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U性能调优

 

CPU 性能指标

CPU 使用率

  • 用户 CPU 使用率,包括用户态 CPU 使用率(user)和低优先级用户态 CPU 使用率(nice),表示 CPU 在用户态运行的时间百分比。用户 CPU 使用率高,通常说明有应用程序比较繁忙。
  • 系统 CPU 使用率,表示 CPU 在内核态运行的时间百分比(不包括中断)。系统 CPU 使用率高,说明内核比较繁忙,上下文切换过多。
  • 等待 I/O 的 CPU 使用率,通常也称为 iowait,表示等待 I/O 的时间百分比。iowait 高,通常说明系统与硬件设备的 I/O 交互时间比较长。
  • 软中断和硬中断的 CPU 使用率,分别表示内核调用软中断处理程序、硬中断处理程序的时间百分比。它们的使用率高,通常说明系统发生了大量的中断。
  • 除了上面这些,还有在虚拟化环境中会用到的窃取 CPU 使用率(steal)和客户 CPU 使用率(guest),分别表示被其他虚拟机占用的 CPU 时间百分比,和运行客户虚拟机的 CPU 时间百分比。

平均负载(Load Average)

平均负载是指单位时间内,处于可运行状态和不可中断状态的进程数。所以,它不仅包括了正在使用 CPU 的进程,还包括等待 CPU 和等待 I/O 的进程。

它反应了系统的整体负载情况,主要包括三个数值,分别指过去 1 分钟、过去 5 分钟和过去 15 分钟的平均负载,可以反应系统的负载趋势。

理想情况下,平均负载等于逻辑 CPU 个数,这表示每个 CPU 都恰好被充分利用。

如果平均负载大于逻辑 CPU 个数,就表示负载比较重了,而一般建议当平均负载高于逻辑 CPU 数量 70% 的时候,你就应该分析排查负载高的问题了

进程上下文切换

无法获取资源而导致的自愿上下文切换;

被系统强制调度导致的非自愿上下文切换。

上下文切换,本身是保证 Linux 正常运行的一项核心功能。但过多的上下文切换,会将原本运行进程的 CPU 时间,消耗在寄存器、内核栈以及虚拟内存等数据的保存和恢复上,缩短进程真正运行的时间,成为性能瓶颈。

CPU 缓存的命中率

CPU 缓存的速度介于 CPU 和内存之间,缓存的是热点的内存数据。根据不断增长的热点数据,这些缓存按照大小不同分为 L1、L2、L3 等三级缓存,其中 L1 和 L2 常用在单核中, L3 则用在多核中。从 L1 到 L3,三级缓存的大小依次增大,相应的,性能依次降低(当然比内存还是好得多)。而它们的命中率,衡量的是 CPU 缓存的复用情况,命中率越高,则表示性能越好。

 

 工具列表

第一个维度,从 CPU 的性能指标出发。也就是说,当你要查看某个性能指标时,要清楚知道哪些工具可以做到。

第二个维度,从工具出发。也就是当你已经安装了某个工具后,要知道这个工具能提供哪些指标。

 

 思路和方法

思路

整个排查方向应该是系统---》进程---》进程的系统调用或者应用级代码。

这张图里,列出了 top、vmstat 和 pidstat 分别提供的重要的 CPU 指标,并用虚线表示关联关系,对应出了性能分析下一步的方向。通过这张图你可以发现,这三个命令,几乎包含了所有重要的 CPU 性能指标,比如:

  • 从 top 的输出可以得到各种 CPU 使用率以及僵尸进程和平均负载等信息。
  • 从 vmstat 的输出可以得到上下文切换次数、中断次数、运行状态(正在运行或者等待运行的进程数)和不可中断状态的进程数。
  • 从 pidstat 的输出可以得到进程的用户 CPU 使用率、系统 CPU 使用率、以及自愿上下文切换和非自愿上下文切换情况。

