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结构与算法--冒泡排序
图解冒泡排序
从图中可知,每一次冒泡都将该次排序中最大的值放到最后适当的位置
需要冒泡的次数 = 数组的长度 - 1
排序原理
- 比较相邻的元素。如果前一个元素比后一个元素大,就交换这两个元素的位置
- 对每一对相邻元素做同样的步骤,从开始第一对元素到结尾的最后一对元素。最终最后位置的元素就是最大值
- 重复步骤一,直到排序完成
代码实现
public void bubbleSort(int[] arr){
int temp = 0;
for (int i = 0; i < arr.length; i++) {
for (int j = 0; j < arr.length - 1 - i; j++) {
if (arr[j] > arr[j + 1]){
temp = arr[j];
arr[j] = arr[j + 1];
arr[j + 1] = temp;
}
}
}
}
代码优化
因为排序的过程中,各元素不断接近自己的位置,如果一趟比较下来没有进行过交换,就说明该序列有序了,所以在排序过程中设置一个标志 flag 判断元素是否进行过交换,从而减少不必要的比较
public void bubbleSort(int[] arr){
//设置标记位,减少不必要的循环。即上一次排序后已经是有序的了,就不用进行下一个循环了
boolean flag;
for (int i = 0; i < arr.length; i++) {
flag = false;
for (int j = 0; j < arr.length - 1 - i; j++) {
if (arr[j] > arr[j + 1]){
exchange(arr,j,j + 1);
flag = true;
}
}
//如果该趟排序没有交换发生,则序列已经有序,退出
if (!flag) {
break;
}
}
}
public void exchange(int[] arr,int i,int j){
int temp = arr[i];
arr[i] = arr[j];
arr[j] = temp;
}
时间复杂度分析
冒泡排序使用了双层for循环,其中内层循环的循环体是真正完成排序的代码,所以,分析冒泡排序的时间复杂度,主要分析一下内层循环体的执行次数即可
在最坏情况下,也就是假如要排序的元素为{6,5,4,3,2,1}逆序,那么
元素比较的次数为:(N-1)+(N-2)+(N-3)+...+2+1=((N-1)+1)*(N-1)/2=N2/2-N/2
(N-1)+(N-2)+(N-3)+...+2+1=((N-1)+1)*(N-1)/2=N2/2-N/2
总执行次数为:(N2/2-N/2)+(N2/2-N/2)=N2-N
按照大O推导法则,保留函数中的最高阶项那么最终冒泡排序的时间复杂度为O(N2)
算法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