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scription
张老师根据自己工作的需要,设计了一种特殊的二叉搜索树。他把这种二叉树起名为zh_tree,对于具有n个结点的zh_tree,其中序遍历恰好为(1,2,3,…,n),其中数字1,2,3,…,n 是每个结点的编号。n个结点恰好对应于一组学术论文中出现的n个不同的单词。第j个单词在该组论文中出现的次数记为dj,例如,d2=10表示第2个结点所对应的单词在该组论文中出现了10次。设该组论文中出现的单词总数为S,显然,S=d1+d2+…+dn。记fj=dj/S为第j个单词在该组论文中出现的概率(频率)。 张老师把根结点深度规定为0,如果第j个结点的深度为r,则访问该结点的代价hj为hj=k(r+1)+c,其中k,c为已知的不超过100的正常数。 则zh_tree是满足以下条件的一棵二叉树:它使 h1f1+h2f2+…+hnfn 达到最小。我们称上式为访问zh_tree的平均代价。 请你根据已知数据为张老师设计一棵zh_tree。
Input
第1行:3个用空格隔开的正数: n k c 其中n<30,为整数,k,c为不超过100的正实数。 第2行:n个用空格隔开的正整数,为每个单词出现的次数(次数<200)。
Output
第1行:(5分)一个正实数,保留3位小数,为访问Zh_tree的最小平均代价。 第2行:(5分)n个用空格隔开的整数,为该树的前序遍历。一般地,作为最优解的前序遍历不一定唯一,只输出一个解。
Sample Input
4 2 3.5
20 30 50 20
20 30 50 20
Sample Output
7.000
题解:这道题的答案神奇般的自动忽略了的第二个问题,并没有输出前序遍历,不过这也为我们减小了难度,所以我们也愉快地跟着忽略吧。。。
我们枚举三个数x,y,z,设f[i][j][x]为当以i~j节点为一棵树且根节点的深度为x时,访问这棵树的最小代价,然后再去枚举这段区间内的根节点k,因为是中序遍历,所以确定k后左边一定是左子树,右边一定是右子树。这样我们只需要加上左边和右边的最优解和访问k本身的代价,即为一种可能性,寻找最优可能性。
具体程序注释。
程序:
#include<iostream> #include<cstdio> #include<cstring> #include<cstdlib> #include<algorithm> #include<string> using namespace std; int n,j; float a[100],s,k1,c,f1[100],f[100][100][100];//定义为实数 int main() { cin>>n>>k1>>c; for (int i=1;i<=n;i++) { cin>>a[i]; s+=a[i]; } for (int i=1;i<=n;i++) f1[i]=a[i]/s;//因为概率是不变的,所以我们一开始就计算出各个点的概率 for (int i=1;i<=n;i++) for (int j=1;j<=n;j++) for (int x=0;x<=n-1;x++) f[i][j][x]=210000000;//初始化 for (int i=1;i<=n+1;i++) for (int x=0;x<=n-1;x++) f[i][i][x]=(k1*(x+1)+c)*f1[i];//单单一个点为一棵树的时候先计算出值 for (int i=1;i<=n+1;i++) for (int x=0;x<=n;x++) f[i][i-1][x]=0;//指当我们在枚举区间时考虑把边界i或j当做根节点时,即没有左子树或右子树的时候,就会调用到f[i][i-1][x],因为没有所以值自然为0; for (int len=2;len<=n;len++)//枚举区间 for (int i=1;i<=n-len+1;i++) { j=i+len-1; for (int x=0;x<=n-1;x++) for (int k=i;k<=j;k++)//枚举区间内的根节点 { f[i][j][x]=min(f[i][j][x],f[i][k-1][x+1]+f[k+1][j][x+1]+(k1*(x+1)+c)*f1[k]);//两边的加上本身的; } } printf("%.3f",f[1][n][0]);//保留三位小数输出 return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