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兴趣求职80%会失败,为什么
转载:http://blog.csdn.net/foruok/article/details/53500801
最近在分答上收到了下面几个问题:
- 大学毕业不到两年,换了快十个工作了,总觉得工作不适合自己,总想辞职,怎么办?
- 博士在读,但感觉对自己研究方向没兴趣,缺乏科研热情,该怎么办?
- 毕业一年心态不好换了两份工作,现在很迷茫,找工作找不到合适喜欢的,我该如何调整自己的状态重新出发?
注:分答中搜索安晓辉可找到我
看来很多人都想做自己的喜欢的工作,会因为不喜欢当下在做的事情而焦虑,选择离职。那么,该怎么判定自己到底是喜欢当下的工作还是不喜欢?
所谓兴趣
听到一段旋律优美的音乐,会对小提琴发生兴趣;吃了别人做的板栗红烧肉,也想自己做做看;去摄影展看到美轮美奂的照片,就想马上买一部单反也到悬崖边上拍云卷云舒;路上见到踩着旱冰鞋刷街的人从身边呼啸而过,很可能心中一动打算明天就到广场练滑冰……
当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等感受到了某件事情带给我们新奇、快乐,我们就很容易对其产生兴趣。这个阶段的兴趣,停留在感官阶段,处在“想要”层面,只看到美好的一面,甚至不自觉的放大美好的一面。
当你在感官上受到刺激,对一件事产生了兴趣,就可能会去做。而做的时候,事情的本质就会暴露出来——一件事情既有新奇好玩的一面也有滞涩艰难的一面,当你遇见了滞涩艰难的那一面,很可能就会产生“怎么会这样啊”、“一点儿也不好玩”之类的想法,就会有挫败感。当你不能从做这件事中获得新奇、快乐的体验,就会放弃,这个浅层的兴趣就失去了进一步发展的机会。
如果你在尝试之后真的感受到了快乐、愉悦(明显比不适感强烈),那你就愿意继续做下去,就愿意经常性的来做,这样,初期的感官兴趣就成了乐趣,就可以保持下来。比如你听歌,听了之后又去了解这首歌背后的故事,了解之后你会更愿意听;比如你吃到好吃的菜,会琢磨它是你怎么做出来的,你自己要是做出来了你会更高兴;比如你在影展看到令人惊叹的照片,会思考摄影者是怎么选景、构图,如果你体会的指引你拍出了更好的照片,你会寻找机会更多地看好的摄影作品……
某件事成了你的乐趣,你也愿意去做,就可能萌发把这件事做到出类拔萃的想法,如果你能够持续地、刻意地练习(参见《刻意练习》一书),就可能成为这方面的高手和行家。这个时候,你可能会觉得这件事是我一辈子想做的,我就要在这方面有所成就。于是,乐趣就转变成了志趣。
这就是兴趣的三个层次:(感官)兴趣、乐趣、志趣。
兴趣与离职
沿着兴趣往志趣这条路走,有两个明显的时期,可能让你对自己的兴趣产生怀疑
- 从兴趣到乐趣之间的挫败期
- 从乐趣到志趣之间的停滞期
很多想根据自己的兴趣找工作、实际上频繁换来换去的朋友,其实是在不断地经历挫败期。他们觉得工作应该与自己的兴趣结合起来,也遵循这点来找工作,但是一旦真的开始从事一种职业,就发现远不是自己想象的那么回事——今天这点让自己不舒服明天那个让自己难受后天又有东西让自己受挫,这和原来的想象之间的差距太大了,各种不适冲击着自己,就觉得眼下这工作不合适,就又对其他的工作发生了兴趣,萌生了“那个更好”、“那个更适合自己”之类的想法,就有了跳槽的冲动。
可是如果跳过去呢,其实干上一段时间,又会回到被不适感包围、怀疑自己不喜欢、准备再跳这样的路上了,于是就形成了下面的循环:
实际上,这些朋友不是不喜欢工作,而是不喜欢那个挫败的、狼狈的、不堪的自己。而他们喜欢另一个工作,对另一个感兴趣,又往往是因为还没开始,偏向臆想这份还没开始的工作的好处,一旦开始呢,就又进入做不好、不喜欢的死胡同里来了。
还有一部分朋友,在尝试时接受了感兴趣的工作中也存在各种各样的不适这种事实,愿意为了自己喜欢的事而接纳那些不那么喜欢的因素,度过了挫败期,在当下的岗位上干了一段时间,慢慢进入了停滞期。
当一个人进入停滞期,会发现自己在这段时间内进步缓慢,多努力一点还是少努力一点,都是那个样子,没什么差别。此时就会产生怀疑,就可能把自己的瓶颈期归因为正在做的事情不是自己的真爱,产生再去寻找喜欢的工作的想法。
但其实从事任何一种职业,都会经历快速成长期,进入看似停滞的高原期,高原期后面还可能有突破,就看你能不能找到新的增长点,持续努力,刻意练习,迎来质变。
下面是能力发展曲线图,说明了精力投入和能力成长的关系。
破解兴趣与工作的迷局
下面是日本经营之圣稻盛和夫突破自己讨厌的工作走向成功的经历,也许能给我们一些启发。
