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_《未来世界的幸存者》阮一峰--4/5

 

 

 

 阮一峰的个人网站:  传送门

《未来世界的幸存者》:传送门

书籍_《未来世界的幸存者》阮一峰--1/5  传送门

 书籍_《未来世界的幸存者》阮一峰--2/5  传送门

 书籍_《未来世界的幸存者》阮一峰--3/5  传送门

 书籍_《未来世界的幸存者》阮一峰--4/5  传送门

 书籍_《未来世界的幸存者》阮一峰--5/5  传送门 

 

 

个性也是一种竞争力  文章:传送门

 

    2016年3月,有一条新闻,一个网名叫做“papi 酱”的姑娘,得到了1200万元风险投资。

    新闻稿这样说:

    “真格基金、罗辑思维、光源资本和星图资本宣布对papi酱投资1200万元,占股12%;papi酱团队持股88%,估值1亿元。”

    据报道,papi 酱今年29岁,是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的在读研究生。她从2015年下半年开始,在网上发布各种二三分钟的短视频而走红。在视频里面,她以独白秀的形式,通过夸张的表情,以及变音器、对口型、方言等形式,大讲男女关系、社会现象等等。

    光看视频的标题,就不难想象她谈论的内容:《当女人说“没事”的时候,到底在说些什么?》、《像个台湾人一样说东北话》、《美女的痛苦你们根本就不懂啊》……

    “我们统计了一下主流平台的数据,papi 酱的视频总播放量超过 2.9 亿次,每集平均播放量 753 万。其中,点击最高的一集视频《有些人一谈恋爱就招人讨厌》,全网播放量达 2093 万次。这还只是 papi 酱个人账号的数据,不包括其他账号转发的情况。”
案例:“papi 酱”

 

  风险投资不再是技术创业者的专享了,人人都可以拿风投,人人都可以创业,只要你有足够的粉丝。

 

  技术的演进,似乎已经到了这样一个阶段:使用门槛极低,任何人都可以轻易掌握使用方法。

 

    手机行业就是技术泛化的一个例子。以前的手机行业,比的是谁的功能强,现在比的是各家的特色,比如配置、拍照、外观等等。因为如今的手机从外形到功能高度雷同,所有厂商都掌握基本技术,功能大家都一样。

    苹果公司就是一个例子,创始人乔布斯个性张扬,把控一切方面,从产品设计到软件功能,甚至苹果商店的柜台布置,无不体现他的个性和审美。结果使得苹果的产品有一种独特的人格和文化,吸引着全世界的消费者。可惜乔布斯死后,苹果的这种个性特色正在逐渐丧失。

    papi酱也是这样的例子。她以前拍过写真,当过女主角,因为没有个性,结果都没走红。反而是素颜出镜,本色演出,对着摄像头恶搞,却开始全国出名。更极端的还有Lady Gaga,原来只是一个纽约酒吧的小歌手,就是因为穿着个性化的奇装异服,而变成世界巨星。

    今后,产品竞争的重点,很可能就不是技术了(因为大家的基本技术都差不多),而是产品的服务、外观设计、文化等非技术方面。其中很重要的一项,就是产品的个性。因为其他方面都容易复制,但个性最难复制。如果一个产品充斥着非常浓郁的个性,这样的产品最难被取代。
泛例:产品竞争的重点

 

  个性变成竞争力,还有一个原因是技术造成的。技术发展的一大结果就是差异消失。

 

  当你和其他人用的都是一样的产品时,你就开始怀念差异和个性了

 

 

要聊天,先付费  文章:传送门

 

    2015年底,李笑来老师众筹他的新书,每份金额2555元。但是,那本书已经开源了,任何人都可以免费阅读。你缴了钱,唯一的权利就是可以加入专属的聊天群。也就是说,这其实不是众筹,而是出售聊天群的会员资格。
    
    更严苛的是,在这个群里,你还不能随便聊天,群规写得很清楚。

    群内不鼓励闲聊;
    不得发广告;
    不得传播盗版书籍;
    允许讨论,不允许争论;
    每天 18:00 - 21:00 期间可聊天;其他时间尽量不要闲聊,大家时间都有限,尽量不要打搅大伙;否则可能会被扣积分。
   
     我很好奇,会有人愿意出几千元,加入一个不能聊天的聊天群吗?

