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s 跳跃表实现
转载自:http://www.cnblogs.com/WJ5888/p/4516782.html
Redis中支持的数据结构比Memcached要多,如基本的字符串、哈希表、列表、集合、可排序集,在这些基本数据结构上也提供了针对该数据结构的各种操作,这也是Redis之所以流行起来的一个重要原因,当然Redis能够流行起来的原因,远远不只这一个,如支持高并发的读写、数据的持久化、高效的内存管理及淘汰机制...
从Redis的git提交历史中,可以查到,2009/10/24在1.050版本,Redis开始支持可排序集,在该版本中,只提供了一条命令zadd,宏定义如下所示:
{"zadd",zaddCommand,4,REDIS_CMD_BULK|REDIS_CMD_DENYOOM},
那么什么是可排序集呢? 从Redis 1.0开始就给我们提供了集合(Set)这种数据结构,集合就跟数学上的集合概念是一个道理【无序性,确定性,互异性】,集合里的元素无法保证元素的顺序,而业务上的需求,可能不止是一个集合,而且还要求能够快速地对集合元素进行排序,于是乎,Redis中提供了可排序集这么一种数据结构,似乎也是合情合理,无非就是在集合的基础上增加了排序功能,也许有人会问,Redis中不是有Sort命令嘛,下面的操作不也是同样可以达到对无序集的排序功能嘛,是的,是可以,但是在这里我们一直强调的是快速这两个字,而Sort命令的时间复杂度为O(N+M*Log(M)),可排序集获取一定范围内元素的时间复杂度为O(log(N) + M)
root@bjpengpeng-VirtualBox:/home/bjpengpeng/redis-3.0.1/src# ./redis-cli 127.0.0.1:6379> sort set 1) "1" 2) "2" 3) "3" 4) "5" 127.0.0.1:6379> sort set desc 1) "5" 2) "3" 3) "2" 4) "1"
在了解可排序集是如何实现之前,需要了解一种数据结构跳表(Skip List),跳表与AVL、红黑树...等相比,数据结构简单,算法易懂,但查询的时间复杂度与平衡二叉树/红黑树相当,跳表的基本结构如下图所示:
Redis的跳跃表由zskiplistNode和skiplist两个结构定义,其中 zskiplistNode结构用于表示跳跃表节点,而 zskiplist结构则用于保存跳跃表节点的相关信息,比如节点的数量,以及指向表头节点和表尾节点的指针等等。
上图展示了一个跳跃表示例,其中最左边的是 skiplist结构,该结构包含以下属性。
-
header:指向跳跃表的表头节点,通过这个指针程序定位表头节点的时间复杂度就为O(1)
-
tail:指向跳跃表的表尾节点,通过这个指针程序定位表尾节点的时间复杂度就为O(1)
-
level:记录目前跳跃表内,层数最大的那个节点的层数(表头节点的层数不计算在内),通过这个属性可以再O(1)的时间复杂度内获取层高最好的节点的层数。
-
length:记录跳跃表的长度,也即是,跳跃表目前包含节点的数量(表头节点不计算在内),通过这个属性,程序可以再O(1)的时间复杂度内返回跳跃表的长度。
结构右方的是四个 zskiplistNode结构,该结构包含以下属性
-
层(level):
节点中用1、2、L3等字样标记节点的各个层,L1代表第一层,L代表第二层,以此类推。
每个层都带有两个属性:前进指针和跨度。前进指针用于访问位于表尾方向的其他节点,而跨度则记录了前进指针所指向节点和当前节点的距离(跨度越大、距离越远)。在上图中,连线上带有数字的箭头就代表前进指针,而那个数字就是跨度。当程序从表头向表尾进行遍历时,访问会沿着层的前进指针进行。
每次创建一个新跳跃表节点的时候,程序都根据幂次定律(powerlaw,越大的数出现的概率越小)随机生成一个介于1和32之间的值作为level数组的大小,这个大小就是层的“高度”。
-
后退(backward)指针:
节点中用BW字样标记节点的后退指针,它指向位于当前节点的前一个节点。后退指针在程序从表尾向表头遍历时使用。与前进指针所不同的是每个节点只有一个后退指针,因此每次只能后退一个节点。
-
分值(score):
各个节点中的1.0、2.0和3.0是节点所保存的分值。在跳跃表中,节点按各自所保存的分值从小到大排列。
-
成员对象(oj):
各个节点中的o1、o2和o3是节点所保存的成员对象。在同一个跳跃表中,各个节点保存的成员对象必须是唯一的,但是多个节点保存的分值却可以是相同的:分值相同的节点将按照成员对象在字典序中的大小来进行排序,成员对象较小的节点会排在前面(靠近表头的方向),而成员对象较大的节点则会排在后面(靠近表尾的方向)。
有了上面的跳表基本结构图及原理,自已设计及实现跳表吧,这样当看到Redis里面的跳表结构时我们会更加熟悉,更容易理解些,【下面是对Redis中的跳表数据结构及相关代码进行精减后形成的可运行代码】,首先定义跳表的基本数据结构如下所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
|
在代码中我们定义了跳表结构中保存的数据为Key->Value这种形式的键值对,注意的是skiplistNode里面内含了一个结构体,代表的是层级,并且定义了跳表的最大层级为32级,下面的代码是创建空跳表,以及层级的获取方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
|
在这段代码中,使用了随机函数获取过元素所在的层级,下面就是重点,向跳表中插入元素,插入元素之前先查找插入的位置,代码如下所示,代码中注意update[i]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
|
下面是代码中删除节点的操作,和插入节点类似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
|
最后,附上一个不优雅的测试样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
|
有了上面的跳表理论基础,理解Redis中跳表的实现就不是那么难了
Redis中跳表的基本数据结构定义如下,与基本跳表数据结构相比,在Redis中实现的跳表其特点是不仅有前向指针,也存在后向指针,而且在前向指针的结构中存在span跨度字段,这个跨度字段的出现有助于快速计算元素在整个集合中的排名
//定义跳表的基本数据节点 typedef struct zskiplistNode { robj *obj; // zset value double score;// zset score struct zskiplistNode *backward;//后向指针 struct zskiplistLevel {//前向指针 struct zskiplistNode *forward; unsigned int span; } level[]; } zskiplistNode; typedef struct zskiplist { struct zskiplistNode *header, *tail; unsigned long length; int level; } zskiplist; //有序集数据结构 typedef struct zset { dict *dict;//字典存放value,以value为key zskiplist *zsl; } zset;
