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的【五行】学说

1.五行

  五行的说法,很多人援引《尚书-周书-洪范》里的说法。这种说法据说是为最早的关于五行的说法。

  然而,我们注意到,《尚书》里的五行说法非常简单:“一、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従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従革作辛,稼穑作甘。”

  这里的信息很少。只有五行的名称,五行的简单的解释。儒家文献里的这种说法是否是正宗的道教文献中的理解呢?我们先保持质疑而不否定的态度好了。

  之前说过我们要到《道藏》里寻找源头,那么作为源头的文献,应该是有一定特征的。首先,内容必然要探讨五行,其次应该内容丰富、逻辑自洽、整齐规范。这种文献,可能是一篇,也可能是多篇。

  那么,我们来找找看,是否有这种文献来满足以上的要求。

  翻开《正统道藏》第一卷,第一个满足以上要求的是页码位于1-775到798的《元始五老赤书玉篇真文天书经》。

《元始五老赤书玉篇真文天书经》位于《正统道藏》第一卷,《中华道藏》第三卷。

  通过梳理我们得到以下结果:

  1.五行的名称,容易确认:木、火、土、金、水;
  2.五行的顺序,容易确认:木、火、土、金、水;
  3.五行的来源:天玄地张,成生五行;
  4.五行与五色的对应:木青;火赤;土黄;金白;水黑;
  5.五行之间的关系:木炁化生火炁;火炁化生黄炁;黄炁化生金炁;金炁化生水炁;
  6.阴炁、阳炁及其作用:二者各自独立运行,其规律为天干、地支,因其不同的组合,如甲申,能够引发各种各样的灾;
  7.天、星、山存在一定的关系:如上有青牙九炁之天;中有岁星;下有泰山;
  8.五星、五脏、五岳有对应关系
  9.阴阳之炁的不同类别的名称:元阴、少阴、太阴、元一、元阳、少阳、太阳等;其中,元阳之炁生少阳青炁;元阴之炁生少阴白炁。又:少阳之炁生青炁,并化生太阳之炁;太阳之炁生赤炁,并化生元一(中元)之炁;元一之炁生黄炁,并化生少阴之炁;少阴之炁生白炁,并化生太阴之炁;太阴之炁生黑炁,并化生少阳之炁。
  10.五方五行五色与天干宫之间的关系:东木青-甲乙宫;南火赤-丙丁宫;中土黄-戊己宫;西金白-庚辛宫;北水黑-壬癸宫;
  11.五行与地支的关系:木-寅卯;火-己午;土-辰戌丑未;金-申酉;水-亥子;
  12.某些天干地支组合之日有特殊含义:甲子日、庚申日等。

  这里有个特别要注意的地方:化生与生意思不同。

 

华东师范大学彭华2004年博士论文《阴阳五行研究-先秦篇》为学术界综述、考证前人的五行观念的上品之作。其文在前人学者研究结果上旁征博引,考证细致,实属精品。广州中医药大学陈吉全2001年博士论文《〈黄帝内经〉五行学说源流及应用的研究》则是从医学角度对五行观念源流及对中医学的影响展开了详尽论述的上品之作,青岛大学南伟2006年硕士论文《论阴阳五行之起源》则较为全面但较为简略的论述了五行的起源,也是研究五行的一篇佳作。此外,还有一干论述五行各个方面的专业大头著作、以及一些短小精干之作,都值得注意。
  先来说《阴阳五行研究-先秦篇》。彭华是历史学科班出身,历史学系博士,专业为中国古代史,研究方向为古代思想与文化。
  此文,乃是“对先秦思想和学术的一次整理和总结”,“利用考古资料和传世资料详尽总结和考察阴阳、五行的起源问题,内容包括‘阴阳’和‘五行’语群的含义以及它们起源的地域、时代和起点等问题”。
  在论述了“阴阳”之后,在第39页开始论述“五行的起源”。其文认为共有四大类别:
  一、 地。
  1.1五行-五种物质。依据文献:《甘誓》、《尚书•洪范》、《武顺解》、《成开解》、《国语•鲁语上》、《文子•微明》、《黄帝内经》、《素问•天元纪大论》等等。作者以此做出说明,他认为“‘五行’首先用于表示地之金、木、水、火、土,其后才被可用于天和人。”
  1.2五材。即金、木、皮、玉、土五种原材料。依据文献:《左传》。
  1.3五气。五行之气、五方之气。依据文献:《史记•五帝本纪》、《集解》、《索隐》、《释名•释天》、《灵枢•五阅五使》。
  二、 天
  2.1 五材(五才)《左传》等。
  2.2 五行。《孔子家语•五帝》:“天有五行,水火金木土。”《素问•天元纪大论》:“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湿风。”《春秋繁露•五行对》:“天有五行:木、火、土、金、水是也。”《白虎通•五行篇》:“五行者,何谓也?谓金木水火土也。”
  2.3 五常。《庄子•外篇•天运》:“天有六极五常。”成玄英疏:“五常,谓五行,金木水火土。”
  2.4 五部。
  2.5 五纬。《周礼•春官•大宗伯》“以实柴祀日月星辰。”贾公彦疏:“五纬即五星,东方岁星。。。五星右旋为纬。”
  2.6五星。《史记•天官书》:“天有五星,地有五行。”
  2.7五贼。《阴符经》:“天有五贼。”
  2.8五杀。见《淮南子•兵略训》。
  三、人
  3.1五官(五正)。见《左传》
  3.2五材-五种德行。见《六韬•龙韬•论将》
  3.3五行-五常-五法-五性。郭店楚墓竹简《五行》以“仁义礼智圣”为“五行”。《举贤能对策一》认为,仁义礼智信为五常。等等。
  3.4五典(五常之教)。
  3.5“五常”附会“五行”。
  四、物。
  4.1五行-乐舞名。
  4.2五德-鸡、玉之德。