另外,这三个工具输出的很多指标是相互关联的,所以,我也用虚线表示了它们的关联关系,举几个例子你可能会更容易理解。

常用观测方法

工具法检查CPU

  • uptime:检查负载平均数以确认CPU负载是随时间上升还是下降。负载平均数超过了CPU数量通常代表CPU饱和。
  • vmstat:每秒运行vmstat,然后检查空闲列,看看还有多少余量。少于10%可能是一个问题。
  • mpstat:检查单个热点(繁忙)CPU,挑出一个可能的线程扩展性问题。
  • top/prstat : 看看哪个进程和用户是CPU消耗大户。
  • pidstat /prstat: 把CPU消耗大户分解成用户和系统时间。
  • perf / dtrace / stap / oprofile : 从用户时间或者内核时间的角度剖析CPU使用的堆栈跟踪,以了解为什么使用这么多CPU。
  • perf / cpustat : 测量CPI。

USE方法检查CPU

USE方法可以在性能调查的早期,在更深入和更耗时的其他策略之前,用来发现所有组件内的瓶颈和错误。

对于每个CPU,检查一下内容:

  • 使用率:CPU繁忙的时间(未在空闲线程中)
  • 饱和度:可运行线程排队等待CPU的程度
  • 错误:CPU错误,包括可改正错误

错误可以优先检查,因为检查通常较快,并且最容易理解。有些处理器和操作系统可以感知到可以改正错误的上升(错误更正码,ECC),并在不可改正错误造成CPU失效前关闭一个CPU作为警示。检查错误包括检查是否所有CPU都在线。

优化方向

怎么评估性能优化的效果?

为了评估性能优化效果,我们需要对系统的性能指标进行量化,并且要分别测试出优化前、后的性能指标,用前后指标的变化来对比呈现效果。我把这个方法叫做性能评估“三步走”。

  • 确定性能的量化指标。
  • 测试优化前的性能指标。
  • 测试优化后的性能指标。

  先看第一步,性能的量化指标有很多,比如 CPU 使用率、应用程序的吞吐量、客户端请求的延迟等,都可以评估性能。那我们应该选择什么指标来评估呢?我的建议是不要局限在单一维度的指标上,你至少要从应用程序和系统资源这两个维度,分别选择不同的指标。比如,以 Web 应用为例:

  • 应用程序的维度,我们可以用吞吐量和请求延迟来评估应用程序的性能。
  • 系统资源的维度,我们可以用 CPU 使用率来评估系统的 CPU 使用情况。

之所以从这两个不同维度选择指标,主要是因为应用程序和系统资源这两者间相辅相成的关系。

  接下来两步,还是以刚刚的 Web 应用为例,对应上面提到的几个指标,我们可以选择 ab 等工具,测试 Web 应用的并发请求数和响应延迟。而测试的同时,还可以用 vmstat、pidstat 等性能工具,观察系统和进程的 CPU 使用率。这样,我们就同时获得了应用程序和系统资源这两个维度的指标数值。

注意:

第一,要避免性能测试工具干扰应用程序的性能。通常,对 Web 应用来说,性能测试工具跟目标应用程序要在不同的机器上运行。

第二,避免外部环境的变化影响性能指标的评估。这要求优化前、后的应用程序,都运行在相同配置的机器上,并且它们的外部依赖也要完全一致。

多个性能问题同时存在,要怎么选择?

性能测试的领域,流传很广的一个说法是“二八原则”,也就是说 80% 的问题都是由 20% 的代码导致的。只要找出这 20% 的位置,你就可以优化 80% 的性能。所以,我想表达的是,并不是所有的性能问题都值得优化。

第一,如果发现是系统资源达到了瓶颈,比如 CPU 使用率达到了 100%,那么首先优化的一定是系统资源使用问题。完成系统资源瓶颈的优化后,我们才要考虑其他问题。

第二,针对不同类型的指标,首先去优化那些由瓶颈导致的,性能指标变化幅度最大的问题。比如产生瓶颈后,用户 CPU 使用率升高了 10%,而系统 CPU 使用率却升高了 50%,这个时候就应该首先优化系统 CPU 的使用。