将如上数据结构转化成更形式化的图形表示,如下图所示
在上图中,可以看到header指针指向的是一个具有固定层级(32层)的表头节点,为什么定义成32,是因为定义成32层理论上对于2^32-1个元素的查询最优,而2^32=4294967296个元素,对于绝大多数的应用来说,已经足够了,所以就定义成了32层,到于为什么查询最优,你可以将其想像成一个32层的完全二叉排序树,算算这个树中节点的数量
Redis中有序集另一个值得注意的地方就是当Score相同的时候,是如何存储的,当集合中两个值的Score相同,这时在跳表中存储会比较这两个值,对这两个值按字典排序存储在跳表结构中
有了上述的数据结构相关的基础知识,来看看Redis对zskiplist/zskiplistNode的相关操作,源码如下所示(源码均出自t_zset.c)
创建跳表结构的源码
//#define ZSKIPLIST_MAXLEVEL 32 /* Should be enough for 2^32 elements */ zskiplist *zslCreate(void) { int j; zskiplist *zsl; //分配内存 zsl = zmalloc(sizeof(*zsl)); zsl->level = 1;//默认层级为1 zsl->length = 0;//跳表长度设置为0 zsl->header = zslCreateNode(ZSKIPLIST_MAXLEVEL,0,NULL); for (j = 0; j < ZSKIPLIST_MAXLEVEL; j++) { //因为没有任何元素,将表头节点的前向指针均设置为0 zsl->header->level[j].forward = NULL; //将表头节点前向指针结构中的跨度字段均设为0 zsl->header->level[j].span = 0; } //表头后向指针设置成0 zsl->header->backward = NULL; //表尾节点设置成NULL zsl->tail = NULL; return zsl; }
在上述代码中调用了zslCreateNode这个函数,函数的源码如下所示=
zskiplistNode *zslCreateNode(int level, double score, robj *obj) { zskiplistNode *zn = zmalloc(sizeof(*zn)+level*sizeof(struct zskiplistLevel)); zn->score = score; zn->obj = obj; return zn; }
执行完上述代码之后会创建如下图所示的跳表结构
创建了跳表的基本结构,下面就是插入操作了,Redis中源码如下所示
zskiplistNode *zslInsert(zskiplist *zsl, double score, robj *obj) { zskiplistNode *update[ZSKIPLIST_MAXLEVEL], *x; //update[32] unsigned int rank[ZSKIPLIST_MAXLEVEL];//rank[32] int i, level; redisAssert(!isnan(score)); x = zsl->header; //寻找元素插入的位置 for (i = zsl->level-1; i >= 0; i--) { /* store rank that is crossed to reach the insert position */ rank[i] = i == (zsl->level-1) ? 0 : rank[i+1]; while (x->level[i].forward && (x->level[i].forward->score < score || //以下是得分相同的情况下,比较value的字典排序 (x->level[i].forward->score == score &&compareStringObjects(x->level[i].forward->obj,obj) < 0))) { rank[i] += x->level[i].span; x = x->level[i].forward; } update[i] = x; } //产生随机层数 level = zslRandomLevel(); if (level > zsl->level) { for (i = zsl->level; i < level; i++) { rank[i] = 0; update[i] = zsl->header; update[i]->level[i].span = zsl->length; } //记录最大层数 zsl->level = level; } //产生跳表节点 x = zslCreateNode(level,score,obj); for (i = 0; i < level; i++) { x->level[i].forward = update[i]->level[i].forward; update[i]->level[i].forward = x; //更新跨度 x->level[i].span = update[i]->level[i].span - (rank[0] - rank[i]); update[i]->level[i].span = (rank[0] - rank[i]) + 1; } //此种情况只会出现在随机出来的层数小于最大层数时 for (i = level; i < zsl->level; i++) { update[i]->level[i].span++; } x->backward = (update[0] == zsl->header) ? NULL : update[0]; if (x->level[0].forward) x->level[0].forward->backward = x; else zsl->tail = x; zsl->length++; return x; }
上述源码中,有一个产生随机层数的函数,源代码如下所示:
int zslRandomLevel(void) { int level = 1; //#define ZSKIPLIST_P 0.25 while ((random()&0xFFFF) < (ZSKIPLIST_P * 0xFFFF)) level += 1; //#ZSKIPLIST_MAXLEVEL 32 return (level<ZSKIPLIST_MAXLEVEL) ? level : ZSKIPLIST_MAXLEVEL; }
图形化的形式描述如下图所示:
理解了插入操作,其他查询,删除,求范围操作基本上类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