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植 iperf 网络性能测试工具到 Android-P
.
.
.
.
.
新开发板使用了 Android-P 的方案,WiFi 刚刚调通,为了测试 WiFi 稳定性,需要使用 iperf 工具。但 Android 并没有提供这个工具,只能自己移植一份了。
首先下载源代码,下载地址:https://storage.googleapis.com/google-code-archive-source/v2/code.google.com/iperf/source-archive.zip
解压后删除 Makefile 等不相关的文件,并建立 Android.mk,内容如下:
1 LOCAL_PATH := $(call my-dir) 2 3 # Device executable. 4 # ========================================================= 5 6 include $(CLEAR_VARS) 7 8 LOCAL_MODULE := iperf 9 10 LOCAL_MODULE_PATH := $(TARGET_OUT_OPTIONAL_EXECUTABLES) 11 12 LOCAL_C_INCLUDES := $(LOCAL_PATH)/src 13 14 LOCAL_SRC_FILES := $(call all-c-files-under, src) 15 16 LOCAL_CFLAGS := -Wno-error -DIPERF_HOST=0 17 18 LOCAL_MODULE_TAGS := debug 19 20 LOCAL_FORCE_STATIC_EXECUTABLE := true 21 22 include $(BUILD_EXECUTABLE) 23 24 25 # Host executable. 26 # ========================================================= 27 28 include $(CLEAR_VARS) 29 30 LOCAL_MODULE := iperf_x86 31 32 LOCAL_C_INCLUDES := $(LOCAL_PATH)/src 33 34 LOCAL_SRC_FILES := $(call all-c-files-under, src) 35 36 LOCAL_CFLAGS := -Wno-error -DIPERF_HOST=1 37 38 LOCAL_LDFLAGS := -static 39 40 LOCAL_MODULE_TAGS := debug 41 42 include $(BUILD_HOST_EXECUTABLE) 43 44 45 include $(call first-makefiles-under,$(LOCAL_PATH))
接下来打开 src/flowlabel.h 文件,在 struct in6_flowlabel_req 结构体的定义外面加上条件编译指令,修改后如下所示:
1 // It's defined in bionic/libc/kernel/uapi/linux/in6.h 2 #if IPERF_HOST 3 struct in6_flowlabel_req 4 { 5 struct in6_addr flr_dst; 6 __u32 flr_label; 7 __u8 flr_action; 8 __u8 flr_share; 9 __u16 flr_flags; 10 __u16 flr_expires; 11 __u16 flr_linger; 12 __u32 __flr_pad; 13 /* Options in format of IPV6_PKTOPTIONS */ 14 }; 15 #endif
IPERF_HOST 这个宏是我们在 Android.mk 里面定义的,因为编译 arm 版 iperf 时,编译参数中会指定 boinic 的库,这个宏会出现重定义的情况。但编译 x86 版本的 iperf 时,不会链接这些库,所以这个结构体必须由本程序来定义。
接下来打开 src/iperf_api.c 文件,找到 iperf_new_stream(struct iperf_test *, int) 函数,里面有这样的变量定义:
char template[] = "/tmp/iperf3.XXXXXX";
由于 Android 没有 /tmp 目录,所以运行的时候会报错,所以我们把这个目录修改为 /data 目录,修改后的代码如下:
1 #if IPERF_HOST 2 char template[] = "/tmp/iperf3.XXXXXX"; 3 #else 4 char template[] = "/data/iperf3.XXXXXX"; 5 #endif
接下来把 src/config.h.in 重命名为 src/config.h:
>$ mv src/config.h.in src/config.h
最后一步,删掉 src/t_uuid.c、src/t_timer.c 和 src/t_units.c 三个文件,否则会出现 main() 函数冲突的错误。
当然,如果在 Android.mk 中通过 LOCAL_SRC_FILES 变量来指定每个要编译的源文件,再从中排除掉这三个文件也是可以的。不过这样做写的内容比较罗嗦,干脆把它们仨删掉,直接用 LOCAL_SRC_FILES := $(call all-c-files-under, src) 自动包含 src 目录下所有的 .c 文件。
>$ rm src/t_uuid.c src/t_timer.c src/t_units.c
mm 编译后会生成两个文件,分别是 arm 版和 x86 版的可执行程序。
>$ mm Install: out/host/linux-x86/bin/iperf_x86 Install: out/target/product/msm8909go/system/xbin/iperf
记录一个遇到的坑:
一开始编译的时候报这样一个错误:
error: unused parameter 'argc' [-Werror,-Wunused-parameter]
main() 函数的 argc 参数没有使用,一般来说报个警告就可以了,为什么直接报成错误了呢?
后来仔细研究了生成的编译命令发现里面带了 -Werror 参数,这个参数会将 warning 转换为 error,强制要求程序编译期间不能出现警告。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只需在 Android.mk 中指定 -Wno-error 参数即可:
LOCAL_CFLAGS := -Wno-error
iperf 工具的使用很简单,网上有很多教程,这里只给出几个示例。
启动服务端:
># iperf -s
-s 参数表示以服务端形式启动。
网上有些文章说如果使用 UDP 协议需要,指定 -u 参数。但经实测后发现,我使用的这个版本,服务端无需指定 -u 就可以支持 TCP 和 UDP 两种协议。
启动客户端:
./iperf_x86 -c 172.16.61.90 -u -t 600 -b 16M
-c 表示启动客户端,后面跟服务端的 IP 地址。
-u 表示使用 UDP 协议,不加此参数使用 TCP 协议。
-t 表示持续执行多少秒的测试,默认10秒。
-b 表示发送的数据包大小,TCP 默认使用最大带宽,UDP 默认1Mbits。
TCP 协议适合用来测试最大带宽,UDP 协议适合用来测试丢包率、网络抖动等情况。
作者:dybai
出自:https://0xcafebabe.cnblogs.com
赞赏:3Ky9q5HVGpYseBPAUTvbJBvM3h3FQ3edqr(BTC)
本作品采用知识共享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3.0 中国大陆许可协议进行许可。
欢迎转载,但未经作者同意必须保留此段声明,且在文章页面明显位置给出原文连接。
posted on 2019-04-10 20:34 0xCAFEBABE 阅读(1133) 评论(2) 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