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s231n神经网络 常用激活函数
CS231n课程笔记翻译:神经网络笔记1(上)
一、常用激活函数
每个激活函数(或非线性函数)的输入都是一个数字,然后对其进行某种固定的数学操作。下面是在实践中可能遇到的几种激活函数:
————————————————————————————————————————
左边是Sigmoid非线性函数,将实数压缩到[0,1]之间。右边是tanh函数,将实数压缩到[-1,1]。
————————————————————————————————————————
1.Sigmoid
sigmoid非线性函数的数学公式是,函数图像如上图的左边所示。在前一节中已经提到过,它输入实数值并将其“挤压”到0到1范围内。更具体地说,很大的负数变成0,很大的正数变成1。在历史上,sigmoid函数非常常用,这是因为它对于神经元的激活频率有良好的解释:从完全不激活(0)到在求和后的最大频率处的完全饱和(saturated)的激活(1)。然而现在sigmoid函数已经不太受欢迎,实际很少使用了,这是因为它有两个主要缺点:
- 1. Sigmoid函数饱和使梯度消失。sigmoid神经元有一个不好的特性,就是当神经元的激活在接近0或1处时会饱和:在这些区域,梯度几乎为0。回忆一下,在反向传播的时候,这个(局部)梯度将会与整个损失函数关于该门单元输出的梯度相乘。因此,如果局部梯度非常小,那么相乘的结果也会接近零,这会有效地“杀死”梯度,几乎就有没有信号通过神经元传到权重再到数据了。还有,为了防止饱和,必须对于权重矩阵初始化特别留意。比如,如果初始化权重过大,那么大多数神经元将会饱和,导致网络就几乎不学习了。
- 2.Sigmoid函数的输出不是零中心的。这个性质并不是我们想要的,因为在神经网络后面层中的神经元得到的数据将不是零中心的。这一情况将影响梯度下降的运作,因为如果输入神经元的数据总是正数(比如在中每个元素都),那么关于的梯度在反向传播的过程中,将会要么全部是正数,要么全部是负数(具体依整个表达式而定)。这将会导致梯度下降权重更新时出现z字型的下降。然而,可以看到整个批量的数据的梯度被加起来后,对于权重的最终更新将会有不同的正负,这样就从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这个问题。因此,该问题相对于上面的神经元饱和问题来说只是个小麻烦,没有那么严重。
2.Tanh
tanh非线性函数图像如上图右边所示。它将实数值压缩到[-1,1]之间。和sigmoid神经元一样,它也存在饱和问题,但是和sigmoid神经元不同的是,它的输出是零中心的。因此,在实际操作中,tanh非线性函数比sigmoid非线性函数更受欢迎。注意tanh神经元是一个简单放大的sigmoid神经元,具体说来就是:。
————————————————————————————————————————
左边是ReLU(校正线性单元:Rectified Linear Unit)激活函数,当时函数值为0。当函数的斜率为1。右边是从 Krizhevsky等的论文中截取的图表,指明使用ReLU比使用tanh的收敛快6倍
——————————————————————————————————————
3.ReLU
在近些年ReLU变得非常流行。它的函数公式是。换句话说,这个激活函数就是一个关于0的阈值(如上图左侧)。
使用ReLU有以下一些优缺点:
- 优点:相较于sigmoid和tanh函数,ReLU对于随机梯度下降的收敛有巨大的加速作用( Krizhevsky 等的论文指出有6倍之多)。据称这是由它的线性,非饱和的公式导致的。
- 优点:sigmoid和tanh神经元含有指数运算等耗费计算资源的操作,而ReLU可以简单地通过对一个矩阵进行阈值计算得到。
