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视觉课后作业4——多图拼接

一.实验内容:

1.利用sift1算法和ransac算法实现全景图像拼接

2.进一步做平面图像和景深面复杂图像的多图拼接

二.实验环境:pycharm

三.实验原理:

首先对于两张图片的简单拼接,只需找出两张图片中相似的至少四个点, 计算一张图片可以变换到另一张图片的单应性变换矩阵,用这个矩阵把那张图片变换后放到另一张图片相应的位置 ,就是相当于把两张图片中定好的四个相似的点重合在一起。得到的新图片就实现了简单的全景拼接。

而对于多图拼接,在两张图片拼接的基础上,对算法进行循环,进行两两拼接。

1.SIFT算法:

SIFT算法是用来提取图像局部特征的经典算法,SIFT算法的实质是在不同的尺度空间上查找关键点(特征点),并计算出关键点的方向。SIFT所查找到的关键点是一些十分突出,不会因光照,仿射变换和噪音等因素而变化的点,如角点、边缘点、暗区的亮点及亮区的暗点等。 

用sift算法提取图像的特征点进行匹配,具体原理在实验二中已经论述。此处需要注意的问题是,sift算法特征匹配过程中可能出现错误的匹配信息,易产生位置估计失败的问题。因此,在实现全景图像拼接的时候,剔除这些错配点有很大的必要性。

2.RANSAC算法:

RANSAC算法是“RANdom SAmple Consensus(随机抽样一致)”的缩写。该方法是用来找到正确的模型来拟合带有噪声数据的迭代方法。它可以从一组包含“局外点”的观测数据集中,通过迭代方式估计数学模型的参数。其基本的思想是:数据中包含正确的点和噪声点,合理的模型应该能够在描述正确数据点的同时摒弃噪声点。

算法的基本假设是:

(1)数据由“局内点”组成,例如:数据的分布可以用一些模型参数来解释;
(2)“局外点”是不能适应该模型的数据;
(3)除此之外的数据属于噪声。

用RANSAC算法用一条直线来拟合直线:

假设观测数据中包含局内点和局外点,其中局内点近似的被直线所通过,而局外点远离于直线。简单的最小二乘法不能找适应于局内点的直线,原因是最小二乘法尽量去适应包括局外点在内的所有点,相反,RANSA能得出一个仅仅用局内点计算出模型,并且概率还足够高,但是不能保证结果一定正确。

RANSAC算法通过反复选择数据中的一组随机子集来达成目标。被选取的子集被假设为局内点,并用下述方法进行验证:
    1.有一个模型适应于假设的局内点,即所有的未知参数都能从假设的局内点计算得出。
    2.用1中得到的模型去测试所有的其它数据,如果某个点适用于估计的模型,认为它也是局内点。
    3.如果有足够多的点被归类为假设的局内点,那么估计的模型就足够合理。
    4.然后,用所有假设的局内点去重新估计模型,因为它仅仅被初始的假设局内点估计过。
    5.最后,通过估计局内点与模型的错误率来评估模型。
这个过程被重复执行固定的次数,每次产生的模型要么因为局内点太少而被舍弃,要么因为比现有的模型更好而被选用。

3.拼接图像:
使用RANSAC算法估计出图像间的单应性矩阵,之后需要将所有的图像扭曲到一个公共的平面上,通常,这里的公共平面为中心图像平面。由于此次实验的照片是站在原地旋转拍摄得到的,所以我们可以将中心图像左边或者右边的区域填充0,一边为扭曲的图像腾出空间。
四.实验过程(具体代码):
1.sift特征匹配:
2.RANSAC算法应用于对应点对上:
3.拼接图像:
五.实验结果截图:
特征匹配(其一):
图像拼接:
六.实验小结:
本次实验我使用的是五张图片来做拼接,采用的是以中心图片为起始点进行两两拼接的办法。但是在实验的过程中,我实现的图像的拼接并不是特别的贴合,可能是因为取景的原因。
在实验过程中我发现拼接图像的部分,delta的数值不同,对于拼接的图像的效果也有很大不同,当我按照书中的delta=2000来运行代码时,实验得到的图是这样的:
得到的结果好像没有进行图像拼接的样子,可能是填充和平移的数值过大,导致图像被遮蔽导致的。
 
posted @ 2021-04-25 22:16  欧egg  阅读(387)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