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胸决定格局,眼界决定境界...

音轨 多声道 立体声 虚拟多声道 耳机

音轨 多声道 立体声 虚拟多声道 耳机

1.一个影音文件一般包含多个音轨,每个音轨又可以包含多个声道。

2.音轨,顾名思义,就是一条声音轨迹,是一个独立的声音单元,一般播放其中的一种音轨。应用场景:语言(国语、粤语、英语)。

3.多音轨录制:卡拉ok(双音轨:伴奏和清唱,演唱者在伴奏下跟随节奏多次清唱,直到满意为止)、多音轨录音(每个音轨录制单个乐器的声音),有效的减少录制时间,录制好的多    个音轨内容最后一般混合为单条音轨。

4.声道,顾名思义,声音的播放通道,一个音轨的内容可以用多个通道数去刻画,一般通道数越多,刻画得越细致逼真。单声道就是1个声道;双声道对应2个声道,多声道对应多      个声道。

5.一般1个声道内容对应1个扬声器去播放。常见的2声道和6声道(5.1声道),如果是1个声道(或者2声道开启了左右声道),这个声音信号会同时发送到单个喇叭,有个喇叭没     声音;如果是2个声道,两个声道的声音会分别进入两个喇叭,这时可以产生立体声效果;如果是6声道,一般是6个喇叭的耳机或音响才能播放出应有的效果。

6.音轨和声道的混淆处:因为VCD时代不支持多音轨,现在也有很多不支持多音轨的场景(比如FLV文件),这时候声道就代替了音轨的功能,可以用每个声道记录一种语言的声音,    然后选择左右声道就可以国语粤语。

7.单声道、双声道、5.1声道、7.1声道  与摆放位置

     使用杜比数字技术下,最标准常用的是5.1声道设置,但杜比数字容许一系列不同声道的选择。全部可供选择的声道如下列所示:

  • 单声道(中央)
  • 双声道立体声(左、右),选择性地交叉应用杜比环回
  • 三声道立体声(左、中、右)
  • 双声道立体声加单环回(左、右、环回)
  • 三声道立体声加单环回(左、中、右、环回)
  • 四声道环回立体声(左前、右前、左后、右后)
  • 五声道环回立体声(左前、中、右前、左后、右后)

     5.1声道:杜比数字(Dolby Digital),或称AC-3,是普遍的版本,可以包括多达6个独立的声道。最知名的是5.1声道技术。在5.1声道技术中,5代表着5个基本声道,独立连接至五个不同的喇叭(20至20,000 Hz),分别是右前(RF),中(C),左前(LF),右后(RR),左后(LR);而1则代表1个低频声效,连接至低音辅助喇叭(20至120 Hz)。

     7.1声道系统的作用简单来说就是在听者的周围建立起一套前后声场相对平衡的声场,不同于5.1声道声场的是,它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了后中声场声道,同时它也不同于普通6.1声道声场,因为7.1声道有双路后中置,而这双路后中置的最大作用就是为了防止听者因为没有坐在皇帝位而在听觉上产生声场的偏差。

扬声器的位置对听众效果影响是很大的,一方面是相位,一方面也是对各个频率层次感的体验。

8.双声道与立体声

      双声道是实现立体声的技术方法之一。要得到立体声,至少需要两个声源采集点。单个声道播放,听众感受不到声源的位置,从两个不同的位置对同一个声源采集,声源到达两处采集点的时间不一样(也可能相同),有相位差,这样能够定位到声源的位置,最后播放双声道录制音频,单个声道播放单路声音,就能还原出立体声。

      最简单实现立体声的方法,就是复制单声道,两个声道的内容相同,就能感受到声源在耳机的中心轴位置。因为在声源为中心的,两个对称采集处,1左1右,与声源距离相同,录制的内容也基本相同。

9.为什么需要多声道

     两个声道基本上就能满足日常基本的立体声需求。多个声道存放声音不同的频率信息,层次更加分明,能制造出如临现场的感觉,一般用在家庭影院中。

10.多个声道与耳机

      一般耳机有左右两边,有两个扬声器,支持双声道2.0的播放。如果用2.0的耳机去听多声道的片源,要么只有两个声道的声音,其它声道的声音听不到。要么声音之前经过mix,感受不到多声道的音质。

      现在支持多声道的耳机,一般两个耳麦都包含了多个扬声器,虽然支持多路的播放,但是摆放的位置明显不如多个音响摆放的位置好。试想,从同一个方位过来的多个声音和来自不同方位过来的多个声音,哪个效果更真实,体验更好。

11.虚拟多声道

      因为录音多声道的成本很大,现在一般都为双声道的音频材料,通过对该内容进行分解,分为多个声道去播放,模拟出多个声道的效果。

 

部分参考选自:

http://zh.wikipedia.org/zh-cn/%E6%9D%9C%E6%AF%94%E6%95%B0%E5%AD%97

http://www.cnblogs.com/huaping-audio/archive/2010/01/20/1652494.html

http://www.cnblogs.com/liyulong1982/archive/2012/02/04/2338131.html

posted @ 2014-06-18 09:43  WELEN  阅读(3873)  评论(1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