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构漫谈读后感

一、什么是架构

      王老师以人类文明发展史中的团结合作完成工作为例子,当完成一个相对复杂的工作时,一个人完成的话,需要按部就班一步一步的去完成,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且考虑到有的人擅长的方面不多,在不擅长的方面就要花费更多时间,因此,一个人完成工作不仅效率低时间长,而且可能质量也不高。但是如果有不同长处的人进行相对应工作的分工,不仅可以并行,同时施工,还能保证工作质量,于是这一整个工作被分割成了无数个小工作,不同的人完成不同的小工作,自此,社会的架构的概念出现。尤其要注意:需要是人进行的工作,不需要人来完成的谈不上架构。总结一下,架构就是:

  1. 根据要解决的问题,对目标系统的边界进行界定。
  2. 并对目标系统按某个原则的进行切分。切分的原则,要便于不同的角色,对切分出来的部分,并行或串行开展工作,一般并行才能减少时间。
  3. 并对这些切分出来的部分,设立沟通机制。
  4. 根据 3,使得这些部分之间能够进行有机的联系,合并组装成为一个整体,完成目标系统的所有工作。

    二、认识概念是理解架构的基础

      用王老师的例子,首先,我们思考,为什么杯子叫杯子,从属性来看,杯子如果碎了还能不能叫杯子,不能,因为它不再具有杯子的功能,所以,概念是通过它的作用来定义的,因此,要学好架构一定要有认识本质的能力,除此之外,王老师还让我对抽象的理解有了新的看法,抽象实际上是把不同的概念的相似的部分合并在一起,形成一个新的概念。因此我们要正确的认识概念,能够发现概念背后所代表的问题,进而才能够认识目标领域所需要解决的问题,这样才能够为做好架构打好基础。不仅是架构,其他方面一样适用。

 

    三、如何做好架构之识别问题

      

     看看在我们处理问题的时候,都会犯什么样的错误:

        1、被告知要处理一个问题,但是交过来的实际上是一个解决方案,不是问题本身

        2、被告知要处理一个问题,直接通过直觉就有了一个解决方案,马上考虑解决方案如何落地,或者有几种解决方案,选哪个合适

 

      在王老师的文章中,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就是:发现问题永远都比解决问题来的更加重要。

      我们大多数时候都是在埋头解决问题,可我们很少考虑过我们解决的是谁的问题,在聊天中被我们自动忽略的主语成为了我们犯错的主要原因,我们每天忙碌在解决问题中,解决来解决去,最终有可能问题越来越多,有可能走了弯路,有可能解决的不是用户想要解决的问题,还有可能解决错了。因此,在与人沟通的时候我们要明确问题的主语,我们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再切身处地的去思考要如何解决。

      总结一下,要正确的认识问题,需要问两个问题:

       1、这是谁的问题?
       2、有什么问题?

 

    四、如何做好架构之架构切分

     切分就是利益的调整,有些人,拿着大把利益,但是他们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他们撑不住了,需要切分,切分利益而获取时间和精力,有些人能力有限,不做切分就完不成任务,于是他们需要切分利益,也就是负责其中的一部分,做架构的调整。但是切分也有原则:

      1、一件连续的,有周期的事不可分割;

      2、切分的部分的负责人的权利和义务是对等的;

      3、切分出来的部分,不应该超出一个自然人的负载;

      4、切分是内部活动,内部无任怎么切,对整个系统的外部应该是透明的;

      另外要注意,在切割的时候,一定要保证对所有人的长远利益是有益的,这样才能形成一个新的利益循环,良性的发展下去。

     总结一下
      1、架构的切分的导火索是人的负载太重。
      2、架构的切分实际就是对 stakeholder 的利益进行切分或合并,使得每个 stakeholder 的权责是对等的,每个 stakeholder 可以为自己的利益负责。
      3、架构切分的最终结果都会体现在组织架构上,只有这样才能够让架构落地并推进。
      4、架构切分的结果一定是一个树状,这也是为什么会产生分层。层数越多沟通越多,效率越低,分层要越少越好。尽可能变成一颗平衡树,才能让整个系统的效率最大化。

    五、什么是软件

      简单地说,我们在硬件上编写出的程序,用来控制硬件的行为,就是软件。最开始软件只是程序员为了解决自己的问题而写代码,后来发现也可以为别人解决问题,自此,软件就此横空出世,逐渐发展成为一个行业。在有了软件之后,人们发现生活中的越来越多方面都可以和软件挂钩,我们的生活可以数字化,变得更好,更方便。于是,软件一点一滴渗入人们的生活,成为了人们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软件的主要目的,还是把人类的生活模拟化,提供更低成本,高效率的新的生活。所以,软件还是要依赖人的知识的。于是乎,简单的软件已经无法让人们满足了,人们开始研发更复杂更实用更方便的软件,慢慢的,人们发现一个人来完成工作量太大了,于是,人们开始结组开发,于是,人们开始不同分工,架构由此产生。

 

    六、给架构师实权

      王老师提到,架构师对时间有恐惧,因为架构师和程序员不一样,程序员是明确的为自己解决问题,没有很严格的时间限制,只需要在规定时间解决自己面前的问题即可,但是架构师不是,他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对产品的理解,汇聚成易懂的语言传递给程序员,他需要有充分的理解能力和思考能力,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准确无误的传达信息,在语言和沟通方面要很擅长。否则,未来,越来越少的人找你合作,逐渐没有收入,被淘汰。同时,架构师最好是领导职位,例如小组长等等,因为他会根据要求分配任务,也就是切分,他要考虑到每个人的利益,为人民服务,才能成为一个人心所向的好leader。所以,架构师需要有实权!!

    七、从架构的角度看,如何写好代码

      我们经常见到重写代码,推翻原有架构,重新设计等等说法,来说明架构的进化。这实际上就是当初为了完成任务,没有充分思考所带来的后果。这也并不是架构进化的事情,而是个人对问题领域的逐渐深入理解的过程。所以有必要再讨论一下,代码的架构应该是怎样的。要从三个方向,程序员,甲方和用户来看待软件,从而进行架构分析,最终决定最后的架构。

    八、理清技术、业务和架构的关系

      首先强调,有技术并不意味着就是架构师了,技术只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了技术如何解决问题,才是架构师的职责,学太多技术有时候反而不是好事,因为会不知道用什么来解决,所以,技术、业务和架构的关系可以总结为:

      技术总是在人类解决对业务的要求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产生,目的也是为了获取更大更好的利益。所以:

    1. 技术是为了解决业务的问题而产生的,没有了业务,技术就没有了存在的前提。
    2. 有了更好的技术,效率更差的技术,就会慢慢的被淘汰,消失,一切都遵从人类的利益诉求–也就是业务。

        所以技术与技术之间,有两种关系:
      3. 在解决同一个业务问题的前提下,更高效,更低成本的技术,会淘汰低效,高成本的技术。这是人类利益诉求所决定的。
      4. 一般刚开始解决根本问题的技术(钻木取火)的效率是比较低的,只是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从这一点上来说,技术才是业务的 enabler)。然后就会有提高效率的需求出现,要求改进这个技术。这个技术的低效率部分就会被其他人(或者技术发明人自己)加以改进,这部分就会形成新的技术。

posted @ 2023-02-19 17:52  软工小蜗牛  阅读(77)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