 

以上,是从“语群的含义”所进行的梳理,紧接下来,又对“五行的起源”进行了分门别类。
  一, 地域。
  1.1源于外国说
  1.2源于中国说
  二、起源的时代
  2.1史前时期
  2.2远古时期。A.伏羲时代。通过分析,彭华坚信:“五行说不可能起源于伏羲或伏羲时代。”B.黄帝时代。通过分析,彭华认为黄帝“作立五行”一说乃证据不足。C.夏朝。通过分析,彭华持保留态度。D.商朝。通过分析,彭华认为,“毫无疑问,《洪范》是探索五行起源的始点和基点,一俟《洪范》的成书年代被论定,‘五行起源’话题上的诸多问题均有迎刃而解之感。”他根据“我们仍然没有在甲骨卜辞中发现‘五行’一词”,推理出“直至商朝中后期,商人仍然没有明确的‘五行’概念”,但“已经蕴含着后世所谓‘五行’观念的种子。”所以“大约在殷商末季,可能有人(比如箕子)正式提出了‘五行’。”彭华据此认为,“五行”概念正式提出的时间,应该在殷商末季。
  3.西周
  4.春秋
  5.战国
  继而又论到五行起源的始点问题,即源头。
  1. 天授说。《尚书•洪范》持此说。彭华认为“难让人接受,亦不足辨析。”
  2. 五数说。东汉许慎以五行解说数字。
  3. 治水说。五行思想从治水实践中总结出来。此为李德永的看法。彭华认为,太执着于《洪范》的文本了。
  4. 农业说。五行说起源于古中国的农业生产活动。此为张涅的看法。
  5. 五星说。此为顾颉刚等人的看法。
  6. 五季说。此为陈久金、刘尧汉等人的看法。这些学者以彝族的历法及其相关古籍认为,五行观念可能来源于此。彭华对此表示,中原与彝族文化的“源”与“流”要慎重对待。
  7. 五工说。宫哲兵区分了“五行”观念的起源、“五行”概念的产生、“五行”哲学范畴行成。认为“五行”观念起源于远古先民治理水、火、木、金、土五种自然物的生产实践。依据于《左传》所提到的“五行之官”。等等。
  8. 五方说。认为五行来源于农业生产对风雨、物候的观察。胡厚宣、杨树达等人持此看法。彭华认为,“由五方推导出五行,在逻辑推论上存在问题。”
  9. 综合说。何新的看法为代表:a.五数崇拜;b.方神崇拜;c.物质转化的哲学观念。还有胡化凯认为,五行观念的起源与上古社会的科学认识水平和思想文化观念等各种因素有关。中华远古先民形成的数量概念、殷周时代的鬼卜制度和尚五意识等因素,是五行观念得以产生的基础。

  最后,彭华做小结说,“直至商朝中后期,商人仍然没有明确的‘五行’概念。。。大约在殷商末季,可能有人正式提出了‘五行’。至于‘五行说’究竟起源于什么(起点问题),虽然众说纷纭,但多数一家之言,且均难以完美地自圆其说。”

先说问题,关于五行,主要有两个问题需要解决。第一,五行所指为何?紧接着,第二,五行本身是怎么来的。(注意,此问题并非是指“五行”观念是如何产生的。)

那么,道藏里对五行的解释又是如何的呢?上述18种(地3天8人5物2)对五行所指的看法又到底怎么回事呢?

