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想篇:9)关于结构工程师的一种打开方式

本章目的:观察世界的缝隙,寻求矛盾的解决之道

 

1.设备员的故事

这是一个网上的故事。分三回,如下:

 

1.1 张三的故事

张三是一名电工,是一名跨出大学校门工作仅2年多的电工从业者,经过市场求职,张三加盟一家民营企业做机修电工。由于张三有较好的理论和实践基础,所以很快能够独立操作,同时其主动提交建设性意见,并建立了《设备维护保养卡》、《设备维修申请单》、《设备每周动态表》等等常用管理工具。因为张三的工作主张是“设备平时的保养重于维修”,如此的管理方式,自然会给该工厂的基层管理者增加一些所谓的负担,之前是坏了就修,根本不注重平时的保养和维护,所以张三刚开始推行的时候,困难重重,但经过上级的支持和张三的努力,随后终于能顺利完成并执行此管理工作。
一年过去了,张三的工作变得越来越轻松和闲暇,因为平时大家都注重保养和维护,所以设备损坏的频率也大幅度下降。由于损坏频率下降,自然配件仓库也不需要采购大量的备品了,张三每天的工作也就是巡查一番,顺便填报维护保养表格等基础管理工具。没有设备维修,生产也一切正常,张三就开始利用时间,坐在电工房里学习。
又一年快过去了,张三的劳动合同也即将到期,在这个需要劳资双方共同协商的时候,张三提出自己的工资需要能够根据市场行情得到晋级。这个理由也合情合理,毕竟工作已经两年,不能再根据两年前的月薪定位现在的月薪(张三两年合同期内的薪水是1400元/月,此次要求加到1600元/月)。可最后的结果是:张三得到的是一纸《解聘通知书》,理由是:“张三工作较懒,经常躲在电工房看小说”,该通知书是这家民营企业的副总签发的,张三也未提出任何质疑,结清工资,打包走人。
//作者也干过张三类似的傻事,所以有些感触,才会放了这篇故事。帮了公司,伤了自己,这才是最难受的。

且张三走后,制度作废,所以很难说做的对。

 

1.2 李四的故事

张三离职了,自然还得招聘一位机修电工来接替张三的工作,于是乎通过该企业内部某个管理人员的介绍,李四来到该企业(每月薪水为2500元/月)。李四的过去谁也不知道,仅介绍人知晓,李四的技术水平如何,这里先不做评价,李四不愧叫李四,四大特长:
其一,说话,那是相当有技术,见到任何管理人员都是非常礼貌,人际关系处理的相当和谐;
其二,攻关能力,举一个例子,在该企业分夫妻房的时候,本来李四是没有资格的,但李四运用交际手段拿下主管分房的领导,获得资格;
其三,李四在机器设备维修上,基本上都是采用“更换配件”的方式。可想而知,此种维修方法,自然要做常规物料的库存。所以后来,一个电工房已经不够放置物料,最后经过领导们的层层会议讨论和决定,增加了一个电工物料仓库,由于该企业采购设备配件又没有严格的审查手续,自然这些配件源源不断的进入到仓库中;
其四,李四在工作中,很会替部分基层管理人员“减轻工作量”,尤其是减轻“设备保养维护”这些繁琐卡片的自检和盘查,以前是基层管理者填报的表格,每个月月底李四都会亲自填好上交,方便了别人也就方便了自己。
部分基层管理者都觉得:还是李四的技术好,我们都不做平时保养,人家李四还是能够搞定维修。这些话多了,自然就传到更高层的管理人员耳朵里了,于是乎,该企业上下部分管理者都认为:李四的技术确实好。
连高层管理者都认为李四的技术真的好,那么部分对此有异议的管理人员和员工呢?自然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于是你好我好,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虽然这篇文章有一种讽刺李四的味道在这里面,但不得不说,李四的做人做事,都是值得学习的,最后事情发展也都达到了自己的目的(目的不纯就是了)。

 

1.3 结局

故事讲到这里,我原本想结束,但怕此故事教坏某些朋友,所以还是把续集写下去……
某一天,空降的一位管理者加盟该企业,通过走访查证到李四的作风,同时查到李四现象的幕后组织,便通过组织变革的方法,将李四等人划离生产序列,转到总务系统管辖。如此一来,李四就失去了“靠山”,通过后续的几次设备维修,同时该空降管理者主动与采购人员加强设备配件的审查力度,平时完全做到“下马观花,走动管理”的方式,让李四没有空子可钻。李四最后抱着尝试的心态,再度使用糖衣炮弹轰炸空降管理者,可这位空降管理者根本不买账,李四终觉大势已去,罢了罢了,恰好合同到期,便以“工资太低”的借口离开。
//时代也是在发展的,李四的做法跟不上时代的变化罢了。

故事到这里作者最想问的是,那个设备管理的问题解决了么?经过一番折腾,最后企业得到了什么。

 

1.4 故事的小结

其实这个故事是有些总结的,有兴趣的读者可以直接网上搜查。
但作者想问的是,若是作为一名新入的职员,而非管理者,你是选择做张三,还是选择做李四呢?

