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攻防第十周作业
实验一、nmap+wireshark攻防实践#
用kali做靶机,IP为192.168.153.131、seed做攻击机,IP地址为192.168.153.130
攻击方用nmap进行TCP扫描
防守方用tcpdump进行嗅探
防守方用wireshark进行分析
实验二、缓冲区溢出漏洞实验#
缓冲区溢出是指程序试图向缓冲区写入超出预分配固定长度数据的情况。这一漏洞可以被恶意用户利用来改变程序的流控制,甚至执行代码的任意片段。这一漏洞的出现是由于数据缓冲器和返回地址的暂时关闭,溢出会引起返回地址被重写。
实验准备##
1.实验楼提供的是64位Ubuntu linux,而本次实验为了方便观察汇编语句,我们需要在32位环境下作操作,因此实验之前需要做一些准备。
输入命令安装一些用于编译32位C程序的东西:
sudo apt-get update
sudo apt-get install lib32z1 libc6-dev-i386
sudo apt-get install lib32readline-gplv2-dev
2、输入命令“linux32”进入32位linux环境。此时你会发现,命令行用起来没那么爽了,比如不能tab补全了,所以输入“/bin/bash”使用bash:
实验步骤##
1.初始设置:
Ubuntu和其他一些Linux系统中,使用地址空间随机化来随机堆(heap)和栈(stack)的初始地址,这使得猜测准确的内存地址变得十分困难因此本次实验中,我们使用以下命令
sudo sysctl -w kernel.randomize_va_space=0
关闭系统内存地址空间随机化功能,以方便猜测内存地址。
为了进一步防范缓冲区溢出攻击及其它利用shell程序的攻击,许多shell程序在被调用时自动放弃它们的特权。故不能在这个shell中保持root权限,这个防护措施在/bin/bash中实现。
2 shellcode
一般情况下,缓冲区溢出会造成程序崩溃,在程序中,溢出的数据覆盖了返回地址。而如果覆盖返回地址的数据是另一个地址,那么程序就会跳转到该地址,如果该地址存放的是一段精心设计的代码用于实现其他功能,这段代码就是shellcode。
3 漏洞程序
把以下代码保存为“stack.c”文件,保存到 /tmp 目录下。代码如下:
编译该程序,并生成SET-UID,命令如下:
GCC编译器有一种栈保护机制来阻止缓冲区溢出,所以我们在编译代码时需要用 –fno-stack-protector 关闭这种机制。而 -z execstack 用于允许执行栈。
4.漏洞程序
目的:攻击刚才的漏洞程序,并通过攻击获得root权限。把以下代码保存为“exploit.c”文件,保存到 /tmp 目录下。代码如下:
要得到shellcode在内存中的地址,输入命令:
gdb stack
disass main
右边%esp中是初始的str起始地址,所以在左边框起来的值中设断点
得到一个值:0xffffd020,根据语句 strcpy(buffer+100,shellcode); 计算shellcode的地址为 0xffffd0200(十六进制)+100(十进制)=0xffffd084(十六进制)
exploit.c中的shellcode值可由此补全
编译exploit.c程序:
gcc -m32 -o exploit exploit.c
5.攻击结果
先运行攻击程序exploit,再运行漏洞程序stack,观察结果:
可以获得root,实验成功。
实验总结
刚开始按部就班按照实验楼里的教程做,也不懂得根据自己的实际操作shellcode值可能与实验楼中不一样,故第一次出现了“段错误”,后来认真地参与实验,改正了错误,得到了root。两个体会--1.要专心2.结合实际情况,不可死搬硬套。
学习进度条
博客量(新增/累计) | 学习时间(新增/累计) | 本周学习收获 | |
---|---|---|---|
目标 | 20 | 200小时 | 完成每周作业 |
第1~5周 | 6/6 | 65h/65h | kali的使用及攻防一些基本知识 |
第6周 | 1/7 | 16h/81h | 对传输层的安全结构有了深刻的了解,学习使用kali一些工具 |
第7周 | 1/8 | 14h/95h | 了解Windows操作系统攻防,学习使用metaspoitable |
第8周 | 1/9 | 12h/107h | 了解linux操作系统攻防 |
第9周 | 1/10 | 8h/115h | 恶意代码及软件安全攻防,及kali一些数字取证和压力测试工具 |
第10周 | 1/11 | 5h/120h | nmap+wireshark攻防,缓冲区溢出实验 |