 

 

据楼主的初步梳理,《道藏》“一类文献”的内在思维方式,或者说《道藏》全本的核心内容是:

  两个字:“一”和“化”。

  两个字过于简略,那么展开来,用几句口诀即可概括《道藏》核心内容:

  “一”化“三”,“三”化“九”,“九”化“三十六”。。。
  “一”化“二”,“二”化“五”,“五”化“二十八”。。。
  。。。当然还有好几句口诀,然而这两句口诀已经够折腾很久了,所以暂不提。这几句口诀可以合在一起并为一句,然而中间有些冲突和不确定,所以暂不合。

  “一”可以“化”出无数的存在,并且,“一”本身也不是最初的起点。

  “一”之前的,我称之为玄学;“一”之后的,我称之为“科学”。“一”本身,处于二者之间,既可以算玄学,也可以算科学,因其是玄学的终点,科学的起点。“一”和“化”,及其展开即几句口诀,是我对《道藏》的核心即“一类文献”的思维方式的梳理,以及核心内容的总结。

 

既然有了清晰思维方式,然后清晰了。
  一很难用相应的数学表达,连符号都配不上。既然数学里不知道用什么代替,先用1好了。那么“一化二”这种思维方式可以写成如下的样子:
  fi(1),i=2;
  展开,即为f1(1)=y1;f2(1)=y2; (字母后面的数字是小写,请脑补)

  这里的1就是“一”,匪夷所思的“一”,玄学的终点,科学的起点。“f1,f2”就是“阴,阳”,“y1,y2”则是“阳炁,阴炁”。

  “y1,y2”是“阴炁,阳炁”。又可以展开为y1=f(xn),y2=f(xm)“二化五”这种思维方式可以写成如下的样子:w=gi(fi(1)),i=5.
  展开,即为,g1(fi(1))=m;g2(fi(1))=h;g3(fi(1))=t;g4(fi(1))=j;g5(fi(1))=s.这其中的“mhtjs”是木火土金水的中文缩写。g就是“五行”;而“g1(fi(1))”或者m就是“木炁”,以此类推。
  “g1(fi(1))”等还可以与其他的函数进行交互,形成其他的与五行有关、呼应的实物。比如,火炁与某一炁合流交互则可以形成荧惑,又可以与另一个炁交互形成心脏。等等。反过来说,荧惑不是五行,心脏也不是五行,后二者只是五行之炁与其他之炁合流混合实化之物。

  此外,有两个要注意的:第一,实化之物不等于虚存之物;即木炁不等于木;第二,混杂之物不等于单纯之物,如火炁不等于荧惑;第三,各混杂之物有“分”与“总”的区别。所以将火星等同于荧惑,或者反过来,都是弥天大错。

 

 

好,有了《道藏》的思维方式,那么我们可以回顾一下历史上对“五行”的看法,并进行一些评价。

  我们使用彭华收集的资料作为参考。
  先来看“地”:
  “一、 地。1.1五行-五种物质。依据文献:《甘誓》、《尚书•洪范》、《武顺解》、《成开解》、《国语•鲁语上》、《文子•微明》、《黄帝内经》、《素问•天元纪大论》等等。作者以此做出说明,他认为“‘五行’首先用于表示地之金、木、水、火、土,其后才被可用于天和人。”