稻盛和夫大学毕业后找不到工作,后来托关系进了一家濒临倒闭的陶瓷厂(松风工业)。松风工业经营惨淡,员工工资都发不下来,旁边小卖部的老板都说在这里上班老婆都找不到。稻盛和夫对瓷器不感兴趣,又拿不到工资,吃穿用度都成问题非常苦闷,一度徘徊在黑社会堂口前,想要加入他们。
过了没几个月,与稻盛和夫同时加入松风工业的几位同事先后离职,很快只剩他和另外一位同事。两人看看在松风工业陶待下去不是个事儿,就去参加自卫队干部候补生学校的考试,两人都通过了,只要从家里拿到户口簿就可以报道了。那位同事的家人很快寄来了户口簿,稻盛和夫写给家里的信却石沉大海——他哥哥非常恼火,认为“家里节衣缩食把你送进大学,多亏老师介绍才进了精度的公司,结果你不到半年就忍不住要辞职?真是一个忘恩负义的家伙。”,气愤之余据不寄送户口簿复印件。
后来只剩稻盛和夫一个人继续留在破败的松风工业。此时他已经无法选择,只好从自己身上开刀了。他不再抱怨工作和没有工资,决心要先埋头工作,于是铺盖卷一卷,锅碗瓢盆都搬进实验室,睡在那里,昼夜不分,极度认真的投入工作。
后来稻盛和夫接受了一项新任务,研究开发一种叫作“镁橄榄石”的新材料,这是一种新型陶瓷,绝缘性超好,特别适合于高频电流。但这种材料极难合成成型,因为没有合适的粘性材料。当时全世界只有通用电气(GE)一家成功合成“镁橄榄石”。
稻盛和夫在像样的实验设备都没有的境况下日以继夜的工作,反复试验,结果却总是不理想。为了解决“粘性”的问题,稻盛和夫每天思考、试验,绞尽脑汁,百思不得其解,到了几乎痴狂的地步。有一天他在走进实验室时被某个容器绊了一下,差点跌倒,下意识一看脚下,鞋上沾了试验用的松香树脂。正当他要喊“谁把松香搁在这个地方!”时福至心灵,立即架起一个简单的锅,将陶瓷原料和松香放入锅中,一边加热一边混合……
后来,成功了!令人头痛的难题就这样解决了,稻盛和夫称那一瞬间为“神的启示”。
稻盛和夫后来创立“京瓷”,上市,成为世界五百强企业。再后来又创立KDDI,再度成为世界500强。稻盛和夫也成了唯一一位创立两家世界五百强公司的人。再后来78岁时出任日本航空公司懂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把日本航空公司重新带回世界500强。
任何一件事,如果你不投入时间和精力去驯养,就不可能产生真正的兴趣和热爱。多数时候我们是因为做得好而热爱,因热爱而做得更好。这才是事实的真相。
回头来看,其实兴趣对于寻找工作来讲,起的是一个过滤器的作用,它帮我们筛选出一个想做的职业列表,而到底哪个是你的真爱,则需要实践之后才知道,需要做好之后才知道。
如果遇到一点挫折和艰难,遭受一点挫败就放弃,那很可能陷入“感兴趣–>尝试–>放弃–>感兴趣……”这种恶性循环,最终什么也做不成。
假如你已经陷入了“感兴趣–>尝试–>放弃–>感兴趣……”这样的循环,常常感到茫然和挫败,那不妨先停下来,打破换来换去的恶性循环,聚焦在当下的事情,努力做到出类拔萃。
很多时候我们不是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没兴趣,而是没把事情做好,不喜欢那个挫败的自己。如果你真的做好了一件事,就很可能会开始喜欢这件事——因为你喜欢自己投入的感情和努力,你喜欢自己有价值的样子。
当你做好,当你取得令人高兴的成长,当你做到出类拔萃,你的经历、眼界、思维,都会发生变化,那时的体会,和现在四处辗转寻求喜欢的工作而不得的感受,天差地别。
所以,从现在开始,精进吧,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
如何精进
有一本畅销书叫作《异类》,讲述了一万小时天才理论,大意是说,在大多数领域,持续做上一万小时,就可以成为高手。
有另外一本书,叫作《刻意练习》,它讲,只有你聚焦到某个方向,不断设定有挑战的目标,刻意地练习,反复的修正和改善,才能在持续投入大量的时间后成为高手。
这两本书和我们说的兴趣结合起来,为我们指明了精进的道路:
- 选择一个你感兴趣的方向
- 刻意练习
- 持续投入时间和精力
所谓刻意练习,简单说就是“3F”,即:
- Focus
- Feedback
- Fix it
Focus,指专注地做事,所谓专注,就是方向明确,聚焦当下,心无旁骛,积极努力。
Feedback,指反馈。我们在练习时,需要有高人陪伴,需要找到教练,能够及时给予我们准确的反馈,让我们知道差距。
Fix it,指修正,改善。当我们获得了反馈后,要根据反馈来改善自己的做法,这样才能进步。
如果我们在努力的过程中能够做到“3F”原则,持续一定时间后,就能成为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