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的那些事儿_3_西方技术管理的精髓

  三、西方技术管理的精髓

1 从技术角度看:S曲线

我要让你们知道,老狗也有几颗牙!

——艾兰(麦迪文的老爹)

把技术当作狗的话,这条狗就有小狗阶段,大狗阶段和老狗阶段,这就是技术的生命周期。

FosterS曲线描述技术的生命周期:如果测定一项技术所能达到的性能/绩效随时间变化情况,可以得到一条S曲线。这个结论很直观,也没啥好解释的。


1 狗的一生

有时候,当有局部的技术突破时,S曲线可能会有变化,中间多了几个波浪,如下图:


2 变种狗

2 从产品角度看:AU模型与主导设计

天空一声巨响,老子闪亮登场。

                                                                             ——无数人的签名档

下面从产品和工艺的角度,具体来看一条狗的成长过程。

AbernathyUtterbackAU模型是描述产业创新动态过程的最主要的模型。以时间为横轴,产品创新或工艺创新的频度为纵轴,可以得到这样一张图:


AU模型与主导设计

在产品生命周期前期,以产品创新为主,产品变化快,设计复杂,企业也不知道什么样的产品符合市场需要,产品在技术和商业上都处于不断探索阶段,主导设计尚未确定。

经过一段时间发展,技术和市场折腾来折腾去,这是会蹦出一种广为接受的设计方案,成为主导设计。

主导设计定型后,产品创新率开始下降,产品基本稳定,专业性的生产技术逐步替代通用型的生产技术,创新的重点从产品创新转移到工艺创新,成本快速下降。

这三个阶段,分别对应于S曲线的小狗、大狗和老狗三阶段。

在新行业诞生之初,主导设计出现之前,有一个企业的进入浪潮。主导设计出现之后,企业总数减少,最终稳定在几家大公司上。

这里的核心概念是主导设计。Windows就是PC操作系统的主导设计。

主导设计的特点:

a)主导设计是主导市场的设计,是市场的事实标准。就算不是顺我者昌,逆我者亡,也差不了多少。

b)主导设计不一定是最好的设计。典型的例子是我们现在用的QWERTY键盘,当设计目的是为了降低打字速度而不是提高打字速度:当年的打字机打快了很容易卡键,设计者特意设计很别扭的键盘,让大家打字速度慢下来,减少卡键,大家都买它的,于是就成了主导设计。

c)哪一种设计会最终成为主导设计是难以预见的,很多时候,并非哪个钱多哪个后台硬,哪个的设计就成了主导设计,往往是——天空一声巨响,老子闪亮登场——突然间从某个地方冒出来的。

d)主导设计的出现会使行业竞争发生急剧变化,站对阵营的会分到很大的蛋糕,站错的就不好说了。

3 从市场角度看:创新的扩散与跨越鸿沟

Rogers在《创新的扩散》一书中把一个新产品/技术的采纳者根据他们采纳的时间分为五类人:


Rogers 创新的扩散曲线

·创新者(Innovators 他们是勇敢的先行者,自觉推动创新。 创新者在创新交流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早期采用者(Early Adopters 他们是受人尊敬的社会人士,是公众意见领袖,他们乐意引领时尚、尝试新鲜事物,但行为谨慎。

·早期采用人群(Early Majority 他们是有思想的一群人,也比较谨慎,但他们较之普通人群更愿意、更早地接受变革。

·后期采用人群(Late Majority 他们是持怀疑态度的一群人,只有当社会大众普遍接受了新鲜事物的时候,他们才会采用。

·迟缓者(Laggards 他们是保守传统的一群人,习惯于因循守旧,对新鲜事物吹毛求疵,只有当新的发展成为主流、成为传统时,他们才会被动接受。

这个划分对于新产品/新技术的推广者来说非常重要,针对不同的人群要采用不同的推广策略。



 