CPU 优化

清楚了性能优化最基本的三个问题后,我们接下来从应用程序和系统的角度,分别来看看如何才能降低 CPU 使用率,提高 CPU 的并行处理能力。

应用程序优化

首先,从应用程序的角度来说,降低 CPU 使用率的最好方法当然是,排除所有不必要的工作,只保留最核心的逻辑。比如减少循环的层次、减少递归、减少动态内存分配等等。

除此之外,应用程序的性能优化也包括很多种方法,我在这里列出了最常见的几种,你可以记下来。

编译器优化:很多编译器都会提供优化选项,适当开启它们,在编译阶段你就可以获得编译器的帮助,来提升性能。比如, gcc 就提供了优化选项 -O2,开启后会自动对应用程序的代码进行优化。

算法优化:使用复杂度更低的算法,可以显著加快处理速度。比如,在数据比较大的情况下,可以用 O(nlogn) 的排序算法(如快排、归并排序等),代替 O(n^2) 的排序算法(如冒泡、插入排序等)。

异步处理:使用异步处理,可以避免程序因为等待某个资源而一直阻塞,从而提升程序的并发处理能力。比如,把轮询替换为事件通知,就可以避免轮询耗费 CPU 的问题。

多线程代替多进程:前面讲过,相对于进程的上下文切换,线程的上下文切换并不切换进程地址空间,因此可以降低上下文切换的成本。

善用缓存:经常访问的数据或者计算过程中的步骤,可以放到内存中缓存起来,这样在下次用时就能直接从内存中获取,加快程序的处理速度。

系统优化

从系统的角度来说,优化 CPU 的运行,一方面要充分利用 CPU 缓存的本地性,加速缓存访问;另一方面,就是要控制进程的 CPU 使用情况,减少进程间的相互影响。

具体来说,系统层面的 CPU 优化方法也有不少,这里我同样列举了最常见的一些方法,方便你记忆和使用。

CPU 绑定:把进程绑定到一个或者多个 CPU 上,可以提高 CPU 缓存的命中率,减少跨 CPU 调度带来的上下文切换问题。

CPU 独占:跟 CPU 绑定类似,进一步将 CPU 分组,并通过 CPU 亲和性机制为其分配进程。这样,这些 CPU 就由指定的进程独占,换句话说,不允许其他进程再来使用这些 CPU。

优先级调整:使用 nice 调整进程的优先级,正值调低优先级,负值调高优先级。优先级的数值含义前面我们提到过,忘了的话及时复习一下。在这里,适当降低非核心应用的优先级,增高核心应用的优先级,可以确保核心应用得到优先处理。

为进程设置资源限制:使用 Linux cgroups 来设置进程的 CPU 使用上限,可以防止由于某个应用自身的问题,而耗尽系统资源。

NUMA(Non-Uniform Memory Access)优化:支持 NUMA 的处理器会被划分为多个 node,每个 node 都有自己的本地内存空间。NUMA 优化,其实就是让 CPU 尽可能只访问本地内存。

中断负载均衡:无论是软中断还是硬中断,它们的中断处理程序都可能会耗费大量的 CPU。开启 irqbalance 服务或者配置 smp_affinity,就可以把中断处理过程自动负载均衡到多个 CPU 上。

最后千万避免过早优化

千万避免过早优化

因为,一方面,优化会带来复杂性的提升,降低可维护性;

另一方面,需求不是一成不变的。针对当前情况进行的优化,很可能并不适应快速变化的新需求。这样,在新需求出现时,这些复杂的优化,反而可能阻碍新功能的开发。

所以,性能优化最好是逐步完善,动态进行,不追求一步到位,而要首先保证能满足当前的性能要求。当发现性能不满足要求或者出现性能瓶颈时,再根据性能评估的结果,选择最重要的性能问题进行优化。

 

posted @ 2020-11-24 20:42  -零  阅读(1071)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