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C学习笔记(一)PCB电路板层的设置
EMC学习笔记(一)PCB电路板层的设置
1.概述
在PCB的EMC设计考虑中,首先涉及的便是层的设置; 单板的层数由电源、地的层数和信号层数组成:电源层、地层、信号层的相对位置以及电源、地平面的分割对单板的EMC指标至关重要。
2.合理的层数
根据单板的电源、地的种类、信号密度、板级工作频率、有特殊布线要求的信号数量,以及综合单板的性能指标要求与成本 承受能力,确定单板的层数;对于EMC指标要求苛刻 (如: 产品需认证CISPR16 CLASS B) 而相对成本能承受的情况下,适当增加地平面乃是PCB的EMC设计的杀手锏之一。
2.1 VCC、GND的层数
单板电源的层数由其种类数量决定 : 对于单一电源供电的PCB,一个电源平面足够了 : 对于多种电源,若互不交错,可考虑采取电源层分割(保证相邻层的关键信号布线不跨分割区 ):对于电源互相交错 (尤其是象8260等IC,多种电源供电,且互相交错)的单板,则必须考虑采用2个或以上的电源平面,每个电源平面的设置需满足以下条件:
单一电源或多种互不交错的电源;
相邻层的关键信号不跨分割区:地的层数除满足电源平面的要求外,还要考虑;
元件面下面(第2层或倒数第2层) 有相对完整的地平面;
高频、高速、时钟等关键信号有一相邻地平面;
关键电源有一对应地平面相邻(如48V与BGND相邻).
2.2信号层数
在CAD现行工具软件中,在网表调入完毕后,EDA软件能提供一布局 、布线密度参数报告,由此参数可对信号所需的层数有个大致的判断: 经验丰富的CAD工程师,能根据以上参数再结合板级工作频率、有特殊布线要求的信号数量以及单板的性能指标要求与成本 承受能力,最后确定单板的信号层数。
信号的层数主要取决于功能实现,从EMC的角度,需要考虑关键信号网络(强辐射网络以及易受干扰的小、弱信号) 的屏蔽或隔离措施。
3.单板的性能指标与成本要求
面对日趋残酷的通讯市场竞争,我们的产品开发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 ; 时间、质量、成本是我们能否战胜对手乃至生存的基本条件 。对于高端产品,为了尽快将质量过硬的产品推向市场,适当的成本增加在所难免;而对于成熟产品或价格压力较大的产品,我们必须尽量减少层数、降低加工难度,用性价比合适的产品参与市场竞争。对于消费类产品,如,电视、VCD、计算机的主板一般都使用6层以下的PCB板,而且会为了满足大批量生产的要求、严格遵守有关工艺规范、牺牲部分性能指标。但对于诸如我司当初的GSM、目前的GSR等产品:为了尽快将稳定产品推向市场,在开发的初始阶段,过于强调成本、加工工艺因素毫无疑会对产品的开发进度 、质量造成一定的影响。
以下为目前我司与PCB供应商达成的PCB板加工价格列表,大家在考虑性能、成本时可作参
(表只给出以板厚为2.0mm的4层样板每平方厘米价格的比值,仅供参考)
4.电源层、地层、信号层的相对位置
4.1 VCC\GND平面的阻抗以及电源、地之间的EMC环境问题
(此问题有待深入研究、以下列出现有部分观点,仅供参考)
电源、地平面存在自身的特性阻抗,电源平面的阻抗比地平面阻抗高;
为降低电源平面的阻抗,尽量将PCB的主电源平面与其对应的地平面相邻排布并且尽量靠近,利用两者的糊合电容,降低电源平面的阻抗;
电源地平面构成的平面电容与PCB上的退电容一起构成频响曲线比较复杂的电源地电容,它的有效退糊频带比较宽,(但存在谱振问题)。
4.2 VCC、GND作为参考平面,两者的作用与区别
电源、地平面均能用作参考平面,且有一定的屏蔽作用,但相对而言,电源平面具有较高的特性阻抗,与参考电平存在较大的电位势差,从屏蔽的角度,地平面一般均作了接地处理,并作为基准电平参考点,其屏蔽效果远远优于电源平面;
在选择参考平面时,应优选地平面。
4.3 电源层、地层、信号层的相对位置
对于电源、地的层数以及信号层数确定后,它们之间的相对排布位置是每一个EMC工程师都不能回避的话题;
单板 层的排布一般原则:
a. 元件面下面(第二层) 为地平面,提供器件屏蔽层以及为顶层布线提供参考平面;
b. 所有信号层尽可能与地平面相邻;
c.尽量避免两信号层直接相邻;
d.主电源尽可能与其对应地相邻;
兼顾层压结构对称。
对于母板的层排布,鉴于我司现有母板很难控制平行长距离布线,对于板级 工作频率在50MHZ以上的 (50MHZ以下的情况可参照,适当放宽),建议排布原则:
a. 元件面、焊接面为完整的地平面 屏蔽) ;
b. 无相邻平行布线层;
c. 所有信号层尽可能与地平面相邻;
d.关键信号与地层相邻,不跨分割区。