- 缺点:在训练的时候,ReLU单元比较脆弱并且可能“死掉”。举例来说,当一个很大的梯度流过ReLU的神经元的时候,可能会导致梯度更新到一种特别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神经元将无法被其他任何数据点再次激活。如果这种情况发生,那么从此所以流过这个神经元的梯度将都变成0。也就是说,这个ReLU单元在训练中将不可逆转的死亡,因为这导致了数据多样化的丢失。例如,如果学习率设置得太高,可能会发现网络中40%的神经元都会死掉(在整个训练集中这些神经元都不会被激活)。通过合理设置学习率,这种情况的发生概率会降低。
sigmoid偏移性导致梯度Z字形下降:简而言之就是收敛速度会很慢,
ReLU死亡:这个神经元的输入永远都小于0,所以就不会被激活,也不会产生梯度更新。
4.Leaky ReLU。
Leaky ReLU是为解决“ReLU死亡”问题的尝试。ReLU中当x<0时,函数值为0。而Leaky ReLU则是给出一个很小的负数梯度值,比如0.01。所以其函数公式为其中是一个小的常量。有些研究者的论文指出这个激活函数表现很不错,但是其效果并不是很稳定。Kaiming He等人在2015年发布的论文Delving Deep into Rectifiers中介绍了一种新方法PReLU,把负区间上的斜率当做每个神经元中的一个参数。然而该激活函数在在不同任务中均有益处的一致性并没有特别清晰。
5.Maxout。
一些其他类型的单元被提了出来,它们对于权重和数据的内积结果不再使用函数形式。一个相关的流行选择是Maxout(最近由Goodfellow等发布)神经元。Maxout是对ReLU和leaky ReLU的一般化归纳,它的函数是:。ReLU和Leaky ReLU都是这个公式的特殊情况(比如ReLU就是当的时候)。这样Maxout神经元就拥有ReLU单元的所有优点(线性操作和不饱和),而没有它的缺点(死亡的ReLU单元)。然而和ReLU对比,它每个神经元的参数数量增加了一倍,这就导致整体参数的数量激增。
以上就是一些常用的神经元及其激活函数。最后需要注意一点:在同一个网络中混合使用不同类型的神经元是非常少见的,虽然没有什么根本性问题来禁止这样做。
一句话:“那么该用那种呢?”用ReLU非线性函数。注意设置好学习率,或许可以监控你的网络中死亡的神经元占的比例。如果单元死亡问题困扰你,就试试Leaky ReLU或者Maxout,不要再用sigmoid了。也可以试试tanh,但是其效果应该不如ReLU或者Maxout。
激活函数比较:
不同激活函数形状不同,a的取值范围也有差异。
首先我们来比较sigmoid函数和tanh函数。
对于隐藏层的激活函数,一般来说,tanh函数要比sigmoid函数表现更好一些。因为tanh函数的取值范围在[-1,+1]之间,隐藏层的输出被限定在[-1,+1]之间,可以看成是在0值附近分布,均值为0。这样从隐藏层到输出层,数据起到了归一化(均值为0)的效果。因此,隐藏层的激活函数,tanh比sigmoid更好一些。
而对于输出层的激活函数,因为二分类问题的输出取值为{0,+1},所以一般会选择sigmoid作为激活函数。
观察sigmoid函数和tanh函数,我们发现有这样一个问题,就是当|z|很大的时候,激活函数的斜率(梯度)很小。因此,在这个区域内,梯度下降算法会运行得比较慢。在实际应用中,应尽量避免使z落在这个区域,使|z|尽可能限定在零值附近,从而提高梯度下降算法运算速度。
为了弥补sigmoid函数和tanh函数的这个缺陷,就出现了ReLU激活函数。ReLU激活函数在z大于零时梯度始终为1;在z小于零时梯度始终为0;z等于零时的梯度可以当成1也可以当成0,实际应用中并不影响。对于隐藏层,选择ReLU作为激活函数能够保证z大于零时梯度始终为1,从而提高神经网络梯度下降算法运算速度。但当z小于零时,存在梯度为0的缺点,实际应用中,这个缺点影响不是很大。为了弥补这个缺点,出现了Leaky ReLU激活函数,能够保证z小于零是梯度不为0。
最后总结一下,如果是分类问题,输出层的激活函数一般会选择sigmoid函数。但是隐藏层的激活函数通常不会选择sigmoid函数,tanh函数的表现会比sigmoid函数好一些。实际应用中,通常会会选择使用ReLU或者Leaky ReLU函数,保证梯度下降速度不会太小。其实,具体选择哪个函数作为激活函数没有一个固定的准确的答案,应该要根据具体实际问题进行验证(validation)。
是否可以使用线性激活函数呢?