有时候就是这样,常常是做人在左,做事在右。如何选择,是一个艺术的问题。

 

2.现有的结构设计方法与“张三”

回到机械设计的话题。
作者之所以先阐述上面那个的故事,因为某种意义上,现有的结构设计方法,与张三的做法有很多种相似的地方。如DFMA,FMEA,公差分析等。这些方法当然能给公司的产品带来好处,但同时也会有一些让人误解的缺陷。
如:
①给结构设计人员本身带来很大的负担:毕竟以前一些制造、装配的事情都是结构工程师做了;

②不能在前期快速出样品,没有让人眼前一亮的成果:如FMEA一般来说只是一堆表格;

③让人误以为很“闲”:前期在做DFMA、公差分析等表格,迟迟不出图纸;后期因为设计错误少了,去车间和生产线上忙碌改产品的时间少了。不忙碌自然容易让自己降低薪酬,或被开除。

④容易和领导层,同事唱反调,做人不好:这也是常事。现在都鼓励创新,也许领导、同事好不容易想出来的一个idea,在机械设计准则上只是常识性错误,所以结构工程师一口一个“不”字,能不让人讨厌么。

//这么一写,和上面的的“张三”真的很像。
关于现有的设计方法为什么的会有这种缺点,可以查看一下章节:
进阶篇:1)制造发展阶段与对设计的要求;
达人篇:3.4)APQP流程;

当然,读者自己去找找相关的文章资料是最好的。

 

3.传统的做法和“李四”

说完现有较好的设计方法后,再要说说传统的设计方法。

传统的设计方法容易出问题,也是事实。

为什么不用先进的设计方法,原因很多。

如很多公司关于结构工程师的概念就是:①画图,②解决问题;

//作者现在的工作也无非是在做这两件事。

公司面试的时候就是这么招人的,那么工程师进了一家公司后只能不是在修改图纸,就是在车间应对问题和赶样品。所以工程师在做设计时也不需要公差分析等那一套东西,画出图纸就可以做了。

赶紧做样品,赶紧进量产,然后常常出问题拖死在量产和上市前╮(╯▽╰)╭。

很多时候制度和环境如此,结构工程师为了适应而蜕变成“李四”,很难说有错吧。

但在做“李四”的同时也需要思考,社会需求和环境是在变化的,“张三”的那些知识,是否也需要学习一下。毕竟那个故事的结局,“李四”也不是赢家。

 

4.并非越有能力,越受到重视

从设备员的故事中可以看出,并非是越有能力越受到重视。

作为一名结构工程师,好的设计法固然要掌握,但不可以因为这些方法而恃才傲物。比起设计方法,反而是“李四”的做事手段更值得学习。
现在有很多正能量的鸡汤,但很多鸡汤的话只说了一半,就容易变得有毒了。

如微笑曲线中提倡设计的重要性,却没有说从入手角度和赚钱的速度上来说,制造和销售好多了。

 

 

武藏曲线的存在就证明微笑曲线就是一个坑。

 

5.先迎合,在引导,一种打开方式

作者后来想想,这种方式未必正确,但一味对着干就绝对不正确了。

这是一种打开方式。

不能因为环境如此就愤世嫉俗,那改变不了结果。也不能因为改不了就只满足做一些绘图工作,因为容易被淘汰。更不能因为急需成果而忙寻改变,到处得罪人,从而整死自己。

那么,怎么做才是对的?

抱歉,作者不知道。不如说这才是正常的,那么大的问题怎么可能简单的得到答案╮(╯▽╰)╭。

但是,一点所得还是有的,如:

一切交流的本质,都是“先迎合,后引导”--《人间世》,梁冬。

这是一种不错的打开方式。

 

6.各种的麻烦和不方便,即为世界的缝隙

所谓的缝隙,是人与人的隔阂,是麻烦,但也是机会,是潜入最好的路径。

在夹缝中求生存,原以为是一种不得已的状态,但现在颇有生活真谛的意味。

如*云的支*宝,只是简单抓住了付零钱不方便的那一点间隙,就有了巨大的发展。支*宝能做到的现金都能做到,仅仅是有那么一点不方便罢了。
在机械设计上的不方便就更多了,最简单的一套三维软件就在百万上下,正版一直是所有厂商的心病。

//作者现在的所在的外企,也为一套正版的bom软件坑的不能动弹,问题是那套软件的界面和C+的编程语言差不多。

再比如机械各种设计方法都没有对应方便的软件,如公差分析就作者所见还是几份EXCEL表格设计的比较好,这显然也是一种缝隙。

正确的潜入这种缝隙,是一种结构工程师不错的打开方式。

上述例子也是一种不合理,但这何尝不是一种缝隙。

 

7.附注

人生各个阶段不一样,有时候再想,能大声斥责别人的错误和各种不合理,未必不是一种正确。

而对各种不合理为委曲求全,反而在夹缝中生存,也未必是正确的。

所以这篇文章作者修正了一下。20191116

 

posted @ 2018-02-25 21:32  mdmodule  阅读(2195)  评论(2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