.16.jar – JAR for Log4J API
- slf4j-log4j12-1.6.1.jar – Log4J Adapter for SLF4J
总结
建议使用SLF4J的而不是直接使用 Log4j, commons logging, logback 或者 java.util.logging 已经足够充分了。
在代码中使用SLF4J的logger,不要直接使用log4j的。
SLF4J提供了基于占位符的日志方法,这通过去除检查isDebugEnabled(), isInfoEnabled()等等,提高了代码可读性。
slf4j-api中public final class LoggerFactor类中private final static void bind() 方法会寻找具体的日志实现类绑定,主要通过StaticLoggerBinder.getSingleton();
语句调用slf4j-log4j12链接slf4j-api和log4j中间的适配器。它实现了slf4j-apiz中StaticLoggerBinder接口,从而使得在编译时绑定的是slf4j-log4j12的getSingleton()方法
log4j,这个是具体的日志系统。通过slf4j-log4j12初始化Log4j,达到最终日志的输出。
log4j2的依赖
<dependency> <groupId>org.slf4j</groupId> <artifactId>slf4j-api</artifactId> <version>1.7.13</version> </dependency> <dependency> <groupId>org.slf4j</groupId> <artifactId>jcl-over-slf4j</artifactId> <version>1.7.13</version> <scope>runtime</scope> </dependency> <!--核心log4j2jar包--> <dependency> <groupId>org.apache.logging.log4j</groupId> <artifactId>log4j-api</artifactId> <version>2.4.1</version> </dependency> <dependency> <groupId>org.apache.logging.log4j</groupId> <artifactId>log4j-core</artifactId> <version>2.4.1</version> </dependency> <dependency> <groupId>org.apache.logging.log4j</groupId> <artifactId>log4j-slf4j-impl</artifactId> <version>2.4.1</version> </dependency>
http://www.importnew.com/7450.html
http://blog.csdn.net/tengdazhang770960436/article/details/18006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