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作业属于哪个课程 | 2021春软件工程实践|W班(福州大学) |
---|---|
这个作业要求在哪里 | 软件工程实践总结&个人技术博客 |
这个作业的目标 | 回顾以往提出的问题,总结学期收获 |
其他参考文献 | 《构建之法》 |
第一部分 课程回顾与总结
由于寒假作业二的作业并没有完成,因此以下问题是我在开发阶段过程中遇到的不理解的问题,并尝试解答和分析
1、对问题的回顾,尝试解答和分析
问题一:每日会议的意义
每日会议可以提高每个成员工作的透明度,每个人在分享自己每日进度的同时,要是某些人当日没有任务,划水,在和那些做了很多工作的人相比,就会十分尴尬,并且在分享问题的同时,能够让组员共同来思考解决方法。
问题二:团队开发计划中设置缓冲区的作用
缓冲区是有作用的,它可以压缩每个任务的完成时间,能提前暴露出项目的不足,这样就能提前修改,提高了项目的目标完成率。
2、每个阶段的收获
需求阶段
- NABCD需求分析模型
- 用户调查结果分析
- 绩效考核方案制定
设计阶段
- 使用UML进行类图、用况图、活动图的制作
- 天气推荐衣物算法,喜好推荐算法的设计
- 使用ER图进行数据库设计
- 原型设计
实现阶段
- GitHub的使用
- 团队任务制定、团队分工等项目管理知识
- Flask框架的相关知识
- Spring Boot框架相关知识
- 接口文档编写方法
测试阶段
- Postman、WeTest、JUint工具的相关知识
发布阶段
- 项目在云服务器部署和环境配置相关知识
3、个人心得
个人项目
其实我完成的个人项目很少,寒假作业一和寒假作业二都没有完成,真的是特别的遗憾。第一次的作业没有完成的原因是因为寒假过程中没有注意到群里的通知,不知道软件工程实践的课程已经开始了。汪老师对我说了一句话,我依旧记忆犹新。“亡羊补牢,为时未晚”。但是我当时的心情是特别难受的,因为我在起跑线就已经落后其他人了。第二次作业的截止时间我是知道的,但是由于缺少了本应该在第一次作业中学习到的博客撰写能力以及《构建之法》的阅读,再加上我的“摆烂”心态,我也索性放弃了这次的作业。如今再提这些事也不是为了表达自己的后悔之情,更不是为我自己开脱,主要是想给未来的自己一个警示——“亡羊补牢,为时未晚”,哀莫大于心死啊。
结对编程
在两次的结对编程中,我有着不小的收获。首先,我参与了原型的设计和制作,从不同方面尝试改善我们的界面,提高用户友好度,我还把我们的原型分享给我的好朋友,咨询他们的感受,结果确实是对我们界面的交互性有了提高。其次,我学会了使用Flask框架开发网页后端,学习的过程大概花了我三天,学习之后也只是大概了解了flask大致的框架,还有很多具体的技术还是在开发过程中学习的,例如:怎么对用户token进行检查,怎么对论文搜索结果进行分页,怎么设置多线程,怎么利用对象映射技术对数据库进行增删改查等等。最后,结对编程还让我感受到两个程序员同时同地开发时和分别开发相比,有效提高了开发效率和产品的质量,降低了反工次数,因此结对过程总体对我来说是十分享受的。
团队编程
在团队编程中,我在我们团队中担任的角色是后端组长,职责设置后端开发的目标、制定后端里程碑、任务分配以及后端的项目管理。同时我也作为开发人员,参与了我们项目中“搭配模块”的接口开发,负责服务器的部署和维护以及在后期负责了测试计划的制定。可以看到我负责的内容还是非常丰富的。因为我们团队的管理模式是组长对前后端负责人,前后端负责人对各自的组员,实践后发现这样的确可以提高团队的沟通效率和大大降低了组长的工作量。我认为在团队编程中,项目管理是我学习到最重要的知识。它能帮助我在工作或者之后的科研活动中很好地融入团队或者管理团队。技术方面的学习其实十分雷同,只要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以及和同行的互相学习就行了。而项目管理方面的学习机会其实是难得的,我非常感谢软工实践给了我这个机会,让我确实地在一个团队中,和组员进行磨合和沟通,在会议中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对别人的意见进行反馈,和组员共同为我们的项目作出贡献等,这是一段非常宝贵的经历。
第二部分 个人技术总结
自动化兼容性测试工具——WeTest
概述:利用腾讯WeTest平台对我们项目的App进行自动化兼容性测试,用于检验被测应用在特定的硬件平台上、不同的的应用软件之间、不同的操作系统平台上、不同的网络等环境中是否能够很友好地运行的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