    接下来的事情,刷新了我对互联网的认识。

    两天之内,众筹金额就超过了100万元。到今年4月份,这个聊天群的会员规模达到了3000人左右。不仅如此,笑来老师还成立了一家公司,专门开发支持这种收费聊天群的App。这家公司已经拿到了风险投资,将专门服务于各种各样的收费群。在笑来老师的亲自指导下,其他的收费群也开始建立起来了,比如池建强老师建了一个“工程师技术分享群”,会员费是1024元/年,现在也有700多个会员了。
案例:李笑来老师

 

  “年轻的程序员刚从学校毕业,横跨整个国家,搬到一个没有熟人的新地方,基本上出于孤独,他们只好每天工作12个小时以上。 所以毫不奇怪地,那么多的程序员都非常渴望多一点人际交往,他们涌向在线社区,比如聊天室、论坛、开源项目和网络游戏。”    ------《软件随想录》

 

    “第一空间是居住空间(也就是家),第二空间是工作空间,第三空间是休闲娱乐空间,在那里会见朋友、喝啤酒、谈天说地,享受人际交往的乐趣。典型的第三空间是咖啡馆、酒吧、美发店、露天啤酒店、桌球房、俱乐部这一类地方。”
案例:《绝好的地方》人类的日常生活主要分布于三个空间

 

  我(作者)现在的认识是,社交需求是一个极大的市场,网络社交才刚刚起步,潜力无限,现有软件根本没有很好地满足这些需求。

 

 

即将来临的卖文时代  文章:传送门

 

    (1)网络电台喜马拉雅FM推出了付费音频。马东主持的《好好说话》,每天6分钟,教你沟通、说服、谈判、辩论、演说五大说话技巧,售价198元。第一天的销售额就突破500万元,一周后突破1000万。

    (2)果壳网推出了付费问答服务“分答”,你可以打款给某个用户,要求他用真人语音回答你的问题。其他人只需支付1元钱,就能“偷听”到他的回答,而提问者和回答者,可以平分所有来自“偷听”的收益。上线一个多月,据说就有1000万人参与,产生了50万条问答,金额超过了1800万。有人花了3000元,向王思聪提问:“你的人生还有什么买不起?”。后者回答了45秒,有22812人偷听了答案,这些偷听令提问者净赚了8406元,王思聪则赚了14406元。

    (3)知乎推出了付费的实时问答服务“知乎Live”。创新工场董事长李开复在线谈创业,回答网友的问题,定价499元的200张门票一抢而空,当日收益10万元。

    (4)罗辑思维推出了“得到”App,可以付费订阅专栏和购买各种音频节目(比如,1.99元购买《人类简史》的浓缩版,原书38万字浓缩成1.8万字,据称帮你节省了6小时阅读时间)。李笑来老师的专栏《通往财富自由之路》,每年的订阅费是199元,目前已有超过60000个人购买。
案例:内容付费

 

  付费购买他人生产的内容,听上去似乎稀松平常,但在互联网上,这是一件很不平常的事。因为网络的生态就是免费,浏览网页免费、听歌免费、看视频免费,鲜有人对内容收费。不是大家不想收费,而是很难卖出去,迄今为止,传统媒体试图对内容收费,几乎都失败了。

 

    (1)实用性内容:最典型的就是股票分析和彩票分析。据一个做网上文库的朋友透露,像《学习心得》、《思想汇报》、《考察总结》这一类的文章,也非常好销。

    (2)知识性内容:主要是论文。

    (3)娱乐性内容:主要是网络小说。定价是一毛钱看一章,结果就出现了3000多章的小说。
付费的内容分成三类

 

  微信据说也要推出付费阅读,如果消息属实,这个功能一旦对大众开放,付费阅读将成为常态,手机上将有铺天盖地的付费内容,任何人可以把任何文章放到这个平台上销售。

 

  以前那种内容放上互联网只能免费、不能收费的时代将会结束,互联网的商业模式将会被改写。

 

 

微媒体时代  文章:传送门

 