不可以
假设所有的激活函数都是线性的,经过推导使用神经网络与直接使用线性模型的效果并没有什么两样。即便是包含多层隐藏层的神经网络,如果使用线性函数作为激活函数,最终的输出仍然是输入x的线性模型。这样的话神经网络就没有任何作用了。因此,隐藏层的激活函数必须要是非线性的。加入线性函数,那么最后还是线性函数无法解决非线性问题,所以需要加入非线性函数~
另外,如果所有的隐藏层全部使用线性激活函数,只有输出层使用非线性激活函数,那么整个神经网络的结构就类似于一个简单的逻辑回归模型,而失去了神经网络模型本身的优势和价值。
值得一提的是,如果是预测问题而不是分类问题,输出y是连续的情况下,输出层的激活函数可以使用线性函数。如果输出y恒为正值,则也可以使用ReLU激活函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神经网络模型中的参数权重W是不能全部初始化为零的,
参数b可以全部初始化为零,并不会影响神经网络训练效果。
-->解决方法也很简单,就是将W进行随机初始化(b可初始化为零)。
W_1 = np.random.randn((2,2))*0.01
b_1 = np.zero((2,1))
W_2 = np.random.randn((1,2))*0.01
b_2 = 0
这里我们将W1和W2矩阵乘以0.01的目的是尽量使得权重W初始化比较小的值。之所以让W比较小,是因为如果使用sigmoid函数或者tanh函数作为激活函数的话,W比较小,得到的|z|也比较小(靠近零点),而零点区域的梯度比较大,这样能大大提高梯度下降算法的更新速度,尽快找到全局最优解。如果W较大,得到的|z|也比较大,附近曲线平缓,梯度较小,训练过程会慢很多。
当然,如果激活函数是ReLU或者Leaky ReLU函数,则不需要考虑这个问题。但是,如果输出层是sigmoid函数,则对应的权重W最好初始化到比较小的值。
斯坦福CS231n项目实战(四):浅层神经网络
二、神经网络意义 拥有至少一个隐层的神经网络是一个通用的近似器
在研究(例如1989年的论文Approximation by Superpositions of Sigmoidal Function,或者Michael Nielsen的这个直观解释。)中已经证明,给出任意连续函数和任意,均存在一个至少含1个隐层的神经网络(并且网络中有合理选择的非线性激活函数,比如sigmoid),对于,使得。换句话说,神经网络可以近似任何连续函数。
既然一个隐层就能近似任何函数,那为什么还要构建更多层来将网络做得更深?答案是:虽然一个2层网络在数学理论上能完美地近似所有连续函数,但在实际操作中效果相对较差。在一个维度上,虽然以为参数向量“指示块之和”函数也是通用的近似器,但是谁也不会建议在机器学习中使用这个函数公式。神经网络在实践中非常好用,是因为它们表达出的函数不仅平滑,而且对于数据的统计特性有很好的拟合。同时,网络通过最优化算法(例如梯度下降)能比较容易地学习到这个函数。类似的,虽然在理论上深层网络(使用了多个隐层)和单层网络的表达能力是一样的,但是就实践经验而言,深度网络效果比单层网络好。
另外,在实践中3层的神经网络会比2层的表现好,然而继续加深(做到4,5,6层)很少有太大帮助。卷积神经网络的情况却不同,在卷积神经网络中,对于一个良好的识别系统来说,深度是一个极端重要的因素(比如数十(以10为量级)个可学习的层)。对于该现象的一种解释观点是:因为图像拥有层次化结构(比如脸是由眼睛等组成,眼睛又是由边缘组成),所以多层处理对于这种数据就有直观意义。
三、过拟合(Overfitting)vs 泛化(generalization)
如果数据不是足够复杂,则似乎小一点的网络更好,因为可以防止过拟合。然而并非如此,防止神经网络的过拟合有很多方法(L2正则化,dropout和输入噪音等)。在实践中,使用这些方法来控制过拟合比减少网络神经元数目要好得多。
不要减少网络神经元数目的主要原因在于小网络更难使用梯度下降等局部方法来进行训练:虽然小型网络的损失函数的局部极小值更少,也比较容易收敛到这些局部极小值,但是这些最小值一般都很差,损失值很高。相反,大网络拥有更多的局部极小值,但就实际损失值来看,这些局部极小值表现更好,损失更小。因为神经网络是非凸的,就很难从数学上研究这些特性。
更大网络总是更好。然而更大容量的模型一定要和更强的正则化(比如更高的权重衰减)配合,否则它们就会过拟合。(dropout是正则化)
CS231n课程笔记翻译:神经网络笔记 2
四、神经网络训练过程
1.数据预处理
均值减法
