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va第十周学习总结
学号20145336 《Java程序设计》第10周学习总结
教材学习内容总结
网络编程
-
网络编程的实质就是两个(或多个)设备(例如计算机)之间的数据传输。
-
为了能够方便的识别网络上的每个设备,网络中的每个设备都会有一个唯一的数字标识,这个就是IP地址。在计算机网络中,现在命名IP地址的规定是IPv4协议,该协议规定每个IP地址由4个0-255之间的数字组成,例如10.0.120.34。每个接入网络的计算机都拥有唯一的IP地址,这个IP地址可能是固定的,例如网络上各种各样的服务器,也可以是动态的。
-
在网络中传输的数据,全部是以IP地址作为地址标识,所以在实际传输数据以前需要将域名转换为IP地址,实现这种功能的服务器称之为DNS服务器,也就是通俗的说法叫做域名解析。
-
端口就是每个IP地址的分机,在同一个计算机中每个程序对应唯一的端口,这样一个计算机上就可以通过端口区分发送给每个端口的数据了。
-
网络编程对于很多的初学者来说,都是很向往的一种编程技能,但是很多的初学者却因为很长一段时间无法进入网络编程的大门而放弃了对于该部分技术的学习。
-
在学习网络编程以前,很多初学者可能觉得网络编程是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了解很多和网络相关的基础知识,其实这些都不是很必需的。首先来问一个问题:你 会打手机吗?很多人可能说肯定会啊,不就是按按电话号码,拨打电话嘛,很简单的事情啊!其实初学者如果入门网络编程的话也可以做到这么简单!
-
网络编程就是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设备(例如计算机)之间传输数据。程序员所作的事情就是把数据发送到指定的位置,或者接收到指定的数据,这个就是狭义的网络编程范畴。在发送和接收数据时,大部分的程序设计语言都设计了专门的API实现这些功能,程序员只需要调用即可。所以,基础的网络编程可以和打电话一样简单。
-
网络编程就是两个或多个程序之间的数据交换,和普通的单机程序相比,网络程序最大的不同就是需要交换数据的程序运行在不同的计算机上,这样就造成了数据交换的复杂。
-
在网络通讯中,第一次主动发起通讯的程序被称作客户端(Client)程序,简称客户端,而在第一次通讯中等待连接的程序被称作服务器端(Server)程序,简称服务器。一旦通讯建立,则客户端和服务器端完全一样,没有本质的区别。
-
C/S结构和B/S结构是现在网络编程中常见的两种结构,B/S结构其实也就是一种特殊的C/S结构。
-
P2P程序是一种特殊的程序,应该一个P2P程序中既包含客户端程序,也包含服务器端程序,例如BT,使用客户端程序部分连接其它的种子(服务器端),而使用服务器端向其它的BT客户端传输数据。
-
在实际进行数据交换时,为了让接收端理解该数据,计算机比较笨,什么都不懂的,那么就需要规定该数据的格式,这个数据的格式就是协议。
Java网络编程技术
网络编程步骤:
-
建立网络连接 客户端网络编程的第一步都是建立网络连接。在建立网络连接时需要指定连接到的服务器的IP地址和端口号,建立完成以后,会形成一条虚拟的连接,后续的操作就可以通过该连接实现数据交换了。
-
交换数据 连接建立以后,就可以通过这个连接交换数据了。交换数据严格按照请求响应模型进行,由客户端发送一个请求数据到服务器,服务器反馈一个响应数据给客户端,如果客户端不发送请求则服务器端就不响应。 根据逻辑需要,可以多次交换数据,但是还是必须遵循请求响应模型。
-
关闭网络连接 :在数据交换完成以后,关闭网络连接,释放程序占用的端口、内存等系统资源,结束网络编程。 最基本的步骤一般都是这三个步骤,在实际实现时,步骤2会出现重复,在进行代码组织时,由于网络编程是比较耗时的操作,所以一般开启专门的现场进行网络通讯。
·服务器端网络编程步骤
-
监听端口 服务器端属于被动等待连接,所以服务器端启动以后,不需要发起连接,而只需要监听本地计算机的某个固定端口即可。 这个端口就是服务器端开放给客户端的端口,服务器端程序运行的本地计算机的IP地址就是服务器端程序的IP地址。
-
