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后诸葛亮”分析

  1. 我们的软件要解决什么问题?是否定义得很清楚?是否对典型用户和典型场景有清晰的描述?
    我们的软件是设计一个图书管理系统软件,解决整个图书馆的书籍管理和用户借阅书籍等问题。
    我们软件的用户群体是学校的全体师生,数据是图书馆的书籍、用户和管理员的信息,对于软件的定位十分明确。

  2. 每个成员在beta 阶段的实践和alpha 阶段有何改进?
    | 成员 | 改进|
    | -- | -- |
    | 赖国颢 |我在beta阶段之前,对于Qt的开发停留在几个小页面,小组件的开发,项目一大,就很混乱;现在我能充分布局好多个页面,还有页面于页面之间的通信框架,现在我感觉就算开发的项目再大,我也能做到在开发中对各个对象约束得井井有条 |
    | 杨百友 |学到了如何整理文档和进行接口管理 |
    | 刘立光 |提高了数据库的效率,减少了不必要的数据冗余。 |
    | 李子聪 |对postman有了更深的理解和对markdown的使用更加熟练 |
    | 李济远 |beta阶段相较于alpha阶段对数据库的认识更为深入,熟练度更高 |
    | 李兆彬 |beta阶段在alpha的基础之上测试工具使用更加熟练,效率更高 |
    | 黄永名 |Beta阶段更加深刻理解了项目的每个职位的职能,项目代码运行逻辑 |

  3. 团队在beta 阶段吸取了那些alpha 阶段的经验教训?
    在alpha阶段中,我们对用户需求的分析不够仔细完整,有些功能是不应该做的,而有些功能是必须品,缺遗漏了,所以我们总结出要尽量延迟开发,把前面的用户需求和框架做好了,再开始编码,这样开发会更少出错,也更加高效。

  4. 12 条敏捷开发的原则中, 团队做得最好和最不好的各列举 2 点。
    最好的两点:
    (1) 工作软件超过详尽的文档:
    虽然文档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交付能够工作的软件。我们在开发过程中,对工作软件是精益求精的。
    (2) 自我组织超过等级制度:
    在团队合作过程中,我们每个个体都充分主动地参与进来,对于一些没有在会议中谈到的点,我们也可以在私下把他们完成。
    最不好的两点:
    (1) 代码复用超过代码复写:
    我们这次的开发中,很少考虑代码的复用性,代码几乎都是独立的个体。
    (2) 最佳实践 超过最佳工具:
    我们都是使用自己会的工具来开发的,没有考虑到什么样的工具更加适合这个项目。

  5. 对照 The Cathedral and the Bazaar (大教堂和集市), 你的团队开发模式是哪一种, 优势/劣势在哪里?
    我们团队的开发模式更倾向于封闭的大教堂,这是因为我们可以更加集中尽力去解决当下的问题。
    优势是:这种方法,交流成本更低,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去进行代码的开发和测试;
    劣势是:实际开发出来的功能可能和用户想要的不一样,又需要重新加工。

成员贡献表

成员 贡献事项 贡献占比
赖国颢 担任项目组长,负责统筹全局,开设会议,组织讨论,同时负责博客的制作和客户端的开发和测试 20%
杨百友 主要负责后端服务器模块,主要工作内容包括设计HTTP协议和接口,登录授权,权限认证,接口拦截,以及为前端提供数据库数据获取服务 16%
刘立光 负责数据库设计,通过进行需求分析设计图书管理系统的关系表 12%
李子聪 负责团队的博客和计划表等文本工作,及部分测试的工作 13%
李济远 负责数据库设计,通过进行需求分析设计图书管理系统的数据库结构,并根据团队成员需求及时修改数据库结构。 12%
李兆彬 测试,使用postman进行接口功能测试,接口权限测试和接口拦截测试 14%
黄永名 收集图书数据,数据库(部分)工作内容:主要负责,一是收集图书的相关信息和数据。二是数据库表结构的优化和改善,编写了部分sql语句和说明文档。 13%
posted @ 2024-05-15 09:38  21级广工软工飞跃组  阅读(25)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