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试用例--“好的”测试用例
“好的”测试用例必须具备哪些特征?
一个“好的”测试用例,必须具备以下三个特征。
-
整体完备性: “好的”测试用例一定是一个完备的整体,是有效测试用例组成的集合,能够完全覆盖测试需求。
-
等价类划分的准确性: 指的是对于每个等价类都能保证只要其中一个输入测试通过,其他输入也一定测试通过。
-
等价类集合的完备性: 需要保证所有可能的边界值和边界条件都已经正确识别。
做到了以上三点,就可以肯定测试是充分且完备的,即做到了完整的测试需求覆盖。
三种最常用的测试用例设计方法
从理论层面来讲,设计用例的方法有很多,如果你去翻阅测试图书或网络教程,会发现一堆让人眼花缭乱的测试方法,比如等价类划分法、边界值分析法、错误推测方法、因果图方法、判定表驱动分析法、正交实验设计方法、功能图分析方法、场景设计方法、形式化方法、扩展有限状态机方法等等,但是从软件企业实际的工程实践来讲,真正具有实用价值并且常用的只有前三种方法。
当然,对于那些与人的生命安全直接或间接相关的软件,比如飞行控制、轨道交通的列车控制、医疗检测相关的软件或者系统,由于需要达到几近变态的测试覆盖率要求,会采用更多的测试设计方法。但对大多数的软件测试而言,综合使用等价类划分、边界值分析和错误推测这三大类方法就足够了。
第一,等价类划分方法
我们只要从每个等价类中任意选取一个值进行测试,就可以用少量具有代表性的测试输入取得较好的测试覆盖结果。
看一个具体的例子:学生信息系统中有一个“考试成绩”的输入项,成绩的取值范围是0~100之间的整数,考试成绩及格的分数线是60。
为了测试这个输入项,显然不可能用0~100的每一个数去测试。通过需求描述可以知道,输入0~59之间的任意整数,以及输入60~100之间的任意整数,去验证和揭露输入框的潜在缺陷可以看做是等价的。
那么这就可以在0~59和60~100之间各随机抽取一个整数来进行验证。这样的设计就构成了所谓的“有效等价类”。
等价类划分方法的另一个关键点是要找出所有“无效等价类”。
最终设计的测试用例为:
-
有效等价类1:0~59之间的任意整数;
-
有效等价类2:59~100之间的任意整数;
-
无效等价类1:小于0的负数;
-
无效等价类2:大于100的整数;
-
无效等价类3:0~100之间的任何浮点数;
-
无效等价类4:其他任意非数字字符。
第二,边界值分析方法
边界值分析是对等价类划分的补充,你从工程实践经验中可以发现,大量的错误发生在输入输出的边界值上,所以需要对边界值进行重点测试,通常选取正好等于、刚刚大于或刚刚小于边界的值作为测试数据。
继续看学生信息系统中“考试成绩”的例子,选取的边界值数据应该包括:-1,0,1,59,60,61,99,100,101。
第三,错误推测方法
错误推测方法是指基于对被测试软件系统设计的理解、过往经验以及个人直觉,推测出软件可能存在的缺陷,从而有针对性地设计测试用例的方法。这个方法强调的是对被测试软件的需求理解以及设计实现的细节把握,当然还有个人的能力。
错误推测法和目前非常流行的“探索式测试方法”的基本思想和理念是不谋而合的,这类方法在目前的敏捷开发模式下的投入产出比很高,因此被广泛应用。但是,这个方法的缺点也显而易见,那就是难以系统化,并且过度依赖个人能力。
在软件企业的具体实践中,为了降低对个人能力的依赖,通常会建立常见缺陷知识库,在测试设计的过程中,会使用缺陷知识库作为检查点列表(checklist),去帮助优化补充测试用例的设计。
在真实的工程实践中,不同的软件项目在研发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都会有不同的测试类型。 比如,传统软件的开发阶段通常会有单元测试,软件模块集成阶段会有代码级集成测试,打包部署后会有面向终端用户的GUI测试;再比如,电商网站的测试会分为服务器端基于API的测试、中间件测试、前端GUI测试等。
测试工程师在需求分析和设计阶段就开始介入,因为这个阶段是理解和掌握软件的原始业务需求的最好时机。
