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人贫穷的原因

http://wuxita.com/2018/03/27/life/

 

穷人起源,原因绝大部分只有一个:懒---懒不是指不付出体力,他们大部分人每天都在不遗余力付出体力重复同样的工作。所谓“懒”更多是懒于思考或者懒于去面对未知的可能性,这种“懒”很大程度是源于恐惧,但本质却是逃避--不敢想--恶性循环。这样的物质有先天原因、有自信原因、有身处的环境原因等等等等,但,都是大部分穷人具备的特征。这些让他们远离那些可以让他们富有起来的规则。

富人开个淘宝,穷人买买买

富人开个知乎,穷人看看看

富人搞个微信,穷人转转转

富人究其一生就是想尽办法让你用它的产品,穷人。。。

富人: 富人的出发点是万本万利。同样的开面馆,富人们会想,一家面馆承载的资本只有2万,如果有1亿资金,岂不是要开5000家面馆?要一个一个管理好,大老板得操多少心,累白多少根头发呀?还不如投资宾馆,一个宾馆就足以消化全部的酱,哪怕收益率只有20%,一年下来也有2000万利润啊!

 能不能干成大事,首先要看有没有激情

穷人:没有激情。他问题按部就班,很难出大错,也绝不会做最好。没有激情就无法兴奋,就不可能全心全意投入工作,大部分的穷人不能说没有激情,但他的激情总是消耗在太具体的事情上;上司表扬了,他会激动;商店打折了,他会激动;电视里破镜重圆了,他的眼泪一串一串往下流,穷人有的只是一种情绪。

说到底,穷人的思维里面不包括动身去做,而富人在做的过程中不断碰壁,不断前进中越做越大

我接触的富人有的机遇好,有的能力高,有的家庭条件出众,有的是红顶商人。没有一个是随随便便成功的。

总是有些无所事事的人,仇富心理严重,一般我遇到这种人都是呵呵

社会上有很多或明或暗的潜规则,有些人痛恨它,有些人利用它。

到社会发展到现阶段,穷富已经隔着一道高墙,由穷到富就只能咬碎了牙把墙挖个口子,或者爬上墙头,但是每一个翻过去的人都会在稍事休息后加宽墙的高度或厚度。倘若社会没有了潜规则,穷人一辈子是穷人,富人一辈子是富人。

 

李四的厂,在2011年迎来了大发展。在此之前,他的产品主要覆盖的是西南局部地区,2011年之后,借力于互联网,他的产品远销海内外,不仅是互联网,方便携带的产品现在已进入各大商超,散装、零售,都有他的身影。

这两个人,都是我老家的,这几天,父亲跟我打电话,偶尔聊到了,我才想起那句话:

一个人穷,是有原因的。

一个人富,也是有原因的。

对于富人来说 ,野心、行动力、魄力、眼光、机遇,缺一不可。

而故事中的张三,在日入五千的包围之中“知足常乐”,始终没有财富扩张的意识和对未来该店铺将被拆迁的风险评估,所以拿了错过了人生中绝佳的机会。

张三的店,如果不开店,就不能赚钱,所以张三要常去,经常去;

李四的厂,经历了前期的xin苦,但是闯出来了,他不用去厂里上班,也能通过别的工人上班来获取经济利润。

信息过载?不,有效信息匮乏。

我们每天都处于信息过载中,很多人被微博信息轰炸得无法判断问题,所以一些人开始用“戒网”的方式来摆脱信息过载。事实上这不是信息过载,而恰恰是“有效信息”匮乏的恶果。在一个严重缺乏公开信息的社会,一旦技术带来部分的信息开放,会造成“饿汉吃自助餐不知如何选择”的问题。同样,我们的头脑还处于有效信息稀缺的时代,有“看到字就觉得很重要的”的毛病,尚无法处理高浓度信息。最好 的解决方式不是回到信息匮乏状态,而是建立辅助性信息筛选机制,帮助自己挑选重要信息。有趣的是,微信因为是同仁、同事间的互动,起到了一定程度的信息筛选作用,所以微信在中国的发展会慢慢超过今天的微博。

目来纳森的研究刚刚开始,他关于“稀缺头脑模式”的警示,是我们这个信息和人品爆炸、平均时间和资源都加速减少的时代的一个指路明灯。

这个 研究源于目来纳森对自己拖延症的憎恨。他7岁从印度移民美国,很快就如鱼得水,哈佛毕业后在麻省理工学院任教经济学,获“麦克阿瑟天才奖”后被返聘为哈佛终身教授。而立之年就几乎拥有一切,他觉得惟一缺少的就是时间,脑袋里总有不同的计划,想把自己分成几份去“多任务”招待,结果却常常陷入过分承诺、无法兑现的泥潭。

一般人遇到这个问题,会去找各种时间管理“圣经”反复研读,但“天才”目来纳森把正在做的国际扶贫研究和自己的问题联系起来,竟发现他和穷人的焦虑惊人地类似。穷人们缺少金钱,他缺少时间,两者内在的一致性在于,即便给穷人一笔钱,给拖延症者一些时间,他们也无法很好地利用。在长期资源(钱、时间、有效信息)匮乏的状态下,人们对这些稀缺资源的追逐,已经垄断了这些人的注意力,以至于忽视了更重要更有价值的因素,造成心理的焦虑和资源管理困难。也就是说,当你特别穷或特别没时间的时候,你的智力和判断力都会全面下降,导致进一步失败。

研究进一步解释,长期的资源稀缺培养出了“稀缺头脑模式”,导致失去决策所需的心力---目来纳森称之为事宽。一个穷人,为了满足生活所需,不得不精打细算,没有任何带宽来考虑投资和发展事宜;一个过度忙碌的人,为了赶戴上日期,不得不被看上去最紧急的任务挺累,而没有“带宽”去安排更长远的发展。即便他们摆脱了这种稀缺状态,也会被这种“稀缺头脑”模式纠缠很久。

目来纳森的研究,对社会阶层理论和国家政策、技术发展模式乃至个人时间管理等问题,都有重要的启示。

posted @ 2018-03-28 00:07  xqnq2007  阅读(289)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