  楼主评价:将五行认为是五种物质的,明显的没有达到《道藏》“一类文献”的作者的水平,思维方式也对不上。《甘誓》、《尚书•洪范》这种文献,对“五行”只有一言半语,只能算“三类文献”。论“五行”,《黄帝内经》、《素问•天元纪大论》都是流,并非源。《武顺解》、《成开解》提到的“地有五行”,“地有九州,别处五行”都是的确击中了“五行”,但是“地”之“五行”并非“五行”本身,正如前一楼所说,“五行”就是“五行”,是对“一”的五种变化法则,映射方式,乃是虚存之物,并非物理世界实存之物。此外,地有五行,乃是指“大地”是“五行之炁”与其他之炁交合而成,并非“五行”属于“地”,或者“地”拥有五行。
  1.2五材。即金、木、皮、玉、土五种原材料。依据文献:《左传》。
  1.3五气。五行之气、五方之气。依据文献:《史记•五帝本纪》、《集解》、《索隐》、《释名•释天》、《灵枢•五阅五使》。
  楼主评价:首先,将“气”改为“炁”。正如前一层所说,“五行”是“五行”,是“一”的一套化生法则;而“五行之炁”乃是虚存之“一”经过法则变化且实化之后变幻出来的“多”;“炁”从虚空而来,由“一”而生,进而流布十方,构建实体世界。将“五行”理解为“五行之炁”,从这一点,已经很接近《道藏》“一类文献”“五行”的本意了,但是还是要注意区别“虚”与“实”。不可混淆。“五方”这个要注意“总”与“分”的区别,经书常说的五方很多时候跟“分”没什么关系,人家说的是“总”。

  二、 天
  2.1 五材(五才)《左传》等。
  2.2 五行。《孔子家语•五帝》:“天有五行,水火金木土。”《素问•天元纪大论》:“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湿风。”《春秋繁露•五行对》:“天有五行:木、火、土、金、水是也。”《白虎通•五行篇》:“五行者,何谓也?谓金木水火土也。”
  楼主评价:《孔子家语•五帝》的说法颇为奇怪。“水火金木土”的说法,在《中华道藏》前六册(即核心本文类经书集中地)检索结果发现,按此顺序连写的五行,其出现的频次为“0”。那么《洪范》、《春秋繁露》里的“金木水火土”在《道藏》里有没有?有,经检索,按此顺序连写的五行,在前六册中有18频次。按“木火土金水”连写的,在前六册只有1频次。当然,这是严格按照五个字连写来搜索的,如果分开去检索,那么则反过来。“木火土金水”的频次大大胜出,反而“金木水火土”门口罗雀。这,明显的大有玄机。
  2.3 五常。《庄子•外篇•天运》:“天有六极五常。”成玄英疏:“五常,谓五行,金木水火土。”
  楼主评价:“五常”在《道藏》里有详细解说,恐非“五行。”但此处的“五常”不能确定,或许是“五行”,或许不是。按我的文献分类标准,这种模模糊糊,自身不带解释的文献只能遗憾的列为“三类文献”。这种做法,就是严格执行“人我两分”,强力防止“六经注我”。
  2.4 五部。
  2.5 五纬。《周礼•春官•大宗伯》“以实柴祀日月星辰。”贾公彦疏:“五纬即五星,东方岁星。。。五星右旋为纬。”
  2.6五星。《史记•天官书》:“天有五星,地有五行。”
  楼主评价:天之五星,是五行之炁与另之炁合化而成,然则五星却不是五行。
  2.7五贼。《阴符经》:“天有五贼。”
  楼主评价:不懂,不评价。
  2.8五杀。见《淮南子•兵略训》。
  三、人
  3.1五官(五正)。见《左传》
  楼主评价:暂不评。有点麻烦。
  3.2五材-五种德行。见《六韬•龙韬•论将》
  3.3五行-五常-五法-五性。郭店楚墓竹简《五行》以“仁义礼智圣”为“五行”。《举贤能对策一》认为,仁义礼智信为五常。等等。
  楼主评价:此处有点不确定,五行似乎与五性挂钩。
  3.4五典(五常之教)。
  3.5“五常”附会“五行”。
  四、物。
  4.1五行-乐舞名。
  4.2五德-鸡、玉之德。

  莫名其妙的项目就没有评价了,没什么意思。
  以上,就是楼主研究《道藏》后对“五行”的一些心得,以及对目前的对“五行”的看法的一些评价。
  然而,朋友们也可能反问,凭什么要认定你说的“五行”的解释是对的呢?
  对于这种反问,我认为是正常的,毕竟前一楼的确在《道藏》里没有一模一样的论述。当然,也并非空穴来风,后续会一一道来。
  此外,我们也可以抛开对“五行”具体指什么,而来论证其实际用途,或者说,“五行”究竟只是一种思想,还是,它就是一种对客观世界的一种正确认识呢?
  基于此,楼主认为,对于古代思想、思维、论述,除了“语言训诂”、“文献考古”来求证之外,事实上,还有一条路,就是科学实证。那么下面,开始引用《道藏》里面的另外几篇文献,根据文献内容所述,对“五行”实施细致的数量化函数化。函数化之后就是建模,建模之后就是预测,预测之后就是验证。