具体到测试用例本身的设计,有两个关键点需要你注意。
-
从软件功能需求出发,全面地、无遗漏地识别出测试需求是至关重要的,这将直接关系到用例的测试覆盖率。 比如,如果你没有识别出用户登录功能的安全性测试需求,那么后续设计的测试用例就完全不会涉及安全性,最终造成重要测试漏洞。
-
对于识别出的每个测试需求点,需要综合运用等价类划分、边界值分析和错误推测方法来全面地设计测试用例。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要综合运用这三种方法,并针对每个测试需求点的具体情况,进行灵活选择。以“用户登录”的功能性测试需求为例,你首先应该对“用户名”和“密码”这两个输入项分别进行等价类划分,列出对应的有效等价类和无效等价类,对于无效等价类的识别可以采用错误猜测法(比如,用户名包含特殊字符等),然后基于两者可能的组合,设计出第一批测试用例。等价类划分完后,你需要补充“用户名”和“密码”这两个输入项的边界值的测试用例,比如用户名为空(NULL)、用户名长度刚刚大于允许长度等。
用例设计的其他经验
-
只有深入理解被测试软件的架构,你才能设计出“有的放矢”的测试用例集,去发现系统边界以及系统集成上的潜在缺陷。作为测试工程师,切忌不能把整个被测系统看作一个大黑盒,你必须对内部的架构有清楚的认识,比如数据库连接方式、数据库的读写分离、消息中间件Kafka的配置、缓存系统的层级分布、第三方系统的集成等等。
-
必须深入理解被测软件的设计与实现细节,深入理解软件内部的处理逻辑。单单根据测试需求点设计的用例,只能覆盖“表面”的一层,往往会覆盖不到内部的处理流程、分支处理,而没有覆盖到的部分就很可能出现缺陷遗漏。在具体实践中,你可以通过代码覆盖率指标找出可能的测试遗漏点。同时,切忌不要以开发代码的实现为依据设计测试用例。因为开发代码实现的错误会导致测试用例也出错,所以你应该根据原始需求设计测试用例。
-
需要引入需求覆盖率和代码覆盖率来衡量测试执行的完备性,并以此为依据来找出遗漏的测试点。 关于什么是需求覆盖率和代码覆盖率,我会在后续的文章中详细介绍。
总结:
1、 在讨论用例有效性的时候,我也经常问别人一个问题「你的 Bug 里有多少是通过用例跑出来的」,现在想想,这些都只是针对当前需求修改点而言的用例,毕竟在有效的时间内,用例的有效性还是非常关键的,而且针对的是具体的用例而言。
2、 首先肯定是要保证用例覆盖全面。很多同学写用例就是直接把需求一段段的copy下来就成用例了。写用例重要的是对需求的分解和补充。能够加上自己的经验以及对产品的理解,覆盖各种显性和隐性。功能和非功能的需求。
3、 用例还要简洁清晰。你写的用例不仅仅是给你自己看的。要解决用例重复。描述冗余,层次结构混乱的问题。在这样快速迭代的敏捷开发节奏下。
4、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是用例的一个持续维护。测试用例的复用性也是其核心的价值,需求经常会有变更,用例也要跟上,另外很多问题要在实际测试的过程中才暴露出来。一定要及时对用例进行补充和完善,发现一些需求的漏洞,并总结反思自己考虑不周的地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盲点,要多沟通。
5、 从用户体验出发完善测试用例,例如一些UI交互设计、push短信发送节点、banner按钮位置、不同客户端的手势快捷操作习惯等,测试人员应该是比产品和开发更了解用户使用习惯的。其次,我觉得测试不仅不能依赖开发也不能过分依赖产品,测试人员应该是对全线产品逻辑细节最熟知的,需求设计的业务漏洞也需要测试来把控,所以需求评审的过程中测试人员就应该能凭经验构思出初步的测试策略并推测出常见错误予以提醒避免开发阶段浪费时间。再次测试用例的后期归档整理也属于测试人员需要注意的事项,系统科学的整理用例有利于后期的阶段性回归测试,可以减少在编写测试用例上浪费不必要的时间。
备注:学习笔记,记录经典,吸取精华部分-软件测试52讲
作者:茹炳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