《长江日报》曾经报道过武汉一个网络主播的生活。

    “谭洁一周5天,从14时到16时直播。一个自拍竿,一部手机,一个充电器,每天谭洁拿着手机在武汉三镇到处逛,直播自己吃饭、坐公交、买衣服、逛街等日常生活以及所见所想。记者在江汉路中心百货的麦当劳见到了谭洁,当时直播平台上有3万多人正在线看她。……谭洁粉丝多,除了6000元的底薪,加上“礼物提成”,一个月能拿2万左右。”
案例:武汉一个网络主播的生活

 

    首先,传统的大媒体公司将会遭遇生存危机。遍地开花的微媒体,使得人们不再那么需要那些大媒体公司了。许多传统媒体会死去,那些最优秀的媒体还会继续生存下去,因为它们是公认的可靠消息来源。

    其次,媒体的节目导向将发生变化。总体上,大媒体的节目虽然制作更精良,但是成本较高(用户不得不看广告),有更多商业化的成分,它们的目标是生产出来的内容,给尽可能多的人看。

    再次,以后不会再有超大型的媒体公司,只会有超大型的媒体平台。这已经是互联网时代的普遍趋势了:世界最大出租车公司 Uber 不拥有任何出租车,最大内容提供商 Facebook 不生产任何内容,最大网商阿里巴巴不拥有任何商店,最大旅馆 Airbnb 不拥有任何房间。同样的,未来最大的媒体将不生产任何内容,只提供内容的消费和交易的平台,现在的 Youtube 已经初具这样的雏形了。


Home > 案例篇 > 微媒体时代
微媒体时代
作者:阮一峰

直播是2016年最火爆的互联网热点之一,各大网络公司纷纷推出自己的直播平台。从最早的游戏直播、歌舞直播,发展到现在的包罗万象。你只要打开手机摄像头,就可以随时随地直播,逛街直播、聚餐直播、烧菜直播等都出现了。

直播实际上已经变成了一种大众娱乐。2016年9月,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了《关于加强网络视听节目直播服务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其中有这样一条。

“未经批准,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在互联网上使用‘电视台’、‘广播电台’、‘电台’、‘TV’等广播电视专有名称开展业务。”

这就是说,直播的时候,你不能把自己称为电视台。这条规定不禁让我想到了一个问题,因为绝大多数直播都是一个人在搞,那么有没有可能,一个人就能办一个电视台呢?

传统的电视台,一个人肯定办不起来。三个最基本的岗位——采访、编辑、播出——一个人是搞不定的。我国最基层的县级电视台,哪怕消息都靠通讯员,也往往有几十人的编制。

互联网不一样:播出不用操心,只要摄像头对准自己就可以;节目内容就是直播主题加上旁白(歌舞类直播还要唱歌跳舞);提前做一些准备,当然最好,没有任何准备,想到哪里说到哪里,问题也不大。所以,互联网直播完全可以一个人包办。事实上,很多人已经把直播当职业了,每天晚上都开台,从晚饭后一直直播到半夜,靠粉丝打赏来赚钱。这种情况下,就等于一个人做了一个频道,不仅采、编、播集于一身,还集成了广告部门。从功能上来讲,一个互联网直播间就是一个微型的网络电视台了。

《长江日报》曾经报道过武汉一个网络主播的生活。

“谭洁一周5天,从14时到16时直播。一个自拍竿,一部手机,一个充电器,每天谭洁拿着手机在武汉三镇到处逛,直播自己吃饭、坐公交、买衣服、逛街等日常生活以及所见所想。记者在江汉路中心百货的麦当劳见到了谭洁,当时直播平台上有3万多人正在线看她。……谭洁粉丝多,除了6000元的底薪,加上“礼物提成”,一个月能拿2万左右。”

美国有一部电影《楚门的世界》,讲的是主人公楚门生活在一个巨大的摄影棚里面,每天24小时的生活都被制作成肥皂剧,向全世界播出。上文的那位谭洁姑娘,已经把这段情节变成了活生生的现实。不同的是,楚门的背后是一个上百人的团队,而谭洁只有一个人。

如果每个人都是一个微型媒体,就像无数座移动的小电视台,每时每刻向外界发送着信号,那么媒体的生态就完全不一样了。

以前是大媒体时代,一个城市只有几家媒体,所有人从这些媒体获取消息。现在是微媒体时代,周围到处是形形色色的媒体。你不仅消费别人提供的消息,自己也在源源不断地“播放”消息。用计算机术语来说,以前的媒体生态是“中央集中式”,现在是“网状分布式”,媒体分子化了。

这种媒体生态的根本性变化,意味着什么呢?