Rogers 创新的扩散曲线和AU模型关联起来的话,关键点还是主导设计,主导设计是被大多数人接受的设计,它出现于上图中黑圈附近。

Rogers的另外一个观察对于开发者和产品管理者来说非常重要:一项新事物能否被人接受的关键,取决于下列要素:

·相对优势:新东西相对于现有东西的优势,优势越大越容易接受

·兼容性:兼容性是新东西与旧东西的兼容性,与用户习惯的兼容性。兼容性越好,越容易接受。

·复杂性:东西的复杂程度越高,越不能被人接受。

·可靠性:越可靠越能被人接受。

·可感知性:容易尝试的东西比不易尝试的东西容易被人接受;直观的东西比不直观的东西容易被人接受。

再回到Rogers的曲线上来:



 

上图中,虚线圆框住的部分用户是新技术/新产品早期的潜在用户,而这一时期,产品可能还没有成型,需要研究这一部分用户来明确产品的概念和原型。Hippel把这一部分用户称为领先用户(Lead User),并提出了领先用户法来辅助产品早期的成型。

搞定了领先用户,在这一块成为老大之后,是否就可以顺势爬山,biubiubiu的爬上山头,占领主流市场呢?



这个诱惑性不小。

这样做的,结局大部分很惨。

摩尔解释了这一现象。他稍微改动了下Rogers 的创新扩散曲线,把大多数人群向右移动了下,这样这部分人群和左边的早期采用者之间就出现一条很深的阴沟。卷起裤腿向山上爬的,很多都栽进了这条阴沟。



为什么会有这条阴沟呢?

因为早期用户和大多数用户对产品的关注点不一样。

以操作系统为例,计算机的早期用户是那些大企业,研究机构之类的,操作系统嘛,OS/2UNIX……。他们对机器的性能和程序的稳定性要求较高,野鸡PC的用户对稳定性要求很低,经常重启机器是家常便饭,他们对程序的易操作性和功能的快速发布要求较高,唔,价格还不能高。结果那帮搞大型机、小型机的掉进了阴沟,微软这只野鸡跳出来把主流用户占了。

看过一篇分析1990年代初操作系统研发情况的文章,依稀记得,诸多开发系统之中,windows的研发费用是3000万美元,是倒数的。老大是IBMOS/2,研发费用是10+亿美元。

这条阴沟不是那么好跨的,跨过去,前面又是个天。结合前面讨论可以发现,阴沟的前面就是主导设计。

怎样跨越阴沟呢?摩尔在《跨越鸿沟》一书中进行了归纳。这本书我没认真看,只是听老师讲过,大致记得的内容就是像打保龄球一样,一个一个撞,搞的好的话撞倒一片就赢了。

4 从竞争角度看:创造性破坏

上面讲的是单一技术的情况。下面,引入竞争性技术——野鸡技术。再回到S曲线:野鸡技术在初期比不上老狗技术,后来慢慢长大,成了凤凰,就超过老狗了。


野鸡和老狗

对于野鸡技术来说,有两个挑战:

第一个挑战是野鸡还是野鸡的时候,它面临生存问题。主流市场上一眼望去全是老狗,根本没有野鸡的地儿。野鸡要活下来,就必须寻找适合它自己的市场,这个市场是它的利基市场,是使野鸡能够活下来的市场(上图中的1点)。

利基市场和老狗所霸占的主流市场不是同一个市场。随着野鸡慢慢成长为天鹅,它的技术指标开始接近老狗,野鸡技术开始从利基市场进发,向主流市场进军,一场大战随时爆发。

在老狗们看来,这场大战会在野鸡技术达到老狗技术的那一点爆发(上图的3点)。事实情况是,战争爆发的比老狗们预料的要早(图中的2点),转瞬之间,风云变色,城头变幻大王旗。

要解释这一点,需要了解用户需求的特征和产品属性:

·一个产品有很多属性。在某一阶段,会有一至两种属性占主导地位。

·用户需要的是足够好的产品,而不一定是最好的产品。

用例子来说明:

有两类发光材料,第一类是放射性材料A,发光时间长。另外一种是白天储备光能晚上释放的材料B,这种材料发光时间短。最开始,是A垄断市场,这时候B每次只能发23小时光就灭了,根本不能用。后来随着不断研发,B的时间慢慢增长,到了6小时,还是不够用,对A没有影响。一旦B的发光时间增加到8小时,能发一夜光了,客户会觉得,啊,这下能用了,可以满足我的需求了。他们想起A是放射性材料,对人有害,不能要啊不能要,一拥而上,都用B了,尽管此时A的持续发光时间仍比B长多少万倍。

对于客户而言,他们要求的是够用,而不是最好的。一旦够用了,他们的目光焦点马上就转变到另外一些属性上去了。在这些属性上,老狗根本没法与野鸡相比,比如:野鸡会飞。



在上图中,两条虚线分别是主流市场和利基市场对技术的要求,两条实线是老狗技术和野鸡技术能够提供的性能或其它指标。最开始,野鸡技术只能满足利基市场的需求。随着野鸡的成长,一旦它能够满足主流市场的需求,技术的其它特性就显得重要起来,变成优于老狗的技术,一下子在市场上打败了老狗。

Christensen的经典书籍《创新者的窘境》(The Innovator’s Dilemma)对此做了深入的研究。在他之前,MITRebecca Henderson研究了光刻对准业,每次有新产品产生时,其业界领袖都会破产,这种情况发生了三次。她观察到一旦产品的体系结构发生了变化,这些大公司就会倒闭。只要技术变革仅限于产品水平,而不深入到体系结构本身,这些公司都会安然无恙。Christensen研究的是磁盘驱动器产业,发现也是这样。

Christensen对这些现象作了解释。

他将技术分为两类:破坏性技术和维持性技术。

这个分类是对企业而言的。能够使企业当前状况得到改善的技术,是维持性技术。反之,则是破坏性技术。比如,对于微软来说,Windows .NET是维持性技术,LinuxJava是破坏性技术。

经过长期的发展,成熟的企业它的组织机构、它的商业模式、它的产品线、它的供应链、它的激励机制都是经过优化了的,是非常高效的。Christensen称为价值网络。维持性技术是能增强这一价值网络的技术,破坏性技术是能够破坏这一价值网络的技术。

在企业之中,破坏性技术在这一经过优化的价值网络中是找不到生存空间的。员工不会同意(破坏性技术一开始只会花钱,看到的只是反作用,吃力不讨好),管理层也不会同意(没业绩),股东更不会同意。

假定这个公司里有两个员工ABA从事的是持续性技术,有看得见的业绩,能看出对公司的贡献,B从事的是破坏性的技术,看不到丝毫对公司的贡献,市场也不怎么认可,给B发多少钱好呢?发多了,A心理就不平衡:妈的,老子累死累活,给公司赚了一百万,你小子花了一百万,毛都没看见一个,还拿这么多钱。结果就是:B要么收手不干了,要干的话就滚蛋,自己去干。

很多野鸡技术都是这样被老狗们赶出去的。等到野鸡长大了,老狗们感觉必需得变一变了,但是,老狗的一切是按照旧技术优化好的,变成新技术什么都得换,根本没法搞——就这样被野鸡给灭了。

5 小结

以上是我认为最重要的技术管理理论,这些图提供了一个完整的技术分析框架。一个技术,它目前自身处于S曲线的哪一阶段?主导设计是否出现?它处于扩散过程中的那一阶段?它对于我们公司来说是破坏性技术还是维持性技术?了解这些,有利于技术选择及相关决策。

其它,诸如网络效应,对程序员来说,也是值得了解的。这里就不详细说了。

    连续写了这么多,太累了,休息一段时间。
posted @ 2008-06-26 03:18  xiaotie  阅读(5308)  评论(21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