 

对五行进行数量化函数化,绕不过以下几个问题。

  1.五行的顺序。

  2.五行之间的关系。

  3.五行与四季、四时之间的关系。

  4.五行的来源。

  5.五行与阴阳之间的关系。

  先说五行的顺序。

关于儒家所说五行顺序,现在的文献基本都很全了。

  先看儒家说的五行顺序。依李丰琼《董仲舒阴阳五行哲学思想研究》,得知,
  《左传》:火 水 木 金 土
  《国语》:金 木 水 火 土
  《洪范》:水 火 木 金 土
  《淮南子》:木 水 火 金 土
  《吕氏春秋》:木 火 土 金 水
  《春秋繁露》:木 火 土 金 水

  又依陈吉全《〈黄帝内经〉五行学说源流及应用的研究》,有一个重要的补充:
  《管子》:木 火 土 金 水

  以上,即是儒家主要的文献中主要的顺序,如果去摘字捉词的话,还有一些,但是意义不大。

  在说顺序之前,我们要清醒的认识到,有两种顺序:“表达顺序”和“认知顺序”,不可混淆。即,某人可能在一段文字中对五行进行排序,但是仅仅可能是一种有特定依据、或者是仅仅是顺口、甚至是随意的“表达顺序”;从另一方面来说,如果其在排序的时候有说明或者有较为详细、特定秩序的时候,则称这种顺序为“认知顺序”。我们要以有详细说明的文字为依据方可认定该顺序为该人的“认知顺序”。依此标准,《淮南子》的“木 水 火 金 土”;《吕氏春秋》:“木 火 土 金 水”;《春秋繁露》的“木 火 土 金 水”;《管子》的“木 火 土 金 水”是“认知顺序”。《洪范》论述太少,不能确定是表达顺序还是认知顺序。《左传》的“五材”非我们所讨论的“五行”;《国语》恐怕过于简洁,不提。

  总之,我们看到,涉及“五行”的五大儒家经典文献《尚书·洪范》、《淮南子》、《吕氏春秋》、《春秋繁露》、《管子》,有三个支持“木、火、土、金、水”,一个支持“木 水 火 金 土”,一个支持“水 火 木 金 土”。

 

 

那么,《道藏》里的五行顺序又是如何呢?

  我们已经提过了一篇文献,《元始五老赤书玉篇真文天书经》,当然,还有不少提及到了五行的文献,在这些文献里,清一色的是“木 火 土 金 水”的顺序,如星辰拱日月拱立着《元始五老赤书玉篇真文天书经》。当然,也有一些细微的变异,如土,有时会放在最后,但其思路、逻辑是遵循着《元始五老赤书玉篇真文天书经》的。

  再说第二个,五行之间的关系。
  五行相生相克是被大众所熟知的。据说邹衍首先提出“五行相胜”说,董仲舒继而加以系统化从而提出了“五行相生相克”说,即著名的“比相胜间相胜”说-“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木胜土,土胜水,水胜火,火胜金,金胜水。”

  《道藏》里的说法也有不同:一者,跟随以上意见,同时论“生”与“克”,这些文献似乎是近古的作者写成,大概可以归类于近古文献;二者,只论了“生”/“化生”,没有论“克”。这些文献似乎是更为远古的文献。

  《道藏》里至少有以下几种看法,第一,木火土金水都是相当独立的,木火分别由少阳太阳之炁生成;金水由少阴太阴之炁生成;土由元一之炁生成。这是《元始五老赤书玉篇真文天书经》的观点。此外,此经提及“化生”正好对应着董仲舒的“生”,那么对这种所谓的“化生”进行仔细研究,则发现,所谓的“化生”不过是顺序而已,并非“木”能生出“火”,等等。第二,木火土金水都是相当独立的,但是由阴阳二炁二者合而化之而成。第三,就是雷同董仲舒的“木”生“火”之类的。