首先,传统的大媒体公司将会遭遇生存危机。遍地开花的微媒体,使得人们不再那么需要那些大媒体公司了。许多传统媒体会死去,那些最优秀的媒体还会继续生存下去,因为它们是公认的可靠消息来源。

微媒体会变得比大媒体更受欢迎,其中一些会走上商业化运营的道路,最终变成大型媒体公司。对于用户来说,收看大媒体的节目与收看微媒体的节目,并无差异,两者的地位是平等的。大媒体将被迫与微媒体在同一条起跑线上竞争,这对于微媒体是巨大的机会。不管你是谁,都有机会成名15分钟。那些大媒体的广告客户,完全可能变成你的广告客户。

其次,媒体的节目导向将发生变化。总体上,大媒体的节目虽然制作更精良,但是成本较高(用户不得不看广告),有更多商业化的成分,它们的目标是生产出来的内容,给尽可能多的人看。

微媒体不一样,它根本不是商业驱动的,而是以兴趣和自我展示为主要诉求。你收看微媒体,其实就是在收看主播的个性和想法。所以,微媒体兴起后,媒体的视角将由宏观(社会、经济、政治、历史等等)转向更微观、更自我。

再次,以后不会再有超大型的媒体公司,只会有超大型的媒体平台。这已经是互联网时代的普遍趋势了:世界最大出租车公司 Uber 不拥有任何出租车,最大内容提供商 Facebook 不生产任何内容,最大网商阿里巴巴不拥有任何商店,最大旅馆 Airbnb 不拥有任何房间。同样的,未来最大的媒体将不生产任何内容,只提供内容的消费和交易的平台,现在的 Youtube 已经初具这样的雏形了。

    最后,媒体会变得极度廉价化,以前是每个人都拥有个人主页(Facebook、微信、微博都是个人主页平台),将来是每个人都有一个媒体。微媒体为个人带来了极大机会,让你把自己传播出去。以前,人们盼着上电视,让别人知道自己是谁;将来你的个人媒体上,你永远都是主角。问题是如何吸引别人来看,媒体推广将成为每个人的必修课。微媒体的时代,你必须学会如何把自己传播出去。
这种媒体生态的根本性变化,意味着什么呢?

 

 

未来的娱乐业  文章:传送门

 

  “电影行业正在死亡,互联网蓬勃兴起。未来会有更好的娱乐方式,让人们乐在其中,杀死电影和电视。”    ------Paul Graham 

 

    回答是,电影是被动体验,旅行是主动体验。

    电影(包括电视)需要观众坐在屏幕前,从头到尾看完节目。整个过程中,你都是被动的接收者,导演和编剧安排你看什么,你就必须看什么。基本上,电影的模式就是你坐在那里,等着看接下来什么情节发生。

    旅行则是你拥有选择权,每一步都由自己决定。电影让你“看到”他人的生活,旅行则是让你“亲历”他人的生活。所以,它们不能互相替代。电影告诉你一个巴黎的故事,旅行让你走在巴黎的大街上,那是不一样的体验。

    那么,能不能有一种新的娱乐方式,做到“电影 + 旅行”?我的意思是,它把电影和旅行结合为一体,让你在电影中旅行,在旅行中“亲历”电影。
电影与旅行的差异是什么?