归一化 第一种是先对数据做零中心化(zero-centered)处理,然后每个维度都除以其标准差,实现代码为X /= np.std(X, axis=0)。第二种方法是对每个维度都做归一化,使得每个维度的最大和最小值是1和-1。
PCA和白化
在这种处理中,先对数据进行零中心化处理,然后计算协方差矩阵,它展示了数据中的相关性结构。
# 假设输入数据矩阵X的尺寸为[N x D] X -= np.mean(X, axis = 0) # 对数据进行零中心化(重要) cov = np.dot(X.T, X) / X.shape[0] # 得到数据的协方差矩阵
数据协方差矩阵的第(i, j)个元素是数据第i个和第j个维度的协方差。具体来说,该矩阵的对角线上的元素是方差。还有,协方差矩阵是对称和半正定的。我们可以对数据协方差矩阵进行SVD(奇异值分解)运算。
U,S,V = np.linalg.svd(cov)
U的列是特征向量,S是装有奇异值的1维数组(因为cov是对称且半正定的,所以S中元素是特征值的平方)。为了去除数据相关性,将已经零中心化处理过的原始数据投影到特征基准上:
Xrot = np.dot(X,U) # 对数据去相关性
注意U的列是标准正交向量的集合(范式为1,列之间标准正交),所以可以把它们看做标准正交基向量。因此,投影对应x中的数据的一个旋转,旋转产生的结果就是新的特征向量。
np.linalg.svd的一个良好性质是在它的返回值U中,特征向量是按照特征值的大小排列的。我们可以利用这个性质来对数据降维,只要使用前面的小部分特征向量,丢弃掉那些包含的数据没有方差的维度。 这个操作也被称为主成分分析(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简称PCA)降维:
Xrot_reduced = np.dot(X, U[:,:100]) # Xrot_reduced 变成 [N x 100]
经过上面的操作,将原始的数据集的大小由[N x D]降到了[N x 100],留下了数据中包含最大方差的100个维度。
白化(whitening)。白化操作的输入是特征基准上的数据,然后对每个维度除以其特征值来对数值范围进行归一化。该变换的几何解释是:如果数据服从多变量的高斯分布,那么经过白化后,数据的分布将会是一个均值为零,且协方差相等的矩阵。该操作的代码如下:
# 对数据进行白化操作: # 除以特征值 Xwhite = Xrot / np.sqrt(S + 1e-5)
注意分母中添加了1e-5(或一个更小的常量)来防止分母为0。
该变换的一个缺陷是在变换的过程中可能会夸大数据中的噪声,这是因为它将所有维度都拉伸到相同的数值范围,这些维度中也包含了那些只有极少差异性(方差小)而大多是噪声的维度。
实践操作。在这个笔记中提到PCA和白化主要是为了介绍的完整性,实际上在卷积神经网络中并不会采用这些变换。然而对数据进行零中心化操作还是非常重要的,对每个像素进行归一化也很常见。
常见错误。进行预处理很重要的一点是:任何预处理策略(比如数据均值)都只能在训练集数据上进行计算,算法训练完毕后再应用到验证集或者测试集上。例如,如果先计算整个数据集图像的平均值然后每张图片都减去平均值,最后将整个数据集分成训练/验证/测试集,那么这个做法是错误的。应该怎么做呢?应该先分成训练/验证/测试集,只是从训练集中求图片平均值,然后各个集(训练/验证/测试集)中的图像再减去这个平均值。
2.权重初始化
错误:全零初始化。
因为如果网络中的每个神经元都计算出同样的输出,然后它们就会在反向传播中计算出同样的梯度,从而进行同样的参数更新。换句话说,如果权重被初始化为同样的值,神经元之间就失去了不对称性的源头。
小随机数初始化。
因此,权重初始值要非常接近0又不能等于0。解决方法就是将权重初始化为很小的数值,以此来打破对称性。
其思路是:如果神经元刚开始的时候是随机且不相等的,那么它们将计算出不同的更新,并将自身变成整个网络的不同部分。小随机数权重初始化的实现方法是:W = 0.01 * np.random.randn(D,H)。其中randn函数是基于零均值和标准差的一个高斯分布来生成随机数的。
也可以使用均匀分布生成的随机数,但是从实践结果来看,对于算法的结果影响极小。
警告。并不是小数值一定会得到好的结果。例如,一个神经网络的层中的权重值很小,那么在反向传播的时候就会计算出非常小的梯度(因为梯度与权重值是成比例的)。这就会很大程度上减小反向传播中的“梯度信号”,在深度网络中,就会出现问题。