  由于《元始五老赤书玉篇真文天书经》的地位的崇高性,对此文献以及相关文献进行深入研究,本人倾向于认为,一、“木火土金水” 是同时产生的,之所以经文里存在着“木火土金水”的顺序,其根本原因是因为我们的思维是单一的、线性的,所以在描述“木火土金水”这种环形图形时(“土”在中间,“木火金水”环绕“土”),不得不找个开始点而已。二,木、火分别由少阳、太阳之炁化生;金、水分别由少阴、太阴之炁化生;土由元一之炁化生。三、五行之所以会出现“生、克”的关系,乃是因为它们的本身的炁的变化正好处于类似的关系。这一点,我们在第三点,即五行与“四时”的关系中详细展开并用几何图表示。四、对相关文献进行综合整理,可以发现,《元始五老赤书玉篇真文天书经》少阳、太阳等炁化生的并非是木、火,而应该是“木炁”、“火炁”。这样,逻辑上就是自洽和完整通顺的了。

 

3.五行与四季、四时之间的关系
  五行配五方没什么问题,但是五行与四季、四时匹配就麻烦了。这个是最让人头疼的问题了。

  已有文献大约分五种看法:
  第一种,木、火、金、水 分别匹配 春、夏、秋、冬;土配四时,或云 土王四季,不区分具体日期。
  第二种,木、火、金、水 分别匹配 春、夏、秋、冬;土不配季节。
  第三种,木、火、金、水 分别匹配 春、夏、秋、冬;土配季夏、长夏。
  第四种,木、火、金、水 分别匹配 春、夏、秋、冬;土游走而配。
  第五种,木、火、金、水 分别匹配 春、夏、秋、冬的前72天,后18天由土支配;

  从以上看出,文献各有说法,又都有出处。显然,对文献的整理本身不能区分谁对谁错。这条路走不通。当然,我们也先不否定,作为假设好了。

 

 

4.五行的来源。

  5.五行与阴阳之间的关系。

  第4点里面的来源是指它是从哪生成,源是什么,所以与第5点其实也可算一件事情来讨论。儒家的文献,以及研究这些文献的论文可参考的意义不大;这个问题主要看《道藏》,里面至少有以下三种看法:
  二化五-阴阳生化五行(炁)
  二化五-天地生化五行(炁)
  三化五-即玄元始化五行(炁),这一条线索不清晰,只能推测是:元一化土(炁),玄化金水(炁),始化木火(炁)

  这实际牵涉到了 二 和 三 谁的地位高的问题,事实上,《道藏》里有个奇怪的现象,逢二无三,逢三无二。所以阴阳-二和玄元始-三之间的关系变得十分蹊跷。只有少量的文献大致的说了二者的关系,且不统一,让人无法适从。

  阴阳(炁)和天地(炁)关系较为简单但也有点微妙。第一种,二者完全可以互换。第二种,阴阳包含天地。阳炁清扬升为天,阴炁浊浑降为地。天地炁只是阴阳炁的真子集。

  所以实际上,探讨五行的来源,基本是两个来源:阴阳(二),玄元始(三)。

  当然,我们也可以总归到“一”,即“一化五”。这个自然是没有问题的。讨论“一”的经文太多了,罗列起来太长,可能没有什么意义。

 

五行的数量化韩淑华,是五行迈向科学的重要步骤。现在切入主题,设法对五行进行数量化。进入我们的眼帘最佳选手是儒家经典-《淮南子》(《天文训》、《地形训》),以及与之PK的是道教经典-《摄生月令》。

  《地形训》说:“木壮、水老、火生、金囚、土死。火壮、木老、土生、水囚、金死。土壮、火老、金生、木囚、水死。金壮、土老、水生、火囚、木死。水壮、金老、木生、土囚、火死。”

  《天文训》说:“木生于亥,壮于卯,死于未,三辰皆木也。火生于寅,壮于午,死于戌,三辰皆火也。土生于午,壮于戌,死于寅,三辰皆土也。金,生于巳,壮于酉,死于丑,三辰皆金也。水生于申,壮于子,死于辰,三辰皆水也。”

  《摄生月令》说:“立春木相,春分木王,立夏木休,夏至木废,立秋木囚,秋分木死,立冬木没,冬至水胎。。。”等等。

  (这里只列了两篇文献,当然,与五行量化相关的文献数目不止于此。但这两篇是我找到的最好的。)

  这里的文献就涉及到了五行的数量化,函数化。依此,五行的函数即可建成,依靠着数学,东方的“五行”从此站了起来。

 

 

 

长篇:《道藏》里的玄学和科学_煮酒论史_论坛_天涯社区 http://bbs.tianya.cn/post-no05-425495-1.shtml

正统道藏 中华道藏在线阅读 - 道藏 

posted @ 2018-01-12 16:45  ostartech  阅读(2328)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