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构

1.如何做好架构

一.识别问题,找到问题主体;
找到就解决了80%的问题,架构师要自觉,发现问题永远比解决问题来的更重的。

一般从问题暴露点一点点去溯源查找,最坏情况就是我们时间能力有限,实在无法定位查到谁的问题,比如系统故障,也就意味我们根本无法解决的问题,这时更好的办法就是去降低问题发生所带来的成本,尽量去隔离问题影响范围,留出时间和空间去识别真正问题。

架构师的能力大部分会体现问题的识别上这是谁的问题的识别上?

二. 架构切分,本质上是利益的调整
在识别出谁的问题之后,大部分问题都迎刃而解了,有一部分确实有问题,需要调整这个 调整就是架构的切分;
1.简单来说,架构的切分导火索是人的负载太重,
2.架构的切分实际就是对(stakeholder)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进行切分合并,似的每个stakeholder的权责对等,为自己的利益负责;
3.架构切分最终结果都会体现在组织架构上,只有这样才能够让架构落地并推进;
4.架构切分结果一定是一个树状。这也是为什么会产生分层,层数越多沟通越多,效率越低,分层越少越好,尽量保持一颗平衡树,才会让整个系统效率最大化。

为什么需要架构切分?切分就是利用调整
所有切分调整都是个人利益的维护,当人们认识到主动切分一个系统的时候,我们就不能忘掉利益这个原动力,所有决策都不能够违背这一点,确定问题主题就会发生以下几种情况:
1.某个人或利益相关负载太重;时间上的负载太重,空间上的负载太重,本质上还是时间上的负载太重。
2.某个或者利益相关人权利和义务不对等,总结;
  架构的切分的导火索是人的负载太重。
架构的切分实际就是对stakeholder的利益进行分切或合并,使每个stakeholder的权责是对等,每个stakeholder可以为自己利益负责。
架构切分最终结果都会体现在组织架构上,只是这样才能让架构落地并推进。
架构切分的结果是一个树状,这也是为什么会产生分层,层数越多沟通越多,效率越低,分层要越少越好,尽可能变成一颗平衡树,才能让整个系统效率最大化。

软件架构要解决什么问题?

一.业务问题
1.具体现实生活状态下,没有软件的时候,所解决问题主体是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如何解决,如何运作的?
二.计算机问题
1.如何把现实生活用软件来模拟?
2.模拟出来的软件需要那些硬件设施才能够满足要求?并且当访问量越来越大的时候能否支持硬件慢慢长的,性能线性扩展?
3.因为硬件是可能会失效,软件如何在硬件失效情况下,任然能够保持可用性让用户能够不中断的访问软件提供的服务?
4.咋样收集软件产生数据,为下一阶段的工作提供依据?

究竟哪些算软件架构呢?
软件因为流量增大而分析成不同运行单元,在不同机器上部署所形成架构属于软件架构,每个运行单元为了让不同角色的人,比如前端,业务数据存储等能够并行工作,所分成的代码架构也属于软件架构。
所以当我们说软件架构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清楚,究竟说的是部署的架构还是代码架构,软件架构的落地,需要软件组织架构和流程来保障,离开这个软件架构就是空话。
另外很多人讲,架构是进化出来的,架构实际上是在量不断的增大,超过单台服务器的容量逐渐的分拆,同时导致超过单个人员能力,工作人员不断增多,工作内容不断分拆形成这本身就是架构意义所在,不管咋样分析,所达到的目的没有任何改变就是完成业务在计算机中的虚拟化。

