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想2

是的,是懒人造就了方法。

  在差不多同一时间的愚公和李冰两个人同样面对的是移山的问题。愚公是勤快的,他马上采取了办法,并把他的子子孙孙都加入到了移山的队伍中,他来不及思考,他要赶快行动。他勤快,勤快的今天可以比昨天多凿一倍的石头或者在愚公的项目计划的首页就写着朱笔大字:“吾今胜昨倍许,明胜今倍许,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快。”越是这么的勤快,越是没有时间思考。

  相反,李冰肯定是个懒人。闲到去看石头可不可以被烧爆。从烧水中得到的石头可以被火烧爆,加水尤甚的方法运用到烧山中大大加快了工程的进度,使得一座大山短时间内就被哗啦哗啦给碎掉了。如果李冰也像愚公一样日复一日的督促他的团队凿山,修堰筑坝,还要管团队的吃喝拉撒,他肯定是“受命以来,夙夜忧叹”,必定食难下咽,睡无安枕。可见方法起到了尤为重要的作用。一味的追求身体上的勤快,而懒于动脑,付出的将是成倍的精力,而精力毕竟有限。这的懒人并不是真正的懒人,他们把精力用在了方法的思考上。

   是的,是懒人造就了方法。

  勤快的人可以把一万行的代码写到一个程序里,并可以为了找一个函数的代码而在编译器里按5000次的pagedown/pageup,这么勤快的愚公是创造不了方法的。

  回想到早期的程序编程,是把代码打在穿孔纸带上,纸带必须是连续的,计算机才可以读取。直到后来有了汇编语言,刚开始的的程序简便,写在一个程序即可,后来大程序分多个文件,需要多个GOTO语句既不现实也不方便。直到后来出现了高级语言,习惯形成,人们还是习惯写在一个文件里。懒人的出现实现了程序的单元化,实现了程序的分工。是懒人创造了方法。

  然而这么一个方法并不是凭空出现的。你还记得你书桌上的书么,分类的相似的有联系的书放在一块,我们就可以很快的查找到。同样的知识也是一样,我们把学过的知识进行系统的有序的整理,在脑袋里分区域的放着,整齐的放在脑子里,那么在需要的时候就可以用到,好的方法正是知识的碰撞形成的。分区域的整理,我们就会更好的明白知识是干嘛用的,如何更好的开始,编程,以致可以编出一个好的软件。

  在思维的碰撞中,萌生了作者的思考,关于程序=算法+结构+方法的问题。面向过程开发中,过程是cpu提供的,单元是编译器提供的机制。程序员不必须创造什么方法就可以进行愚公式的开发工作。而至于伟大的工程类的项目需要的还是面向对象的方法。过程和单元出现了,工程应运而生。面向过程是对流程,结构和方法的高度概括。而面向对象只解决了结构和编程方法的问题,而并没有对流程进行改造。事件和模型的驱动,使“方法”问题得以实现。编程的以更好地造福人们。

posted @ 2015-09-25 19:36  小小花儿  阅读(124)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