获得连接 当客户端连接到服务器端时,服务器端就可以获得一个连接,这个连接包含客户端的信息,例如客户端IP地址等等,服务器端和客户端也通过该连接进行数据交换。 一般在服务器端编程中,当获得连接时,需要开启专门的线程处理该连接,每个连接都由独立的线程实现。
-
交换数据 服务器端通过获得的连接进行数据交换。服务器端的数据交换步骤是首先接收客户端发送过来的数据,然后进行逻辑处理,再把处理以后的结果数据发送给客户端。简单来说,就是先接收再发送,这个和客户端的数据交换数序不同。 其实,服务器端获得的连接和客户端连接是一样的,只是数据交换的步骤不同。 当然,服务器端的数据交换也是可以多次进行的。 在数据交换完成以后,关闭和客户端的连接。
-
关闭连接 当服务器程序关闭时,需要关闭服务器端,通过关闭服务器端使得服务器监听的端口以及占用的内存可以释放出来,实现了连接的关闭。
TCP编程
-
创建Socket类型的对象,该对象代表网络连接。 Socket socket1 = new Socket(“192.168.1.103”,10000);
-
以java.net.Socket类代表客户端连接,以java.net.ServerSocket类代表服务器端连接。程序员实际编程时,只需要指定IP地址和端口号码就可以建立连接了。
-
客户端网络编程:首先需要建立连接,在Java API中以java.net.Socket类的对象代表网络连接,所以建立客户端网络连接,也就是创建Socket类型的对象,该对象代表网络连接。
-
连接一旦建立,则完成了客户端编程的第一步,紧接着的步骤就是按照“请求-响应”模型进行网络数据交换,在Java语言中,数据传输功能由Java IO实现,也就是说只需要从连接中获得输入流和输出流即可,然后将需要发送的数据写入连接对象的输出流中,在发送完成以后从输入流中读取数据即可。
UDP编程
-
首先介绍UDP方式的网络编程中建立连接的实现。其中UDP方式的建立连接和TCP方式不同,只需要建立一个连接对象即可,不需要指定服务器的IP和端口号码。
-
在发送数据时,需要将需要发送的数据内容首先转换为byte数组,然后将数据内容、服务器IP和服务器端口号一起构造成一个DatagramPacket类型的对象,这样数据的准备就完成了,发送时调用网络连接对象中的send方法发送该对象即可。
-
接收数据在Java语言中的实现是这样的:首先构造一个数据缓冲数组,该数组用于存储接收的服务器端反馈数据,该数组的长度必须大于或等于服务器端反馈的实际有效数据的长度。然后以该缓冲数组为基础构造一个DatagramPacket数据包对象,最后调用连接对象的receive方法接收数据即可。接收到的服务器端反馈数据存储在DatagramPacket类型的对象内部。
-
UDP方式客户端网络编程的最后一个步骤就是关闭连接。虽然UDP方式不建立专用的虚拟连接,但是连接对象还是需要占用系统资源,所以在使用完成以后必须关闭连接。关闭连接使用连接对象中的close方法即可 这里举个老师给出的UDP客户端编程中发送数据例子:
其他(感悟、思考等,可选)
本周从老师给的博客链接学习了一些关于网络编程的知识,内容很多,还需要慢慢消化。但是收获还是很多的。
学习进度条
代码行数(新增/累积) | 博客量(新增/累积) | 学习时间(新增/累积) | 重要成长 | |
---|---|---|---|---|
目标 | 5000行 | 30篇 | 400小时 | |
第一周 | 150/150 | 1/1 | 15/15 | |
第二周 | 150/400 | 1/2 | 15/30 | |
第三周 | 150/550 | 1/3 | 20/50 | |
第四周 | 150/700 | 1/4 | 16/56 | |
第五周 | 150/850 | 1/5 | 19/65 | |
第六周 | 150/1000 | 2/7 | 23/88 | |
第七周 | 150/1150 | 2/9 | 22/110 | |
第八周 | 150/1300 | 2/11 | 29/139 | |
第九周 | 200/1500 | 2/13 | 26/155 | |
第十周 | 100/1600 | 2/15 | 25/18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