使用1/sqrt(n)校准方差。上面做法存在一个问题,随着输入数据量的增长,随机初始化的神经元的输出数据的分布中的方差也在增大。我们可以除以输入数据量的平方根来调整其数值范围,这样神经元输出的方差就归一化到1了。也就是说,建议将神经元的权重向量初始化为:w = np.random.randn(n) / sqrt(n)。其中n是输入数据的数量。这样就保证了网络中所有神经元起始时有近似同样的输出分布。实践经验证明,这样做可以提高收敛的速度。
偏置(biases)的初始化。通常将偏置b初始化为0
批量归一化(Batch Normalization)。批量归一化是loffe和Szegedy最近才提出的方法,该方法减轻了如何合理初始化神经网络这个棘手问题带来的头痛:),其做法是让激活数据在训练开始前通过一个网络,网络处理数据使其服从标准高斯分布。因为归一化是一个简单可求导的操作,所以上述思路是可行的。
在实现层面,应用这个技巧通常意味着全连接层(或者是卷积层,后续会讲)与激活函数之间添加一个BatchNorm层。
3.正则化
L1L2
最大范式约束(Max norm constraints)。另一种形式的正则化是给每个神经元中权重向量的量级设定上限,并使用投影梯度下降来确保这一约束。在实践中,与之对应的是参数更新方式不变,然后要求神经元中的权重向量必须满足这一条件,一般值为3或者4。有研究者发文称在使用这种正则化方法时效果更好。这种正则化还有一个良好的性质,即使在学习率设置过高的时候,网络中也不会出现数值“爆炸”,这是因为它的参数更新始终是被限制着的。
随机失活(Dropout)是一个简单又极其有效的正则化方法。该方法由Srivastava在论文Dropout: A Simple Way to Prevent Neural Networks from Overfitting中提出的,与L1正则化,L2正则化和最大范式约束等方法互为补充。在训练的时候,随机失活的实现方法是让神经元以超参数的概率被激活或者被设置为0。
注意:在预测时不进行随机失活,因此对于两个隐层的输出都要乘以,调整其数值范围。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在测试时所有的神经元都能看见它们的输入,因此我们想要神经元的输出与训练时的预期输出是一致的。
""" 普通版随机失活: 不推荐实现 (看下面笔记) """ p = 0.5 # 激活神经元的概率. p值更高 = 随机失活更弱 def train_step(X): """ X中是输入数据 """ # 3层neural network的前向传播 H1 = np.maximum(0, np.dot(W1, X) + b1) U1 = np.random.rand(*H1.shape) < p # 第一个随机失活遮罩 H1 *= U1 # drop! H2 = np.maximum(0, np.dot(W2, H1) + b2) U2 = np.random.rand(*H2.shape) < p # 第二个随机失活遮罩 H2 *= U2 # drop! out = np.dot(W3, H2) + b3 # 反向传播:计算梯度... (略) # 进行参数更新... (略) def predict(X): # 前向传播时模型集成 H1 = np.maximum(0, np.dot(W1, X) + b1) * p # 注意:激活数据要乘以p H2 = np.maximum(0, np.dot(W2, H1) + b2) * p # 注意:激活数据要乘以p out = np.dot(W3, H2) + b3
反向随机失活(inverted dropout),它是在训练时就进行数值范围调整 除以p,从而让前向传播在测试时保持不变。这样做还有一个好处,无论你决定是否使用随机失活,预测方法的代码可以保持不变。
""" 反向随机失活: 推荐实现方式. 在训练的时候drop和调整数值范围,测试时不做任何事. """ p = 0.5 # 激活神经元的概率. p值更高 = 随机失活更弱 def train_step(X): # 3层neural network的前向传播 H1 = np.maximum(0, np.dot(W1, X) + b1) U1 = (np.random.rand(*H1.shape) < p) / p # 第一个随机失活遮罩. 注意/p! H1 *= U1 # drop! H2 = np.maximum(0, np.dot(W2, H1) + b2) U2 = (np.random.rand(*H2.shape) < p) / p # 第二个随机失活遮罩. 注意/p! H2 *= U2 # drop! out = np.dot(W3, H2) + b3 # 反向传播:计算梯度... (略) # 进行参数更新... (略) def predict(X): # 前向传播时模型集成 H1 = np.maximum(0, np.dot(W1, X) + b1) # 不用数值范围调整了 H2 = np.maximum(0, np.dot(W2, H1) + b2) out = np.dot(W3, H2) + b3