架构师没有话语权还架什么构!!
1.架构师是要去平衡别人的利益,甚至会调整别人的利益,一旦架构师是全心全意为别人利益服务,自然而然的架构师就拥有强有力影响力,肯定会是一个leader,但只是名义上的leader是没用的,不能完全发挥架构师能量.
2.架构师必须是一个组织领导人,。有权利调动这个组织的架构,才能够更好发挥架构作用,更好把利益的调整落实到实处。好多公司设有架构师职位但并不具备有架构的权利,形同虚设。
3.架构师只能建立某些流程来行使架构师权利,比如强制架构review,反而会造成内部不必要的冲突,最终都会导致这些流程流于形式得不偿失。
4.反过来既有架构师能力的组织领导人,一定是一个很好的领导,这个组织一定很健康向上的,因为每个人的权利和义务比较均等,并且这类领导对组织成员权利和义务非常敏感,会及时调整组织架构,在问题发生之前就解决了。
5. 这样这个组织就会具备更好的抗压能力,能够更好的为这个组织的客户服务,这个组织的成员内心一定都是比较平衡的,每个人的能力都能够得到比较好的发展。当然读者可能又会说,这不是管理学的东西吗? 是的,但也是架构的问题。
  所有架构的核心就是组织架构。或者也可以这样说,一个合格的组织领导人,一定必须是一个合格的架构师。


架构师和技术?

 很多人会问,特别是做软件行业的,架构师是不是需要学习技术,甚至是学习语言? 如果一个架构师还有这个困扰—就如问这个问题的人,说明目前还不具备做架构师的能力,或者说还不具备对自己领域 -- 哪怕是技术领域 -- 的自信,更别谈业务领域了。
因为技术和语言,都是用来识别和解决服务的主体的权责,因为技术和语言,都是用来识别和解决所服务的主体的权责,保护并提升所服务的主体的权利的。特别对于软件领域来说,必须明白软件本身是怎么回事,解决什么问题,还要解决软件所服务的对象的领域本身是怎么回事,解决什么问题,这就要求更高了。

从架构的角度看如何写好代码?

 我们经常会听说,重写代码,推翻原有架构,重新设计等等说法,来说明架构的进化。这实际上就是当初为了完成任务,没有充分思考所带来的后果。这也并不是架构进化的事情,而是个人对问题领域的逐渐深入理解的过程。所以有必要再讨论一下,代码的架构应该是怎样的。
1.表达业务逻辑的代码,很多人把这部分叫做Domain Logic或者Domain Model这部分实际是来源于生活的,必须保持和现实生活中的切分一致,并非人为抽象而成。
2.对于用户提供访问并保存业务逻辑运行结果的代码。计算机状态保存有缺陷,本机保留业务运行结果有很大问题,一般都在外存储设备上保存,也便于扩展。
3.我们真正想快速完成代码工作,就要克服自己对时间恐惧,真正去研究业务问题,相关stakeholder的利益,把这个变成我们的习惯,写代码时候应该出现逻辑的地方出现逻辑,让不该出现的地方不出现,一旦不该出现地方出现逻辑,那就马上意识到这个地方就是坑,这个问题一定和业务的分析不透彻有关系。

理清技术,业务和架构的关系

1.技术就是为了解决业务的问题而产生的,没有业务技术就没有了存在的前提;
2.有了更好的技术,效率更差的技术就会慢慢被淘汰,消失,一切都遵从人类利益的诉求也就是业务,有人会问,不用钻木取火了,但弓弦加速转动木棍还可以用?没错,因为弓弦转动木棍这个技术,不是来生火的,是用来加速木棍转动的,所解决的问题不一样。但是两种不同的技术,合理结合起来,会更好更有效率的解决业务问题。
  所以技术与技术之间,有两种关系:
在解决同一个业务问题的前提下,更高效,更低成本的技术,会淘汰低效,高成本的技术。这是人类利益诉求所决定的。

技术人员和业务人员关系;
1.技术人员很多时候关心的技术,和业务的主要目标往往不是直接对应的,业务也是负责某一部分的业务,也不是和业务的主要目标直接对应,都是树的分支节点,只有直接解决业务问题的技术,树的根节点,会和业务直接相关,所以一旦产生冲突,一般必须两个根节点碰面才能解决问题。
2.在软件各行业这个根节点技术就是软件,这也就是为什么架构师要认识什么叫软件,软件解决谁的问题,什么问题,软件本身又是咋样分拆,才能更好组合不同技术,完成业务目标,而软件里面和业务直接相关,只有Business Domain这一部分。

posted @ 2017-05-15 17:43  Sonnyb  阅读(233)  评论(1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