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己走出来的星座
发现 blog 里头有这样一个坑,似乎是因为退役时为了抓紧时间颓废空出的。
发现了就补上了吧,当然遗憾的是现在的我已经不同于退役当下的我,“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突围
说实话,没有一些机遇我是很难碰上这条路的。
由玩具 Scratch 结缘最简单的编程,然后是 Pascal,然后马上是 C++。对编程的爱好,很大程度上是受了 Mr_Spade 前辈的影响,而我真正启蒙是在遇见 Z 老师之后。
他作为一个普通的编程老师来到县城,来到一个从来没人认真搞过 OI 的“蛮夷之地”发展零基础的信息竞赛。几乎没有人知道 OI 是干什么的,比如找个路人问问,他极大概率不知道啥是 OI,如果你提示他是电脑上的比赛,他恐怕第一个想到游戏电竞。
Z 老师自己并没有强大的竞赛背景,也不是什么知名教练。到了最后我的水平也并不在他下,然而这段启蒙的经历却是我最怀念的。XJ 的同学们似乎时常将本校宣传文章里主教练十几年前“与学生一起发明网络流算法”作为饭时的谈资与笑料,而我却实在有所体会。十几年前,信竞产业方兴未艾,加之信息闭塞,相比今日确实有不少学习上的障碍。而这和如今的小县城是几乎一样的境遇,好在至少有网络资源,然而也需要有妥善利用的水平。对于一些高级的算法与数据结构,或是高妙的解法,我们常常是一起讨论,学生不一定会,而老师也不一定想的到位。
我的竞赛启蒙过程相比常人或许漫长了许多,不少人经过集训,一个月就有拿普及组一等奖的水平,而我的整个初中生涯都在为了这个简陋的目标努力。没有集训,没有停课,只有自己在学校功课之余自己抽出别人打游戏的时间敲敲键盘。如果不是我经常主动留在 Z 老师的班里练习,说出来你们可能不信,一周只有两个小时的时间学习 OI。
最后我得以突出重围,凭借县里第一个普及组一等奖走入更广阔的天地,而这段看似庸人的过往却成了我独一无二的非凡历史。最近听说 Z 老师还在组织竞赛的教育事业,他还在开荒于家乡的 OI 土地。我期望有一天有更多的老乡后辈开启这扇新世界的大门。
榫
在竞赛时光对文化课比较抵触。距离最后一次联赛最后两周时,班主任突然指着我的 CSP“二等奖”说,“你周末还是去补文化课吧。”怎么说呢?临近决赛——对我而言——却说出这样的话,是不是多少有些离谱呢?我不行邪,觉得只是老师冲动了口胡出来两句,于是下课抽空私下交流了。
结果态度不仅没有什么变化,反而更加明确了:滚回你的文化课!我实在不堪忍受,以颤颤微微的声音别过老师后,浑浑噩噩地荡到宿舍,把自己的魔幻现实的后半天终结在自己的被窝和无声的泪珠中。
最后两周,我以平淡得诡秘的心情过日,和主席随意推一推 ACM 的 VP。毕竟该哭的泪水早该尽了,不应把自己该死的负能量当成垃圾塞进同学的嘴里。
云淡风轻居然发挥出了最佳状态——我的 NOIP 分数在 270 左右,属于我比较好的水平。
事后我时不时就会浮现出当天绝望的对话,但是在日复一日的风化下,原始绝望的外壳似乎在逐渐淡去,我慢慢地尝试以理性剖析这段对话。
班主任只会在忿然大作时才会将一些类似“撒手不管”以及“辞职”等胡话,而那次和我讲话时显然是冷静的。而作为一个班主任,显然不会不顾这样一场重要的比赛中的选手心态问题。也就是说,她考虑过了,深思熟虑,然后让我文化课。
最后我想,我并不真实是 CSP 二等奖的水平,这她必然看在眼里的,而我却常常在大型比赛中发挥失常。或许是想借此扭转我的心态,做个类似孤注一掷——可能还算比较精心的计划——的尝试。一般而言,越想着自己的分数、奖项以及前途这些在赛场全然不该想的东西,就越是发挥失常。回想起来我貌似也确是如此:这就是一次可谓成功的尝试了。
将这一段呈现于此。既是借古人事以知来者,也是试图烙下星点的过往。
卯
我是草根文化课,除了人均水平的信息技术,没有什么天生专长的科目——G12 数学只在高三下及格过,甚至考过 76 分。我是实实在在从年纪倒数爬上中等水平的,这就使得我有一个踏踏实实经历底层的机会,因而给了我不同于当年竞赛的一些视角。
其间我对文化课本身有所改观,也对从前一些不成熟的想法有了更理智的看法:之前的 OI 社交圈,反观则越看越像饭圈;之前大家对羟基“同仇敌忾”,现在反而有所理解了;之前认为通过竞赛保送、朝九晚五的才是成功的选手,而现在却觉得并不尽然;之前看各位流行人物的游记,常常借其滑稽甚至哗众的言辞消遣求乐,现在看来和高考语文近乎程式的八股相比,在内涵上也只是王八笑鳖、半斤八两;之前自以为竞赛的生活才真正有意义,现在竟说不清那个更贫瘠……
当然我一直坚持对过去的尊重,但尊重也包含了反思:毕竟曾用优越的目光睥睨凡人众生的,不知何时也要像被赶出故宫的溥仪一样无所适从。
怎么说呢?这扇新世界的大门里面,曾几何时也是我的囚室。
文化课的生活没有给我多大感动,却给了我一样的伤痕。姑且不谈吧。
结
本文来自博客园,作者:-Wallace-,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https://www.cnblogs.com/-Wallace-/p/souveni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