 

    上周,我在玩一个叫做《刺客信条》的电子游戏。我扮演一个法国大革命时期的刺客,去完成一系列任务。

    我操纵着游戏,在巴士底狱、凡尔塞宫、塞纳河、巴黎圣母院这些地方奔走,与路易十六、拿破仑、罗伯斯庇尔交谈。有那么一刻,当我在三级会议的会场外面,被皇家士兵拦住,一辆双轮马车擦身而过,扬起一片灰尘。我的头顶突然落下一阵水滴,那是洗衣女工晾塞在二楼窗外的破衣服。我不禁有点恍惚,仿佛身处1789年的巴黎。

    我觉得,游戏中的巴黎比真实的巴黎,更有巴黎的感觉。我去过欧洲,说实话,走在欧洲的马路上,跟走在国内的马路,没有太大的区别,无非就是人家的马路更窄、高楼更矮,建筑更漂亮而已。但是,这个游戏让我有强烈的身处异国他乡、风云际会的感觉。现在,我对巴黎大革命有了更深切的理解和体验,好像亲身参加了一遍。
案例:亲身体验"刺客信条"

 

  "娱乐业的发展方向,就是让消费者更多地参与进来。现在的电影模式做不到这一点,所以会被淘汰;VR 游戏允许消费者全身心参与,这才是未来的方向,VR 电影应该很快就会出现。"

 

  "马云说,十年以后中国最大的两个产业,是健康产业(Health)和文娱产业(Happy),简称“双H产业”。前者让人民更健康,后者让人民更快乐。"

 

  也许未来,你在网上订购了一段情节,就能进入一个全新的故事世界,这个世界有可能是真实的,也有可能是 VR 的,对你来说都一样,因为它们看上去几乎完全相同。你只知道,你在街头遇到的每个人、每件事,都是游戏安排好的。

 

 

技术教育的兴起  文章:传送门

 

    有一年,我在台湾环岛旅行。

    花莲的海边,我遇到一对台湾青年夫妻,带着女儿在海滩上玩。我们聊了起来。

    当时,我还在高校当老师。他们问我,是否觉得台湾的孩子很幸福。我说为什么?爸爸指着女儿说:“这些小孩没有升学压力啊。”

    这倒是事实。台湾有100多所高校,可是生育率不断萎缩,导致很多大学招不到学生。有一篇报道说:

    2006年,台湾考生每科只需考到15分就可以上大学,2007年这个纪录被打破,4科加起来只需18分,2008年更夸张,总分7分就能当大学生了。7分就能上大学,因此成为年度笑话。有人调侃:“即使什么都不会,选择题全部猜 C 都能上不错的学校吧!”

    但是,这不能解释一个现象。我想了一会,对那位爸爸道出我的疑惑:“如果考大学如此容易,为什么台湾有那么多补习班呢?”

    没到过台湾的人,想象不到补习班可以做成一个这么大的产业:台湾最热闹的商业街上,都是补习班的霓虹广告;补习班老师是高收入行业,名师就是富豪,也是全社会的知名人物。我不明白,为什么补习班有那么多学生,明明没有升学压力啊?

    爸爸答不出来,想了半天,只说“父母都希望孩子出人头地啊”。
案例:台湾人的教育

 

  谷歌公司推出了一款实时翻译耳机 Buds,已经上市了。你把耳机戴上,对方说英语,你会实时听到翻译后的中文;你用中文回答,对方会听到英文!有了这个东西,未来还有必要去上口语补习班吗?

 

    2004年,新加坡领导人李光耀承认了一个错误。独立之初,他决定所有新加坡人不管智商如何,都要学习两门语言,一门是英语,另一门是该人的母语(马来语或汉语)。后来,他发现这个决定有大问题,熟练掌握两门语言,对于人民的要求实在太高了。大多数人根本做不到双语,哪怕学习多年英语,一开口还是结结巴巴,词不达意。强迫所有人学英语,实在是浪费国民的生命。于是,这一年新加坡政府改变规定,只要求人民学习一门语言即可。
案例:新加坡学语言

 

  只有技术,才有可能让你翻身。比特币就是一个例子,过去几年中,价格上涨了几百万倍。我知道的许多技术人都通过比特币发了财,而这只是技术带来的财富浪潮之中的一个突出案例。如果你了解技术,你就会看到有这样的机会。

  我(作者)有一种悲观的预感。未来只有两种途径可以改变人生,一种是学习技术,另一种是购买彩票。

posted @ 2018-08-07 13:34  Cynical丶Gary  阅读(163)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