CS231n课程笔记翻译:神经网络笔记3(上)
4.梯度检查(Gradient Checking)
概念:
理论上将进行梯度检查很简单,就是简单地把解析梯度和数值计算梯度进行比较。然而从实际操作层面上来说,这个过程更加复杂且容易出错。
1.f'使用中心化公式。在使用有限差值近似来计算数值梯度的时候,常见的公式是:
其中是一个很小的数字,在实践中近似为1e-5。在实践中证明,使用中心化公式效果更好:
该公式在检查梯度的每个维度的时候,会要求计算两次损失函数(所以计算资源的耗费也是两倍),但是梯度的近似值会准确很多。要理解这一点,对和使用泰勒展开,可以看到第一个公式的误差近似,第二个公式的误差近似(是个二阶近似)。
2.使用相对误差来比较。比较数值梯度和解析梯度的细节有哪些?如何得知此两者不匹配?你可能会倾向于监测它们的差的绝对值或者差的平方值,然后定义该值如果超过某个规定阈值,就判断梯度实现失败。然而该思路是有问题的。想想,假设这个差值是1e-4,如果两个梯度值在1.0左右,这个差值看起来就很合适,可以认为两个梯度是匹配的。然而如果梯度值是1e-5或者更低,那么1e-4就是非常大的差距,梯度实现肯定就是失败的了。因此,使用相对误差总是更合适一些:
3.使用双精度
4.保持在浮点数的有效范围
5.谨慎设置步长h。在实践中h并不是越小越好,因为当特别小的时候,就可能就会遇到数值精度问题。
有时候如果梯度检查无法进行,可以试试将调到1e-4或者1e-6
6.目标函数存在不可导点(kinks)。
使用少量数据点:解决上面的不可导点问题的一个办法是使用更少的数据点。因为含有不可导点的损失函数(例如:因为使用了ReLU或者边缘损失等函数)的数据点越少,不可导点就越少,所以在计算有限差值近似时越过不可导点的几率就越小。还有,如果你的梯度检查对2-3个数据点都有效,那么基本上对整个批量数据进行梯度检查也是没问题的。所以使用很少量的数据点,能让梯度检查更迅速高效。
7.不要让正则化吞没数据。通常损失函数是数据损失和正则化损失的和(例如L2对权重的惩罚)。需要注意的危险是正则化损失可能吞没掉数据损失,在这种情况下梯度主要来源于正则化部分(正则化部分的梯度表达式通常简单很多)。这样就会掩盖掉数据损失梯度的不正确实现。因此,推荐先关掉正则化对数据损失做单独检查,然后对正则化做单独检查。对于正则化的单独检查可以是修改代码,去掉其中数据损失的部分,也可以提高正则化强度,确认其效果在梯度检查中是无法忽略的,这样不正确的实现就会被观察到了。
8.记得关闭随机失活(dropout)和数据扩张(augmentation)。在进行梯度检查时,记得关闭网络中任何不确定的效果的操作,比如随机失活,随机数据扩展等。不然它们会在计算数值梯度的时候导致巨大误差。关闭这些操作不好的一点是无法对它们进行梯度检查(例如随机失活的反向传播实现可能有错误)。因此,一个更好的解决方案就是在计算和前强制增加一个特定的随机种子,在计算解析梯度时也同样如此。
9.只检查部分维度。在实际中,梯度可以有上百万的参数,在这种情况下只能检查其中一些维度然后假设其他维度是正确的。
注意:确认在所有不同的参数中都抽取一部分来梯度检查。在某些应用中,为了方便,人们将所有的参数放到一个巨大的参数向量中。在这种情况下,例如偏置就可能只占用整个向量中的很小一部分,所以不要随机地从向量中取维度,一定要把这种情况考虑到,确保所有参数都收到了正确的梯度。
在之后的图表中,x轴通常都是表示周期(epochs)单位,该单位衡量了在训练中每个样本数据都被观察过次数的期望(一个周期意味着每个样本数据都被观察过了一次)。相较于迭代次数(iterations),一般更倾向跟踪周期,这是因为迭代次数与数据的批尺寸(batchsize)有关,而批尺寸的设置又可以是任意的。
5.合理性检查的提示与技巧
在进行费时费力的最优化之前,最好进行一些合理性检查:
-
寻找特定情况的正确损失值。在使用小参数进行初始化时,确保得到的损失值与期望一致。最好先单独检查数据损失(让正则化强度为0)。例如,对于一个跑CIFAR-10的Softmax分类器,一般期望它的初始损失值是2.302,这是因为初始时预计每个类别的概率是0.1(因为有10个类别),然后Softmax损失值正确分类的负对数概率:-ln(0.1)=2.302。对于Weston Watkins SVM,假设所有的边界都被越过(因为所有的分值都近似为零),所以损失值是9(因为对于每个错误分类,边界值是1)。如果没看到这些损失值,那么初始化中就可能有问题。
