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完美软件开发:方法与逻辑》

昨天在微博上看到InfoQ提供了一本新书《完美软件开发:方法与逻辑》的PDF迷你版,这本书的介绍吸引了我:

这书是培养帅才的书。如果想成为一方悍将(比如:C++高手,Android高手),那这书是不太适合的;但如果想鸟瞰全局,运筹帷幄,带领团队攻城略地,那这书是很有参考价值的。

我重点看了它的第7章“完美设计和编码之解构”应该说这是一本好书,但是对我来说总体上没有什么新的收获,作者对软件设计的理解和我两三年前比较类似,而最近两年我对软件设计的理解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书的内容看得出,作者受OO方法影响很大,我也经历过这个阶段,所以,今天想通过这篇博文谈谈我对OO方法的看法。

我喜欢从道、术、灵3个角度看技术。道是事物的本质,是事物的共同性,修道最简单,一点就通,只需要悟性;术是具体技术和应用,修术比较难,需要长期积累和实践;灵是创造性,并由此产生事物的差异性,修灵最难,无规律可言,但它是道和术到达一定程度的自然产物。这里只讨论道的范畴,即主要探讨设计的本质和共同性。

所谓本质就是“变化中的不变”,所谓抽象也就是找到这个“不变”。我用提取公因子来比喻,假设你只有6、9两个数,你提取的公因子可能是3,并把3当成本质,但是其实1是更本质的,这时被你忽略了;当你有2、6、9三个数的时候,你突然发现3还不够本质,原来1更本质。这是个比喻,我不追求准确,目的在于比喻视野和广度的重要性。你的视野越宽涉猎范围越广越容易找到更深层次的本质。反过来,要检验你找到的本质是不是足够深,也要放到尽量宽的范围去。

两三年以前,我主要从企业级软件开发,也认真学习和研究过OO方法,包括OOP基础理论、GoF设计模式、S.O.L.I.D设计原则、契约式设计、IoC原理等等,应该说对于OO方法的理解也代表我当时的阶段性水平。近两三年,我涉猎范围更加广泛,现在我系统底层、中间件、服务器、桌面/移动应用、Web什么都做。现在让我再回头看OO,就像找最大公约数的例子,它显然不是那个我要找的1,我已经基本上没有兴趣再谈OO了,就像我两三年前没兴趣谈“指针使用”这样的非设计的本质问题。现在如果让我来谈设计之道,OO的影子几乎都找不到;相反,如果我看到别人在谈设计之道时还在大量地围绕OO相关的话题来讨论,即使某些思路和传统方法不同,我还是感觉作者的视野和深度有进一步提高的空间。

Brooks讲的“根本任务是指打造构成抽象软件实体的复杂概念结构”没错,但是不论是面向过程还是OO方法都不是这一思想的最好体现。许多人也认识到软件设计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抽象过程,但是问题不在于这一认识本身,而在于面对一个具体问题时如何定义这些维度和层次。基本上,我所了解的熟悉OO方法的人都很难脱离OO带来的思维局限,比如,不少人熟背“设计首先要抽象”,但是当他具体做设计的时候,一上来就定义了几个接口,几个基类,永远跳不出这个圈子,这就是各种OO设计模式和设计原则的副作用,它让人们潜意识里面把真正意义的抽象建模和OO的抽象建模混在一起。

有人用切蛋糕比喻软件开发,要把蛋糕切成8份,在1维空间需要切7刀,2维空间需要4刀,3维空间只需要3刀。所以,关键的问题在于如何选取下刀的维度。在我看来,OO方法基本上都属于这个比喻中的2维,好像比最笨的方法高明一点,但是其实远远不够。OO作为一种范式它本身代表了一定的抽象维度,在切蛋糕的比喻中就是下刀的位置。这种方法恰好碰对了问题的时候也是有的,比如,如果问题是让你切成4块,这种方法就完美了。但是,OO的根本性问题在于它不是从问题本质出发,而是强行地把实体、实体间关系、继承、子类型等概念往问题上加。

我们在评价一个方法是不是好方法的时候一定要坚持价值判断,即这种方法带来的软件“开发量、可读性、可维护性、可扩展性、可测试性”和其他方法比怎么样?我对OO以及相关各种方法的评价是:有一定价值,但远远不够。

 

posted on 2013-11-26 11:19  Todd Wei  阅读(3676)  评论(6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