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罩与偶入佳境
整个华东地区都被雾霾笼罩着,到现在我也不相信媒体关于雾霾原因的报道,倒是更想阴谋论一下,是不是帝都故意酱紫用来削弱自身被骂的程度?是不是华东地区在下一步大棋,用雾霾来隐藏什么?一直都比较异想天开,天马行空,不过这些东西都是用来自娱自乐或者牺牲自己的智商娱乐他人罢了。
仙雾缭绕中,我和一朋友上车去逛街,我第一个上去,感觉第二步还没落稳,就被挤到司机那里去了;过了一会儿我可以直起腰来了(后来才知道朋友把挤我的妹子推到一边了)我旁边一个穿白色羽绒服的妹子扭头大声喧闹,我不清楚为什么妹子对着我朋友吼,而且我朋友还站在公交门口,有有意推了妹子一下,妹子扭头对我火,我回顶了一句,妹子生气了。。 然后妹子挤到车后面去,不和我们站一起了。
一般来说,我是属于哑巴吃黄连有苦肚里咽的那种,突然我就不顾自己的研究生身份,和妹子大声吵架有些不妥,之后也有点懊悔为什么自己没有淑女一点,忍让一点,担心是不是仗着我们人多欺负人家妹子了。心理一直过意不去,哎 ,当好人受折磨啊。。。
后来想想发现我有勇气和妹子争吵原因有二。其一妹子首先欺负了我朋友,欺负我可以,欺负我朋友就不行了,我有责任有义务为朋友两肋插刀;其二我戴着口罩,吵啊吵啊,反正你又认不出来我是谁,你在明我在暗,我做鬼表情你也看不到。
先说第一点吧。小时候的经历中,亲眼目睹过老爸和他一些朋友之间发生争执,又一次是在我大爷家,过年吃饭吃着吃着却掀起了桌子,瞬间小孩子哇哇大哭,大人们扭打到一起去了,我妈让我照看好几家的小孩子,我很惊恐地把四五岁的孩子带到后面的卫生间,然后就看着平常人模人样的大人们争吵这扭打着。当时很担心老爸会不会受伤,我抱着不到一岁的弟弟,后面还躲着四岁的孩子,自己也没办法出去逞个英雄,上演下我的穆桂英枪法。越来越觉得局面失控了,老爸被姑父按到了。。 当时我上初中,瘦得跟棍似的,上前也拉不住都喝醉的人,只好喊人过来帮个忙,把我老爸扶起来。还有一次是逛附近的森林公园,因为自行车能不能进公园,又吵起来了。。我那时上高中了,依旧很慌乱,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从小都被老爸给“严厉”住了,突然又见到这严厉的场面,大脑空白一片。还有一次是和邻居,讨论下水道的问题,当时看到我妈还有对方的爱人都出来拉架了,我的小心肝没被折腾多久就放下了。二十多年来,也就记得这三次争端了。每一次都很惶恐,不知所措,胆小的藏在后面,却又担心关爱的人受到欺负。其实这也不全是我的问题啦。关于大家族等这些事情,我爸妈是从来不让我介入的,遇到这些事情,真不知道怎么去制止,怎么去协调,怎么去理论。一旦冲动起来,话也说不好了,理都找不到了,就被对方牵着鼻子走了。
朋友说我所有缺点的根源是缺乏勇气,做事投鼠忌器,顾虑太多。做事总是小心翼翼地,寻求多方的意见,直到逼迫自己承认这个选择不错,我才肯迈出第一步。花了很多事情说服自己这么做靠谱。就像记忆中的三次争吵,担心自己上前hold不住,担心自己说不出口,担心没人听我话,担心我参与后事情更复杂,所以我总是小心的旁观着,期待争吵停下来,恢复和平,却从来没想过我可以做到这些。当然大人的事情,当我是小孩子的时候从刚开始参与进去肯定不好,但是要注意到何时到了该我上场的火候,我就要make a difference。希望以后不论是亲人还是朋友,当需要我的时候,我就要勇敢地站出来,每一次亮相都是一种成长,都能看到新风景,都会增加别人对我的认可,都会为下一次获得奖励。
第二点,记得最近找工作做了很多测试题,有一道题是这样问,如果在没人的情况下,这个人会不会更容易做坏事。我觉得会,只是我选择的是不会,因为我要表现阳光的一面嘛。但事实呢?一个人在街道上散步,看上去优哉游哉,很是绅士,为对面急匆匆迎来的妹子让路,对旁边的朋友微笑相迎;可是如果这个人坐上了车的驾驶位,开车行在马路上,开始高强度高频率的鸣笛。因为没人认出他,他的标记不过是车的牌子和性别等一些比较粗糙的特征而已,他即使再插队再无规则的变换车道超车,也没人把这份怨气指名道姓的撒到他头上,或许等他到了目的地,下车前整下领带衣帽,又是一个绅士了!当自己融入大众,当自己丢失了唯一辨别的标记,这个人就狂躁起来,自由起来,做些和平常很不一样的行为,不用担心别人认出他来。
所以服务员导购员收银员等各类服务人员,都会带胸牌,让别人识别出是谁在提供服务,出了问题应该找谁问责;观点的菜品上会有厨师的编号,客户感觉好坏都可以直接联系厨师。同样,正规的面试流程中,面试官应该首先做自我介绍,让应聘者会觉得安全一点(这点微软做得很好~),腾讯倒是感觉很不爽。
合肥的公交系统实在太差了,感觉经常跑空车,有些路线却十分拥挤,司机水平也参差不齐,合肥市民整体素质还大大有待提高。记得在苏州北京南京做动车的时候,大家都很有序的通过闸机;在合肥却不一样,总是有乘客冷不防丁的后一句:检票了,快点啦,一会儿就开走了。这种焦虑情绪的传染速度巨快无比,瞬间其他人也担心会不会错过动车,也开始躁动,拥挤着推搡着。
中国人多,资源永远都不够,有些家庭教育孩子,从小就要有强的意识,和上篇“奖学金”倒是有点类似了,只不过奖学金有权威人士来评判来排队,挤车这种事情,没有人来管教,大家只能挤车的技术了。北京的公交不错,那是因为有站牌的老大妈和公交上的阿姨来指挥来监督,当合肥没有权威人士来排队的时候,大家什么时候才能淡定有序高效的坐上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