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个常用的思考分析思维模型

1、3C模型

3C战略三角模型是由日本战略研究的领军人物大前研一(Kenichi Ohmae)提出的,他强调成功战略有三个关键因素,在制定任何经营战略时,都必须考虑这三个因素。

 

2、AIDA模型

AIDA模型是营销沟通过程的一种。消费者从接触外界营销信息到完成购买行为,根据其反应程度的不同,可划分为注意(attention)、兴趣(interest)、欲望(desire)和行动(action)四个连续的阶段。是上述四个阶段英语首字母的组合。


3、Kano模型

KANO 模型是东京理工大学教授狩野纪昭(Noriaki Kano)发明的对用户需求分类和优先排序的有用工具,
以分析用户需求对用户满意的影响为基础,体现了产品性能和用户满意之间的非线性关系
根据不同类型的质量特性顾客满意度之间的关系,狩野教授将产品服务的质量特性分为五类:
基本(必备)型质量——Must-be Quality/ Basic Quality
期望(意愿)型质量——One-dimensional Quality/ Performance Quality
兴奋(魅力)型质量—Attractive Quality/ Excitement Quality
无差异型质量——Indifferent Quality/Neutral Quality
反向(逆向)型质量——Reverse Quality,亦可以将 'Quality' 翻译成“质量”或“品质”。
前三种需求根据绩效指标分类就是基本因素、绩效因素和激励因素


4、PERT网络图

PERT 网络分析法 (Program Evaluation and Review Technique) 即 “计划评估和审查技术”。简单地说,PERT 是利用网络分析制定计划以及对计划予以评价的技术。它能协调整个计划的各道工序,合理安排人力、物力、时间、资金,加速计划的完成。在现代计划的编制和分析手段上,PERT 被广泛的使用,是现代化管理的重要手段和方法。


5、RFM模型

RFM模型是衡量客户价值和客户创利能力的重要工具和手段。在众多的客户关系管理(CRM)的分析模式中,RFM模型是被广泛提到的。该机械模型通过一个客户的近期购买行为、购买的总体频率以及花了多少钱3项指标来描述该客户的价值状况。


6、SWOT分析模型

SWOT分析模型,又称为态势分析法EMBAMBA等主流商管教育均将SWOT分析法作为一种常用的战略规划工具包含在内。


7、安索夫矩阵

策略管理之父(father of strategic management)安索夫博士(Doctor Ansoff)于1957年提出 [1]  。以产品和市场作为两大基本面向,区别出四种产品/市场组合和相对应的营销策略,是应用最广泛的营销分析工具之一。


8、冰山模型

冰山模型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麦克利兰于1973年提出了一个著名的模型,所谓“冰山模型”,就是将人员个体素质的不同表现表式划分为表面的“冰山以上部分”和深藏的“冰山以下部分”。


9、波士顿矩阵(又称市场增长率-相对市场份额矩阵)

波士顿矩阵(BCG Matrix),又称市场增长率-相对市场份额矩阵、波士顿咨询集团法、四象限分析法、产品系列结构管理法等。


10、波特五力模型

波特五力模型是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于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他认为行业中存在着决定竞争规模和程度的五种力量,这五种力量综合起来影响着产业的吸引力以及现有企业的竞争战略决策。五种力量分别为同行业内现有竞争者的竞争能力、潜在竞争者进入的能力、替代品的替代能力、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与购买者的议价能力。


11、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产品生命周期(product life cycle),简称PLC,是产品的市场寿命,即一种新产品从开始进入市场到被市场淘汰的整个过程。弗农认为:产品生命是指市场上的营销生命,产品和人的生命一样,要经历形成、成长、成熟、衰退这样的周期。就产品而言,也就是要经历一个开发、引进、成长、成熟、衰退的阶段。而这个周期在不同的技术水平的国家里,发生的时间和过程是不一样的,期间存在一个较大的差距和时差,正是这一时差,表现为不同国家在技术上的差距,它反映了同一产品在不同国家市场上的竞争地位的差异,从而决定了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变化。该理论侧重从技术创新、技术进步和技术传播的角度来分析国际贸易产生的基础,将国际贸易中的比较利益动态化,研究产品出口优势在不同国家间的传导。


12、甘特图

甘特图(Gantt chart)又称为横道图、条状图(Bar chart)。其通过条状图来显示项目、进度和其他时间相关的系统进展的内在关系随着时间进展的情况。以提出者亨利·劳伦斯·甘特(Henry Laurence Gantt)先生的名字命名。


13、个人商业模式画布

商业画布是指一种能够帮助创业者催生创意、降低猜测、确保他们找对了目标用户、合理解决问题的工具
商业画布不仅能够提供更多灵活多变的计划,而且更容易满足用户的需求。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将商业模式中的元素标准化,并强调元素间的相互作用。
大多数人缺少进行自我设计的结构化方式。日新月异的商业模式变化,使我们面对着前所未有的重大职业和生活机遇。


14、宏观环境分析(又称PESTEL分析)

PESTEL分析模型又称大环境分析,是分析宏观环境的有效工具,不仅能够分析外部环境,而且能够识别一切对组织有冲击作用的力量。它是调查组织外部影响因素的方法,其每一个字母代表一个因素,可以分为6大因素:政治因素(Political)、经济因素(Economic)、社会文化因素(Sociocultural)、技术因素(Technological)、环境因素(Environmental)和法律因素(Legal)。


15、激励模型

激励模式是指波特(L.W.Porter)和劳勒(E.E.Lawler)以期望理论为基础导出的更完备的激励模式,较好地说明了整个激励过程。这个激励模式,是激励系统一个比较恰当的描述,他告诉我们,激励并不是简单的因果关系。设置了激励目标,不一定就能获得所需的行动和努力,职工也不一定会满意。要形成奖励目标→努力→绩效→奖励→满意以及从满意反馈回努力这样的良性循环,取决于奖励内容、奖励制度、组织分工、目标导向行动的设置、管理水平、公平的考核和领导作风等综合性因素。


16、价值链模型

价值链(value chain)是一个商业体系,用来详细描述企业营运或功能行为的顺序。为了获得更高的生产效率,人们可以同时使用两个或多个价值链。如图,就是使用了波特价值链模型


17、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马斯洛(1908)认为,人的需要有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五个等级构成。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hierarchical theory of needs)是关于需要结构的理论,传播较广。


18、麦克利兰的需求理论(成就,权力,归属需要)

成就动机理论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戴维·麦克利兰(David·C·McClelland)通过对人的需求和动机进行研究,于50年代在一系列文章中提出的。麦克利兰把人的高层次需求归纳为对成就、权力和亲和的需求。他对这三种需求,特别是成就需求做了深入的研究。


19、社会规范与市场规范


20、行为分析模型


21、业务决策分析框架

posted @ 2018-06-25 22:31  HR·  阅读(1708)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