-
第二个合理性检查:提高正则化强度时导致损失值变大。
-
对小数据子集过拟合。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在整个数据集进行训练之前,尝试在一个很小的数据集上进行训练(比如20个数据),然后确保能到达0的损失值。进行这个实验的时候,最好让正则化强度为0,不然它会阻止得到0的损失。除非能通过这一个正常性检查,不然进行整个数据集训练是没有意义的。但是注意,能对小数据集进行过拟合并不代表万事大吉,依然有可能存在不正确的实现。比如,因为某些错误,数据点的特征是随机的,这样算法也可能对小数据进行过拟合,但是在整个数据集上跑算法的时候,就没有任何泛化能力。
6.检查整个学习过程
1.损失函数
训练期间第一个要跟踪的数值就是损失值,它在前向传播时对每个独立的批数据进行计算。下图展示的是随着损失值随时间的变化,尤其是曲线形状会给出关于学习率设置的情况:
左图展示了不同的学习率的效果。过低的学习率导致算法的改善是线性的。高一些的学习率会看起来呈几何指数下降,更高的学习率会让损失值很快下降,但是接着就停在一个不好的损失值上(绿线)。这是因为最优化的“能量”太大,参数在混沌中随机震荡,不能最优化到一个很好的点上。
右图显示了一个典型的随时间变化的损失函数值,在CIFAR-10数据集上面训练了一个小的网络,这个损失函数值曲线看起来比较合理(虽然可能学习率有点小,但是很难说),而且指出了批数据的数量可能有点太小(因为损失值的噪音很大)。
损失值的震荡程度和批尺寸(batch size)有关,当批尺寸为1,震荡会相对较大。当批尺寸就是整个数据集时震荡就会最小,因为每个梯度更新都是单调地优化损失函数(除非学习率设置得过高)。
有的研究者喜欢用对数域对损失函数值作图。因为学习过程一般都是采用指数型的形状,图表就会看起来更像是能够直观理解的直线,而不是呈曲棍球一样的曲线状。还有,如果多个交叉验证模型在一个图上同时输出图像,它们之间的差异就会比较明显。
2.训练集和验证集准确率
在训练分类器的时候,需要跟踪的第二重要的数值是验证集和训练集的准确率。这个图表能够展现知道模型过拟合的程度:
————————————————————————————————————————
在训练集准确率和验证集准确率中间的空隙指明了模型过拟合的程度。
在图中,蓝色的验证集曲线显示相较于训练集,验证集的准确率低了很多,这就说明模型有很强的过拟合。遇到这种情况,就应该增大正则化强度(更强的L2权重惩罚,更多的随机失活等)或收集更多的数据。另一种可能就是验证集曲线和训练集曲线如影随形,这种情况说明你的模型容量还不够大:应该通过增加参数数量(增加模型复杂度)让模型容量更大些。
3.权重更新比例
最后一个应该跟踪的量是权重中更新值的数量和全部值的数量之间的比例。注意:是更新的,而不是原始梯度(比如,在普通sgd中就是梯度乘以学习率)。需要对每个参数集的更新比例进行单独的计算和跟踪。一个经验性的结论是这个比例应该在1e-3左右。如果更低,说明学习率可能太小,如果更高,说明学习率可能太高。下面是具体例子:
# 假设参数向量为W,其梯度向量为dW param_scale = np.linalg.norm(W.ravel()) update = -learning_rate*dW # 简单SGD更新 update_scale = np.linalg.norm(update.ravel()) W += update # 实际更新 print update_scale / param_scale # 要得到1e-3左右
4.每层的激活数据及梯度分布
一个不正确的初始化可能让学习过程变慢,甚至彻底停止。还好,这个问题可以比较简单地诊断出来。其中一个方法是输出网络中所有层的激活数据和梯度分布的柱状图。直观地说,就是如果看到任何奇怪的分布情况,那都不是好兆头。比如,对于使用tanh的神经元,我们应该看到激活数据的值在整个[-1,1]区间中都有分布。如果看到神经元的输出全部是0,或者全都饱和了往-1和1上跑,那肯定就是有问题了。
7.损失函数
我们已经讨论过损失函数的正则化损失部分,它可以看做是对模型复杂程度的某种惩罚。损失函数的第二个部分是数据损失,它是一个有监督学习问题,用于衡量分类算法的预测结果(即分类评分)和真实标签结果之间的一致性。数据损失是对所有样本的数据损失求平均。也就是说,中,是训练集数据的样本数。让我们把神经网络中输出层的激活函数简写为,在实际中你可能需要解决以下几类问题:
1.分类问题