注:具体PCB的层的设置时,要对以上原则进行灵活掌握,在领会以上原则的基础上,根据实际单板的需求,如:是否需要一关键布线层、电源、地平面的分割情况等,确定层的排布,切忌生搬硬套,或抠住一点不放。鉴于篇幅有限,本文仅列出一般原则,供大家参考。
以下为单板层的排布的具体探讨:
此方案为CAD室现行四层PCB的主选层设置方案,在元件面下有一地平面,关键信号优选布TOP层;至于层厚设置,有以下建议:
满足阻抗控制;
芯板 (GND到POWER) 不宜过厚,以降低电源、地平面的分布阻抗;保证电源平面的去藕效果;
为了达到一定的屏蔽效果,有人试图把电源、地平面放在TOP、BOTTOM层,即采用方案2:
此方案为了达到想要的屏蔽效果,至少存在以下缺陷:
电源、地相距过远,电源平面阻抗较大
电源、地平面由于元件焊盘等影响,极不完整
由于参考面不完整,信号阻抗不连续
实际上,由于大量采用表贴器件,对于器件越来越密的情况下,本方案的电源、地几乎无法作为完整的参考平面,预期的屏蔽效果很难实现:方案2使用范围有限。但在个别单板中,方案2不失为最佳层设置方案。以下为方案2在XX产品的接口滤波板中的使用案例;
案例 (特例): 在XX产品的接口滤波板XXX的设计过程中,出现了以下情况:
A,整板无电源平面,只有GND、PGND各占一个平面;
B,整板走线简单,但作为接口滤波板,布线的辐射必须关注;
C,该板贴片元件较少,多数为插件。
分析:
1,由于该板无电源平面,电源平面阻抗问题也就不存在了;
2,由于贴片元件少(单面布局) ,若表层做平面层,内层走线,参考平面的完整性基本得到保证,而且第二层可铺铜保证少量顶层走线的参考平面;3,作为接口滤波板,PCB布线的辐射必须关注,若内层走线,表层为GND、PGND,走线得到很好的屏蔽,传输线的辐射得到控制:
鉴于以上原因,在本板的层的排布时,我们决定采用方案2,即: GND、S1、S2、PGND,由于表层仍有少量短走线,而底层则为完整的地平面,我们在S1布线层铺铜,保证了表层走线的参考平面;
在传输XX产品的五块接口滤波板中,出于以上同样的分析,设计人员吴均决定采用方案2,同样不失为层的设置经典。
列举以上特例,就是要告诉大家,要领会层的排布原则,而非机械照搬。
此方案同方案1类似,适用于主要器件在BOTTOM布局或关键信号底层布线的情况;一般情况下,限制使用此方案。
对于六层板,优先考虑方案3,优选布线层S2,其次S3、S1。主电源及其对应的地布在4、5层,层厚设置时,增大S2-P之间的间距,缩小P-G2之间的间距(相应缩小G1-S2层之间的间距),以减小电源平面的阻抗,减少电源对S2的影响;
在成本要求较高的时候,可采用方案1,优选布线层S1、S2,其次S3、S4,与方案1相比,方案2保证了电源、地平面相邻,减少电源阻抗,但S1、S2、S3、S4全部裸露在外,只有S2才有较好的参考平面;
对于局部、少量信号要求较高的场合,方案4比方案3更适合,它能提供极佳的布线层S2。
对于单电源的情况下,方案2比方案1减少了相邻布线层,增加了主电源与对应地相邻,保证了所有信号层与地平面相邻,代价是:牺牲一布线层;
对于双电源的情况,推荐采用方案3,方案3兼顾了无相邻布线层、层压结构对称、主电源与地相邻等优点,但S4应减少关键布线;
方案4:无相邻布线层、层压结构对称,但电源平面阻抗较高: 应适当加大3-4、5-6,缩小2-3、6-7之间层间距;
方案5:与方案4相比,保证了电源、地平面相邻:但S2、S3相邻,S4以P2作参考平面: 对于底层关键布线较少以及S2、S3之间的线间窜扰能控制的情况下此方案可以考虑;
方案3: 扩大3-4与7-8各自间距,缩小5-6间距,主电源及其对应地应置于6、7层;优选布线层S2、S3、S4,其次S1、S5; 本方案适合信号布线要求相差不大的场合,兼顾了性能、成本:推荐大家使用:但需注意避免S2、S3之间平行、长距离布线;
方案4: EMC效果极佳,但与方案3比,牺牲一布线层:在成本要求不高、EMC指标要求较高、且必须双电源层的关键单板,建议采用此种方案: 优选布线层S2、S3。
对于单电源层的情况,首先考虑方案2,其次考虑方案1。方案1具有明显的成本优势,但相邻布线过多,平行长线难以控制。
以上方案中,方案2、4具有极好的EMC性能,方案1、3具有较佳的性价比:
对于14层及以上层数的单板,由于其组合情况的多样性,这里不再一一列举。大家可按照以上排布原则,根据实际情况具体分析。
以上层排布作为一般原则,仅供参考,具体设计过程中大家可根据需要的电源层数、布线层数、特殊布线要求信号的数量、比例以及电源、地的分割情况,结合以上排布原则灵活掌握:对于个别有争议的内容我们尽可能提供相关的实验数据、案例,给予界定,在此之前,建议大家优选推荐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