在该问题中,假设有一个装满样本的数据集,每个样本都有一个唯一的正确标签(是固定分类标签之一)。
在这类问题中,一个最常见的损失函数就是SVM(是Weston Watkins 公式):
之前简要提起过,有些学者的论文中指出平方折叶损失(即使用)算法的结果会更好。
第二个常用的损失函数是Softmax分类器,它使用交叉熵损失:
问题:类别数目巨大。
当标签集非常庞大(例如字典中的所有英语单词,或者ImageNet中的22000种分类),就需要使用分层Softmax(Hierarchical Softmax)了(参考文献)。分层softmax将标签分解成一个树。每个标签都表示成这个树上的一个路径,这个树的每个节点处都训练一个Softmax分类器来在左和右分枝之间做决策。树的结构对于算法的最终结果影响很大,而且一般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属性(Attribute)分类
上面两个损失公式的前提,都是假设每个样本只有一个正确的标签。但是如果是一个二值向量,每个样本可能有,也可能没有某个属性,而且属性之间并不相互排斥呢?比如在Instagram上的图片,就可以看成是被一个巨大的标签集合中的某个子集打上标签,一张图片上可能有多个标签。在这种情况下,一个明智的方法是为每个属性创建一个独立的二分类的分类器。例如,针对每个分类的二分类器会采用下面的公式:
上式中,求和是对所有分类,的值为1或者-1,具体根据第i个样本是否被第j个属性打标签而定,当该类别被正确预测并展示的时候,分值向量为正,其余情况为负。可以发现,当一个正样本的得分小于+1,或者一个负样本得分大于-1的时候,算法就会累计损失值。
另一种方法是对每种属性训练一个独立的逻辑回归分类器。二分类的逻辑回归分类器只有两个分类(0,1),其中对于分类1的概率计算为:
因为类别0和类别1的概率和为1,所以类别0的概率为:。这样,如果或者,那么样本就要被分类成为正样本(y=1)。然后损失函数最大化这个对数似然函数,问题可以简化为:
上式中,假设标签非0即1,就是sigmoid函数。上面的公式看起来吓人,但是的梯度实际上非常简单:(你可以自己求导来验证)。
2.回归问题是预测实数的值的问题,比如预测房价,预测图片中某个东西的长度等。
对于这种问题,通常是计算预测值和真实值之间的损失。然后用L2平方范式或L1范式度量差异。对于某个样本,L2范式计算如下:
之所以在目标函数中要进行平方,是因为梯度算起来更加简单。因为平方是一个单调运算,所以不用改变最优参数。L1范式则是要将每个维度上的绝对值加起来:
在上式中,如果有多个数量被预测了,就要对预测的所有维度的预测求和,即。观察第i个样本的第j维,用表示预测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关于该维度的梯度(也就是)能够轻松地通过被求导为L2范式的或。这就是说,评分值的梯度要么与误差中的差值直接成比例,要么是固定的并从差值中继承sign。
注意:L2损失比起较为稳定的Softmax损失来,其最优化过程要困难很多。直观而言,它需要网络具备一个特别的性质,即对于每个输入(和增量)都要输出一个确切的正确值。而在Softmax中就不是这样,每个评分的准确值并不是那么重要:只有当它们量级适当的时候,才有意义。还有,L2损失鲁棒性不好,因为异常值可以导致很大的梯度。所以在面对一个回归问题时,先考虑将输出变成二值化是否真的不够用。例如,如果对一个产品的星级进行预测,使用5个独立的分类器来对1-5星进行打分的效果一般比使用一个回归损失要好很多。分类还有一个额外优点,就是能给出关于回归的输出的分布,而不是一个简单的毫无把握的输出值。如果确信分类不适用,那么使用L2损失吧,但是一定要谨慎:L2非常脆弱,在网络中使用随机失活(尤其是在L2损失层的上一层)不是好主意。
当面对一个回归任务,首先考虑是不是必须这样。一般而言,尽量把你的输出变成二分类,然后对它们进行分类,从而变成一个分类问题。
3.结构化预测(structured prediction)
结构化损失是指标签可以是任意的结构,例如图表、树或者其他复杂物体的情况。通常这种情况还会假设结构空间非常巨大,不容易进行遍历。结构化SVM背后的基本思想就是在正确的结构和得分最高的非正确结构之间画出一个边界。解决这类问题,并不是像解决一个简单无限制的最优化问题那样使用梯度下降就可以了,而是需要设计一些特殊的解决方案,这样可以有效利用对于结构空间的特殊简化假设。我们简要地提一下这个问题,但是详细内容就超出本课程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